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对企业知识创造过程的影响机制

2021-07-19 07:21庄彩云陈国宏黄可权蔡立雄
科技管理研究 2021年12期
关键词:资源能力企业

庄彩云,陈国宏,黄可权,蔡立雄,梁 娟

(1.龙岩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福建龙岩 364012;2.福建工程学院管理学院,福建福州 350118;3.福建江夏学院工商管理学院,福建福州 350108)

1 研究背景

随着互联网与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互联网对国家经济、企业经营以及个人生活方式已产生重大的影响,因此近年来互联网在实体经济中的应用这一课题受到学术界和企业界的广泛关注,并催生了“互联网+”的行动理念[1]。2015 年3 月,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了“互联网+”行动计划,意在强调实体经济中的各类企业通过互联网的强大力量提升传统企业落后的管理、效率、创新等能力,从而提高企业的竞争力[2],这一计划的提出引起了学术界和实践界对“互联网+”的高度关注,并将其视为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重大力量。随后,国务院印发《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进一步提出以促进创业创新为重点,充分发挥互联网的创新驱动作用,大力发展开放式创新、众创空间等,积极引导和推动全社会开展创业和创新,目标是到2018 年,互联网支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作用进一步增强,互联网与经济社会各领域的融合发展进一步深化;到2025 年,“互联网+”成为社会经济创新发展的强劲引擎和重要驱动力量。中共中央十八届五中全会首次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明确指出要实施网络强国战略,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积极制定和实施国家大数据战略,为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奠定基础,发挥科技创新在全面创新中的引领作用[3]。可见,互联网已成为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其对经济增长和创新的影响已受到来自国家战略层面的重视。互联网已成为影响企业发展和国家创新战略的重要实践因素,需要学者进一步关注其潜在价值[4]。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知识已成为企业的战略性资产,是企业实现创新与保持竞争力的必然选择[5]。而知识创造作为企业创新实现的源动力,已成为企业在竞争中制胜的利器[6-7]。目前,我国经济发展已经进入新常态,而已有研究表明我国企业存在创新能力不足、知识创造效果不达预期、科研成果转化率偏低等问题[8]。我国企业在创新过程中往往表现出内部知识传递和流动速度较为缓慢,从而导致知识利用率不高及创新能力不足的劣势,致使企业科技研发难以取得长足的进步;同时,由于受传统封闭式创新的影响,不同创新主体间存在利益纷争,相互间形成技术壁垒,缺乏研发合作以及有效的对接沟通机制,导致科研成果转化率偏低,而研发与创新资源的分散使得创新资源缺乏良好的整合互动效应,从而在一些关键技术与重要领域难以取得突破[4]。并且在当前创新环境复杂的情况下,单一组织由于自身知识资源有限,难以独立完成知识创造,而合作知识创造由于存在信息不对称、缺乏信任等问题矛盾重重[9]。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可为企业克服这些障碍,改善组织知识创造效率与效果提供新思路。因此,研究互联网背景下企业如何提升知识创造与绩效转化水平已成为焦点问题。

组织知识管理是一个与互联网密切相关的主题[10]。互联网与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使个人、团队和组织层面的知识管理均获得了极大的深入发展。互联网技术加速了组织知识获取、转移和使用的流程,使组织更有效地将知识运用到研究开发、市场开拓、服务创新与决策制定当中,是推动知识管理的有力工具[11]。信息系统领域的研究指出,组织的知识管理能力可从信息技术的具体应用中受益,尤其是从知识管理系统中受益[12-13]。云计算与在线社交网络是常用的协助组织知识管理的工具[14]。此外,在互联网上,借助各种网络平台,信息与知识能够以低成本、迅速快捷的方式实时地产生、分享与交流,创新个体的想法、成果容易被相互启发、激励,创新行为也存在明显的正的外部性[15]。但是,如果互联网、信息技术和组织知识管理建设没有与流程和战略相结合,单纯的互联网、信息技术容易成为竞争对手模仿的要素,而企业知识管理也难以达到预期效果,这将导致互联网与知识管理给组织带来的竞争优势流失[10]。因此,如何将组织在互联网资源的投资、能力的构建转换为竞争对手难以模仿的要素,并将其与组织内部能力相结合,推动组织知识创造及其绩效实现是本研究关注的核心问题。

