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CiteSpace知识图谱的中国近二十年城市绿地使用者需求研究综述

2021-07-19 15:52戴斯竹
园林 2021年7期
关键词:城市绿地使用者文献

戴斯竹  赵 兵

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传统的以物质空间为核心的规划理念逐渐向以人的需求为核心的规划理念转变,使用者需求研究逐渐得到专业领域的关注。借助文献可视化分析软件CiteSpace对CNKI数据库收录的近20年647篇相关文献进行分析。研究结果显示:发文数量稳定上升,且逐步深入,发展态势良好。作者和机构之间均形成了一定的合作关系,跨学科、跨领域合作有待加强。目前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基于使用者需求的规划设计研究、与使用者需求相关联的植物景观设计研究、使用后评价研究和城市绿地供需关系研究4个方面。最后总结目前研究中的问题和不足,提出城市绿地使用者需求研究的发展趋势,以期拓宽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为进一步的研究提供参考。

使用者需求;城市绿地;可视化分析;风景园林

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传统的以物质空间为核心的规划理念逐渐向以人的需求为核心的规划理念转变。吴良镛先生多次在著作中指出人居环境的核心是“人”,人居环境研究以满足人类居住需要为目的[1]。使用者需求研究作为设计的原动力和本土文化的建构基础逐渐得到专业领域的关注[2]。需要问题是西方学者的研究热点话题之一,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有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马尔库塞的“虚假需要”理论和鲍德里亚的“需要体系”理论等[3]。需求相关研究成果最先运用于市场营销领域,且形成较为成熟的理论体系。20世纪80年代起,随着环境行为学、环境心理学等理论引入中国,需求研究在空间学科领域展开。目前,中国城市绿地使用者需求研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同时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和瓶颈,相关研究有待进一步加强。

文章借助文献可视化分析软件CiteSpace 5.7R3(64-bit)和文献管理软件NoteExpress对近20年中国城市绿地与使用者需求相关的有效文献进行梳理,对作者、研究机构的合作网络共现图谱和关键词共现图谱进行分析,展现中国城市绿地与使用者需求相关的研究脉络和研究趋势,旨在综合前人的研究成果,发现问题并展望未来研究方向,推动风景园林领域的使用者需求研究,拓宽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为进一步的研究提供参考。

1 研究文献计量可视化分析

以中国学术期刊出版总库(CNKI)作为文献来源,以“需求”“使用者需求”“景观设计”“户外空间”“风景园林”“环境设计”作为主题词相互组合进行检索,检索时间跨度为2000年1月1日至2021年1月15日,经过阅读和整理,剔除访谈、评论、新闻稿等非学术类文章以及与该研究主题相关度较低的文献,最终得到有效文献647篇。

1.1 城市绿地使用者需求研究的文献分布

利用软件统计可得到从2000-2021年城市绿地与使用者需求相关的文献年发表量统计图(图1)。整体上来看,发文数量呈现持续增长的态势,初步表明该领域尚处于探索发展阶段。发文数量在2019年陡增至91篇,由此可见近年研究人员更多地开始关注该领域,2020年的发文量略有回落,可能与疫情影响有关,或者研究遇到了瓶颈。

1. 文献年发表量统计

1.2 城市绿地使用者需求的研究力量分析

研究者和研究机构是推动学科建设发展的核心力量,在CiteSpace中分别设置节点类型为“作者”(Author)和“研究机构”(Institution),作者合作共现和机构合作共现设置显示阈值为2,时间切片为1年,分别得到作者合作关系共现图谱(图2)和研究机构合作关系共现图谱(图3)。节点和文字的大小与发文量呈正相关,节点相互之间的连线代表作者或机构之间的合作关系。

2. 作者合作关系共现图谱

3. 机构合作关系共现图谱

从作者发文量角度分析,杨柳青、钱驰等为该领域的高产作者。从作者合作角度分析,作者之间形成了一定的合作网络,如重庆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的钱驰、重庆大学的谭少华和同济大学的李雪等。该领域学者应继续加强合作,促进研究体系的健康发展。

