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艳艳,梁冰燚
(郑州市第七人民医院 心血管内科,河南 郑州 450000)
心肌梗死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中的一种,是心肌急性、持续性的缺血缺氧而发生坏死,进而引发患者出现持续剧烈的胸骨后疼痛。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是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病基础。该病可通过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对狭窄的冠状动脉进行扩张,改善缺血心肌的血供[1]。尽管手术疗效确切,但仍有很多患者术后出现各种不良心血管事件或心肌梗死复发,且患者出院后这些情况更多[2]。患者术后积极控制危险因素、进行康复锻炼、合理用药等是改善心肌梗死PCI术后预后的关键。对于术后出院的患者进行延续性护理干预,是指对变换健康照护场所的患者进行连续性和协作性的护理,是住院护理的延续,但由于医护人员不能时刻对患者进行护理指导及监督,患者的服药依从性、自我管理效率、不良事件发生率、再入院率等不容乐观[3]。随着网络及社交软件的普及,微信已被越来越多的人所熟悉和使用,是一种高效、便捷的社交软件,为护患之间的交流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渠道。近年来逐渐有将微信应用于护理工作中的研究报道,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这也为心肌梗死患者的护理提供了新的思路[4]。本研究将微信应用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PCI术后的延续性护理中,观察并探讨其应用效果。
1.1 临床资料收集2019年1月至2020年6月郑州市第七人民医院收治的92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1)纳入标准:①确诊为急性心肌梗死,符合《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诊断和治疗指南》[5]中的诊断标准;②接受PCI手术治疗;③精神状态良好,配合治疗、护理的实施。(2)排除标准:①存在手术禁忌证的患者;②沟通交流障碍的患者;③研究期间失访的患者。将2019年1—9月接受常规延续性护理的46例患者纳入对照组,将2019年10月至2020年6月接受基于微信的延续性护理的46例患者纳入观察组。对照组:男24例,女22例;年龄48~76岁,平均(57.19±9.19)岁;合并高血压10例,高脂血症10例,糖尿病7例;受教育程度为小学及以下12例,初中、高中23例,大专及以上11例。观察组:男27例,女19例;年龄46~78岁,平均(58.87±8.93)岁;合并高血压11例,高脂血症9例,糖尿病9例;受教育程度为小学及以下11例,初中、高中22例,大专及以上13例。两组上述资料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及家属均签署本研究知情同意书。
1.2 护理方案
1.2.1对照组 进行常规延续性护理。(1)对患者进行出院指导,对患者居家饮食、用药、康复进行合理的安排,告知患者遵医嘱用药和饮食,进行适当的康复锻炼。(2)出院后第1、2个月每隔15 d电话随访1次,第3~6个月每月电话随访1次,每次10~30 min,对患者居家阶段性康复情况进行了解,询问患者近期康复状况,督促患者遵医嘱用药,及时纠正患者饮食、用药和康复训练中存在的问题,并进行心理安抚,对患者及家属提出的问题进行答疑解惑。
1.2.2观察组 进行基于微信的延续性护理。(1)组建微信居家护理小组:组长为本科室主任,副组长为护士长,小组成员为本科室10名有1 a以上工作经验的护理人员。小组成员经过集中的业务培训,熟练掌握心肌梗死的基础护理知识理论和实践技能。所有护理人员具有良好的沟通能力,熟悉微信的各种功能并能熟练操作。(2)患者及家属加入微信群并关注公众号:患者出院时,护理小组成员帮助患者及家属加入微信交流群,并确认其关注医院的官方公众号。(3)微信群的管理:小组成员每日定时接受患者的咨询,咨询涵盖的主要内容包括居家护理的各项注意事项,以及患者在居家康复阶段遇到的各种问题,与患者及其家属进行线上交流,为患者答疑解惑;指导并纠正患者在实际康复过程中特别是用药方面存在的问题;在微信群中定期推送心肌梗死健康教育知识,主要内容包括饮食指导、用药干预、生活起居等,推送的内容遵循通俗易懂的原则,满足各种受教育程度患者的需要,注重形式的多样性,包括小短文、图片、漫画、视频、音频等。每月固定时段利用医院官方微信公众号推送专家坐诊信息,根据患者的出院日期,提醒患者及时到院复诊。(4)一对一随访:患者出院后定期通过微信与患者及家属取得一对一的联系,进行随访,每次随访时间为10~30 min,主要了解患者出院后的生活状态、功能恢复情况。两组患者均接受为期6个月的延续性护理。
