摘 要: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中国共产党领导百年文艺的崇高价值追求在于为人民立心、为民族铸魂。百年文艺的这一崇高价值追求,孕育于十月革命的影响和五四运动,确立于最初的党纲,成熟于毛泽东《讲话》。这一崇高价值追求在第一次文代会之后实现了和新中国建设事业相结合,在第四次文代会邓小平发表《祝词》之后实现了和新时期现代化进程的结合。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为人民立心、为民族铸魂的百年文艺价值追求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进入了一个新的更高的境界。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百年文艺;为人民立心;为民族铸魂;价值追求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正是一个梳理盘点的庄严时刻。三年前,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把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概括为“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①深刻指明了中国共产党百年历程的崇高价值追求。这个崇高价值追求,既有器物物质方面的体现,也有精神文化方面的体现。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集结在党旗下的广大文艺工作者始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以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为己任,在中华大地铺展开党领导下的文艺事业发展的壮阔图景。他们在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大业中吹响文艺号角,“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为人民立心,为民族铸魂,为时代画像、立传、明德,树立起崇高价值的大纛与丰碑。
一、十月革命和五四运动的胞胎
俄国十月革命后不到四年,五四运动后两年多,中国共产党成立。
俄国十月革命给我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这个“主义”如一束穿云破雾的强光,使当时中国的进步知识分子看到了中国通往光明未来的路,他们开始觉察到改造旧中国的力量——来自人民的力量,来自革命的力量。现代中国语境中的“革命”一词,译自日语“kakumei”,是英文“revolution”的对应词,表示“人民自下而上推翻现存统治形式的行为”。这与我国古典传统的“革命”(比如“汤武革命”、农民起义等)寓意“反对统治者的起义是行使天命”“革命归根结底包含着自上而起的政治关系变革”相比,无疑是一次重大思想突破。②对于当时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状态下的中国社会而言,“革命”实际既意味着人民主体意识的觉醒,同时也意味着民族主体意识的觉醒,于是,反帝反封建成为那时“革命”的主要内涵。李大钊在庆祝十月革命的演说《庶民的胜利》《Bolshevism的胜利》中说,我们是为全世界的庶民庆祝,是为打败世界的军国主义庆祝;③我们应该为民主主义把帝制打倒、社会主义把军国主义打倒而庆祝。①这两个演说,都鲜明地体现着“革命”的两个意义维度。
可以说,十月革命的反帝反封建的情绪,正契合了当时中国革命的需要。作为中国共产党的胞胎的五四运动,其反帝反封建的爱国主义诉求,就是受到了十月革命的直接而广泛的鼓舞。“五四运动是反帝国主义的运动,又是反封建的运动。五四运动的杰出的历史意义,在于它带着为辛亥革命还不曾有的姿态,这就是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帝国主义和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封建主义。”“五四运动时期虽然还没有中国共产党,但是已经有了大批的赞成俄国革命的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②他们热情、积极地参与五四运动,并发挥了相当的领导作用。
与五四运动相伴随的是五四文学革命运动,其“在不多几年的时间内,取得了多方面的巨大成就,这是它符合时代历史要求的结果”。③“五四新文学以其浸透了现代民主主义思想的新主题,代替了各种旧主题:以农民、工人、新型知识分子等人物形象,代替了旧文学中达官贵人等最常见的主人公。即使历来文学中常有的争取婚姻自由的主题,在五四新文学中也具有新的时代特色,贯穿了个性解放的新思想;而且,这种个性解放往往又同民族解放、同对社会主义的向往结合在一起。因此五四新文学在思想上不但和维护封建制度的旧文学形成对立,同时也远远高出于封建时代具有民主倾向的文学以及近代一般的资产阶级文学。这样一种坚决反封建而又充满民族觉醒精神的文学,也就必然要以社会主义为其发展方向”。④
应该说,五四文学革命的成绩的取得是与外国文学的大量译介,特别是对俄国进步文学的译介和研究分不开的。当时,鲁迅、瞿秋白、沈雁冰、郑振铎、郭沫若等进步知识分子都是比较活跃的译介者。他们不仅从俄国十月革命看到中华民族解放的希望,而且从俄国文学作品中看见“被压迫者的善良的灵魂”,明白了“世界上有两种人:压迫者和被压迫者”。⑤瞿秋白1920年3月16日在为《俄罗斯名家短篇小说集》写的序中指出:“俄罗斯文学的研究在中国却已似极一时之盛。何以故呢?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俄国布尔什维克的赤色革命在政治上,经济上,社会上生出极大的变动,掀天动地,使全世界的思想都受他的影响。大家要追溯他的远因,考察他的文化,所以不知不觉全世界的视线都集于俄国,都集于俄国的文学;而在中国这样黑暗悲惨的社会里,人都想在生活的现状里开辟一条新道路,听着俄国旧社会崩裂的声浪,真是空谷足音,不由得不动心。因此大家都要来讨论研究俄国。于是俄国文学就成了中国文学家的目标。”⑥
