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绍红,代云鑫,江京霖,公孙婷,史 岩,陈 飞
(1.重庆市沙坪坝区中医院,重庆 400030;2.陆军军医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重庆 400030;3.四川省成都市双流区中医医院,成都 610200)
本研究用针刺治疗肩周炎效果较好,报道如下。
共206例,均为2018年10月至2019年10月治疗患者。男79例,女127例;最小年龄35岁,最大年龄79岁,平均52.5岁。随机分为A组100例及B组106例。
纳入标准:①80岁以下;②诊断为肩周炎;③发病时间不低于6个月,肩关节活动受限 ,主动或抗阻力外展、外旋和手臂上举时因疼痛而不能完成 ;④肩关节有广泛的压痛,劳累或夜间加重[1];⑤治疗前WHO疼痛评分1级以上。
排除标准:①肩关节结核、肿瘤等骨病患;②骨折、脱位;③有晕针病史;④不能完成随访;⑤无法理解评分量表。
A组:双点注射玻璃酸钠注射液。常规消毒,选取5mL注射器,从肩关节上方锁骨远端延长线与肩胛冈远端延长线夹角处间隙向下往盂肱关节穿刺,无回血后,更换注射针管,向盂肱关节注射1.5mL玻璃酸钠注射液;再以5mL注射器从肩关节侧方肩峰下平行进针,穿刺回抽积液(有时不能抽出),更换针管,向肩峰下滑囊注射1mL,每周1次,连续注射3~5次。指导患者做爬墙练习、吊环练习、悬臂练习功能训练。
B组:针刺对侧肩周穴,后期用众芝堂牌穴位贴贴敷。①肩周穴定位:膝关节外侧膝眼下5寸,胫骨前缘向外旁开3寸,从趾长伸肌与腓骨长肌之间进入。②操作:常规消毒,选取2.5/3cm毫针针刺肩周穴,探出腓骨后微调进针方向,针刺后局部有放电样刺激或刺激传导到足趾为得气,然后留针10s~2min。
采用WHO疼痛程度分级标准(VRS),0级为无疼痛;1级为虽有疼痛但可耐受,并能正常生活,睡眠不受干扰;2级为疼痛明显不能忍受,需服用镇痛药物,睡眠受干扰;3级为疼痛剧烈不能忍受,需镇痛药物,睡眠严重受干扰,可伴有植物神经功能紊乱表现或被动体位。
治愈:疼痛症状缓解、患肢侧平举大于7 0°、前平举大于150°,患侧手可触及头后。好转:疼痛症状减轻、患肢活动改善但侧平举小于7 0°、前平举小于150°、患侧手可触及同侧耳垂。无效:疼痛症状及活动无明显改善。
两组治疗前后疼痛评级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前后疼痛评级比较 例
两组疗效见表2。
表2 两组疗效比较 例(%)
两组首次治疗后功能改变、平均治愈时间见表3。
表3 两组首次治疗后功能改变、平均治愈时间比较
双点注射玻璃酸钠具有润滑肩关节、扩张肩峰下滑囊的作用,冈上肌活动限制得以解除或者部分解除,肩袖粘连可能被玻璃酸钠注射液润滑,在锻炼过程中,撕裂的瘢痕组织得以润滑、修复,疼痛程度减轻,提升了关节活动度。但受到药物吸收作用限制,所以需要每周注射1次以保持持续润滑作用。
针刺刺激对侧腓浅神经,回传到中枢,释放某种神经介质,松弛了肩部肌张力,加大了肩关节活动度,更利于撕开粘连的瘢痕组织。拔出针灸针后,肌肉张力逐步恢复,活动角度较针刺时缩小,由此推测更贴近针刺麻醉的作用。为了验证这个问题,我们对最近的病例进行了肩关节皮肤温度改变的测试,测试前使用红外线测温仪对肩关节固定的区域连续测试2min,温度均呈恒定状态,排除了测温仪波动大的问题,随着针刺的进行,肩关节皮肤温度在两分钟内逐步下降,开始10秒均无明显下降,从10秒开始逐步呈现下降趋势,最多可下降1.5°C。考虑为肌肉松弛状态下血供减少,温度下降,逐步向皮肤传导。在测试过程中,发现健侧肩关节皮肤温度同步下降,所以是否需要对侧取穴尚需进一步探索。在治疗过程中,多鼓励患者在针刺效果消失前主动活动肩关节,以期撕开肩关节粘连组织,解除粘连。考虑过度撕裂造成肩关节组织内出血的风险,每天限制提升角度前屈不大于40度,外展不大于30度,反向摸背爬升高度不多于3cm,超过此程度则反弹的风险直线上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