1.3 评价指标(1)遵医行为,包括配合治疗、按时服药、规律休息、规律饮食、戒烟戒酒。(2)随访6个月内患者再发心肌梗死率、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心肌梗死、心律失常、心搏骤停、心房颤动等)。(3)生活质量:以简明健康状况调查量表(brief health survey scale-36,SF-36)评估患者的生活质量,内容包括生理功能(physiological function,PF)、生理职能(role-physical,RP)、躯体疼痛(bodily pain,BP)、总体健康(general health,GH)、生命力(vitality,VT)、社会功能(social function,SF)、情感职能(role-emotional,RE)、精神健康(mental health,MH)等8个维度,每个维度得分范围为0~100分,得分与患者生活质量成正比[6]。
2.1 遵医行为观察组配合治疗、按时服药、规律休息、规律饮食、戒烟戒酒等遵医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遵医率比较[n(%)]
2.2 再发心肌梗死和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情况观察组再发心肌梗死率、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再发心肌梗死率、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对比[n(%)]
2.3 生活质量观察组SF-36量表各项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3 两组生活质量评分比较
PCI手术是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常用的手段之一。患者术后积极控制危险因素、进行康复锻炼、合理用药等是改善心肌梗死PCI术后预后的关键。此类患者在术后长期的居家康复过程中,由于医护人员不在身边,缺乏及时有效的护理指导,康复质量常常偏低,表现为服药依从性及自我管理效率低下,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高等。因此,在心肌梗死患者PCI术后仍然需要进行相应的护理干预,以提高患者术后的康复效果。
本研究尝试利用微信这一时下流行的应用软件进行院外延续性护理,以期加强医护人员对出院后居家康复患者的指导。研究中观察组患者接受基于微信的延续性护理,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院外随访及指导,观察组患者各项遵医率均高于对照组,再发心肌梗死率、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SF-36量表中各项评分均高于对照组。这表明基于微信的延续性护理模式在心肌梗死患者术后居家康复过程中应用效果较好,与既往报道[6]基本一致。心肌梗死患者院外遵医行为是其出院后医护人员最为关注的问题,微信可以充分发挥高强度的交互作用,可随时与患者取得联系,有效避免了传统护理干预出现的时间、空间的限制,使得高质量的护理干预得以持续进行,能够方便及时地指导患者居家康复,进而改善患者按时服药、规律休息、规律饮食、戒烟戒酒等遵医行为,持续对患者的服药情况进行督促,使患者的服药依从性提高,服药规律性增加,使患者术后再发心肌梗死率降低[7-8]。观察组患者生活质量各项评分均高于对照组,提示在微信辅助下,患者居家康复质量提高,患者身体各项机能恢复良好,生活质量随之提高。通过微信,患者可以就居家康复过程中出现的任何异常情况及时与医护人员进行沟通反馈,医护人员可以迅速解决患者居家康复过程中心理、生理、情感、活动等各方面的问题。另外,通过微信公众号定期推送健康教育知识,患者及家属能够自主进行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医学知识素养和自护能力,该研究结果与临床相关报道[9-10]相似。心肌梗死患者术后易出现各种不良心血管事件,影响患者的预后。本研究中观察组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提示基于微信的延续性护理可以更为有效地预防各种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发生。这可能是因为由于微信公众号、交流群的应用,使得医护人员能够更加及时地发现患者居家康复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指导其解决[11-12]。
综上所述,基于微信的延续性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PCI术后应用效果较好,可有效提高患者的依从性,减少再发心肌梗死和不良心血管事件,进一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