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结构、经济增长与就业结构的联动效应研究

2021-07-19 13:02吕伟杰
市场论坛 2021年5期
关键词:就业结构脉冲响应第二产业

高 原 吕伟杰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面临新的形势,社会矛盾也产生了新的转变。伴随产业结构的深化改革,经济高质量发展,就业结构也在悄然转变。我国产业结构布局从1978 年的“第一产业为主、第二产业为辅”转变为2019 年的“第三产业为主、第二产业为辅”,GDP总量由1978 年3678.7 亿元上升至2019 年的990865.1 亿元,就业结构从1978 年的70.5:17.3:12.2 转变到2019 年的25.1:27.5:47.4。经济的发展带来产业结构的深化变革,产业结构也从劳动密集和要素驱动为主体转变为以技术和资本为主体的新形式。在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的过程中,对劳动要素的需求也产生了新的变化,促使就业结构发生转变。高质量就业,是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新阶段的重要前提。只有保障高质量就业,社会才能稳定发展。因此,研究产业结构对就业结构的影响、经济增长和就业结构之间关系,以及三者之间的动态机理,十分必要且有一定的研究价值。

一、文献综述

有关产业结构的最早论述来源于William Petty,他在1672 年出版的《政治算术》中提出在农业、工业和商业之间,商业的收入最高,工业的收入次之,农业的收入最低。这种不同产业在收入上的差距,是导致劳动力发生流动的主要原因①威廉·配第,马妍译.政治算术[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60-80.。Colin Clark 在William Petty 的基础上,通过对不同时期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研究,总结出著名的克拉克定理,揭示了劳动人口转移的演进趋势②Colin Clark.The Conditions of Economic Progress[M].London:Macmillan&Co.Ltd,1940.。Kuznets curve 则在Colin Clark 研究的基础上,更进一步地提出在不同经济部门产业比重都会影响到就业比重③库兹涅茨,常勋译.各国的经济增长[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94-118.。在经典理论的基础上,关于产业结构、就业结构以及经济增长的相关研究成为国内外学者们较为关切的问题。Evan Jone认为不同产业具都具有自己的劳动分割形式,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关系不能同一而论④Evan Jones.Industries Structure and Labor ForceSegmentation[J].Review of Radical Political Economics,1983,(15):22-24.;Grifhth 则认为就业结构的改变是基于产业结构的变化而产生的⑤Grifhth R.,Harrison R.The link between product market reform andmacro-economic Performance[R].Brussels:Euro Pean Commission,2004:4-7.,Egger 发现二者之间呈现正相关⑥Hartmut Egger,Peter Egger,Labour market effects of outsourcing underindustrial interde Pendenee[J].International Review ofEconomic&Finance,2005,(3):349-363.,Feldmann 认为当二者的变动方向产生偏差时,很可能带来失业⑦Feldmann H.labour market institution and labour market performancein transition countries[J].Post-Communist Economics,2005,(1):47-82.。我国学者也在研究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关系过程中发现二者存在一定的滞后关系⑧于晗.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演进趋势及预测[J].财经问题研究,2015,(6):26-31.⑨卫平,任安然,李健.中国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关系研究——基于协调性和冲击性视角分析[J].经济问题探索,2015,(11):54-62.⑩李群芳,孙贺先尹继东.中部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相关性分析[J].学习与实践,2007,(8):22-29.11吴江,毕正操,祝云.成渝经济区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实证分析[J].社会科学研究,2007,(4):36-40.12张抗私,高东方.辽宁省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协调关系研究[J].中国人口科学,2013,(6):80-90+128.13王少国,刘欢.北京市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协调性分析[J].经济与管理研究,2014,(7):85-90.,沈滨认为产生这种滞后的主要原因在于资本和技术的投入过多,取代了部分劳动资本,从而产生了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不协调14沈滨,李许卡.我国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协调发展路径探析[J].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3-10.。张抗私、王振波的研究表明城镇化水平和市场化水平的提高有利于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协调发展15张抗私,王振波.中国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失衡及其政策含义[J].经济与管理研究,2014,(8):45-53.。王钰娜认为产业结构升级能够优化就业机构16王钰娜,赵丽芬.产业结构调整与就业结构优化——基于微笑曲线的分析[J].山东社会科学,2014,(3)167-171.,但徐悦等人认为产业结构升级与就业结构优化没有显著的联系17徐悦,张居营.中国省际经济增长、产业结构变动对就业效应影响的实证检验[J].统计与决策,2015,(6):97-101.。王欢认为我国目前的就业结构已经出现问题18王欢,黄健元,王薇.人口结构转变、产业及就业结构调整背景下劳动力供求关系分析[J].人口与经济,2014,(2):96-105.,吕文静和周建安等人提出要发展第三产业以拉动就业19吕文靖,胡雁雁.产业结构的就业比较分析[J].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03,(2):44-41.20周建安.中国产业结构升级与就业问题的灰色关联分析[J].财经理论与实践(双月刊),2006,(9):94-98.21方行明,韩晓娜.劳动力供求形势转折之下的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调整[J].人口学刊,2013,(2):60-70.。产业结构、就业结构和经济增长离不开关系,夏建红等人发现我国在上世纪90 年代促进经济增长的手段包含扩大就业,但在90 年代后期则发生了转变,增加就业并不能带来经济增长,取而代之的是生产效率的提高22夏建红,矫卫红.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演变路径及耦合效应分析:以山东省为例[J].经济问题,2018,(10):65-71.。