基于以上思考,本研究首先从互联网技术、互联网平台、互联网思维3 个方面分析互联网对企业知识创造过程的影响机制,随后借鉴创新价值链理论,将企业知识创造价值链划分为知识创造、知识生成、绩效产出3 个阶段,分别探讨互联网资源、能力在知识创造价值链不同阶段的作用,以期深入地揭示互联网环境下企业知识创造及其绩效实现的内在机理,为企业利用互联网资源、能力来提升知识创造的管理实践提供理论支撑与实践依据。

2 互联网对企业知识创造过程的影响机制

2.1 互联网技术的影响机制

第一,互联网技术促进知识的传播扩散与增值。首先,互联网技术推动知识传播扩散。互联网技术将分布在世界各地的计算机、移动终端以及其他设备连接起来,形成一个克服了时间与空间约束的全球性网络系统,促进知识在全球范围快速传播,使得分散在各地的创新活动主体在相同时间可以接收到同等质量与数量的知识信息,这有助于新技术、新发明与新组织形态的扩散,使得前沿技术的溢出更容易[4]。其次,互联网技术促进了知识循环增值。在企业的知识创造与创新过程中,知识是关键的投入要素,参与其中的生产与分配过程,而互联网技术使得知识信息的传播跨越了传统的传递层级,知识信息能被高速、准确、即时地传达,增强了创新主体的互动性,促进知识的共享[16]。此外,互联网技术使得创新主体的知识、信息、创意与成果在相互启发和竞争过程中交互碰撞,促进各种创新性思维的产生,推动知识信息资源产生整合互动效应。在不断的积累循环过程中,知识增值效果不断加强,企业知识创造与创新活动的网络外部效应越加显著,使得企业对新知识创造与新技术研发活动的开展更为容易[4],这有助于提高企业整体的知识创造效率与效果。

第二,互联网技术提高了知识资源的利用效率。企业在参与市场竞争过程中,常常由于信息不对称问题破坏了交易双方的利益平衡,从而使得社会公平、公正与资源配置效率的改善受到阻碍[17]。在前互联网时代,由于信息不对称问题导致不同创新主体间在沟通交流中存在诸如沟通成本高、信息失真等问题,使得知识信息无法充分得到共享;而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极大地降低了企业生产、发布、搜索、传递与获取知识信息的成本,也显著提高了知识信息的沟通效率,改善了市场环境,使得企业内外部的交流更为顺畅,降低了企业开展创新活动的成本,同时也激发了大众创新的动机[18-19]。此外,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的深入发展有助于组织将分散的资源组织起来,为组织内部供给大量资源,这为组织创新活动的参与者搜索所需的知识提供了便利,也促使知识信息的获取、传递、加工更为及时、准确,促进企业创新活动效率提升[4],优化企业知识资源的配置水平,提升企业对知识资源的利用率,从而改善组织的知识创造效率。

2.2 互联网平台的影响机制

第一,互联网平台加大创新主体的协同创新效应[4]。在传统的创新活动中,企业间或企业与高校院所间的协同知识创造常因缺乏有效的沟通机制致使创新活动出现脱节现象;在互联网环境下,互联网平台为创新活动中的供需双方提供了“零距离”的交互平台,有效消除信息不对称现象,提升企业与其上下游供应商、合作伙伴以及科研院校等不同创新主体间的有效互动,促进信任关系的建立,推动企业将所创造知识转化为产品或者服务。此外,政府部门可通过互联网平台准确获取更多有关创新活动的信息,根据现实需要制定更精确的支持政策,为企业的知识创造活动提供支持。不仅如此,在互联网平台上,消费者的角色在逐渐从创新技术的被动接受者向创新技术的主动推行者转变,使得知识创造的参与者不再受限,人人都是创新主体,而创新模式也由技术推动转为需求拉动。在互联网平台上,企业可以寻求跨行业和跨组织的创新协作,任何一个节点的网络使用者的知识资源均可被其他使用者获取并创造价值,促使更多人加入创新网络。因此,通过互联网建立的创新网络更有助于创新活动公开与高效地开展,不仅能实现创新知识资源的共享与整合,发挥群体智慧,也有助于更多的创新思维与创造力碰撞,提高企业知识创造能力及其进一步的绩效转化效率水平,有效发挥创新协同效应。

