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治疗溃疡性结肠炎临床观察

2021-07-19 06:03罗金键王康康汪秀梅
实用中医药杂志 2021年5期
关键词:肠镜溃疡性结肠炎

夏 超,罗金键,王康康,汪秀梅

(郑州大学附属郑州中心医院高新分院消化内科,河南 郑州 450007)

溃疡性结肠炎病因尚不明确,是一种多因素、多层次的非特异性肠道疾病,主要临床表现为黏液脓血便、腹痛、腹泻等,且病情迁延反复,给患者造成极大的痛苦[1]。本研究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效果较好,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共62例,均为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我院收治的溃疡性结肠炎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31例。对照组男13例,女18例;年龄30~65岁,平均(46.23±9.36)岁;病程6个月~3年,平均(2.14±0.34)个月;True-Witts分度为轻度12例,中度19例。观察组男14例,女17例;年龄29~66岁,平均(46.75±9.22)岁;病程7个月~3年,平均(2.21±0.29)个月;True-Witts分度为轻度11例,中度20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诊断标准:西医诊断标准符合《溃疡性结肠炎中西医结合诊疗共识意见(2017年)》[2]中关于溃疡性结肠炎相关诊断标准,持续或反复发作的腹泻,粘液脓血便伴腹痛、不同程度的全身症状。肠镜检查显示黏膜隐窝有脓肿,表面有脓性分泌物,黏膜下血管欠清晰,或肠道内存在假息肉或黏膜桥;或肠黏膜存在糜烂、溃疡。肠道活检病理显示固有膜内有急性、弥漫性、慢性炎性细胞浸润,上皮细胞间有中性粒细胞浸润;黏膜表面糜烂、浅溃疡形成和肉芽组织,中性粒细胞结构改变。中医诊断标准符合《溃疡性结肠炎中医诊疗共识意见(2009)》[3]中关于大肠湿热型溃疡性结肠炎相关诊断标准,表现为腹泻,腹痛,便下黏液脓血,肛门灼热,里急后重,小便短赤,口臭,口干口苦,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纳入标准:①符合中西医诊断标准;②意识清晰,可正常交流;③患者及家属均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①重度溃疡性结肠炎;②合并精神疾病、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以及严重心、肝、肾等器质性病变;③过敏体质;④合并肠梗阻、肠穿孔以及结、直肠癌等疾病;⑤正在参加其他临床试验。

2 治疗方法

两组均口服美沙拉嗪(葵花药业集团佳木斯鹿灵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19980148)日3次,持续用药2个月。

观察组加用中药灌肠联合穴位贴敷。①中药灌肠:榆苋方药用生地榆、马齿苋、白头翁、薏苡仁各50g,黄柏、秦皮、仙鹤草各30g,白及20g。水煎成100mL,急性活动期1日1次,保留灌肠2周,后隔日1次,治疗2周,总疗程为2个月。②穴位贴敷:清热止痢膏药用黄连、五倍子、黄柏各100g,丹皮60g。由本院制剂室按照要求研成纳米级超微细末,加入凡士林调成膏状。取上巨虚、天枢、大肠等穴位,每次取3g置于5cm×5cm的穴位贴上,贴于所选穴位上,1次6h,日1次,共贴敷2个月。

3 观察指标

炎性指标,于治疗前、治疗2个月后抽取3mL空腹静脉血,使用P80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C反应蛋白(CRP),检查红细胞沉降率(ESR)。

肠镜下黏膜评分和黏膜病理评分,于治疗前、治疗后由内镜医师行无痛肠镜检查,对肠黏膜色泽、黏膜炎症程度、血管纹理以及愈合情况进行观察,取肠黏膜组织,由两名主任病理医生进行病理诊断。肠镜黏膜下分级Baron评分,血管纹理清晰,黏膜色泽正常为0级;血管纹理稍紊乱,黏膜发红但肠出血为1级;血管纹理模糊,黏膜有接触性出血为2级,自发性出血,明显阿弗他溃疡为3级。0~3级分别为0、1、2、3分。黏膜病理评分参照TrueIove-Richards标准,黏膜上皮结构形态正常为0级;上皮形态结构改变,无隐窝脓肿,可能有小淋巴细胞浸润或慢性病变结构改变为1级;黏膜结构尚完整,但伴有水肿、出血、充血,且有大量炎细胞浸润为2级;隐窝脓肿,黏膜表层溃疡形成,伴有重度炎症,粒细胞、淋巴细胞明显浸润为3级。0~3级分别为0、1、2、3分。评分越低表示黏膜状况越好。

中医证候积分,于治疗前、治疗2个月后对腹泻、腹痛、便下黏液脓血按照无、轻度、中度、重度分别计0、1、2、3分,评分越高表示症状越严重。

4 疗效标准

参照《对我国炎症性肠病诊断治疗规范的共识意见》评价。肠镜检查黏膜血管纹理清晰,无炎症,症状、体征消失为治愈。肠镜检查黏膜血管纹理紊乱,炎症有所减轻,症状、体征有所改善为有效。各症状、体征、肠镜无改善为无效。