通过文献梳理发现,我国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之间的确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关联,就业结构的改变也影响着经济发展的脉搏。但对于三者之间是如何相互作用,缺少实证分析论证。本文在相关性、结构偏离度、就业弹性和结构变动度的基础上,建立产业结构、就业结构和经济增长的向量自回归模型,通过脉冲响应和方差分析的实证方法,从计量分析角度论证三者的动态关系,以提高论证的可靠程度。

二、研究方法

(一)相关系数

相关系数最早是由卡尔·皮尔逊设计的统计指标,是衡量变量之间线性关联程度的量。其基本公式经过线性变化可以转换为如下表达形式:

Rij表示第i 产业的就业比重与第j 产业的贡献率之间的相关系数,其值越大表明关联性越强。Mit表示第t 年第i 产业的就业比重,Njt表示第t 年第j产业的贡献率,分表代表第i 产业就业比重的平均值和第j 产业贡献率的平均值。

(二)结构偏离度

结构偏离度是指各产业的贡献率和就业比重之比与1 的差,用来衡量各产业贡献率与就业比重的差异程度23吴江,封晓庆.四川省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动态关系[J].财经科学.2006(7):102-109.,公式为:

Kit是第t 年第i 产业结构偏离度,当Kit>0 时,即Nit>Mit,表明该产业劳动力未饱和,还可继续增加劳动力;当Kit<0 时,即Nit

(三)就业弹性

就业弹性反应了经济增长对就业增长的影响程度,可以通过计算三次产业的就业弹性系数以及总体就业弹性系数来判断经济增长和就业结构之间的关系,具体公式为:

Dit表示第t 年第i 产业就业弹性系数,当Dit>0时,表明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是同向变化的,经济增长对就业的提高是具有促进作用的,且值越大表明促进作用越强。当Dit<0 时,表明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是反向变化的,即经济增长就业减少或经济负增长就业增加。前者代表该产业存在劳动力剩余,已经不具备拉动就业的作用;后者代表该产业不需要增长甚至负增长也会增加就业,正处于产业扩张阶段,具有吸引大量劳动力的作用。随着智能化和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对劳动的替代程度就越大,就业弹性系数也会随之降低。Dt表示第t 年总体就业弹性系数,其含义与单一产业解释相同。△mit/mit表示第t 年第i产业就业增长率,△mt/mt表示第t 年总体就业增长率;△nit/nit表示第t 年第i 产业经济增长率,△nt/nt表示第t 年GDP 增长率。

(四)结构变动度

本文参考王庆丰等人24王庆丰,党耀国.基于Moore 值的中国就业结构滞后时间测算[J].管理评论,2010,22(7):3-7.Moore 结构值的方法,测算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结构变动度,其公式为:

W 代表产业结构变动度,H 代表就业结构变动度,单位为弧度。Ni,t和Ni,t+1表示第i 产业第t 年和第t+1 年的贡献率;Mi,t和Mi,t+1表示第i 产业第t 年和第t+1 年的就业比重。若要采用结构变动度作为变量进行考察时,需将弧度单位转换为角度单位,转换后,得到新的变量X 和Y,分别代表产业结构变动度和就业结构变动度,单位为弧度。X 或Y 的值越大,反应结构变化程度越大。