十月革命和五四新文化运动孕育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主題,是中国人民发出的时代呐喊,也是中华民族发出的深沉呼吁。毛泽东在其著作中多次高度评价五四运动,称“五四运动是在思想上和干部上准备了一九二一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⑦“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代表着“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⑧的鲁迅先生,在1918年至1921年间创作了其小说集《呐喊》中的大部分作品(包括《狂人日记》《药》《故乡》《阿Q正传》等)。鲁迅先生在弃医从文时所主张的“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所以我们的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而善于改变精神的是,我那时以为当然要推文艺了,于是想提倡文艺运动了”。①这实际是当时不少进步知识分子的一个共同认知。五四文学革命聚焦“立人”——反封,聚焦“爱国”——反帝,初步形成了为人民而艺术、为民族而艺术的鲜明倾向和为人民立心、为民族铸魂的崇高价值追求,成为那个崭新时代的报春“第一燕”。
二、从最初的“党纲”到毛泽东《讲话》
中国共产党领导百年文艺的价值诉求是什么?如果从根子上去探寻的话,就不能不去考察党成立的初心或初衷,而这个初心或初衷,正集中地体现在中国共产党最初的“党纲”。从既合规律又合目的的视角看,在中共一大“党纲”基础上形成的中共二大“党纲”是更为完善和成熟的。我们就从这两个最初的“党纲”来看看立党的初心或初衷,并由此去理解和把握党领导下的百年文艺的崇高价值取向。
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宣告中国共产党正式成立。中共一大通过的“党纲”规定,“以无产阶级革命军队推翻资产阶级,由劳动阶级重建国家,直至消灭阶级差别;采用无产阶级专政,以达到阶级斗争的目的——消灭阶级;废除资本私有制,没收一切生产资料……归社会所有”。②这个纲领表明,中国共产党建党之初就把实现劳动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作为价值实现的奋斗目标。
1922年7月,中共二大制定了党的最低和最高纲领——最低纲领,即党在目前的历史条件下的奋斗目标:消除内乱,打倒军阀,建立国内和平;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达到中华民族完全独立;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最高纲领,即党在社会主义革命阶段的纲领:“组织无产阶级,用阶级斗爭的手段,建立劳农专政的政治,铲除私有财产制度,渐次达到一个共产主义的社会”。③这里,其实是把一大“党纲”作为最高纲领,在最高纲领之外结合中国革命实际确立了最低纲领。虽然由于历史条件局限,党“还不懂得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界限”,④但这个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特别是最低纲领,毕竟在较高程度上契合了当时中国社会的基本矛盾,即中华民族同帝国主义的矛盾、人民大众同封建主义的矛盾,是对当时中国社会基本矛盾和中国革命基本规律科学认识和正确判断的结果。为中国人民谋解放、为中华民族谋独立,第一次明确以党纲的形式呈现在世人面前,完全彰显了党的初心和使命。可见,中国共产党甫一成立,就为民族独立和复兴不懈奋斗;同时又代表工农无产阶级,为最大多数人民群众的解放和幸福不懈奋斗。这当然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文艺运动、文艺革命的总纲领。
在这样的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下,中国文化、中国文艺的面貌可谓焕然一新。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指出:“在‘五四以后,中国的新文化,却是新民主主义性质的文化,属于世界无产阶级的社会主义的文化革命的一部分。……所谓新民主主义的文化,一句话,就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⑤“全部中国史中,五四运动以后二十年的进步,不但赛过了以前的八十年,简直赛过了以前的几千年。”⑥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变化和进步呢?主要还是由于有了无产阶级政党,即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正是由于有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五四运动以后的新文艺已经不是过时的旧民主主义的文艺,而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反帝反封建的新民主主义的文艺。这就是五四以来的新文艺的新的地方。这就是五四以来的新文艺和以前的文艺在性质上的区别”。⑦
