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杨 婷
当前我国不断推出新的棚户区建设相关政策,带动了大规模的、连续且集中的棚户区改造革命。所谓棚户区,就是指建筑密度大,且建筑大多结构简易,其基本的使用功能与相关配套基础设施也无法得到保证的区域。此类区域具有很大的安全隐患问题,如果放任不管必定会对社会及人民带来巨大损失[1]。
我国的棚户区可根据区域产业特性分为4种类型,其中包括工矿产业区、林木产业区、农耕开垦区与煤矿产业区。这些棚户区内的主要常住人口多为低收入群体,且都是相关企业的职员,曾经为区域发展建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因此棚户区改造建设一直以来都是我国解决民生问题的一项重大工作内容。该项工程对社会建设同样有重大意义,随着相关区域的改造建设实施,将会实现城市的转型升级。在城市建设方面,完善了城市功能、改善了城市周边生存环境,将破旧落后的老城区旧貌换新颜;对于常住居民而言,随着改造建设的不断深入,社会就业率将不断提高,人民的居住条件大大改善,土地资源的配置与利用都将更加科学合理。
棚户区改造工作的落实,将会实现我国城市规划领域新的突破,实现城市和谐稳定,人民生活安居乐业。棚户区改造建设涉及多方面利益关系,这要求在棚户区改造计划的制订过程中,需反复权衡利弊,保证各方利益均衡协调,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实现棚户区改造的重大战略意义。
与多类型的棚户区相对应,针对不同区域不同条件,棚户区改造方法多种多样,需要多角度多层次地稳步推进,不应单一且局限于旧区与旧房的建设理念,而要从区域开发切入,区域带动地区发展,除了改善人民的居住条件以外,还要统筹发展当地社会、经济、环境等相关效益。当前棚户区常用手段是吸引地产企业前来开发土地,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可以较为快速且高效地推动相关企业创新建设出丰富多彩的新型产业。在保证合理开发的前提下,提高土地资源利用率。
在棚户区的建设过程中,需要解决的根本矛盾为区域内落后破旧的基础设施与凌乱无序的空间规划布局之间的矛盾。基础设施方面,由于早期建设的不足,区域内缺乏排水设施及集中供暖相关设施,存在未经硬化的土地、不定期的停水停电问题,严重影响区域内居民的民生。空间布局方面,现在居住于棚户区的常住人口相对集中,且多处于县城周边区域,拥有相对便利的地理优势。但受限于棚户区内落后的建设条件、简陋的基础设施以及不合理的空间规划布局,致使区域内土地利用率极其低下,造成了大量的资源浪费[2]。
棚户区内建筑多为早期建筑,已经使用多年,甚至部分旧建筑早已超过建筑的最高使用寿命,且区域内聚集的建筑,空间布局不合理,一旦发生危险,人们无法第一时间脱离危险区域,极易发生大型安全事故。对棚区进行建设改造,在提升居住安全系数的同时,也能减轻居民的居住压力,有利于城市面貌焕发新活力。
在棚户区建设过程中,对空间的布局设计以及后期具体实施战略是改造建设的重中之重,协调统一建设才能更好更快地加快改造进程,推动区域发展。但是在改造工作具体实施的过程中,空间与战略经常无法统筹兼顾,易发生不适应、不协同的现象。要提升棚户区改造质量与效率,统筹二者关系,建立协同机制是棚户区改造建设无法避免的重要问题,注意事项见表1。
表1 棚户区改造全过程注意事项
第一,棚户区改造工程必须了解区域内最根本的建设矛盾,通过深入梳理研究棚户区内暴露出的众多表面问题,透过现象看本质,从问题的根源出发,结合区域优势条件及特色元素,制定最适合区域今后发展方向的建设方针。
第二,建立棚户区的空间设计与具体战略的协同工作机制。确定优化建设的基本原则与具体形式,实现空间设计与具体战略的联系。针对棚户区暴露出的问题,紧密呼应项目建设重点,为策略研究可以在合适的思路下推进提供保障。