(五)VAR 模型

VAR 模型是由Christopher Sims 提出,其基本思想是变量系统会受到随机扰动的影响而无法确定其为内生变量还是外生变量,因此需均等的对待所有变量而建立的一种多方程模型。本文采用该模型对产业结构、就业结构和经济增长三者之间的关系进行动态分析。其数学表达式为:

上式中y 是平稳向量组,y=(X,Y,Z)T,Z 代表经济增长率,p 为滞后阶数,矩阵A1,A2…AP是被估计的系数矩阵,μt是随机扰动向量,T 为样本个数。

三、实证分析

(一)数据来源

本文截取1978-2019 年我国三次产业就业人数、三次产业就业比重、三次产业增加值、三次产业贡献率和三次产业指数作为原始数据,测算出三次产业之间的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相关系数,以及1979-2019 年的结构偏离度、就业弹性,1979-2018年的结构变动度。其中原始数据取自《中国统计年鉴》和中国统计局官网发布的年度数据。

(二)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线性关联程度分析

通过公式(1)测算得到三次产业与就业结构的相关系数分别为:R11=0.95,R12=0.30,R13=-0.97,R21=-0.87,R22=-0.22,R23=0.88,R31=-0.95,R32=-0.32,R33=0.98。其中,R11、R22、R33表示三次产业内部的相关系数。R11、R33为正数,表明我国第一、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与其自身的就业比重的线性关联程度为正,分别达到0.95 和0.97。R22为负数,表明我国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与自身就业比重的线性关联程度为负,这是由于随着机械化和智能化的发展,第二产业对劳动力的需求越来越少,工业技术越完善对劳动力的需求反而会降低。再观察产业间的相关程度:R12和R13的值分别是0.30 和-0.97,第一产业增加值比重的改变对第二产业就业比重的影响不大,对第三产业就业比重的影响呈现高度的负相关,表明第一产业增加值比重的下降会影响到第二产业劳动力的轻微下降,但会提高第三产业劳动力的增加,意味着劳动力将会从第一产业转移进入第三产业,第一产业具有非常大的劳动力释放潜力。R21和R23的值分别是-0.88 和0.88,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与第一产业就业比重的线性关联程度为负,而与第三产业就业比重的线性关联程度为正,表明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增加会引发第一产业就业比重降低,但是会增加第三产业的就业比重,这是因为随着第二产业的扩大发展,高附加值的产业会改变劳动人口的就业选择,大量劳动力从第一产业转移出来流入其他产业,而作为第二产业的渠道商企业以及周边服务性企业也会随之增多,引发第三产业劳动力需求量大增,第三产业的劳动力比重也随之增加。R31和R32的值分别是-0.95 和-0.32,表明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的提高会降低第一和第二产业的劳动力比重。由于R31的绝对值要大于R32的绝对值,表明第三产业对第一产业的劳动力影响程度要更大,第一产业具有更大的劳动力释放潜力。

(三)三次产业结构偏离度分析

通过公式(2)测算得到1979 至2019 年我国三次产业偏离度,如图1 所示。从图中可以看到,所有曲线均在横轴上方,都是正值,表明三次产业的GDP增长速度均超过了就业比重的增长速度。总体产业结构偏离度呈现出下降趋势,从1979 年的3.0 下降至2019 年的1.27,表明优化产业结构有利于资源配置的合理化、有利于社会总体效益的提升,这必然会使社会总体结构变化更趋于合理。

图1 1979-2019 年我国三次产业及总体结构偏离度趋势

具体来看,第一产业结构偏离度从1979 年的0.56 增长至2019 年的0.71,产业增加值增长速度超过了就业比重的增长速度,表明第一产业生产效率的提升,劳动力得到释放并逐年流入第二、三产业。第二产业结构偏离度从1979 年的1.67 下降至2019年的0.42,从总体来看呈现下降但在1985-2003 年之间变化并不大,基本维持在1.0 左右,这期间我国产业结构是第二产业为主导,产业增加值增长速度与就业比重增速比例一直比较稳定,但随着产业结构调整,我国逐渐由第二产业主导转型为第三产业主导,2004 年开始第二产业结构偏离度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从2004 年的1.04 下降至2019 年的0.42,大量劳动力从第一产业转向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结构偏离度在1979-1992 年之间的变动幅度不大,始终维持在0.7 左右,在1993-1998 年之间出现了一个明显的下降,1999-2019 下降速度有所减缓,2019 年第三产业结构偏离度为0.14,接近均衡点。第三产业在三次产业中的结构偏离度最小,这是由于第三产业的市场进入退出的自由度相对较大,价格机制成为市场配置的主要因素,因此其结构偏离度的值最小。

