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脏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超声误诊1例

2021-07-19 10:41:16方建强赵维安李庆
临床超声医学杂志 2021年6期
关键词:门脉胆囊炎胆囊

方建强 赵维安 李庆

作者单位:712000 陕西省咸阳市中心医院超声介入科

患者女,64岁,因右上腹痛来我院就诊。体格检查:一般情况可,体温36.3℃,右上腹部疼痛,墨菲征阳性,皮肤、巩膜无黄染,浅表未触及肿大淋巴结。实验室检查:白细胞计数11.35×109/L,余血常规、肿瘤指标、肝功能及凝血指标检查均正常。常规超声检查:胆囊壁增厚约0.5 cm,胆囊腔内见多发团状强回声,较大者直径约2.0 cm,肝左内叶近胆囊处见一2.2 cm×1.9 cm混合回声结节,边界欠清,内部回声欠均匀,其内未探及明显血流信号;超声提示:胆囊炎伴多发结石,肝内异常回声结节,建议行超声造影检查。增强CT提示:胆囊炎,胆囊多发结石,胆囊底部囊壁局限性不均匀明显强化,胆囊癌待排,胆囊窝周围肝脏环形明显强化影,考虑转移瘤。超声造影检查:胆囊壁略早于肝实质呈均匀高增强,未见明显异常灌注及消退。肝左内叶混合回声结节于动脉相8 s开始快速灌注,形态不规则,边界欠清晰高增强(图1A),于门脉相25 s开始廓清,门脉相及延迟相均呈不均匀低增强(图1B);超声造影提示:肝左内叶混合回声结节,LI-RADS M类,考虑胆管细胞性肝癌。后行肝脏穿刺活检,病理结果:肝脏梭形细胞病变(图2)。免疫组化:ALK(-),CD34(-),CD68(+),PanCK(-),ERG(-),SMA(+),提示肝脏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IMT)。因病灶紧邻胆囊,遂行胆囊+肝病灶切除术,术后病理提示胆囊壁炎症改变,未见肿瘤组织。半年后超声检查未见复发。

图1 肝左内叶S4段结节超声图像(L:肝脏;GB:胆囊)

图2 病理图示肝组织内见梭形细胞增生(HE染色,×100)

讨论:IMT是一种交界性间叶性肿瘤,常被诊断为炎性假瘤、浆细胞肉芽肿等,该病常发生于肺脏,也可发生于肺外组织,如头颈部、纵隔、腹部脏器等,发生于肝脏者较为罕见。本例患者常规超声显示肝左内叶近胆囊处结节形态不规则,边界欠清,内部回声不均匀,部分为等回声,部分为低回声,彩色多普勒于病灶内未探及明显血流信号,超声造影表现为动脉相形态不规则、边界欠清晰的高增强,门脉相及延迟相均呈低增强的恶性肿瘤“快进快退”特征,故误诊为胆管细胞性肝癌。分析误诊原因:①肝脏IMT罕见,临床医师对其认识不足;②患者伴有胆囊炎及结石,部分临床表现与肝脏IMT相似;③超声造影表现为恶性肿瘤的“快进快出”灌注特征。肝脏IMT因缺乏特异性的临床及超声特征易误诊为恶性肿瘤,但其与肝脏恶性肿瘤的治疗方式截然不同,大部分肝脏IMT患者经激素或抗感染治疗后肿块可缩小或消失,故可选择保守治疗观察随访。临床准确诊断肝脏IMT十分重要,当超声造影表现为“快进快出”的恶性肿瘤增强模式时,并不能完全排除该病,最终确诊仍依靠病理检查。

猜你喜欢
门脉胆囊炎胆囊
PTGD联合择期LC在胆囊结石伴慢性胆囊炎急性发作的应用
胆囊切除术后胆囊残株内钛夹超声误诊结石1例
蒙药治疗慢性胆囊炎疗效观察
蒙医药治疗慢性胆囊炎65例疗效观察
胆囊切除术中经胆囊管胆道造影的临床意义
门脉高压患者上消化道出血时间的分析及临床护理
门脉高压性胆病临床诊疗进展
基于ROC方法对门脉高压脾切后PVT早期预测的诊断研究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并发症防治
中西医结合治疗胆囊炎4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