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毅明 胡江民
(1.芜湖市轨道交通有限公司,安徽芜湖 241000; 2.中铁工程设计咨询集团有限公司,北京 100055)
轨道交通车站综合交通衔接有利于形成城市整体客运体系,提高客运网络效率,提高公共交通服务水平,增强公共交通竞争力与吸引力。目前,对轨道交通车站综合交通衔接的研究以地铁为主,而对跨座式单轨车站研究较少,以芜湖轨道交通2号线一期工程为例,对以高架敷设方式为主的跨座式单轨车站的综合交通衔接方案进行深入研究。
芜湖市地处我国东部与中部结合处,是长江中下游地区重要的水陆综合交通枢纽,也是安徽省沿江聚合轴和合巢芜(马)宣产业发展带的汇聚点。芜湖市现状出行交通方式出行比例为:步行26.8%,非机动车34.3%,常规公交13.5%,小汽车11.8%,出租车5.2%,摩托车4.5%,社会班车等3.9%。
轨道交通2号线系统制式为跨座式单轨,是芜湖城市轨道交通线网中贯通东西的骨干型线路(见图1)[1]。2号线一期工程东起万春湖路站,西至北京路站[2],线路长15.8km,其中,地下线长1.25km,地面及高架线长14.55km。全线设车站11座,其中,高架站10座、地下站1座;11座车站中换乘站3座,分别为北京路站(2号线、1号线换乘)、弋江路站(2号线、R3线换乘)、政务中心站(2号线、3号线换乘)[3]。
图1 轨道交通2号线示意
(1)有利于形成整体的城市客运体系
可将功能、层次、服务对象、服务水平不同的交通方式彼此结合,互为补充,相互融入,形成整体的城市客运运输体系[4-5]。
(2)有利于提高城市客运网络效率
可在发挥各种客运交通方式作用的基础上,强化各种交通方式的协调、匹配,形成一体化的城市客运格局,促进城市客运网络运行效率总体提高。
(3)有利于提高公共交通服务水平
能使不同交通方式空间衔接紧密,运营时间匹配,使不同交通方式间换乘距离更短,换乘等待时间更少,缩短出行者“门到门”的出行时间,使出行更便捷,即公共交通服务水平得到提升。
(1)符合城市总体规划和综合交通规划;
(2)体现综合交通整体性、系统性;
(3)尽量达到交通需求与供给平衡;
(4)贯彻分级、分层次衔接理念;
(5)采用分区域、分时期衔接原则。
衔接轨道交通的主要交通方式有如下5种:步行、常规公交、自行车(非机动车)、出租车、小汽车[6],其特征和定位如下。
(1)步行是进出轨道交通最直接、最便捷的衔接方式,是衔接规划最基本的衔接方式[7]。
(2)常规公共交通轨道交通的重要补充,两者“无缝”衔接,是提高居民出行效率的重要保证。
(3)自行车(非机动车)是轨道交通间接吸引区域或中距离出行者的主要出行方式[8],考虑轨道交通车站周边用地条件,衔接规划应重视自行车(非机动车)出行需求与停车场地供给的平衡。
(4)出租车可满足多层次服务需求,衔接规划应合理组织管理。
(5)小汽车是城市客运体系不可或缺部分,在道路资源充足的前提下,小汽车是“点到点”出行相对高效便捷的交通方式,但需要建设轨道交通的城市,道路资源的供给与机动化出行需求往往矛盾十分突出。因此,衔接规划应结合用地条件,重点考虑规划小汽车停车场,使小汽车与轨道交通换乘便利,引导小汽车出行向轨道交通出行转变[9-10]。
通过对各种衔接方式的特征、定位分析,芜湖轨道交通车站综合交通衔接宜采取的优先次序见图2。
图2 各种衔接方式的优先次序
衔接设施是其他交通方式与城市轨道交通连接的纽带,结合对不同交通方式特征的分析,各种衔接方式的主要衔接设施见图3。
图3 轨道交通车站的衔接设施构成
城市不同区域,其道路资源、车站周边环境、出行需求、出行结构等各不相同。交通衔接应根据不同区域实际情况,充分把握区域内出行需求、出行特点、现状及规划条件进行规划。在城市核心区(或中心区、老城区),轨道交通线网密度大,车站数量多,间距相对小,车站周边基本属于轨道交通直接吸引区,步行可达;且核心区一般建(构)筑物密集,衔接设施用地受限,难以布置较大空间的衔接设施。综合考虑各种交通方式衔接设施空间需求,城市核心区衔接交通方式推荐以步行为主,衔接规划重在将集散广场、过街通道等与轨道交通车站出入口紧密连接。随着经济发展,交通工具尤其是机动车会逐年增加,但地面交通资源有限,为有效出行,人们会进一步选择多种交通方式组合出行,减少出行时间成本,从而带来轨道交通、常规公交、自行车(非机动车)出行结构的一定变化。同时城市核心区(老城区)旧城改造等引起的用地变化和城市外围区开发强度的提高等,对近、远期出行的交通方式均会产生一定影响。因此,综合交通衔接应分区域、分时期综合施策。
通过对芜湖轨道交通线网在不同区域的差异性分析,2号线一期云从路站至北京路站段属于芜湖市江南主城区核心区域(老城区),土地开发强度相对较大,随着3号线的建设,该段线网密度随之增高,步行需求呈迅猛增长态势,而常规公交、自行车、出租车、小汽车增速会逐步放缓;万春湖路至政务中心站段属于外围区域,从芜湖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来看,该段近远期均仅有2号线,线网密度相对低,随着城市“东扩”战略及与马鞍山市同城化发展战略实施,土地开发强度提高,该段步行需求会有一定增长,但仍低于老城区;同时外围区道路、慢行系统规划建设较好,随着城市发展,自行车、常规公交、出租车、小汽车出行需求会远高于老城区。故各衔接方式随区域变化在衔接规划中所占重要度的变化趋势见图4。