(四)就业弹性分析

通过公式(3)测算得到1979-2019 年的就业弹性系数,如表1 所示。由于在1979-2019 年间,我国三次产业和总体经济增长率都为正,所以表中负值的数字表明当年的就业增长率为负。我国就业弹性在1979-1999 年期间除个别年份以外均在0.1-0.2之间,2000-2017 年小于0.1,2018 和2019 年均出现了负值,分别是-0.007 和-0.019。表明在改革开放至上世纪结束,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对就业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但随着科技的进步和机械智能化对传统劳动的代替,经济发展对就业的拉动作用有所降低,近两年甚至出现负值,可以看出目前我国的就业压力较大。

表1 1979-2019 年我国三次产业及总体就业弹性

从三次产业单独情况来看,第一产业就业弹性在-3.52 至0.92 区间,从2003 年至2019 年一直是负值,表明第一产业的就业增长率为负,随着经济的发展劳动力在向其他产业转移,这也符合“配第-克拉克定理”中对劳动力比重的描述。第二产业就业弹性在-1.2 至2.58 之间,2013-2019 年一直是负值,其中2015 年出现历史最低值-1.2,表明在2013 年以前,第二产业具有拉动就业增长的能力,但近几年来第二产业经济的发展更多依赖科技的创新、技术的进步,导致第二产业劳动力剩余,存在劳动力转出的现象。第三产业弹性系数一直是正值,2000 年之后就业弹性在0.1-0.5 之间,大多数年份保持在0.2 左右,表明第三产业具有很强的拉动就业的能力,这是由于第三产业原本就包含大量劳动密集型的传统服务产业,例如批发零售贸易业、旅游和餐饮业、邮政运输等,随着电子信息行业的发展,又涌现出大量新型服务行业,例如金融、培训、信息服务等,这些行业与传统行业的结合又会带来更大的劳动力需求。第三产业在未来还有进一步挖掘的空间。

(五)产业结构变动度和就业结构变动度分析

通过公式(4)测算,并借助Excel 对数据使用角度转换函数DEGREES(),得到关于产业结构变动度指标变量X 和就业结构变动度指标变量Y,并绘制1978-2018 年X 和Y 的趋势图,如图2 所示。

图2 1978-2018 年我国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变动度趋势

从图2 中可以看出,1978-1982 年,我国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均逐步下降。在1983-2018 年我国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相继出现三次高峰,先来看产业结构的情况:产业结构在1986-1985 年出现第一个波峰,然后又迅速下降;从1987-1992 年又一次出现波峰,之后再一次急速下降;2014 年出现第三个峰值2.93 之后下降至2016 年的0.55。我国就业结构在1982-1985 年出现急速上升达到第一个峰值1.41,1987 年下降回到波谷;1988 至1994 年进入第二个波峰达到2.38,2012 至2014 年持续走高,出现第三次波峰。2016-2018 年之间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变化均不太明显。从以上波动趋势来看,我国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变动趋势并未趋于同步,即没有同时到达波峰或波谷,说明产业结构调整和就业结构调整之间存在着一定的时滞,需要进一步通过计量建模进行联动分析。

(六)联动分析

产业结构和经济增长对就业结构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通过建立VAR 模型,可以将动态关系量化,得到关于产业结构变动度、就业结构变动度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动态关系。产业结构变动度和就业结构变动度可通过公式(4)测算得到,对应变量为X 和Y;经济增长指标选取GDP 指数减100 计算得到,对应变量为Z。对变量X、Y、Z 取自然对数,然后进行平稳性检验,在5%的显著水平下,变量LNX、LNY和LNZ 均为平稳变量,可以直接建立VAR 模型。

1.VAR 方程参数的估计

采用Eviews10 对变量建立VAR 模型,依据AIC和SC 准则通过反复检验,选取滞后阶数为2,参数估计结果如下:

对以上估计方程进行单位根检验,所有根模倒数均小于1,表明模型稳定,可以进行下一步分析。

2.脉冲响应分析

随机干扰项的最初影响会在模型中逐步扩散,将会影响到模型中的其它内生变量,从而产生内生变量之间的相互影响,脉冲响应函数正是内生变量对自己或其它内生变量的变化的反应25杜江,李恒,贾文.计量经济学及其应用[M].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177-180.。通过Eviews10 进行脉冲响应分析,选取期数为10。如图3-1 显示的是LNX 对所有变量的脉冲响应结果,图3-2 显示的是LNY 对所有变量的脉冲响应结果,图3-3 显示的是LNZ 对所有变量的脉冲响应结果。