从研究机构的发文量角度分析,南京林业大学、东北林业大学园林学院、重庆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重庆大学艺术学院和建筑城规学院是城市绿地使用者需求研究的主要力量。研究机构的学科背景大多为城市规划、建筑学、风景园林学等,跨学科间的交流合作较为缺乏。在研究机构合作方面,相互之间形成了一定的合作关系,如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北京土人城市规划设计股份有限公司、北京东方园林投资控股有限公司和北京大学景观设计学研究院合作完成并发表在生态学报上的文章表明,在领域内研究取得了一定的突破,未来需要继续加强机构之间的合作交流。

1.3 城市绿地使用者需求的研究热点与前沿

1.3.1 研究热点

论文的关键词是研究内容的核心提炼,通过对高频关键词进行提取,即可获得一定时期内的研究热点。在CiteSpace中设置节点类型“关键词”(Keyword),时间切片为1年,显示阈值设置为10,构建关键词共现图谱(图4)。同时对研究文献中的出现频次前30的关键词进行统计(表1),在关键词共现分析中,关键词中心性的大小反映了其在网络中的重要性[4]。结合图谱、列表以及相关文献的基础阅读可知,城市绿地使用者需求相关的研究较多集中在规划设计策略和使用后评价的层面,涉及不同的需求类型和城市绿地类型,需求类型主要包括心理需求、游憩需求、情感需求、交往需求、审美需求等,城市绿地类型包括综合性公园、社区公园、湿地公园、森林公园等,研究正在逐步走向专业化、细致化。

4. 关键词共现图谱

表1 高频关键词统计

1.3.2 研究前沿

突现词(burst keywords)是某一个时间段内被引频次突然增多的关键词,可以用来反映某一时间段内的研究前沿。运行CiteSpace软件得到12个突现词(图5),大致可以分为3个研究阶段:(1)早期前沿,研究者开始关注设计的“人性化”问题和“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体现了设计工作者“眼中有人”的设计态度;(2)中期前沿,研究者开始关注具体的使用者需求类型,如“心理需求”“行为需求”等,并结合西方心理学、环境行为学、行为心理学等相关理论提出优化设计策略、规划建议等;(3)近期前沿,研究者关注到了与使用者日常生活关系更为紧密的城市公共空间、社区公园等小尺度城市空间,需求类型也拓展到使用者的“情感需求”,且开始从使用者的视角出发进行相关研究,此外使用后评价方法与体系的构建也成为近期研究趋势之一。

5. 关键词突现图

1.3.3 研究文献内容分类梳理

结合上述研究热点、研究前沿和有效文献的阅读,将研究内容梳理归纳为表2中的4个类型:基于使用者需求的规划设计研究、与使用者需求相关联的植物景观设计研究、使用后评价研究和城市绿地供需关系研究。

表2 研究内容分类梳理

2 研究文献内容分析

2.1 基于使用者需求的规划设计研究

该类型的研究主要是对使用者的需求进行挖掘、分析,并提出相应的设计、优化策略。从图5可以看出“需求”的研究趋势主要从人的心理需求、行为需求逐渐向情感需求演变,且逐渐从设计师视角转向使用者视角,更加关注使用者的真实需求。研究方法也逐渐丰富,在定性研究中融入了更多定量研究的方法,包括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行为注记法、参与观察法、统计分析法等,此外营销学领域中用户需求分析方法如KANO模型、QFD(Quality Function Deployment)多层次演绎分析法等也被改进运用在风景园林领域的设计研究中。研究理论主要集中于西方引进的心理学和风景园林学相关理论,诸如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环境心理学理论、环境行为学理论、行为心理学理论等。

基于使用者需求的规划设计研究针对不同的场地类型和受众群体产生了相应的分化。场地类型包括社区公园、综合性公园、森林公园和湿地公园等,较多集中于诸如社区公园、街旁绿地、袖珍公园等城市小型绿地。小型绿地是城市中分布最广的绿地类型,具有开放性、公众性、便捷性的特点[5],是居民进行日常活动最为频繁的场所,也与使用者需求的研究密切相关,相应的日常生活研究视角和日常都市主义理论被引入了该领域的研究。随着中国步入人口老龄化社会,基于老年群体的需求研究更加深入。闫洪杰通过分析不同年龄段老人的特点、喜好、心理活动和行为特征,在实践过程中提出改善空间适用性的方法[6]。刘云思等结合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和循证设计理念,将康复花园相关理念和设计方法融入户外空间设计,提升老年群体的参与感和幸福感[7]。同时,与老年群体健康需求相关的城市公共空间设计和森林康养景观也成为研究方向之一[8-10]。除老年群体外,儿童和其他社会弱势群体也受到研究人员的关注[11-12]。