第二,互联网平台提高了知识创造活动供需匹配效率。在移动互联网技术取得重大突破后,基于互联网平台的共享经济模式可以实现传统服务供需的即时、准确匹配,提高服务的个性化与定制化供给水平[20]。互联网平台为企业的知识获取与搜集提供重要支持,对企业而言,其可根据自身需要实时关注到与创新活动相关的各个领域的产业政策、产品或技术等的实时动态;对顾客(消费者)而言,其可即时了解他们关心的产品与技术情况等。例如,企业可以通过相关文献、技术孵化中心及技术转移平台所发布的信息,即时掌握与其创新活动相关的知识信息;还可关注政府网站内的政策发布与信息披露情况,了解政府部门对相关领域的产学研政策动态[4]。可见,作为一个免费开放与共享知识信息发布、传递以及扩散平台,互联网使得企业与消费者能够及时准确获得供需信息,促进供给方与需求方在创新活动中相互匹配,进而顾客(消费者)可向企业反馈其对产品和技术的需求情况以及自身使用体验,而企业可将其所获取的市场反馈信息进行整合,及时地相应地调整技术研发与产品服务,从而实现创新技术和知识等在供应与需求上的精准匹配[4],提高企业知识创造活动的匹配效率。

第三,互联网平台促使知识创造活动开展更为高效便捷。首先,互联网平台驱动创新知识资源整合利用。互联网平台已成为企业开展创新活动的知识信息聚集地,互联网的开放、共享打破了传统领域的知识信息壁垒,促进海量知识信息资源的产生,既有助于企业对知识资源的整合利用,也有助于其他创新主体共享知识信息资源,尤其是顾客(消费者)参与企业的创新活动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其次,互联网平台推动了核心技术研发。在互联网平台上,企业能够快速收集和整合利用网络中的优质资源,例如知识信息资源、人力资源与物质资源等,从而快速发现优质的创新想法并将其实现,从而促进核心技术与关键技术的研发[4]。再次,互联网平台推动了微创新。在互联网环境下的资源配置优化以及交易成本的降低减少了知识创造与创新的成本,使得企业可以综合考虑市场反馈的情况与自身的研发情况,持续进行新技术、新产品、新服务的微创新与快速迭代,并根据需要及时进行产品与技术的发布[4]。最后,互联网平台使知识创造更有价值。企业或其他创新主体在进行知识创造之后,将所创造知识进一步转化为产品、技术或者服务,并通过移动互联网、移动智能终端等平台将其迅速在全球范围推广与普及,使得企业的知识创造活动更容易产生价值,进而促进知识创造的能动性,提高企业知识创造效率。

2.3 互联网思维的影响机制

第一,互联网思维提升了企业协同知识创造的合作广度。互联网思维是一种创造性思维,强调创新与知识,尊重人与网络的价值,是互联网技术对人思维层面的凝练与升华[21]。互联网思维虽然还没有统一明确的定义,但学界对其已基本达成共识,其中李海舰等[18]从互联网理念、互联网精神与互联网经济3 个方面对互联网思维进行概括。互联网精神涵盖开放、平等、协作、共享,互联网理念包含虚拟实体互通、时空约束打破、一切模块化、运用大众力量、用户本位主义、免费赚钱等内容[4]。在互联网时代,互联网思维反映了一种社会资本,包括信息共享、群体认同与团队合作3 个核心特征,它的深化有助于企业社会资本的积累[22];而良好的社会资本可有效降低协同知识创造活动所面对的风险,降低信息不对称导致的逆向选择与道德风险问题[4]。当一个企业拥有较高的社会资本水平时,其推动知识创造主体开展知识协同创造更为容易,这有助于创新活动的开展以及提高知识创造效率[23]。

