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东锦
摘要:我国的教育中渗透的集体主义意识强烈,虽然我国对学生的集体主义教育始终如火如荼地展开,但是培养出来的许多青少年却表现得自私自利,缺乏公共精神。本文探究了青少年产生自私心理的原因,并试图提出有效措施减少此类现象的发生。以期减轻自私心理对青少年所造成的身心危害,使得青少年塑造健全人格,身心得以健康成长。
关键词:集体主义;青少年;自私心理;原因;措施
中图分类号:G4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177(2021)05-0097-03
个体和集体是我国伦理道德史中谈论的一个永恒的主题,在我国,传统道德精神是一种绝对的集体主义精神[1]。集体主义是相对于个人主义的,是一切从人民群众集体利益出发的思想。它作为当今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占据主导地位的价值观,是历史的规定、实践和选择[2]。
集体主义体现了社会主义下人与人之间的一种新型的社会关系。随着集体主义思想的兴起,必然要加强年轻一代对集体主义的认识,以适应社会主义社会的思想洪流。而学校教育正好以此为导向,将集体主义教育渗透在学校教学之中。虽然我国对学生的集体主义教育始终如火如荼地展开,但是培养出来的学生很多仍旧呈现出自私化的倾向,缺乏公共精神,表现出自私行为。产生此现象的原因不禁引人深思,更重要的是应找到有效措施加以解决。
1青少年自私心理产生的原因
青少年从小便接受集体主义思想教育,其自私心理产生的原因主要可以从社会、学校、家庭、个体这四个层面考虑。但依据个体的不同,可能是由上述的某一原因导致的,也可能是多个原因共同作用的结果。
1.1社会层面
青少年是社会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个年轻群体,由于青少年认知的局限和身心的不成熟,且青少年往往具备強烈的好奇心,模仿能力强,缺乏深度理性思维,从而对社会中的一些不良现象缺乏精准的判断能力,难免在潜移默化中受到这些不良方面的影响[3]。
1.1.1经济浪潮的冲击
随着市场经济的蓬勃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生活在物欲横流社会中的人们很容易被金钱蒙蔽双眼,从而产生金钱至上的错误观念。由于青少年的认知尚未健全,易受到这种错误价值观的影响,从小便被拜金主义思想侵蚀,过分注重个人利益。
1.1.2社会竞争的压迫
竞争一词来自达尔文“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生物进化论的观点,后被广泛应用于社会中的政治、经济、教育等领域[4]。在如今的社会中,竞争无处不在。基于“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等错误观念的影响,他们必须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在学习上超越他人,因而学生的头脑中形成的便是利己与竞争,而不是交流与合作。
1.1.3病态风气的影响
虽然当下反腐败之风盛行,但是社会上不免还是会存在一些官僚贪污腐败,生活骄奢淫逸。再加上社会制约机制尚不完善,很多人为了一己之利往往走后门,面对此不良情况却缺乏有效的反制措施。由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我们可知个体的社会反映主要是通过观察和模仿别人的行为而习得的。极端的个人主义,社会丑恶现象的出现,逐渐使得社会风气败坏,使得很多青少年从小便耳濡目染,从而形成错误的价值观,凡事只为自己考虑,助长了自私心理的形成[5]。
1.2学校层面
学校是青少年接受教育的主要场所,学生在学校中度过的时间也最长,因而探究青少年自私心理形成的原因中必然要考虑学校因素。
1.2.1激烈的竞争环境
学校是指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进行系统的教育活动的组织机构。如今我们的许多中小学实则是“考试”的学校,考试构成了校园生活的主要部分。有些学校甚至对学生的考试分数进行排名,让学生有了学习完全是为了考试的错误想法。因而主科在学校的教学中占据主导地位,而一些副科占据次要地位,集体主义教育更是留有形式而不做切实的展开。这种基于考试的评价方式单一化、片面化,给学生带来巨大的竞争压力,引发了他们不良的自私心理。学校更像是一个没有硝烟的战场,竞争往往取代了共同进步。
1.2.2学校教育的缺失