五四运动之后的几年,或者说,五四运动至五卅运动之间的几年,文艺创作、文艺主张却大多是以反对封建主义为主的,反帝的作品相对较少。但这并不在实质上影响反帝作为当时文艺创作主潮之一的判断。在当时的情形之下,反封建、倡民主本身就具有反帝的效应。因为当时的封建专制势力本身已经成为帝国主义操纵中国的傀儡和工具,中国民众若“没有民主思想的觉悟,不可能有民族意识的高涨,也不可能接受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把社会主义当作彻底改造中国的道路”。①1923年,瞿秋白在《东方文化与世界革命》一文中指出,“中国的文化,宗法社会,已经为帝国主义所攻破;封建制度,已经成帝国主义的武器”②“宗法社会及封建制度的思想不破,则于帝国主义的侵略无法抗拒;所以不去尽帝国主义的一切势力,东方民族之文化的发展永无伸张之日”③“宗法社会、封建制度及帝国主义颠覆之后,方能真正保障东方民族之文化的发展”。④这充分显示了早期中国共产党人的清醒认识和对中国社会的深刻把握。价值诉求跟理论构建一样,只有跟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才有其现实性和可践行性。
1942年5月,《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本文简称《讲话》)中,毛泽东开宗明义,直接讲开这个座谈会,目的是“求得革命文艺的正确发展”“借以打倒我们民族的敌人,完成民族解放的任务”。他充分肯定了五四以来,中国革命的文化战线、文艺战线的功绩,指其“帮助了中国革命,使中国的封建文化和适应帝国主义侵略的买办文化的地盘逐渐缩小,其力量逐渐削弱”。⑤我们知道,毛泽东《讲话》最重大的理论贡献是第一次真正地实现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中国化,第一次系统地阐发了中国共产党人的文艺思想,鲜明提出了党领导下的人民文艺的发展方向,即文艺工作者到群众中去、到人民生活中去的方向,也即文艺为人民服务的方向。《讲话》以后,“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解决了五四以来所未曾解决的问题,文学艺术开始作到真正和广大的人民群众结合,开始作到真正首先为工农兵服务,从内容到形式都起了极大的变化”。⑥
要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有一个前提,就是必须要有觉醒、觉悟的人民群体,而要实现人民的觉醒、觉悟,使人民成为自觉的人民、革命的人民,就有一个唤醒人民、团结人民、教育人民的有效方式,而文艺就正是这样一种有效的方式。反帝反封建,目标就是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而它的一个重要前提,就是开展人民战争,打击、消灭侵略者。因此,实现人民解放和幸福,就不仅是民族独立和复兴的一个根本前提,而且也是民族独立和复兴的一个终极价值归宿。另外,关于文艺的“民族形式”问题也是如此。与民族文艺构建相关,1930年代末至1940年代初,文艺界出现了关于“民族形式”问题的讨论。党的文化文艺界代表人物郭沫若、茅盾、艾思奇、何其芳、周扬等都参与了讨论。1938年10月,毛泽东在中共六届六中全会上的报告中指出:“洋八股必须废止,空洞抽象的调头必须少唱,教条主义必须休息,而代之以新鲜活泼的、为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⑦郭沫若认为这段话,是“为‘民族形式加了很详细的注脚”,他表示,“在中国所被提起的‘民族形式”“不外是‘中国化或‘大众化的同义语”。⑧这里把“民族形式“问题归结为“中国化”“大众化”,实际是正确把握了民族与人民的关系(即人民是民族的现实的蕴含),抓住了问题的本质所在。同时,也显示了党在“民族形式”问题讨论上的有力引导和领导。
我们知道,《讲话》是延安整风的重要文献之一。“如果说‘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那么延安整风运动就在思想上真正解决了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问题,它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已经在中国的大地上生根成长,并且越来越成熟了。”①在当时的延安文艺界,有的艺术创作“专门讲究技术,脱离现实内容”,“失去了政治上的责任感”,②热衷于搞“关门提高”;文艺工作者和群众结合、文艺和群众结合这一根本问题“一直不曾得到过彻底解决”,这导致了一些作品“内容与形式的贫乏”,“发生了文艺和现实的不协调,和人民的不协调,某些知识分子的阴郁的自我表现和他们所谓‘暴露黑暗的作品,曾经成为一种严重的风气”。③这样的创作倾向,就在实际上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变成一种“口头上”的马克思列宁主义。可以说,《讲话》在理论上既实现了创作和现实中活跃的群众生活的结合,又实现了创作和马克思列宁主义(包括其认识论和价值论)的真正结合。
如果说五四运动及其以后的20年,中国文艺在价值取向上的人民主体、民族主体原则还是处于启蒙状态,是初步觉醒的或至多是半自觉的状态的话,那么,《讲话》发表之后,党领导下的中国文艺的人民主体、民族主体地位或原则,就完全处于自觉的状态了,人民文艺、民族文艺随之出现了繁荣發展的崭新局面。
三、从第一次文代会到第四次文代会
1949年7月,在“中国革命即将开始一个广泛的从事政治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和国防建设的新的历史时期”,④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即第一次文代会)召开。这次大会总结了五四以来反帝反封建的文艺革命的成绩和经验,特别是毛泽东《讲话》以来的文艺成就,明确了今后文艺工作者的任务。这个“任务”一脉相承地体现着党的崇高价值追求,并把这个崇高价值追求融入文艺创作活动。