第二,互联网思维拓宽了知识创造活动的深度与广度。在互联网思维下,企业的知识创造活动更多地反映了消费者个性化的诉求,不再只是企业商业模式的表面变化[24]。不同于以往的创新活动,在互联网时代,市场对创新的需求发生了转变,已从规模化和同质化转向多样化和个性化的需求,从而引导企业的创新生产也从标准化和规模化转向定制化和多元化,传统的创新模式不再适用,企业要想在动荡竞争的环境下占有一席之地,重视个性化与多元化的创新需求是必需的[4]。总体而言,一方面,竞争激烈的市场对企业的知识创造行为、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企业必须通过转变创新方式以对现有技术进行改造升级,开发出更能满足消费者(顾客)需求的新技术、产品与服务,拓宽知识创造活动的深度;另一方面,传统的规模化、标准化的创新活动受到了互联网思维下个性化定制、小批量制造需求的冲击,致使企业创新活动的供给能力与消费者(顾客)日益多元化的需求不匹配,并且在互联网的驱动下,企业开展创新活动的门槛低且创新实现速度快,使得包括消费者在内的与企业知识创造活动相关的主体更多地参与进来[4],提升了知识创造活动的广度。

互联网技术、互联网平台、互联网思维3 个方面对企业知识创造过程的影响机制如图1 所示。

图1 互联网对企业知识创造过程的影响机制

3 互联网对企业知识创造过程的影响分析

以上从宏观层面分析的互联网对知识传播和知识创造的影响并不能很好地解释企业应当如何应用互联网推动知识创造价值链的高效运行,而信息系统领域关于信息技术驱动企业知识管理与创新的研究为理解这一问题提供了思路,尤其是将“资源”与“能力”的概念引入信息系统领域之后,学者们提出了众多与信息技术、互联网相关的能力的概念,以及信息技术或互联网相关的能力影响企业创新绩效实现的模型,积累了丰富的研究成果。

3.1 基于资源和能力的信息技术驱动企业知识管理/创新的模型

具有代表性的互联网(信息技术)驱动企业知识管理或者创新绩效的模型如下:

(1)互联网技术 (Internet technology,IT)资源驱动组织知识管理能力模型。Mao 等[25]整合了资源基础观、知识基础观、权变理论的研究,探讨了IT资源与组织知识管理能力之间的关系,提出了如图2 所示的理论模型,并通过对我国168 家组织的调研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发现,3 种类型的IT 资源(即IT 基础设施、IT 人力资源和IT 关系资源)对知识管理能力有积极正向影响,进而影响组织的竞争优势;此外,还发现资源承诺对IT 资源和知识管理能力之间的关系具有正向调节作用,具体来说,资源承诺对知识管理能力有直接的增强作用,且在信息技术人力资源和信息技术关系资源对企业知识管理能力的影响中具有加强作用。

图2 基于知识视角的IT 竞争优势模型

(2)企业利用信息技术能力实现创新商业化的过程模型。Fernández-Mesa 等[26]研究了信息技术能力、组织内外部学习与创新商业化成功之间的关系,构建关系模型如图3 所示,通过调查西班牙和意大利的186 家企业分析发现,信息技术能力在内部学习能力和外部学习能力提升中起着关键作用,内部学习能力和外部学习能力与创新商业化成功直接相关,并在信息技术能力与创新商业化成功之间具有中介作用。

图3 企业基于信息技术能力的创新商业化关系模型

(3)企业利用信息技术开展知识共享与应用的过程模型。Choi 等[27]认为交互式记忆系统(transitive memory system,TMS)在组织利用知识生成绩效的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提出了IT 支持知识管理能力、交互式记忆系统、知识共享、知识运用、团队绩效之间的关系模型,如图4 所示,运用韩国两家企业139 个团队743 名员工的调研数据分析发现,IT 支持知识管理能力对知识共享和知识运用的作用远小于交互式记忆系统,但对知识共享的影响大于对知识运用的影响,不管团队成员间的知识共享水平如何,均需通过知识运用实现团队绩效,表明组织不可盲目仅为知识共享实施信息系统忽视了交互式记忆系统的作用,否则会使目标与行动之间产生落差,导致知识管理无法促进绩效提升。