学校虽然会对学生进行集体主义教育,但是这些教育仅仅是停留在形式层面,并没有和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从而导致学生无法从根本上理解集体主义,加之外部环境的激烈竞争,使学生焦虑且肩负巨大学业压力,从而更多的是站在个人角度思考问题,学习上呈现自私孤立化,而不是和他人合作共同进步,因而集体主义教学中的实质难以被学生真正领悟。而学校没有提出切实有效的策略加以改善,这样只会让自私之风在校园中更加盛行。
1.3家庭层面
家庭是青少年观念形成的一个重要场所,父母是孩子成长路上的第一位引路人。因此,青少年许多观念,都是在家庭中塑造的,青少年自私心理的产生与家庭教育密切相关。
1.3.1错误观念的灌输
我国激烈的升学竞争与传统文化有着密切联系。传统社会中的众多父母殷切期盼“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受教育的根本目的是获取功名。孩子的成功会给整个家庭带来一种荣耀和自豪感[6]。基于父母之命难违,青少年往往会盲目听从于父母的言论。有些家长从小对孩子灌输“学而优则仕”的思想观念,在这种家庭教育之下,孩子们的胜负欲强烈,从小就想着怎样去超越别人,从而产生了只能让自己优秀的自私心理。
1.3.2父母过度的溺爱
如今独生子女的比例增加,导致其在家庭中易受到长辈的过度溺爱。家长往往忽略了要教育孩子懂得感恩,这样很容易导致他们习惯于占有最优资源,过着养尊处优的生活。无论在家里还是在学校里都以自我为中心,很少考虑他人感受,个人主义倾向明显。
1.3.3家长教育行为的失范
有些家长重智轻德,过于溺爱孩子,不仅在家里不让孩子做任何家务苦活,为了不浪费孩子的学习时间,还教育孩子少参加集体活动,少负责集体工作,少为集体考虑。还有些家长还爱贪图小便宜,同时沾沾自喜,这给不成熟的青少年留下了不好的印象,让他们也变得爱贪小便宜、斤斤计较,逐渐演化为自私心理,只顾个人利益而忽视集体利益。
1.4个体层面
由于青少年年纪尚小,对事物没有足够的判断能力,面对巨大的学业竞争与压力,加之心智还不够成熟,青少年以为只要顾好自己提高学习成绩,就可以取得进步与成功,因而很容易形成自私的不良心理。
1.4.1心智不成熟
心智不成熟是青少年形成自私心理的主观原因。许多青少年习惯于将好的东西纳为己有。“孔融让梨”的故事告诉我们要懂得相互礼让,然而并不是所有的青少年都如孔融一样。许多青少年自幼时,父母便对他们百般溺爱,从而导致他们做事情随心所欲,好的东西都想要独占,从而产生自私的心理。并且青少年容易随波逐流,产生攀比心理。青少年看到同龄人过着富足的生活,或看到他人拥有比自己更好的成绩,很容易被这种嫉妒的情绪左右,在对人对事方面变得自私自利,来弥补产生的落差心理。
1.4.2学业竞争的压力
优胜劣汰是生存的法则。随着社会竞争愈演愈烈,只有真正优秀的人才方能更好地适应社会,因而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如今许多青少年好胜心强,他們将自己困囿于补习班内,认为多投入金钱就可以拥有理想的成绩。由于高考是公平的,所有人都在为之拼搏,青少年在奋斗的时候如果没有正确的引导很容易因为压力过大而迷失自我,变得自私自利,为了成绩不择手段,甚至产生作弊等恶劣行为。
2矫正青少年自私心理的措施
自私心理是青少年成长过程中一种不良的心理,其发生和发展,对青少年的身心发展和品德走向,都会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因而要重视对青少年自私心理的矫正与引导,可以从社会、教师、家长三个层面来采取措施。
2.1社会层面
2.1.1发挥社会媒体的舆论导向作用
集体主义教育不光要在学校内部进行,还应借助社会舆论媒介,利用舆论在社会上形成一种集体主义的风气,让学生从小就成长在一个注重集体主义的社会氛围之中,从而养成增强集体主义的意识,培养集体主义感,逐渐摒弃自私心理。
2.1.2以多元化的标准来评价学生
传统社会仅仅以学生成绩的高低来定性学生的好坏,这样产生了一系列连锁的不良影响。家长过分注重孩子的成绩,在学习上给孩子施压。学生从小也变得过分重视自己的成绩,试图超越所有竞争者,因而变得越发自私。为了改变这一现状,对学生的评定应该越加多元化,不要仅用学习成绩的好坏去衡量一个学生。这样家长和学生就不会只把眼光聚焦在学习成绩这一点上,这有助于缓解社会中学生在学习上的激烈竞争,社会氛围可以更加和谐,社会更加多元、更加包容,社会方能向前发展,学生的心理才能够更加健康地发展。
2.2教师层面
2.2.1多创设集体活动
当今国际社会倡导合作与发展。合作作为一种生存方式,越来越被人们重视。当今青少年也应学会与他人合作,形成与他人合作的正确理念,也是一个人应具备重要的人格品质。因此,增强青少年的合作意识,是改善青少年自私心理的有效措施之一。教师应通过培养青少年的集体观念,增强集体凝聚力,让青少年更多地置身于平等和谐、团结互助的环境之中,帮助青少年克服自私的心理,使其健康茁壮地成长[3]。
2.2.2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
