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丹 丹东市公安医院 (辽宁 丹东 118000)
内容提要:目的:分析电针中频配合康复治疗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的价值。方法:选择58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分别采取联合干预(电针中频联合康复治疗)与常规干预,两组患者各接受为期2个月干预后,总结电针中频配合康复治疗方法的先进性。结果:实验组患者的生活质量与吞咽功能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显示,实验组患者的总有效率高达93.10%,显著高于对照组,组间数据差异显著(P<0.05)。结论: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临床干预阶段,电针中频配合康复治疗方法具有满意效果。
脑卒中是临床上常见的心脑血管疾病,具有较高的致残致死率,而传统的单一干预方法疗效差,无法有效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因此如何进一步改善预后已经成为医学界关注的重点内容。本院通过长期研究发现,电针中频配合康复治疗能够加快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症状改善,是一种有效干预方法,详细资料如下。
选择本院的58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患者入院时间为2018年3月~2019年10月,根据入院顺序分为实验组、对照组。实验组患者29例,男17例,女12例,平均年龄(71.26±3.74)岁。对照组患者29例,男15例,女14例,平均年龄(72.31±3.01)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差异不显著。
本次研究经过医院伦理审核,纳入标准:(1)经临床诊断确诊为缺血性脑卒中[1];(2)知情并自愿参与。排除标准:(1)临床资料不完整者;(2)合并严重器官病变以及免疫系统疾病;(3)精神类疾病患者。
两组患者均接受康复训练,方案包括:(1)床上康复训练。主要训练内容包括翻身以及上下左右的体位移动等,其中上下肢活动内容等。早期以被动训练为主,在患者逐渐适应对肢体的掌控之后,从被动训练转变为主动训练,鼓励患者自我控制肢体的床上运动,如在床上做单侧与双侧桥式运动等。(2)吞咽功能训练。早期采用刺激训练模式,通过湿棉签分别触碰患者的舌后、颚弓,使患者能够分别感受到口部不同器官的感觉,在患者有所反应之后,通过振动或者牵拉的方法训练舌头,加快舌肌恢复运动功能。(3)主被动训练。借助康复机对患者实施主被动训练,包括早期的站立训练,先从站立准备活动开始(如坐位提腿踏步,患侧下肢肌力训练等,有条件可利用站立床训练),然后扶持站立→平衡杠间站立→徒手站立→站立平衡训练,要达到在他人一定外力推动下仍能保持站立平衡。康复训练的时间为期2个月。
在常规干预方法基础上,实验组患者联合接受电针中频干预,取风驰、风府、太冲以及通里穴,取患者卧位,常规消毒后,取一次性无菌针灸针实施针灸治疗,其中通里穴、风府穴采用平刺方法,风池向下颌方向直刺、太冲穴常规进针。施针期间根据患者的体型合理选择针刺角度与深度,一般针刺25~40mm,提插捻转,以患者耐受性为标准。在针刺结束后,连接电针仪,分别以通里太冲为一组、风池风府为一组,通过疏密波,设置中频载波频率2000Hz,期间可以根据患者耐受强度适当调整,留针25min,1次/d,每10d为一个疗程,患者接受两个疗程治疗。
使用ADL(日常生活量表)[2]判断患者的生活质量情况,取值范围0~100分,得分越高证明患者生活质量越理想;同时通过洼田饮水实验评价患者的吞咽功能,在患者端坐之后,饮下30mL温开水,若能够一次性饮下无呛水,评价为1级;分两次饮下无呛水,评价为2级;能一次饮下但是有呛水,评价为3级;分两次饮下有呛水,评价为4级;饮水困难且持续呛水为5级。对两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进行评估,判断标准为:(1)显著改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症状有显著改善,NIHSS评分与治疗前相比改善>80%;(2)一般有效。患者的症状与干预前相比有所改善,NIHSS评分与治疗前相比改善40%~80%;(3)无效。未达到上述标准。
使用SPSS 22.0软件处理数据,P<0.05认为差异显著。
两组患者的ADL生活质量评分结果显示,实验组患者护理后的相关数据优于对照组,见表1。同时,两组患者的吞咽功能结果显示,实验组患者的整体吞咽功能情况要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1 ADL评分(±s,分)
表1 ADL评分(±s,分)
注: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的生活质量评分相比,P<0.05
组别 例数 护理前 护理后实验组 29 46.38±6.74 65.33±5.62images/BZ_84_1287_520_2303_677.png
表2 吞咽功能(n)
在对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展开分析后,结果显示实验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更高,与对照组相比,组间数据差异显著(P<0.05),见表3。
表3 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治疗效果(n)
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治疗难度较大,传统中医在此病症中的作用逐渐被医学界重视,成为改善此类患者预后的主要手段[3]。在本次研究中,本文详细介绍了电针中频配合康复治疗方法的临床应用价值,根据本文的研究结果可以发现,实验组患者在接受电针中频配合康复治疗后,患者无论是生活质量还是吞咽功能等都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证明该方法具有满意的临床应用价值。
其中康复治疗是对患者进行康复教育,在保证患者参与的基础上,通过专门的辅助器具对患者做详细的锻炼;锻炼内容以患者日常生活为核心,确保患者在经过锻炼后能够快速回归生活。而电针中频干预则通过电流的变化,医师在调整电流的基础上,不影响患者依从性,因此效果满意[4]。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临床干预阶段,该治疗方法的优势包括:镇痛;能够改善患者的局部组织血液淋巴回流;能直接作用于神经节与神经阶段,当患者出现反射作用后,能够改善神经功能。同时也有学者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治疗中,使用了巨刺法、表里配穴法、泻阴补阳法、补缓泻急、针刺主动肌与拮抗肌等治疗手段,这些方法对于改善患者症状具有重要意义[5]。电针中频疗法是在重复经颅磁刺激技术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无创伤性物理技术,通过电磁互换等原理,可以刺激神经元的再生与新生神经元的迁移,具有满意的效果。根据当前脑卒中模型的研究结果可知,在电针干预后发现脑卒中症状显著改善;动物实验也证实,电针治疗方法可以显著增加未成熟神经元与成熟神经元的新生,说明电针治疗方法可以显著改善脑中神经干细胞的增殖情况,达到临床治疗的目的。除此之外,电针也可以调整与神经细胞增殖有关的miRNA表达来改善脑供血水平,最终促进康复,例如患者在临床治疗后可以下调抑制胶质纤维酸性蛋白的生成,改善脑功能,提高治疗效果。
综上所述,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临床干预阶段,使用电针中频联合康复治疗方法可以取得满意治疗效果,本文研究结果证明该治疗方法能够加快患者症状改善,因此应该成为临床治疗的首选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