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榕
走进一家超市,抢眼的不是琳琅满目的商品,而是图书的书柜和条桌,大人小孩上门随时借阅书刊,还能零门槛免费外借……这件事一做就是13年。
超市主人叫李翠利,从单枪匹马到百余人的基层阅读推广志愿服务团队,从起初的有奖阅读到三十余万人次的借阅记录,从摸着石头过河的乡村阅读探索到受邀参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图书馆法》草案立法审议座谈……李翠利用生活供养理想,不变初心,开启了无数乡村孩子和村民的阅读之旅。
微光之源,始于农家超市
李翠利1980年出生在河南内黄县李石村,2005年,职高毕业的她在村里开了第一家超市。她从小爱看书,有个文学梦。成了家,经济相对宽裕的她,日常坚持看书,写诗,日子过得舒心惬意。
李翠利萌生在超市做图书馆的念头,始于村里一场歌舞队表演。2008年,村里有户人家办酒席,请来歌舞队欢庆。李翠利早早抱着襁褓中的孩子坐到前排,前后左右围着一大群孩子。演出开始很正常,慢慢变得低俗,将古诗改成黄段子,演员举止不堪入目。李翠利心里堵得慌,急急地拉着身边的孩子回家。
第二天,让李翠利吃惊的是,好几个孩子居然模仿那些低俗段子。她坐不住了,“必须做点什么,帮助孩子远离恶俗文化的侵蚀。”平时种地,野草丛生,种上庄稼,杂草就少了。要驱赶心灵的荒芜,就要多读书,李翠利有了开图书馆的念头。
超市是村里人流量最旺的地方,不如就在超市腾块地儿?说干就干。她把超市最显眼、营收最高的白酒货架清空,把自己多年收藏的二百多本书整整齐齐摆上去,供乡亲们免费借阅。随后,她带着卖麦子和从超市进货款中挤下的1000元钱,到县城买了三百多本旧书。
她在超市专门辟出一块地方,设立一个阅读空间,并用四张A4纸打印出“微光书苑”四个字,图书馆正式“挂牌”成立。
一开始,李翠利还有点“小心思”。虽说主动让大家看书,可真把书借走,爱书的她有些“割肉”感。为了既叮嘱借书人好好爱惜,又不显得自己小气,李翠利准备了好几套说辞。
但这些话术一句也没用上,来借书的寥寥无几。对每一个来买东西的村民,李翠利都重复一句话:借本书吧,免费,不收钱。时间久了,村民们开始怀疑李翠利有问题。“那段时间,传销比较盛行,大家觉得我可能被什么组织洗脑了。”李翠利苦笑道。
微光易灭,微光也能燎原
“发展一个新读者,借出一本书,比卖一百块钱东西都高兴。”李翠利说,可事实是,借出一本书比卖一百块还难。为了在村里鼓励阅读,李翠利先从孩子中寻找突破口:借书奖励一颗棒棒糖。
“我就是被糖‘哄来的。”今年刚参加完高考的19岁女孩李梦洁是微光书苑的第一批读者。“当时我还在上小学,听说来这儿借书,能领到糖,我就跑来了。”“看书还有糖吃。”孩子们奔走相告。
李翠利说“一开始没有太多要求,只要借书就发糖。”为了鼓励孩子真正去读,她又想了一招:还书时问一些问题,书的主人公是谁、有啥印象深刻的情节,答出来奖励铅笔、橡皮;再后来,如果能写篇读后感,给个笔记本……
渐渐地,超市门口挤满了来借书的孩子,队伍从屋里一直排到门外,甚至别村的孩子也跑来借书。以往一个月才卖完的一罐糖果,几天就奖完了。
村里的大人也来打听:“小孩看书有奖品,我们看书有没有?”李翠利立马来了精神,有呀,随即拿出早已准备的小毛巾、牙刷一类,不是特别贵的东西。有的是孩子带动大人,有的是大人带动孩子,村里阅读氛围变浓了,打麻将,打扑克的少了,酗酒闹事的少了。“一开始真是为了糖,后来真是为了书。”李梦洁回忆。
两个孩子的母亲李红琴是书苑常客。她笑着回忆:“以前每次去超市,翠利都会推销她的书,我小学没毕业,字认识我,我不认识它。”多亏李翠利教她查字典,她试着借了本《怎样做个好妈妈》。之后,两个孩子也成了这里的常客。
