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建新,杨 钋
(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北京 100871)
我国科教资源分布不均,部分城市科教资源与产业发展不匹配,如深圳市生产总值(GDP)排名全国前3 位,但早期仅有深圳大学一所本科大学;苏州市的民营企业有40 多万家,全市GDP 排名全省首位,但仅有3 所本科大学;泉州市有民营企业40 多万家,全市GDP 排名全省首位,但仅有公立本科大学两家。近年来,国内许多地方政府纷纷与知名高校合作设立新型研发机构并受到了国家的重视,2019 年科技部发布了《关于促进新型研发机构发展的指导意见》。同时,政府与高校合作设立新型研发机构的模式也引起国外的关注。2021 年,美国总统科技顾问委员会向政府提交了《未来产业研究所:美国科学与技术领导力的新模式》,提出将面向国家战略需求组建多部门参与、公私共建、多元投入、市场化运营的新型研发机构。基于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产业转型背景下的技能形成与区域协同创新研究”的研究,本研究以校地共建型新型研发机构为对象,选择多个典型案例进行调研或访谈交流,综合提炼各地政府与高校共建新型研发机构的成功路径,为政府组建和扶持新型研发机构发展提供参考。
根据科技部印发《关于促进新型研发机构发展的指导意见》的通知国科发政〔2019〕313 号文件中的定义:新型研发机构是聚焦科技创新需求,主要从事科学研究、技术创新和研发服务,投资主体多元化、管理制度现代化、运行机制市场化、用人机制灵活的独立法人机构,可依法注册为科技类民办非企业单位(社会服务机构)、事业单位和企业。经走访深圳、苏州和泉州等地新型研发机构,本研究认为新型研发机构与传统科研院所不同(见表1),其主要功能是融合政府、大学和产业各方的需求于一体,开展产学研合作,推动区域产业发展。
表1 新型研发机构的新特征
目前,国内新型研发机构的组建处于探索阶段,究竟什么样的运营模式和创新要素特征对新型研发机构的创新成效的影响是正向相关的,这是各个城市都在探索的问题。许多学者紧紧围绕新型研发机构聚焦组织体制和运营机制方面进行研究,如袁传思[1]认为新型研发机构采取自主灵活聘用制度,突破了传统的人事编制固定模式;林志坚[2]通过分析产业技术研究院,认为其主要采取“政府主导、资源支持、市场牵引、开放运作”的运行方式;董建中等[3]认为新型研发机构将“三发”(科学发现、技术发明和产业发展)整合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系统;刘贻新等[4]分析新型研发机构的组织架构模型包含决策层、执行层、监督层和操作层;李栋亮等[5]认为新型研发机构的研发活动并不仅仅局限在服务科技创新活动的某个具体环节,而是存在于服务科技创新的全过程;沈超等[6]通过分析广东省新型研发机构,认为其能助力产业自主创新、逐步改善创新环境;李仕明等[7]认为组织结构分为制定层、决策层、执行层和操作层,核心竞争力在于柔性科研组织能力和集成式技术创新能力。
本研究聚焦新型研发机构运营特征及其创新要素指标对其创新成效的影响。目前国内对新型研发机构创新成效影响因素的研究相对较少,对高校产学研合作影响因素的研究较多,如蓝英等[8]认为不同的模式会对产学研合作绩效产生影响;董斌等[9]认为财政扶持(财政补贴、税收优惠、技术供求信息服务完善度)等因素对产学研合作产生影响;陶爱祥[10]提出采用科技人员数量、科技研发投入总额等更为具体的指标,来考虑这些因素对产学研合作的影响;贺灵[11]指出,创新主体素质、金融机构及技术中介服务水平、政府支持力度、知识转移与应用效率以及创新要素全面协同等,对地区科技创新绩效具有显著正向影响;陈光华等[12]以广东省部产学研合作研发项目为例,基于数据包络分析(DEA)-Tobit 两步法对产学研合作项目的创新效率及影响因素进行测算和比较。国外学者的相关研究中,如Nielsen[13]认为,如果协同创新主体间的社会互动性越频繁、越紧密,那么主体间所交换的知识和资源就会越广泛,合作网络嵌合程度也就越强;Etzkowitz 等[14]认为研究产学研协同创新影响因素要考虑到组织战略,否则将增加绩效评价的工作量;O'reilly 等[15]提出,有效的项目管理的实施与否将直接关系到产学研协同创新能否取得成功。
本研究借鉴已有关于产学研合作影响因素的分析经验,针对新型研发机构这一新生事物,分析影响其创新成效的因素。通过深入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福建哈工大工程技术研究院、苏州工业园区新国大研究院等,对相关人员进行调研或访谈,总结由高校和地方政府(以下简称“校地”)共建型新型研发机构的创新成效影响因素,并通过现有案例的创新成效影响要素组态路径,对案例新型研发机构的进一步发展提出意见建议。