中宏观规划的尺度上,有研究人员基于使用者需求的视角对城市空间结构、设施布局适宜性等问题进行了探讨。马欣从城市居民的游憩需求出发,以十堰市为例对城市游憩空间结构与布局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措施[13];王琼结合使用人群的需求探讨符合高密度区微型绿道的建构体系与设计方法[14],拓展了城市规划设计的理论与方法,对城市健康人居环境建设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2 与使用者需求相关联的植物景观设计研究

植物景观是城市绿地设计中重要的组成部分,现代城市植物景观设计从注重造型和生态效益转向结合使用者的实际需求[15]。研究方法主要包括问卷调查法、访谈法、行为注记法、参与观察法、统计分析法等,理论基础集中于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环境行为学和社会心理学理论等。如张希毓、覃颖逢等人基于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从植物种类、植物色彩、植物配置方式、空间开合等方面提出相应的设计策略[16-17]。

在环境与使用者需求的作用机制方面,系统性、全面性的研究有待进一步加强,目前研究主要基于感觉、知觉、情感体验等相关理论,通过身体、感官和感受等连结人的需求和环境的关系,具体在研究主题中表现为“行为需求”“心理需求”“情感需求”等。如张梦辰通过知觉与认知的作用机制,研究大众人群在植物空间内的行为活动规律和心理感受,探讨种植设计的合理性,并提出具有针对性的设计优化策略[18];王荐通过分析儿童视、听、嗅、味、触五感的特殊性,提出符合儿童五感特征的植物配置和空间营造策略[19]。

在设计理论方面,近年研究较多关注于植物的情感化造景设计、人性化设计、参与性和体验性设计方面。情感化设计是人性化设计发展的更高阶段,不仅提倡以人为中心、提升人的价值,更注重的是尊重人的心理需要和社会需求的设计哲学[20]。田雨晨、徐萃、谭焱文等人基于情感化设计的理念提出植物造景的优化策略[21-23],其中田雨晨基于认知心理学家唐纳德·A·诺曼提出的“情感化设计”理念,整理归纳出植物情感化造景在本能层次、行为层次、反思层次所对应的3种表达方式,分别为植物造景的外在情感表达、植物造景的内在情感表达和植物造景的精神情感表达,完善了认知心理学在植物造景中的应用[21],具有一定的启发性。

2.3 使用后评价研究

使用后评价(Post Occupancy Evaluation,POE)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的环境心理学,经过发展已成为人居环境规划设计和管理的新型交叉学科[24]。POE评价方法以使用者的需求为起点,运用科学的、系统的研究方法,分析并总结使用者对目标环境的总体评价与满意度。国外POE的研究理论和方法呈规范化和多样化的发展趋势,研究范围也不断扩大和深入。相比较而言,国内POE研究起步较晚,有待进一步完善和突破。国内POE的理论研究最先运用在居住区环境的实践中,其次是校园绿地、城市广场、城市公园、城市户外公共空间和医院公共空间[25]。同时,针对特定人群的研究也随之展开,老年群体、儿童以及其他弱势群体成为研究人员较为关注的研究对象。POE的研究运用有利于提高公共参与的积极性,使得设计程序更加科学化,由“构思—设计—实施”的线性过程转换为“评价—借鉴构思—设计—实施—评价”的可循环过程。POE对设计理论、设计思维、设计流程、管理和决策、公共参与等方面均有较大影响,有力推动了城市绿地规划设计理论与方法的发展。