李翠利最开始用店里的烟盒登记借阅记录,借阅人次多了,烟盒远不够用,才用A4纸的记录本作为借阅手册。“有段时间,看书的人比买东西的多。在超市里,其他东西可能堆得横七竖八,但唯独微光书苑这方小天地整洁明亮。”
借阅人次多了后,零门槛的便利性吸引更多人借书的弊端逐渐显现:架子上的书看着看着就没了,流失特别严重。不过李翠利还是挺开心,至少证明有人借出了这本书。
书籍严重不足咋办?买新书太贵,为寻找更多适合村民看的书,李翠利尝试到废品站淘旧书。有时候在废品站扒拉一晌午,灰尘嵌满指甲缝,却找不出一本可看的。
为了省钱,她买过低价盗版书。有一天,一个孩子指着一本《唐诗三百首》说有错字。李翠利接过一翻,仅“两岸猿声‘提不住,轻舟已过万‘从山”一句就有两个错别字。她的脸唰的一下红了,像被逮到干了坏事。“孩子看了盗版书,里面错误的东西可能成为他的第一记忆,影响他一生,从这个角度说,我跟那个歌舞团又有什么区别?”她转身把所有的盗版书销毁了。
她为书量不足发愁,一度除了家庭必需开支,她把能腾出的钱全都拿来买书,恨不得一个当两个花。县里大大小小的书店、书摊都跑过,哪家便宜,她了如指掌。为募集更多书籍,她除了自费购买,逛旧书摊、找废品站、沿街收买、街头求赠、网络募捐、当面请要,只要能想到的办法,李翠利都会勇敢尝试。
一年冬天,李翠利跟一家单位商量好,取一批淘汰的图书。她早上5点,顶着寒风,骑着三轮车出门。到达后,她却被告知单位为了迎接检查,头天旧书当废品卖了。走出单位大门,她在路边像孩子一样大哭起来。
为方便找书,李翠利做了一个“微光书苑”的喷绘简介綁在三轮车上,穿行在县城的大街小巷找书。有好心人被她感动,特意留书给她。一次她跟一个单位的人约好去取书,跟着进去,那个人跟同事说,赶紧把那堆淘汰的书拿出来,那个神经病来了。李翠利顾不上多想,美滋滋地将一大批旧书,一摞一摞地往三轮车上扛。
微光不微,书香满润乡间
走街串巷,书没筹到多少,李翠利的“怪行”却出了名,所幸媒体开始关注她,有机构陆续捐赠书籍。更让她惊喜的是,别村的店铺经营者主动找上门来,也想在店里放点书供大家看。她开始尝试发展合作店,由微光书苑免费配书,进一步扩大乡村阅读的推广范围。最多的时候微光书苑的零门槛借阅模式推广达27家合作店,书苑走进了超市、旅店、诊所、幼儿园甚至看守所,受众达三十多万人次。
隔壁清丰县种植大户张六村,种了八十多亩农田,闲暇喜欢来微光,查资料,学习种养技术,获得不错的效益。他对李翠利说:“要想多收入离不开书,希望微光书苑能星火燎原般发展,农村就越来越有希望。”
2014年底,李翠利一家人自费创办“微光书苑”在乡间推广借阅的事迹,被当地媒体报道,她也从一个“不务正业的神经病”变成了乡村阅读推广的先行者、公益人。
李翠利13年从单枪匹马,发展成近百人的基层阅读推广志愿服务团队,越来越多的人为乡村阅读推广和文化繁荣注入生机和力量。2017年,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图书馆法(草案)》立法审议座谈上,李翠利提出“公共与民办图书馆资源共享”等一系列设想。
李翠利先后获得全国最美志愿者、中国图书馆榜样人物等诸多荣誉,她却谦虚地表示:“民办图书馆做成什么样,没有标准答案,我只想让这束发生、成长在乡村的微光惠及更多乡亲。”
越来越多的机构、公益组织和爱心人士与她联系。文化部门陆续提供最新的书籍;买书的时候,书店老板会多给几十本;上海的一家公益组织,一次性捐赠3吨书……
李翠利被问及如果不做微光,她会怎样。她笃定地答道:“那损失太大了,做微光可能少挣了一些钱,但内心丰盈。”每当得知她所在村的孩子,出门在外有礼貌,不伤害人,她的心里便乐开了花。微光,种下种子,长出苗,就有盼头。这是她一如既往的期盼。
责编/昕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