可以说,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文艺,在1949年夺取全国胜利之前,最突出的一个特点是“作战”,其主题是“解放”。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就把党领导下的文化文艺革命、文化文艺队伍称作“文化战线”“思想战线”“文化生力军”“文化新军”。⑤在《讲话》中,毛泽东特别指出:“在我们为中国人民解放的斗争中,有各种的战线,就中也可以说有文武两个战线,这就是文化战线和军事战线。”他把革命文化、革命文艺的方面称为“文化的军队”,强调“这是团结自己、战胜敌人必不可少的一支军队”。⑥周恩来在第一次文代会的“政治报告”中也指出:“从五四运动以后,我们的新文艺大军在跟敌人作战上,曾经取得很多的胜利。我们打败过封建文艺,二十年来我们又打败过国民党反动派的法西斯文艺和为帝国主义服务的汉奸文艺。”⑦这个“作战”的特点,在1949年夺取全国胜利之后,也应随之向“建设”转化,由“解放”(民族解放、人民解放)主题,转向“建设”(建设国家、建设社会主义)主题。显然,这是实现中国共产党价值诉求和初心使命的必然要求。
朱德在第一次文代会开幕式上的讲话中说:“中国人民在革命斗争胜利以后,将要把主要力量用在建设方面。文学艺术工作者在将来的新时代中,要担负比过去更重大的责任,这主要的就是用文学艺术的武器鼓舞全国的人民,首先是劳动人民,团结一致,克服困难,改正缺点,来努力建设我们的独立、自由、民主、统一、富强的新国家。”⑧周恩来也着眼于新国家的“建设”,在文代会“政治报告”中特别强调,文艺工作者除了要继续熟悉农民和士兵,还有一个熟悉工人的问题。他要求,“我们首先需要熟悉工人。现在各方面的文艺工作者一般地都不熟悉工人,所以反映工人的作品还很少。我们希望能有一批文艺工作者深入工厂。自己不能到工厂去的,也应该宣传这个号召,把它变成一个运动,推动成千成万的文艺工作者向这方向走去”。①应该说,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民族解放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中,革命的文艺工作者无疑是更熟悉农民和军队的,虽号召文艺为“工农兵”服务,但由于我们党采取的“农村包围城市”的大战略,我们的根据地、解放区都在农村地区,由于形势发展的需要,实际上文艺创作为“农兵”(“兵士基本上是拿枪的农民”②)服务更多些,以“工”为题材的创作是比较少的。周恩来指出:“今天我们进入大城市以后,情况更不同了。我们必需依靠工人阶级,才能恢复和发展工业。工人阶级正在一天比一天成为中国建设事业的主要力量,也正在一天比一天成为我们的文艺创作的重要主题。”③郭沫若在文代会上的“总报告”题目就是《为建设新中国的人民文艺而奋斗》,④直接道明了全国胜利后党领导下的文艺工作的新任务、新使命。郭沫若还明确提出“我们文学艺术工作者今后的具体任务”,其第一条就是“我们要加强团结,和全国人民一起为彻底打倒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建设新民主主义的人民民主共和国而奋斗,努力用文学艺术的武器来加紧这种斗争和建设”。⑤可以说,重视并突出“建设”主题,破立并举,既“反”且“建”,体现了迎来胜利曙光的新文艺的崭新气象。其后的新中国十七年文艺也鲜明体现了这种“反”“建”并举的取向和特质。
20世纪70年代晚期,党的十一大和五届人大,向全国人民提出在本世纪末实现社会主义四个现代化的伟大目标,“这是一场根本改变我国经济和技术落后面貌”的“伟大革命”。⑥1979年12月6日,邓小平会见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时指出:“所谓四个现代化,就是要改变中国贫穷落后的面貌,不但使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有所提高,也要使中国在国际事务中能够恢复符合自己情况的地位,对人类作出比较多一点的贡献。落后是要受人欺负的。”⑦四个现代化,实际早在1956年就写进了新中国的第一个党章,⑧但真正作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全力以赴的中心任务,还是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这时,以人民幸福、民族复兴为一贯价值诉求的党领导下的文艺事业,就必然地成为实现四个现代化的思想驱力、精神动力和艺术助力。
1979年10月30日,邓小平在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会上的祝词(本文简称《祝词》)中强调,“同心同德地实现四个现代化,是今后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全国人民压倒一切的中心任务,是决定祖国命运的千秋大业”。文艺工作者要“同各种妨害四个现代化的思想习惯进行长期的、有效的斗争”,要“鼓舞人民同心同德,向四个现代化进军”。⑨为什么文艺创作要有利于鼓舞、推动实现四个现代化?就在于四个现代化既是民族的事业,又是人民的事业,民族要强大、要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人民要幸福、要提高生活水平,就必须实现四个现代化。这是党的价值取向和初心使命在那个时期的具体体现和时代化。
实现四个现代化,关键在人。《祝词》中明确提出了培育社会主义新人的课题,邓小平指出:“我们的文艺,应当在描写和培养社会主义新人方面,付出更大的努力,取得更丰硕的成果。要塑造四个现代化建设的创业者,表现他们那种有革命理想和科学态度、有高尚情操和创造能力、有宽阔眼界和求实精神的崭新面貌。要通过这些新人的形象,来激发广大群众的社会主义积极性,推动他们从事四个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性创造活动。”①其后文艺事业发展的事实证明,邓小平的《祝词》为建设题材文艺、改革题材文艺指明了方向,开辟了道路。