POE的主要研究范式包括行为主义范式、认知范式、绩效评价范式、社会性范式和现象学整体评价范式[25]。研究方法方面,环境心理学与行为学的调查方法依然是POE的主流,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相关计算机辅助技术诸如GIS、大数据分析、热力地图等也被运用到新时期的POE中。其中,AHP-模糊综合评价法将层次分析法与模糊数学法2种方法相结合,既保证了调查结果的科学性,又保证了调查结果的真实性[26]。POE使得设计师与使用者之间的沟通成为可能,不仅为已完成的项目提供管理和改造的依据,更是相关新项目的重要参考[27],有助于优化管理机制,提高城市绿地的服务水平。

2.4 城市绿地供需关系研究

将需求置于一个更为宏观的关系系统里去理解使用者的需求,有利于把握需求的定位以及供需关系的平衡问题。姚雪松将城市公园作为一种为居民提供服务的公共产品,引入数理模型、GIS空间分析等计量方法,以长春市为例综合分析城市公园的空间公平性和使用者多样化的需求,探索公众需求导向下的城市公园服务质量提升策略[28]。文化遗产保护与更新研究方面,有研究人员从物质对象的保护与居民日常需求的矛盾出发,探索本土文化景观营造的重点和具体策略[29],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和参考价值。

3 总结与展望

近年,相关研究文献或多或少都会提及使用者需求的内容或者研究视角,而深入挖掘和探索的专项研究较少,通过上述分析发现目前研究存在以下不足:(1)理论应用方面,引用其他学科领域或是西方的理论与方法时,语境适用性的研究和理论本土化的研究方面有待进一步加强。(2)需求的内涵方面,通过关键词突现图可以看出,需求的研究类型从人的心理需求、行为需求向情感需求演变。研究者对于需求内涵的理解向复杂化、多元化的方向发展。然而,目前的研究更多地将需求理解为一个相对静止的状态,并依此提出设计、优化策略,忽略了需求在一段较长的、连续的时空范围内的自然的演变过程,以及需要和需求之间的动态关系,对需求的过程化理解有待加强。(3)目前的研究视角从设计师视角向使用者视角转变,而需求的表述[30]问题有待引起研究者更多的关注,其背后的核心问题是使用者的真实需求是否得到重视和尊重。(4)研究方法方面,从文献研究法、观察法、访谈法、调查问卷法到融入POE评价法、循证设计法,乃至更多技术的应用,人与景观之间的互动关系逐渐增强,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此外,不同类型和尺度的城市绿地应结合自身特点和现实情况运用差异化的研究思路,相应的研究视野和研究方法有待进一步拓展和完善。(5)使用者需求和环境的作用途径及作用机制方面的研究有待加强和完善。

基于以上研究内容和不足,提出中国城市绿地使用者需求研究发展趋势:(1)拓展城市绿地使用者需求的研究思路和学科视野,融入人类学、社会学等领域的研究理论和方法,深入研究并挖掘使用者需求的内涵,创新发展与使用者需求相关的设计方法、实践策略、运营管理策略等;(2)小尺度公园与使用者日常生活更为紧密,设计和需求都更为灵活,研究应切实考虑到人和生活本身的复杂性与矛盾性,深入挖掘小尺度公园与使用者需求相关的理论和方法;(3)拓展不同城市绿地类型使用者需求的研究方法,将需求置入更立体、更系统的视角去研究和定位;(4)加强使用者需求和环境的作用途径及作用机制方面的研究;(5)深入研究使用者需求的表述[30]问题,关注使用者的真实需求。

人与自然是风景园林领域永恒的话题,关于使用者需求的研究是源自“眼中有人”的设计初衷,需求作为设计的原动力,在对待全球化问题、均质化设计的过程中同样发挥着重要作用。未来研究应结合研究热点、不足和发展趋势,勇于探索和创新,使得风景园林设计切实符合人民的需求。

猜你喜欢
城市绿地使用者文献
Hostile takeovers in China and Japan
Cultural and Religious Context of the Two Ancient Egyptian Stelae An Opening Paragraph
新型拼插休闲椅,让人与人的距离更近
编制城市绿地养护规范和标准应注意的事项
城市绿地绿化种植与养护
城市绿地功能与作用的重新认识
透水性铺装在城市绿地中的应用初探
The Application of the Situational Teaching Method in English Classroom Teaching at Vocational Colleges
The Role and Significant of Professional Ethics in Accounting and Auditing
抓拍神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