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颖君
在特殊的2020年下半年,我和女儿一起录制了赵晓生《少年儿童钢琴启蒙教程》的配套示范录像。这套教程是赵晓生老师手术后在修养阶段开始撰写的。一开始我拿到用来练习的乐谱,是老师的手稿版。拿着沉甸甸的手稿,我当时还未想到,这次录制对自己而言,不仅是一项需要认真完成的演奏任务,还是一次站在原点上审视演奏和教学的契机。
钢琴启蒙教育往往是从“怎么弹”讲起的,即深入剖析演奏技术。演奏技术又包括演奏技巧和乐理知识两部分。学习钢琴自然要遵循两个步骤,优先掌握基本的演奏技法、了解音乐的组织方式后,再思考如何表现音乐的内涵。
在教学生“怎么弹”的时候,有一件事不能被忽略:处于启蒙阶段的学生对“声音”的感知,即赵老师在教程前言中一再强调的“开启天聪”。在当下,我们看到网络上有大量关于“手型”的争论,却很少看到有人对“声音”的好坏进行比较和争论的。显然,大家更注重“看得见”的东西,更重视对于“看得见”的技术的掌握,而对声音的结果却不甚在意。这难免有些本末倒置,毕竟音乐是由声音组成的,而不是由手型组成的。
有的人可能会说,弹琴的人难道不是一边弹,一边就在听吗?事实并非如此,如果你是老师,在上课的过程中一定会发现,一个没有经过听觉训练的学生是无法清晰听到自己刚刚演奏时有多少错音以及节奏上的错误的。所以,在弹琴的时候,我们可能会“听”到自己弹的声音,但这样被动的“听”——没有经过训练地听,对演奏并没有实质帮助的。因此,如果一个老师没有在教学中引入听觉练习,这将是钢琴教学中的严重缺失。
“开启天聪”在学习音乐的过程中为什么那么重要,甚至应摆到学习音乐的第一位去考量?那是因为,一方面,音乐是声音的艺术,是由声音作为媒介的艺术。如果一开始学琴,就什么都没听到、没有感受到,不能分辨声音的优劣,只是一味地摆手型弹奏,那么掌握再多的技巧,也犹如空中楼阁,越弹就离音乐的本质越远了。另一方面,我们知道在钢琴学习初期,学生应如“照镜子”一般,在模仿老师中找寻演奏感觉。音乐是由声音组成的,首要需要积累和模仿的当然就是美好的声音,由一音化万声,最终形成学习者良好的音乐审美品位,演奏出优美的乐曲。
我们看到在《少年儿童钢琴启蒙教程》的“单指、重复音、黑键”单元中,老师大多以经典乐曲为例讲解演奏难点,比如贝多芬某部交响曲的主题、中国民歌的经典片段等。这样安排意义重大。首先,此种方式可以让学生在启蒙阶段,就能听到并直接参与经典音乐的演奏中去。在我与女儿的练习过程中,女儿不止一次地说,这首乐曲的旋律好动听,那首乐曲很有气势。记得有一次在练习《少年儿童钢琴启蒙教程》中柴科夫斯基的《天鹅湖》主题旋律时,她感叹说,这个旋律让她有“绝望”的感觉。每次练习,她都很有兴趣,也总是会对那些伟大的旋律评头论足一番,同时也激起自己进行音乐创作的乐趣。其次,老师的演奏可以成为学生的榜样,让他们从一开始就对音乐有很直观的印象。由此可见,这套教程对老师的要求非常高。最后,在《少年儿童钢琴启蒙教程》中,学生演奏的部分基本是单音,一首乐曲的单音基本上用一个统一的节奏从头演奏至尾,在与老师四手联弹时,这些单音仿佛在合着老师演奏的旋律,帮老师打拍子。演奏时,学生除了要听到老师演奏的音樂,还要听自己的演奏,分别自己演奏的节奏与老师演奏的旋律是否“合拍”、声音上是否“协和”,以此来调整自己,这是“开启天聪”的真谛所在。如果没有用“听”作为弹奏的基础,我们如何知道声音的好坏差别呢?弹不出好的声音,更遑论去赋予其意义。
在现今音乐教育的过程中,每个人都想快一点。家长们想拔高程度,学生们想快点出成绩。从社会钢琴教育来观察,现今在大部分考级和比赛中听到较“好”的水平,只是把音符、节奏弹得比较准确而已,很大部分演奏者连音和节奏都弹不对,更别提弹出音乐的美和音乐的感觉了。这是很恐怖的事情!如果学音乐的人让音乐失去了根本存在的意义,没有感动、陶醉和想表现音乐的热情和愿望,那为什么还要去学习音乐呢?同时,这也是一件很可悲的事情,可悲的是浪费了时间和精力,却没有收获美妙的音乐。所有这一切的源头就是演奏者“闭门造车”般不听自己演奏造成的。试想,有哪个孩子愿意自己弹出的声音非常难听呢?哪个孩子不愿意创造美呢?帮助孩子建立对音乐的高标准,学会在弹奏时听到自己的演奏,在本质上树立自己的演奏目标,这才是提高演奏水准的根本所在。如果每个孩子都能提升自己的演奏水平,那么社会的钢琴基础音乐教育水平就会有质的飞跃。
所有的钢琴教学都应该建立在学生能听到自己演奏的基础上。我们都知道掌握节拍的基础在于保持节拍稳定,使乐曲能持续地进行。节拍就好比人的心跳,在某一个特定情绪下一定有一个稳定、有规律的跳动范围和幅度。如果一个人在正常的情况下,基本心跳跳动规律被打破,那身体状态一定是出了大问题了。很多在初学阶段的小朋友节拍和节奏弹不稳,就是因为没有掌握音乐中节拍节奏最基本的点——心中有稳定的节拍并表现出来。在这本教程中,对于这一点的训练是有效且极具突破性的,我们看到在“单指、重复音、黑键”部分,学生多数情况下都是弹奏某个基本不变的节奏音型。