在图3-1 中,产业结构对自身的脉冲响应在起始时表现为迅速下降,第1 期是0.87,至第3 期时下降至最低点-0.01,之后逐渐趋于平稳。对就业结构的脉冲响应存在一定的滞后,到第2 期达到最大值0.02,然后迅速下降到第3 期时达到最小值-0.12,表明虽然就业结构的改变对产业结构存在一定的滞后效应,但是这种影响作用有限。产业结构对经济增长脉冲响应在初期为0 直到第3 期时达到最低值-0.21,然后于第5 期时回归至0 之后基本稳定在0.04 左右,表明经济发展对产业结构优化具有滞后效应,经济增长对产业结构的冲击先负后正且冲击范围很小,表明经济增长对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作用有限。

图3-2 中,就业结构对产业结构的脉冲响应在第1 期表现为负,在第2 期时达到最低点-0.65,之后有所增加,在第5 期时接近横轴并逐渐趋于平稳。表明产业结构对就业结构会产生较大的脉冲冲击,1单位的正向脉冲会引起就业结构0.6 单位的负向响应,表明产业结构1 单位变动会给就业结构打来比较大的变动影响。结合前面的结构变动度趋势分析,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之间存在时滞效应,从图2 中能看到产业结构的波峰与就业结构的波谷会在同一时间发生,脉冲分析恰好印证了这一点。就业结构对自身的脉冲响应从起始的0.077 跌落至第5 期的0.07,之后逐渐趋于平稳。表明就业结构对自身的影响虽始终为正但越来越弱。就业结构对经济增长的脉冲响应存在滞后现象,在1 至2 期时都为0,在2至4 期开始出现下降,在第4 期时达到最低值-0.25,之后慢慢趋0 并平稳波动幅度很小且时间短暂。表明经济增长对就业结构又会存在滞后效应,且经济增长过程对就业结构存在的影响作用有限。

图3-3 中,经济增长对产业结构的脉冲响应在第4 期之前一直是负值,在第4-7 期时转为正值,第8 期开始趋于平稳。表明产业结构优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作用是先降低后拉升,主要体现产业结构优化的过程中整治关闭了一些高污染、高耗能、高耗水的企业,在近期会降低整体GDP,但取而代之的节能、环保产业的相继出现,对经济发展又具有促进作用,从长期来看产业结构优化有利于经济可持续发展,对经济发展是有促进作用的。经济增长对就业结构的脉冲响应在初期为正,在第3 至6 期时出现负值,第6-7 期时逐渐趋0 后变平稳。表明劳动要素是经济发展的重要生产要素,就业结构1 单位正向冲击会带来短期经济效益提升,但也会产生其他支出的增加又引起经济的回落,长期来看其影响作用均衡。经济增长对自身脉冲响应也是先正后负,正向影响作用一直持续至第4 期,表明经济发展过程中受到多因素影响作用的复杂性。

3.方差分解分析

方差分解能够给出随机干扰项的相对重要性信息,解释序列由于受到自身冲击和其他变量的冲击而导致移动的比例。通过已建立的VAR 模型可进行方差分解分析,图4-1、图4-2 和图4-3 分别是产业结构、就业结构和经济增长的方差分解情况。

在图4-1 中可以看到产业结构的对自身的贡献率占88%以上,随着期数的增加贡献程度呈现衰减的趋势。就业结构和经济增长对产业结构的贡献率从第1 期的0%逐渐增加至第4 期的2%和9%,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要大于就业结构。

图4-2 中,就业结构的方差分解中自身的贡献率仍然占主要成分,但随着期数增加也呈现出衰减趋势,在1、2 期时下降速度更快。产业结构对就业的贡献从第1 期至第2 期时表现明显,由29%上升至46%,结合脉冲响应分析,可以得出在前两期,就业结构主要受到自身和产业结构的影响,其中自身的影响力是正向的并逐渐减少,而产业结构对其影响力是负向的并逐渐增多。从第2 期至第5 期,就业结构和产业结构的贡献率继续减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由1%增加到8%。从长期来看,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对就业结构的贡献程度几乎持平。

图4-3 中,可以看到经济增长主要依赖自身的影响,贡献率始终维持在85%左右,而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是5%和10%,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程度有限。