通过深度访谈的方式,对案例新型研发机构的主管部门、经济部门和研发机构负责人、科研处负责人、课题组负责人和企业负责人、企业技术负责人等进行访谈,并运用扎根理论方法对访谈材料进行分析,总结分析产学研合作影响因素。每家新型研发机构的访谈对象包括:科技局副局长,高教中心主任,统计局局长,院长、常务副院长,科研处处长,3 位课题组组长,3 位课题组成员,3 位合作企业负责人,3 位企业技术负责人。
扎根理论是在收集和分析资料的基础上归纳出相关的假设和推论。本研究通过访谈,得到初始概念48 个,整合成20 个不互相重复的范畴,如表2所示。
表2 案例新型研发机构创新成效影响因素研究的开放式编码
通过运用典范模型即“因果条件->现象->脉络->中介条件->行动策略->结果”,对案例新型研发机构创新成效的影响因素从以下8 个范畴进行逻辑关系梳理、归类。主轴编码如表3 所示。
表3 案例新型研发机构创新成效影响因素研究的主轴编码
采用故事线方式,从主副范畴中梳理出核心范畴,所有的子范畴和主范畴可以归纳聚合成为7 个核心范畴编号。选择编码如表4 所示。
表4 案例新型研发机构创新成效影响因素研究的选择编码
综上,校地共建型新型研发机构的创新成效影响因素主要有5 个,其中新型研发机构创新条件作为因果条件,地方政府创新条件、母体高校创新条件作为现象,创新能力作为行动策略,院校合作是脉络,双重创新网络是中介条件,创新成效是结果输出反馈,如图1 所示。
图1 校地共建新型研发机构创新合作理论分析框架
在技术创新过程中,政府支持高校人力物力财力建设,双方共建新型研发机构,支持高校与产业开展产学研合作,产业不断升级并产生税源反哺政府,政府继续支持新型研发机构建设,推动新型研发机构与产业之间更加紧密互动;新型研发机构产出的技术在与产业合作过程中产业化变现,产业技术在新型研发机构中增值。如果把新型研发机构与产业之间的小螺旋作为一个子螺旋的话,则已形成基于三螺旋理论的政产学研的“3+1”重螺旋系统,本研究主要研究其中的“1”小螺旋。从图1 可以看出:
(1)高校创新条件与地方政府创新条件是新型研发机构创新条件的背景因素。
(2)新型研发机构创新条件主要是其运营模式和体制机制的特征。
(3)院校合作是新型研发机构与母体高校的产学研合作,通过合作加强提升团队创新能力,进而影响创新成效。
(4)新型研发机构创新能力和院校合作通过创新网络对创新成效产生影响。
政产学研“3+1”重螺旋系统具备以下特征:一是在政府-大学-产业中加入了“研究”部门。这里的研究特指校地共建型新型研发机构,这也是与三螺旋系统明显的不同特征。新型研发机构与产业之间存在螺旋上升的关系。由于新型研发机构着眼于区域行业共性技术问题,为地区部分企业服务好了,其他企业也会效仿,进而推动地方产业效益提高,意味着新型研发机构的合作项目将增多且效益提升;而新型研发机构效益提升后,将会加大投入到新的行业共性技术问题的解决,进而循环反复,成为一个小螺旋。
以上提取校地共建新型研发机构创新成效影响要素之后,对校地共建新型研发机构进行分析,研究究竟什么创新要素的组合能够导致高效的创新成效,进而得到对各类新型研发机构的发展建议。其中五大创新要素的数据主要来源于万方分析、中国知网科研课题数据库、智慧芽全球知识产权数据库等。
定性比较研究(QCA)是针对中小样本案例研究的基于布尔代数集合论组态分析方法[16],通过考察前因与结果间的充分和必要关系,探索导致结果的组态路径。模糊集是将前因通过量纲标准化到0~1之间的数值,是相对于清晰集(取值0 或1)而言的。将全国(未含港澳台地区)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认定的108 家校地共建型新型研发机构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扎根理论分析出的影响因素特征进行收集,通过采取最大值、均值和最小值作为阈值进行锚点校准后进行定性分析,最终结果如表5 所示。表5显示优化解的18 个构型与简洁解的核心条件,其中:◎为必要条件存在;●为条件不存在;○为条件存在。原始覆盖率表示可用确定的一条路径解释的比例;唯一覆盖率表示只能由该路径解释的比例。
表5 校地共建新型研发机构高创新成效组态路径构型分析
对以上18 个组态路径构型中覆盖率超过20%以上的7 个组态构型进行分析如下,其中“*”表示条件的组合“->”表示导致的结果。
(1)路径构型1:高政府创新条件*高研究院创新条件*高创新能力*高院校合作*高知识网络中心性*高技术网络中心性->高创新成效。这是具备较强的地方扶持、机构硬件和创新能力等软件,开展院校合作及资源较多,创新成效好的创新发展路径。建议此类型研究院可以进一步加强创新网络结构洞的占据,以期带来更好的成效。