图4 企业基于信息技术的知识共享与应用关系模型

(4)企业利用互联网资源进行战略能力构建模型。Ordanini 等[28]基于资源基础观探讨了采购中的战略能力、互联网资源与组织绩效间的关系,构建理论模型如图5 所示,通过对意大利纺织服装行业93 家企业的样本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发现采购中流程效率能力和流程整合能力对企业绩效具有同样重要的贡献,但两者之间没有互补效应,互联网资源对流程整合能力有增强作用,而对流程效率能力没有增强效应,此外互联网资源不仅对这些能力具有单独的作用,还增强了它们之间的协同效应。

图5 企业基于互联网资源的战略能力关系模型

(5)影响中小企业互联网使用的国际创业特征模型。Glavas 等[29]研究探讨了国际创业特性、互联网能力与企业进行国际商务间的关系,构建理论模型如图6所示,通过选取8个中小旅游公司作为案例,分析了国际企业家特征和互联网能力对国际商务流程的影响,结果表明成功的国际创业企业具有高水平的国际创新性和积极性,并在更大程度上整合了互联网能力,而企业先前的国际业务经验、国际风险承担倾向和国际网络特征不一定是其成功整合国际商务流程的互联网能力的前因,相反,国际商业经验和国际网络实际上导致了企业对传统国际化机制的依赖,并可能减弱企业在国际商务流程中的互联网能力发展。

图6 企业基于互联网的国际创业关系模型

3.2 互联网资源与能力视角下的企业知识创造过程

上述有关理论模型为本研究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但是随着新一代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与进步,互联网的内涵发生了变化,互联网环境下企业的知识创造在知识创造主体、客体与环境因素上均呈现出了新的特征[30],因此有必要进一步从企业层面的互联网资源和互联网运用能力来理解企业知识创造价值链的实现过程。

企业首先需要具备必要的互联网资源,包括互联网相关的基础设施资源、互联网人力资源和互联网关系资源,通过合理配置资源,提升企业在动态环境下的内部知识创造能力和外部知识获取能力。随后,通过有效配置和使用互联网资源,企业开发其运用互联网识别机会、整合组织内外部资源以及协调内外部能力的互联网整合能力,支持探索式学习与利用式学习,进而促进企业对新知识的整合、消化吸收与运用等知识生成活动。而在互联网应用的过程中,注重互联网的设施运用能力、将互联网与组织业务流程整合以及保持对互联网运用的积极立场有助于构建组织的战略柔性,最终实现组织知识创造绩效的提升。互联网资源与能力视角下的企业知识创造过程如图7 所示。现实中,如果企业不能很好地理解互联网资源与能力在企业知识创造价值链不同阶段所起的作用,盲目认为互联网的基础设施投资必然给企业带来业务效率与效果的提升[19],忽视不同类型的互联网资源和能力的作用,将不能很好地发挥互联网资源与能力对企业知识创造价值链高效运行的支持作用,则无法运用互联网推动企业的创新活动。因此,本研究将从互联网资源与能力的角度分析企业知识创造过程,即:(1)在知识创造阶段考虑3 种类型互联网资源的影响作用;(2)在知识生成阶段考虑互联网整合能力的驱动作用;(3)在绩效产出阶段考虑通过互联网应用能力提升企业知识创造绩效。

图7 互联网资源与能力视角下的企业知识创造过程

3.3 互联网资源与互联网运用能力对企业知识创造过程的影响

(1)阶段一:知识创造阶段,互联网资源的影响作用及动态环境的调节作用。在知识创造阶段,组织通过内部知识创造与外部知识获取的方式获得开展各种创新活动所需要的关键知识资源,高质量的互联网资源成为组织在复杂、竞争与动荡环境中生存与发展的必要资源。在互联网环境下,企业的知识传播与知识创造呈现出了新特征,企业首先需要配备相应的互联网资源才能充分利用互联网带来的优势,具体而言,企业需要投入构建互联网基础设施资源、培养互联网人力资源,开发互联网关系资源,并有效和充分利用互联网资源来推动企业内部知识创造与外部知识获取活动的进行;此外,动态变化的环境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企业在各方面的行动能力,增加了企业面临的风险,企业有必要考虑内部互联网资源配置与外部环境的匹配问题。因此,在这一阶段,需要同时考虑互联网资源对企业知识创造的影响作用以及互联网资源与环境动态性联合对企业知识创造的驱动作用。

