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雯琳 王 越 刘纯青
基于文化生态学,借助CNKI数据库,整理2005-2020年中国乡村聚落相关论文,导入CiteSpace进行可视化研究分析。通过对乡村聚落的起步期、发展期和活跃期三个阶段的分析,得出文化生态学视角下乡村聚落研究主要集中于村落的保护与发展等方面,从不同尺度对其进行分类,总结出采用的研究方法与相应的保护和乡村旅游发展策略。同时将其研究方法应用于风景园林学科中,为风景园林学科下乡村聚落的研究提供帮助。
文化生态学;可视化软件;风景园林;乡村聚落;研究综述
文化生态学是源于文化学和生态学的一门新兴交叉学科。20世纪50年代,斯图尔德在《文化变迁的理论》中提出“文化生态学是研究特定的生态环境与文化之间的相互依存和平衡的学科”[1]。国内对文化生态学的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司马云杰在《文化社会学》一书中提出“文化生态学是从人类生存的整个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中的各种因素交互作用来研究文化的产生、发展以及变异规律的一种学说”[2]。从本质上讲,文化生态学探寻的是人类文化和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主要目标是保护文化的多样性与可持续性。在风景园林学科中,陈晓菲等人将文化生态学引入到旧城街区修补工作中,建立文化生态视角下核心价值的城市修补体系[3];梁源从生态与文化的角度提出对风景园林规划设计有针对性的规划措施[4],以指导现代城市建设中的“风景园林”或者“景观规划”。
乡村聚落是指包括村庄和集镇在内的农村居民点[5]。文化生态学视角下的乡村聚落,是文化环境和自然生态环境相互作用形成的产物[6]。当今社会,乡村聚落快速城镇化,整体风貌快速更新。乡村聚落原有格局被大肆破坏,其生态环境与人文特色已经逐渐失去了其原有特征[7]。如何保护村落并保证村落可持续性发展是我国目前亟待解决的难题之一。
文章基于文化生态学,借助CNKI数据库,整理2005-2020年国内乡村聚落相关论文,利用CiteSpace软件进行知识图谱分析研究,系统全面地总结文化生态学视角下乡村聚落的研究综述,结合风景园林学科,总结经验并提出建议。
研究的文献数据来源于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在高级检索中以“文化生态”为主题,并对“乡村”“村落”进行主题检索,检索日期为2020年7月20日,时间跨度为2005-2020年,选择中文文献。为了保证检索论文的相关性以及准确性,对检索结果进行了反复检查整理,选择CNKI数据库中的“期刊”数据库作为查询对象,删除了一些不相关条目,最终确定样本文献563篇,其中核心期刊146篇。
CiteSpace是常见的知识图谱绘制软件中应用最为广泛的信息可视化工具之一[8]。通过CiteSpace对最终确认563篇文献进行分析,绘制关键词共被引文献图谱,分别从宏观、中观、微观3个尺度对乡村聚落的相关研究进行归纳总结。
2.1.1 文献逐年数量分析
从文献发表的数量上看,国内文献数量呈增长趋势,这表明近年来国内对文化生态学视角下乡村聚落的研究的关注度越来越高(图1)。2019年文献发表数达到峰值110篇,未来该研究方向会进行更为深入的研究。
1. 2005-2020年基于文化生态学的村落国内相关文献数量
2.1.2 主要研究机构及作者分析
将数据导入Citespace软件中,获得核心研究机构与作者共现网络关系图(图2),目前核心学者与机构的合作密切程度一般。全国范围内,文化生态学视角下乡村聚落研究以高校为主,如复旦大学、四川农业大学等,部分设计院和政府研究中心也积极投入其中。然而多数作者及机构呈现零散分布,各机构之间联系不够紧密,同领域的研究作者之间合作也不多,这不利于文化生态学科下对乡村聚落的深入研究。
2. 2005-2020年主要研究机构及作者分析图
2.2.1 关键词共现分析
关键词共现图谱可揭示该研究领域的热点。如图3所示,网络节点92个,边数157条,网络密度为0.0375,其中乡村旅游、文化生态与传统村落的节点最大,说明这些关键词在文献中出现的次数最多,与搜索的主题文化生态、村落也是相符的。中心性较高的关键词是研究的热点词汇,与其他关键词共现的概率较大。
3. 2005-2020年关键词共现分析图
2.2.2 关键词聚类分析
关键词聚类分析是对研究文献的高频关键词进行LLR(对数似然比)聚类分析,图4显示聚类模块值(Q值)Modularity Q=0.5955>0.3,说明聚类结构显著。表1显示,总共得到6个聚类,分别是民俗文化、可持续发展、文化精英再生、保护、保护发展、乡村旅游目的地,说明研究文献主要围绕这6大关键词群展开。