(2)路径构型2:高政府创新条件*低高校创新条件*高创新能力*高院校合作*低知识网络结构洞*高技术网络中心性*低技术网络结构洞->高创新成效。这是在双重创新网络结构洞均为形成的背景下突围获得良好成效的创新发展路径。建议此类研究院可以加强知识创新合作,以提升创新成效。
(3)路径构型3:高高校创新条件*高研究院创新条件*高创新能力*高院校合作*高知识网络中心性*低知识网络结构洞*高技术网络中心性->高创新成效。这一路径下的研究院依托中心性高、联系资源多的优势,注重与弱关系、强创新能力或需求的节点机构开展合作,以期强化结构洞的建立。建议此类研究院加强与其他知名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学术合作,提升知识网络结构洞。
(4)路径构型4:高政府创新条件*高高校创新条件*高创新能力*高院校合作*高知识网络中心性*高知识网络结构洞*高技术网络中心性 ->高创新成效。这一路径下的研究院获得地方扶持力度大,高校资源条件较好,团队创新能力强,与母校或其他高校开展学术合作较多,但仍未处于技术把关人的位置。建议此类研究院进一步优化管理机制,与区域产业加强合作。
(5)路径构型5:高政府创新条件*高创新能力*高院校合作*高知识网络中心性*高知识网络结构洞*高技术网络中心性*高技术网络结构洞 ->高创新成效。这一路径下的研究院不仅具备较好的知识创新网络特性、技术创新网络特性,而且已达到学术研究和技术研发良性循环状态,锁定一个专业领域以快速占据行业制高点。建议此类研究院进一步加强自身研发中心和实验室建设,逐步成为领域内的科研高地。
(6)路径构型6:高研究院创新条件*高创新能力*高院校合作*高知识网络中心性*高知识网络结构洞*高技术网络中心性*高技术网络结构洞->高创新成效。这一路径下的研究院对硬件投入高,具备较强创新能力,与母体高校合作较多,快速占据创新资源和结构洞位置,双重创新网络特征处于高点,是典型的“创新能力+院校合作+双重创新网络->创新成效”的路径。建议此类研究院继续保持双重创新网络优势,加强创新合作。
(7)路径构型7:低政府创新条件*高高校创新条件*低研究院创新条件*低研究院创新能力*低知识网络中心性*低知识网络结构洞*高技术网络中心性*低技术网络结构洞 ->高创新成效。这一路径下的研究院的共建高校名气较大、行业资源丰富,但研究院创新条件相对不优,或地方政府扶持力度相对不大,依托高技术网络中心性、母体高校本身科研条件好,其行业话语权大,处于行业技术核心位置,实现高创新成效。建议此类研究院加强自身硬件设施建设和核心科研队伍建设。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在校地共建新型研发机构创新成效影响因素中,第一,技术创新网络中心性、创新能力和院校合作是必要条件;第二,各类构型都必须通过创新网络,这也说明了创新网络特性的重要性;第三,创新条件中频次由高到低分别是新型研发机构创新条件、地方政府创新条件和高校创新条件。
(1)增强创新网络尤其技术创新网络中心性是提升校地共建新型研发机构创新成效必由之路。根据定性比较分析结果,技术创新网络是接近新型研发机构创新成效提升必要条件的因素,是创新网络特征中最核心、最基础的网络特征,新型研发机构创新成效各个组态路径构型基本都要具备网络特性才可能达到高创新成效。因此,校地共建新型研发机构要深入区域产业,大力开展技术创新合作。
(2)提升创新能力和加强院校合作是校地共建新型研发机构提高创新成效的重要途径。根据定性比较分析结果,高水平的创新能力和院校合作是大多数新型研发机构高创新成效组态路径的组合。因此,大力提升创新能力和加强院校合作是校地共建新型研发机构明晰的目标。
根据以上分析,建议政府从以下方面大力扶持新型研发机构创新发展:一是鼓励与母体高校开展产学研合作,用人机制灵活化,新型研发机构才能整合高校创新资源。二是鼓励与区域内高校、产业合作。新型研发机构的创新网络特性是重要的影响要素,也是新型研发机构创新成效各组态构型的必由之路,因此,要提升新型研发机构创新成效,就必须加强引导新型研发机构与区域内的高校和产业开展合作,拓宽产学研合作网络,提高技术创新网络中心性。三是激励成果转化,管理制度现代化。优化新型研发机构的创新条件,必须要激发科研人员创新动力、提高其创新能力,鼓励科研人员以知识产权持股创业、研究院公司运营团队持股,才能进一步激发新型研发机构的创新能力。四是地方政府要营造优质的创新环境,引导新型研发机构投资主体多元化,吸引民间资本与研究院项目合作,投资科技成果转化项目。五是新型研发机构的组织体制要灵活化,运行机制市场化。要使新型研发机构的组织体制更灵活,要进一步去行政化,则其创新成效才会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