(2)阶段二:知识生成阶段,互联网整合能力的驱动作用及二元学习的中介作用。在知识生成阶段,组织需要对新知识进一步整合、消化、吸收、接受与运用。在互联网环境下,知识生成阶段需要注重互联网整合能力所起的作用。互联网整合能力是组织通过对互联网资源的有效配置与利用,开发企业运用互联网识别机会、整合组织内外部资源以及协调内外部能力的一种整合性能力,在企业知识生成与创新活动中具有驱动作用[17]。因此,在互联网环境下,企业需要在投入互联网资源的基础上进一步对其加以利用,构建组织的整合能力,并发挥其对组织探索式学习与利用式学习的助推作用,从而驱动企业知识生成的高效进行;并且互联网整合能力给组织创新活动、运营模式带来了新机遇,比如组织对外部机会的识别、内外部资源的整合与协调、管理理念的转变等,因此企业必须积极运用新的机遇,通过对互联网的深入理解以及创新运用来应对新的市场挑战。此外,学习导向作为组织文化层面的概念能影响企业创造与使用知识的倾向,是能主导组织学习过程的组织价值观。因此,在考虑组织通过“互联网整合能力—组织学习—知识生成”这样的逻辑路径驱动知识生成活动时,有必要兼顾学习导向对组织学习中介作用的调节效应。

(3)阶段三:知识创造绩效阶段,互联网应用能力的触发作用及战略柔性的传导作用。在绩效产出阶段,组织进一步将所创造的知识转化为产品或者服务,实现创新绩效。本研究将互联网应用能力定义为组织获取、部署、组合和重新配置互联网资源以支持与提高商业战略及工作流程的能力。互联网应用能力体现了企业将互联网与组织的商业战略、工作流程相融合的能力。在网络化的环境下,组织应用互联网调整和优化组织结构与业务流程,且将互联网战略与组织相应的业务战略相融合之后,企业变得更加灵活高效,在此基础上构建应对环境变化的组织战略柔性,进而能够更清楚地了解市场需求的变化并根据市场需求将所创造知识转化为产品或服务,实现知识创造绩效。此外,产业链信息化密度会影响企业获取、分析、整合知识信息的能力,为互联网的创新运用带来机会与挑战。因此,在绩效产出阶段,需同时考虑产业链信息化密度的调节效应。

4 结论

当前,互联网已深刻地影响着企业知识管理的方方面面,知识创造作为其中关键的一环也受到很大的影响,但是当前的研究还较少关注到互联网这一情景要素对企业知识创造的影响。基于此,本研究首先在宏观层面从互联网技术、互联网平台、互联网思维3 个方面分析了互联网对企业知识创造过程的影响机制;其次,从微观企业层面的互联网资源和互联网运用能力视角分析互联网对企业知识创造过程的影响,即在知识创造阶段考虑3 种类型互联网资源的影响作用,在知识生成阶段考虑互联网整合能力的驱动作用,在绩效产出阶段考虑通过互联网应用能力提升企业知识创造绩效。本研究对互联网这一情景要素对企业知识创造活动的影响作了初步探析,对于企业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挖掘互联网价值创造要素并与知识要素相结合实现知识创造提供参考。但是本研究尚停留在理论层面的分析,未来的研究可进一步通过案例分析或者实证研究验证所提出的理论模型。

猜你喜欢
资源能力企业
消防安全四个能力
企业
企业
企业
基础教育资源展示
敢为人先的企业——超惠投不动产
一样的资源,不一样的收获
资源回收
做好绿色资源保护和开发
大兴学习之风 提升履职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