本着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每一位学生,教师不应以学生的成绩好坏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学生的成绩固然重要,但是每一位学生身上还有许多其他珍贵的品质,倘若教师只以学生的成绩好坏来评价学生,在这种无形的外在压力之下,学生潜意识中会形成只有成绩是最重要的错误观念,因而只关注拿成绩与他人的竞争,逐渐产生自私心理。只有用发展的眼光去客观地评价每一位学生,因材施教,才会让学生在一种和谐友爱的班级氛围中学习,学生才会投入更多的精力于精神世界的塑造,主动地愿意与他人合作,建立更加完善的人格。
2.2.3重视榜样的同化作用
同化是指有机体面对一个新的刺激情景时,把刺激整合到已有的图式或认知结构中。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教师应该借助榜样针对学生的自私心理进行合理的教育。首先,教师应该言传身教。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这句话肯定了教师对学生影响的重要性,教师无私的品德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其次,向学生介绍一些具有无私品格的名人,引导学生以他们为榜样,向他们学习,如雷锋等[7]。最后,加强班风的建设,友爱互助的班风可以使同学间的联系更紧密,关系更亲近,逐渐使青少年变得愿意与他人分享与合作。
2.3家长层面
2.3.1注重亲子之间的沟通
许多父母往往认为给孩子最好的生活、学习环境就够了,对孩子内心深处的想法,父母往往不愿意花时间去倾听。可仅仅给孩子优越的物质条件是远远不够的,他们需要的是精神上的指引与支持。很多惨痛的教训表明,正是由于父母忽视孩子的内心世界,没有与他们及时沟通,他们形成了一个封闭的内心世界,变得越发自私。因而,在独生子女家庭,父母更应该时刻关注孩子的情绪、行为和想法,及时与他们沟通,聆听他们的心声,帮助他们顺利成长[8]。
2.3.2树立父母威信
倘若一个孩子自幼就藐视父母权威,不懂得尊重他人,那么这样错误的思想一旦在其幼小的心灵生根之后,在其长大后也很难改善。家长应基于理解,采取有效措施教育孩子尊敬他人,形成无私奉献的美好品质。首先,不能溺爱孩子。不能只关心孩子的学习成绩,更不能无条件地满足孩子的任何要求。其次,父母要以身作则。注意自身言行举止,将自己塑造成孩子的榜样,在子女面前树立威信。最后,尊重孩子。父母要把孩子看成是一个具有独立人格的人,他们有自己的思想,应该以平等的方式与他们相处,这样才能有效达到培养孩子尊重他人的目的。
2.3.3配合学校教育
仅仅靠教师的教育是不够的,家长应支持学校教师的教育工作,并和教师密切配合、达成共识,共同对学生施行克服自私心理的教育[7]。家长过于疼爱自己的孩子,一味地满足,一味地庇护,为他们的自私心理滋长提供了土壤。因此家长应该注重培养他们健全的人格,让他们走出温室,有意识地给他们提供锻炼的机会,不断磨炼他们,使他们养成吃苦耐劳的品格。教育他们要学会换位思考,让他们体会父母的辛劳,承担自己的责任,学会关心他人,为他人分担,而不是仅仅考虑自己。
为了青少年的身心健康茁壮的成长,我们应先分析青少年产生自私心理的原因,从原因入手,思考合理的解决此问题的方法。社会、教师、家长尽量减少让孩子受到自私的不良影响,这也是纠正与改善“自私行为”的关键。同时社会、教师、家长还应通过正确的引导帮助青少年意识到自私心理对个人身心成长与发展的危害,帮助学生矫正自私心理,使得青少年能够在积极与健康的环境下茁壮成长。
参考文献
[1]张立波.对我国当前集体主义教育的思考[J].现代企业教育,2001(10):16.
[2]王守实,许长盛.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应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旋律[J].吉林教育科学·高教研究,1993(4):50.
[3]刘建香.当前少年儿童心理特征及教育:少年儿童“自私行为”初探[J].新疆石油教育学院学报,1999(2):78.
[4]姜红.基础教育的过度竞争与青少年社会化[D].济南:山东大学,2005:11.
[5]施惠芬.中学生“自私”心理探究[J].学生之友(初中版)上,2011(6):4.
[6]罗梅.略论竞争对青少年的影响[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2(3):44.
[7]周彩莲.中学生自私心理的研究初探[J].新课程:教育学术,2010(3):84.
[8]徐芬,吕婉.独生子女自私行为的矫正[J].宁夏教育, 2004(6):68.
(责编:杨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