5 治疗结果

两组治疗前后炎性指标比较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前后炎性指标比较 (±s )

表1 两组治疗前后炎性指标比较 (±s )

组别 例 ESR(mm/h) CRP(mg/L)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对照组 41 19.68±5.45 3.91±2.09 12.16±5.46 9.78±2.29观察组 41 19.63±5.41 2.68±1.57 12.31±5.51 8.16±1.38 t 0.036 2.620 0.108 3.374 P 0.971 0.011 0.915 0.001

两组治疗前后肠镜下黏膜评分和黏膜病理评分比较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前后肠镜下黏膜评分和黏膜病理评分比较 (分,±s)

表2 两组治疗前后肠镜下黏膜评分和黏膜病理评分比较 (分,±s)

组别 例 肠镜下黏膜评分 黏膜病理评分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对照组 41 2.52±0.15 1.94±0.26 2.65±0.17 2.16±0.13观察组 41 2.54±0.16 1.16±0.21 2.61±0.18 1.31±0.10 t 0.508 12.994 0.900 28.855 P 0.614 0.000 0.372 0.000

两组中医证候积分比较见表3。

表3 两组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分,±s )

表3 两组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分,±s )

组别 例 腹泻 腹痛 便下黏液脓血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对照组 41 2.03±0.58 1.25±0.22 2.11±0.43 1.19±0.38 1.95±0.40 1.08±0.37观察组 41 2.14±0.42 0.74±0.18 2.09±0.39 0.72±0.16 1.87±0.49 0.65±0.13 t 0.984 11.488 0.221 7.299 0.810 7.021 P 0.328 0.000 0.826 0.000 0.420 0.000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见表4。

表4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例(%)

6 讨 论

溃疡性结肠炎往往会造成肠道免疫失衡,促炎与抑炎因子失调在该病的发生、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美沙拉嗪能够对白三烯和前列腺素的合成进行抑制,对肠壁炎症治疗效果较佳,但会损伤肝功能、造成骨髓毒性等诸多副作用,影响治疗效果[5]。

溃疡性结肠炎属中医“泄泻”、“肠癖”、“久痢”范畴,多因情志失调、饮食不节、感受外邪、疲倦内伤等因素所致,以湿热为标、脾虚为本[6]。因此,治疗应以清化湿热、健脾利湿、调气行血为主。

中药灌肠通过肠道黏膜对药物进行吸收而达到治疗的目的。穴位贴敷是将药物敷在相应的穴位上以达到治疗疾病的作用。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治疗后ESR、CRP、肠镜下黏膜评分、黏膜病理评分及腹泻、腹痛、便下黏液脓血积分低于对照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表明中药灌肠联合穴位贴敷及口服美沙拉嗪能改善炎性指标和肠黏膜,缓解临床症状,效果较佳。榆苋方保留灌肠方中地榆为君药,具有消肿敛疮、凉血止血之效;马齿苋、黄柏、秦皮、白头翁为臣药,具有止痢、清热燥湿之效;辅以白及具有敛疮生肌之效,仙鹤草具有止血、补虚之效。现代药理研究证实,榆苋方保留灌肠中主要成分具有抑菌、促进溃疡愈合、镇痛、保护黏膜、止血的作用,能有效降低溃疡性结肠炎机体炎症反应,改善黏膜状态。中药灌肠以药物直接作用于肠道黏膜,能够避免上消化道酸度和各种消化酶对药物成分的破坏,保持药物性能,使药物能够更好的被局部病灶所吸收,充分发挥药效[7-8]。清热止痢膏穴位贴敷中黄柏、黄连具有止泻、清热燥湿之效;五倍子具有涩肠止泻之效;丹皮具有止血凉血之效。所选上巨虚、天枢、大肠俞分别为大肠经之下合穴、募穴和背俞穴,将清热止痢膏贴于穴位可对穴位持久刺激,充分发挥药物的功能,促进肠黏膜修复,改善临床症状。中西医结合治疗能抑制脂质的过氧化作用和血小板聚集,缓解炎症反应,促进溃疡愈合,达到局部治疗和全身治疗相结合的功效。

综上所述,中药灌肠联合穴位贴敷及口服美沙拉嗪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效果较佳,能减轻炎性反应,缓解临床症状,促进肠道免疫平衡,改善肠黏膜状况。

猜你喜欢
肠镜溃疡性结肠炎
“结肠炎”背后的亲子关系问题
岭南山竹子醇提物对溃疡性结肠炎小鼠的作用
大肠癌高危人群肠镜依从性的护理干预模式与效果分析
和爽联合莫沙必利在肠镜前肠道准备中的应用效果
无痛肠镜下高频电凝切除结合黏膜下注射治疗结肠息肉的临床效果分析
蒙药治疗慢性结肠炎的临床疗效分析
美沙拉嗪与柳氮磺吡啶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疗效比较
溃疡性结肠炎动物模型研究进展
做肠镜其实并没有那么痛苦
慢结汤治疗慢性结肠炎105例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