我们可以把这个不变的节奏理解为一种持续稳定的律动,也可以理解为学生通过单音为乐曲打节拍。实际上,这就是在帮助学生建立一个持续稳定的心理节拍。练习时,我们要注意以下几点:首先,老师需要带领学生,帮助学生找到这一首乐曲基本稳定的节拍,让学生在心里建立稳定的节拍感。第二,在此基础上,老师弹奏乐曲,同时学生弹奏自己的部分。这一方面让学生学会“听”到老师的节奏变化,同时不要被老师乐曲的节奏所影响。本书还有一点特殊之处,乐曲中老师演奏部分和学生演奏部分是可以互换练习和弹奏的。当学生有了一定的钢琴演奏基础后,老师和学生就可以互换声部演奏了。当然,学生之间也可以互相合作进行练习,这样不同形式的练习会让学生的音乐合作能力有极大的提高。
第三,在训练过程中尽量不要使用节拍器。我们的心跳是稳定和持续的,但不代表我们的心跳是一成不变的。在我们的情绪波动中,心跳会随之有规律的变化,这种变化是微妙的。节拍也是一样,在稳定的基础上是千变万化的。所以,我们要训练学生有稳定而持续的节奏感,它一定不是僵硬的、无弹性的节奏表现。学生可以通过练习《少年儿童钢琴启蒙教程》,形成稳定而契合音乐的节拍感,为之后音乐演奏中千变万化的节拍、节奏的表现打好基础。这种形式的节奏训练,对各个程度的钢琴演奏学习者来说都十分行之有效。
众所周知,欧洲古典音乐大多建立于功能和声中,由不同和弦相互连接而成。和弦,我们简单地理解就是不同音高的声音一起发声,各种和弦互相联系、互相支撑、互相制约构成了多种连接关系,从而形成具有某种音乐走向的声音。演奏钢琴音乐时,我们要想到一起发出的每一个声音都在琴键中有相应的位置,同时演奏便将这些音合在了一起,产生了新的混合音响。就像我们在合唱团中演唱高声部的旋律,不仅要唱自己的声部,还应听到低声部的声音,更应听到两者融合以后出现的“新声音”。
对于和声的教学,在当今中国钢琴音乐的基础环节极为薄弱。原因有二:首先,我国的民族音乐基本上是基于单旋律发展的,我们身体里似乎没有流淌着“和声”的血液,在对于西方音乐的感受上,只能靠后天的积累了。如果不加以大量辅助的训练,我们在演奏时就容易陷入“单线条”的音响模式中。其次,钢琴音乐是西方音乐作品的集大成者,是西方音乐发展最为全面的反應。钢琴音域又是如此宽泛,旋律的可塑性、变化性是大多数乐器所不能及的。如果学生在一开始就缺少西方纵向音响思维,可能无论经过怎样的训练,他最终呈现的作品都会如同无根之萍,经不起推敲。
钢琴音乐是在随时变化的和声中进行延续和发展的,如果我们只会用单线条的模式去弹奏,演奏就会很单一。因此从一开始,《少年儿童钢琴启蒙教程》就交付给孩子们一个广阔的和声空间,让学习者哪怕在弹奏一个音时,也处于一个多层次的音响世界中,由此感受到“和声”的声音和变化,然后逐渐在演奏中表达出在“和声”中立体的声音。
本书对于手指的训练是非常扎实的。首先,掌握钢琴演奏技巧,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就像婴儿学步,其过程用五个字概括就是“爬—站—走—跑—跳”。任何学习的过程都得遵循大自然万物生长的规律,这个规律是需要一定时间和相对固定的“流程”的。掌握钢琴演奏技巧的过程也是如此,好多学生混乱的演奏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违背了学琴的规律,跳过了一些重要的步骤,以至于弹的程度越深,暴露的问题越多。
其次,我们特别来讲一讲“站”这一关。这也是《少年儿童钢琴启蒙教程》重点训练的技术环节。观察小婴儿从爬到站的过程很有意思:一开始,小婴儿总是站不稳,站起来总摔倒,但他并不气馁,一遍遍地站起来,几周以后,就能站得比较稳了。钢琴基础的技术训练也是如此。一开始重点训练手指的支撑(站),等到站稳了,自然就会“走”了。所以,《少年儿童钢琴启蒙教程》极为注重对五个手指灵活性的训练。只有每个手指都“站”好了,五个手指才能一起演奏(走)。手指“站”好对于钢琴基础技术的掌握太重要了,它是钢琴繁复技巧的起点,是需要领悟和掌握的要点。
赵晓生老师曾说过:“要学钢琴,必达五识。一曰识符——什么音;二曰识键——此音在琴上哪个键;三曰识指——使用哪根手指;四曰识理——这个音是个什么东西(时值、性质、和声、调式之类);五曰识音——用耳用心去倾听感受这音响的结果。此五项‘识各有大大奥妙,实际为各自独立的五项课程。”
纵观当下的各类教材,有些从识符入手,有些从识键入手,有些从识指入手,有些从识理入手,唯独缺少从识音入手的。众多教材企图采用各式各样的图画、故事,用种种办法吸引小孩学习音乐的兴趣,殊不知只治标不治本,只重外表,而脱离了音乐本性。
“开启天聪”,是以“识音”为根本出发点,启动每个小孩子心田中的音乐种子,从一音中听见所有音,让这些种子在心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从体验“古今中外一切音乐”开始,寻找自己心中音乐的大道上,一步一步向伟大的音乐殿堂走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