四、新时代与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的重要论述
应该说,党的十八大的召开,对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文化文艺发展来说都是一个重要节点。因为十八大确立了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开启了一个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强音的崭新时代。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推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高度,把包括文艺工作在内的文化建设摆在更加突出位置,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提升到一个新的历史高度。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在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②可以说,这些总体性论断,是对包括文化文艺在内的中国新时代现实及其发展大势的认知和判断,对我们把握党领导下的文艺发展价值取向具有重要参照和启示意义。
如果说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大地上人民文艺站立起来的话;那么改革开放新时期,则标志着人民文艺丰富起来了;而新时代新阶段,人民文艺则将由丰富走向强大。中国文艺的更高质量发展,更大程度满足人民精神需求,为促进民族复兴与人民幸福的伟大事业提供思想和精神助力,是新时代新阶段对于文艺的必然要求。因此,在更高水平、更高品质上坚守初心,牢记使命,彰显信仰之美、崇高之美,③传承中国共产党领导百年文艺的崇高价值追求,是新时代新阶段赋予文艺工作者的责任和使命。
2014年10月15日,党的十八大后不到两年,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2015年10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全文发表;一年后,2016年11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出席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并发表重要讲话;2019年3月4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的文化艺术界、社会科学界委员,参加联组会,听取意见和建议并发表重要讲话(讲话后以《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能没有灵魂》为题发表于2019年第8期《求是》杂志)。习近平总书记这些关于文化文艺工作的重要讲话和论述,正本清源,守正创新,深刻阐明了新时代新阶段文化文艺发展的目标与任务、规律和方向,作出一系列重大战略性理论论断和实践决策,为推进我国文化文艺事业繁荣发展提供了基本遵循,为新时代新阶段我国开展文艺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
从总体上看,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文艺工作的重要论述,在价值取向上呈现出两条鲜明的主线:
一条主线是文艺为民族谋复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没有中华文化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一个民族的复兴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也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没有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没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没有民族精神力量的不断增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文艺的作用不可替代,文艺工作者大有可为”。④他要求文艺体现中国精神,文艺工作者坚定文化自信,把爱国主义作为文艺创作的主旋律,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根本任务,坚定不移用中国人独特的思想、情感、审美去创作属于这个时代、又有鲜明中国风格的优秀作品;①要求文艺工作者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传承中华文化基因,展现中华审美风范,“要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弘扬中华美学精神”;②要求广大文艺工作者“要善于从中华文化宝库中萃取精华、汲取能量,保持对自身文化理想、文化价值的高度信心,保持对自身文化生命力、创造力的高度信心,使自己的作品成为激励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不断前行的精神力量”,以优秀文化文艺作品引导人民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③