第三,在老旧棚户区改造建设过程中,需要运用科学合理的规划手法,有针对性地提出空间规划与实施战略。其中空间设计的重点问题在于区域内的交通规划,要强化现有路网和区域产权界限的衔接形式,解决空间过于集聚或者破碎不整体的问题。优化当前道路交通、区域结构功能、可建设用地划分、特色区域风貌、公共基础设施和绿化景观建设,全面提升棚户区的建设品质。围绕既定的空间设计方案展开实施战略研究,以协同实施与全面管控为目标,着重建设完善区域经济测算方式与公摊处理办法,强化空间规划与既定战略的关系,保证相关项目可以统筹协同建设,促进棚户区改造进程合理高效推进[3]。
改造区域贵州省遵义市桐梓县拥有凉风垭森林公园、新站花坝、马鬃苗族风情、官仓钓鱼台、九坝黄河沟、柏箐自然保护区、民国海军学校、周公馆系列、“桐梓人”遗址—九坝岩灰洞、西湖、娄山关等大量优质自然旅游资源。可以开展围绕山水园林城市建设的发展建设理念,构建出“一环、一心、两区三组团”的空间布局结构,其中优势与不足见表2。
表2 桐梓县棚户区改造优势与不足
所谓“一环”是指依托于区域内规划的环线道路,带动沿线区域经济建设发展,形成稳固的城市发展辐射地带;“一心”则是将黎丝坝—杨柳坪—楚米连续山体和东山、南山等自然山体保留下来,形成以生态涵养地为建设重心的城市绿心;“两区”指以娄山关高新区、娄山关经济开发区为核心,形成两个产城融合片区;“三组团”指娄山关老城居住组团、蟠龙新城组团、娄山关红色旅游组团。真正实现因地制宜,以区域发展特色为基础的改造发展建设。
通过详细的调研探究之后,根据项目区域现有自然资源分析,意图将项目区建设成为独树一帜的水乡小镇,大力发展旅游业,实现区域商、住、游、憩的有机融合,带动区域经济复苏。在规划方案中以水为主题,强调空间的尺度感,好似山间小溪,通过水系尺度的不同,带来空间上的韵律变化,注重返璞归真的意境打造,建设过程中注意细节,讲求小而精。每一处街头细节无处不体现出浓厚的历史文化。赋予区域浓厚的文化氛围,给游客带来富有节奏变化的游览体验,平面规划方案及鸟瞰图见图1、图2。
图1 桐梓县棚户区改造区域平面规划方案
图2 桐梓县棚户区改造区域规划鸟瞰图
为实现规划方案能最全面展现出当地特色,在设计理念中追求“水”与“城”的生动对话。将地域文化和历史传统与街、巷、里相结合,与律动的水系景观相呼应,加强在不同尺度下景观的动态变化与表现力,实现水景与陆景的动静结合。融合了历史与文化的合院空间、新中式风格的建筑以及院落空间的现代重构,实现了现代材料演绎传统元素的建设效果。
在商业旅游综合体中,街道空间合理布局是区域得到大力发展的重要基础,区域道路相关规划旨在打造有收有放的街道体系,创建线性流线中的停留空间及趣味空间。竖向组织方面由单一层面向多层次发展,且利用地形高差组织出更为丰富的休闲空间。街道空间控制在一定的比例之内,可确保两侧商业的可达性,使游客在行走过程中感受到更为宜人舒适的观光体验,街道空间布局设计意向见图3。
图3 桐梓县街道空间布局设计意向
棚户区改造建设过程中要时刻保证绿色、可持续发展的建设理念。根据棚户区具体条件,制订符合自身特点的建设目标。灵活科学地使用规划手段对棚户区进行规划设计,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棚户区改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改造工作开展之前需进行充足调研,制订科学合理的规划方案,将脏、乱、差区域建设成为舒适、安全的生活区域。分析资料及条件后,针对不同类型棚户区未来建设的特性,在布局、空间、功能和景观4个方面出发,进行分类战略引导,加强对棚户区改造的全局管控。
老旧棚户区要想得到发展,实现更新,改造建设在所难免。科学合理的改造建设能显著优化当前城市机能,真正做到改善民生,提高居民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