四、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通过对三次产业的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线性关联程度、结构偏离度、就业弹性、结构变动度分析,以及产业结构、就业结构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动态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1)目前我国就业压力较大,就业岗位和就业需求之间存在不平衡。从分析结果来看,我国第一产业目前就业饱和,在新型产业链条形成规模以前不太可能扭转当前的局面,很难产生拉动就业能力,劳动力存在大量向外转出的情况。第二产业在2013 年以前是拉动就业的主要产业,在2013 年之后就业弹性一直为负,劳动力转入比例逐年缩小。第三产业就业弹性始终为正,目前是三次产业中最具有拉动就业能力的产业,具有较强的潜力。随着第三产业规模和类型的进一步扩展,新的行业新的格局将会给第三产业带来更进一步的劳动力挖掘空间。

(2)产业结构调整会给就业结构带来较大改变,通过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变动度趋势图可以看出产业结构调整和就业结构调整存在时滞关系,结合脉冲响应和方差分解发现,产业结构的调整在当期对就业结构的影响为负,也就是就业结构并没有随产业结构同向发生改变,证明时滞关系确实存在。但产业结构的对就业结构的贡献率高达46%,是影响就业结构诸多因素中占比最大的一个因素。因此,优化产业结构能够引发就业结构的较大转变,促进就业结构的优化。

(3)优化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都有利于经济增长,其中产业结构优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是先负后正,在产业结构优化过程中强制关停的一些企业会在短时间内对经济带来不利影响,但从长期来看有利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就业结构优化短期来看有利于经济增长,随着劳动人口医疗、社保等社会保障资本的投入又会对经济产生一定的反向影响。

(二)建议

稳步推进第一产业劳动力转移,要从三方面入手:一是更进一步加大农业现代化和机械化转变的步伐,扩大现代农业机械化生产规模,既要提高生产效率又要从根本上增加农业产品附加值,吸引劳动力回流进入第一产业;二是要改进农业生产链,提供更多职业岗位,让农业人口从原本的生产环节向运输和销售环节转移,利用互联网平台实现产、运、销一体化,增加互联网+农业的新链条的覆盖率;三是加强农业人口的职业素养和文化底蕴,从根本上提高农业劳动力的职业选择范围。

进一步深化工业改革,改造传统工业增加就业岗位。加大新型制造业、新能源产业的发展,促进产业优化升级,加强区域优势促进产业集聚,鼓励并促进民营企业的发展,为第二产业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与此同时,还要合理推进新科技对劳动力的替代效应,在新技术取代传统劳动的同时,挖掘新型劳动岗位,稳定劳动人口就业问题,防止大量失业导致的不稳定因素出现。

大力发展信息化产业,更进一步加大第三产业就业吸纳能力。信息产业对国民经济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工业转型和产业升级提供了技术保障,也为国民经济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信息产业对其他产业具有引导性、战略性的作用,应促进信息产业向专业化、产业化和现代化的方向发展。对于信息制造业,要鼓励企业自主创新、加强自主研发技术、开拓新型就业岗位,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增加总体经济效益;对于信息服务业,要向专业化、个性化和多样化发展,鼓励自主创业、鼓励新型的服务产业形式。同时,也要加强规范第三产业的就业人员的职业素养和行为规范,提高就业质量。

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增强供给侧市场调节的动力,完善市场退出机制。一是从整体上去产能提高效率,一方面要通过市场机制自动化解过剩产能,使生产要素自动向效率更高的产业、行业或企业流入;另一方面要通过宏观调控手段合理配置生产要素,转移中东部多余产能到西部待开发的区域,促进西部开发,实现全国经济的整体发展。二是加快信息平台建设,增加云数据、云技术的资源共享和服务能力,为形成创新型驱动的社会奠定基础。三是加强校企合作,建立以企业为核心,以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为辅助的校企联合机构,促进产学研一体化的发展,增强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转变要素驱动型经济向创新驱动型经济发展,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不竭动力。

猜你喜欢
就业结构脉冲响应第二产业
基于重复脉冲响应的发电机转子绕组匝间短路检测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产业结构调整与就业结构变化关系的研究
——以重庆市为例
国内生产总值指数
我国第三产业发展研究
我国第三产业发展研究
基于产业转型升级视角的中国就业结构转变研究
产业转型升级背景下青岛市就业人口素质与产业结构变动关系研究
中国原油进口需求主要受国际油价影响吗?
基于脉冲响应的厅堂音质评价研究
生产性服务业与第二产业之间的互动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