4. 2005-2020年关键词聚类分析图
表1 2005-2020年关键词聚类分析表
2.2.3 关键词时区图谱分析
在关键词共现知识图谱的基础上,进行关键词时区知识图谱分析,展示其前沿关键词的历年变化过程(图5),主要分为3个阶段:(1)2005-2009年起步期,相关的文献较少,发文量呈逐年上升的趋势。以乡村旅游、生态旅游等方面的研究为主,侧重于对乡村民族文化保护的研究。(2)2010-2014年发展期,文献逐渐增多。该时期出现的热点关键词有村落文化景观、文化生态型乡村等,如2013年,赵晓红等人从自然环境、社会经济环境、社会制度环境3个层面进行分析,从而找到其产业该有的发展模式[9]。(3)2015-2020年活跃期,着重探讨“人”对村落文化的影响,探讨乡村文化在整个时代转型期中的作用[10]。
5. 2005-2020年基于文化生态学的村落研究关键词时区图谱分析图
王丽洁等人将景观保护与发展多级策略用于农村地域文化景观保护与发展中[11](图6),本文就宏观、中观、微观三个不同尺度,在文化生态学视角下,对乡村聚落的保护与发展的相关研究进行分析总结。
6. 不同尺度下村落保护与发展的相关研究内容
宏观层面主要对区域文化与其所在的地理环境关系、乡村景观空间网络的整体保护与发展进行研究分析(表2)。乡村聚落保护与发展的研究最初多集中于定性研究,后定量研究开始逐步增加,通过列举的方法可得出村落特有的空间结构、文化生态特性与村落特定的文化动态因子。但这些研究方法存在一定局限性,仍需与计算机网络、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其他众多领域深度结合。
表2 宏观尺度下基于文化生态学的村落相关研究内容及方法
2015年之后,文化生态学视角下关于乡村聚落保护与发展的研究从宏观开始转向中观和微观尺度。中观尺度主要研究乡村公共空间景观保护与更新,即公共开放空间与街巷结构等(表3)。中观尺度下的相关研究比宏观开始得晚,主要对村落公共空间进行分析,从物质文化、精神文化与制度文化3个层面的空间进行探析,大多运用的是定性分析研究,定量的研究较少。
表3 中观尺度下基于文化生态学的村落相关研究内容及方法
微观理论层面研究乡村建筑景观更新与发展,即宗教祭祀场所与建筑风格等,着力分析区域人群对景观的感知以及景观所影射的区域文化特质(表4)。微观尺度下的相关文献较少,起始时间较宏观和中观更晚,其中模糊综合评价法结果清晰,系统性强,适合解决各种非确定性问题;层次分析法定量数据较少,定性成分多,不易令人信服;“四层一体”分析法可从多层面更为全面地分析村落,但无法定量研究,需与其他研究方法结合运用。
表4 微观尺度下基于文化生态学的村落相关研究内容及方法
文化生态学是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近些年,国内基于文化生态学的研究逐渐增加,其中对于乡村聚落的研究也日益增加,研究内容从宏观逐渐向微观递进,研究方法不断从定性向定量化发展。本文利用Citespace可视化分析软件,对近15年的相关研究进行分析,得出论文发表数量随时间的变化情况、主要研究机构与作者分布情况、关键词的共现、聚类和时空图谱等,在此基础上分别从宏观、中观和微观3个尺度上进行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起初主要以宏观的尺度,对区域文化与其所在的地理环境关系进行研究分析,且宏观尺度下的研究数量最多,所采用的研究方法丰富,更侧重于对乡村的民族文化保护的研究;(2)之后中观尺度下的研究逐渐增多,运用的方法较为普遍,定量方法较少,着重探讨人作为文化系统的动态因子是如何影响村落文化变迁,乡村文化在整个时代转型期中的作用以及村落的可持续性发展;(3)近几年微观尺度下的研究较多,研究内容着重于对其基本现状进行分析,试图通过对乡村社会文化场域的重构,激活传统文化基因,从而对乡村聚落实行特定的保护措施[32]。
近年,研究者开始转向微观尺度下的乡村聚落研究,这是今后的一个研究方向。目前,研究方向多偏向村落的物质文化景观,针对传统村落与生态环境相关的交叉研究仍亟待深入。风景园林学科对于乡村聚落的研究可以在借鉴文化生态学研究方法的同时,将微观层面的研究加以完善和系统化,与此同时对生态环境相关的研究仍需进一步深入。在未来,景观的保护和可持续性发展与文化生态学关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学科之间的交流是促进文化生态研究和景观可持续性发展的催化剂。将生态和文化作为村落保护的重要元素,从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角度去考虑,不仅要满足人和自然生态环境和谐相处的需求,更应加强村落历史文化的保护发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