另一条主线是文艺为人民谋幸福。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社会主义文艺,从本质上讲,就是人民的文艺。文艺要反映好人民心声,就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務这个根本方向。这是党对文艺战线提出的一项基本要求,也是决定我国文艺事业前途命运的关键”,④文艺“不能在为什么人的问题上发生偏差”。他勉励文化文艺工作者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努力创作更多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⑤习近平总书记辩证地分析了文艺与人民的关系,确立了人民在文艺表现中的历史主体、实践主体和价值主体地位。他说:“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时代的雕塑者。一切优秀文艺工作者的艺术生命都源于人民,一切优秀文艺创作都为了人民。”“人民需要艺术,艺术更需要人民。”“只有永远同人民在一起,艺术之树才能常青。”“广大文艺工作者要坚持以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和浪漫主义情怀,观照人民的生活、命运、情感,表达人民的心愿、心情、心声。”⑥文艺为人民幸福,还要求文艺工作者“积极反映人民生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生活中不可能只有昂扬没有沉郁、只有幸福没有不幸、只有喜剧没有悲剧。生活和理想之间总是有落差,现实生活中总是有这样那样不如人意的地方。广大文艺工作者要对生活素材进行判断,弘扬正能量,用文艺的力量温暖人、鼓舞人、启迪人,引导人们提升思想认识、文化修养、审美水准、道德水平,激励人们永葆积极向上的乐观心态和进取精神。”⑦
从毛泽东《讲话》讲文艺要发挥“教育人民”的作用,⑧文艺工作者“做群众的先生”;⑨到第一次文代会强调“使文学艺术发挥教育民众的伟大效能”。⑩从邓小平《祝词》要求“培养社会主义新人”,11“用社会主义思想教育人民”,12文艺要“给人民以营养”,文艺工作者要努力“成为名副其实的人类灵魂工程师”;13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重要论述中提出的“文艺是铸造灵魂的工程,文艺工作者是灵魂的工程师”,“艺术的最高境界就是让人动心,让人们的灵魂经受洗礼”,14文化文艺工作者“肩负着启迪思想、陶冶情操、温润心灵的重要职责,承担着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以文培元的使命”。①——为人民立心,为民族铸魂,这一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文艺事业的崇高价值追求百年来是一以贯之、从不动摇的。
“胸怀千秋伟业,恰是百年风华。”“百年征程波澜壮阔,百年初心历久弥坚。”②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文艺发展百年历程表明,从毛泽东到习近平,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历久弥新。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指导下的中国百年文艺创作,春色满园,气象万千,生机勃勃。站在百年之巅,我们不禁要问,中国共产党领导百年文艺的价值追求何以能够实现?我个人的理解是,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文艺过程中,创造性地推进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形成了从毛泽东《讲话》、邓小平《祝词》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重要论述的系列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经典成果。中国共产党通过这些经典理论为中介来指导和领导文艺创作,这应该是百年文艺发展历程的一条带有根本性意义的经验,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百年文艺实现为人民立心、为民族铸魂的崇高价值追求的根本性经验。
当我们以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立场、观点、方法去阐释和说明文艺现象时,与以其他的立场、观点、方法相比,确实更为深刻、彻底、有力。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依然保有着旺盛的生命活力和思想阐释力。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马克思主义至今依然占据着真理和道义的制高点。③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同样如此。对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而言,它还占据着“美学的制高点”。可以说,“真理制高点”“道义制高点”“美学制高点”,形成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根本性优势,这也是其作为中介实现中国共产党百年文艺价值诉求的根本性优势。作者简介:马建辉,《求是》杂志社编审,主要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文化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