图4 各衔接方式在不同区域重要度的变化趋势
(1)综合交通发展目标
《芜湖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制定的综合交通发展目标:以“安全可靠、舒适便捷、集约高效、绿色生态”为导向,构建匹配芜湖交通枢纽、公交都市城市地位,适应城乡发展和环境需要,集都市文明和“半城山、半城水”魅力于一体,网络协调,绿色环保的枢纽型综合交通体系。2030年公共交通(不包括出租车)出行占比28%以上,步行与自行车交通出行占比45%以上[11-12]。
(2)交通发展策略
①用地与交通协调策略
探索建立适合芜湖的TOD土地发展模式,以轨道交通车站、交通枢纽为中心一体化开发或建设综合体,完善车站、交通枢纽周边慢行系统,改善周边环境,加强轨道交通车站与社会、经济等活动的联系,以支撑长江南北两岸的江南城区、江北新城跨江发展和龙湖新城等外围新区开发,同时合理布局城市用地,支持城市空间结构优化。
②公共交通优先策略
发展城市公共交通,符合公众利益优先、效率最优的原则。因此,需大力发展轨道交通,完善常规公交网络,不断提高出租车运营效率,同时充分发挥慢行系统短距离出行和便捷衔接常规公交及轨道交通的优势,以增强公共交通对出行者的吸引力,增加公共交通方式出行的比例,逐步建立公共交通占主导地位的交通体系。
③区域差别化策略
老城区:优先发展公共交通,支撑交通方式结构转型;调整城市道路“快速、主干、支干、支路”级配,优化路网布局,适度提高路网容量;改善慢行系统出行环境;缓解停车难困扰;加强管理,提升效率。
外围区(中心城区的老城以外区域):实施TOD发展模式,以大容量公共交通引导城市总规中“江南城区、江北新城、龙湖新城”三城联动的组团式发展格局;建设大容量快速公共交通和快速道路系统的复合通道,保障交通走廊平稳运行,促进新区、新城用地合理布局并引导老城交通疏解;完善货运系统;适度放宽私人小汽车的使用。
(1)土地现状及规划
2号线一期工程主要沿北京路、弋江路、赤铸山路、梦溪路、纬一次路敷设。沿线现状及规划用地主要为商住、金融、教育、办公、文体娱乐用地[13]。
(2)公共交通现状及规划
①公共交通现状
轨道交通2号线一期沿线现状公交线路统计见表1。
表1 2号线一期沿线公交线路统计
②公共交通规划
根据(2014-2030)《芜湖市公交专项规划》,芜湖轨道交通2号线一期工程沿线共规划有7处公交枢纽,见表2。
由芜湖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可知,2号线一期初期与1号线在北京路站换乘;近期分别在政务中心站和北京路站与3号线和1号线换乘;远期(2号线二期)在近期的基础上增加了经四路、纬四路和弋江路3个换乘站,分别与5号线、4号线、R1线换乘。
考虑芜湖城市轨道交通线网布局及车站服务范围、综合交通规划、车站周边现状及规划,参照“北、上、广、深”等城市轨道交通车站分类,将轨道交通车站按功能划分为交通枢纽站、交通接驳站、片区中心站、一般换乘站4种类型[14-16],各类车站客流特征见表3。
表3 各类车站客流特征
根据2号线一期车站周边用地性质现状及规划和所属区域,沿线车站类型划分见表4。
表4 轨道交通2号线一期车站衔接类型划分
(1)分方式衔接客流需求预测
确定各交通方式衔接设施规模,必须对轨道交通各车站分方式衔接客流需求进行预测[17]。2号线一期各站近远期分方式衔接客流需求量见表5、表6。
表5 轨道交通2号线一期车站近期分方式衔接需求量
表6 轨道交通2号线一期车站远期分方式衔接需求量
(2)衔接设施规模
根据各衔接方式客流需求,结合《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标准》[18]等相关规范要求,可计算各站停车场用地规模[19],见表7、表8。
表7 轨道交通2号线一期工程近期车站停车场地规模
表8 轨道交通2号线一期工程远期车站停车场地规模
续表8
综上,芜湖轨道交通2号线一期车站综合交通衔接方式构成及设施规模见表9[20]。
表9 轨道交通2号线一期车站综合交通衔接方式构成及设施规模
从理论上分析,若城市轨道交通车站与步行、常规公交、自行车(非机动车)、出租车、小汽车5种交通方式均衔接,最有利于形成便捷的城市综合交通客运体系。但实际上,受车站周边环境、建设条件影响,能衔接5种交通方式的车站十分有限。依据芜湖市城市综合交通现状及规划,结合2号线一期车站分方式衔接客流需求、车站所处区域及其周边土地现状及规划、车站类型,确定2号线一期车站综合交通衔接方式以步行、常规公交、自行车(非机动车)、出租车为主,仅在梦溪路站结合公交专项规划设置“P+R”停车场1处;步行利用车站出入口集散广场及顺接步行道,常规公交以利用现状公交站台为主,少量移设或新建,自行车停车场主要考虑车站天桥下部空间和道路红线外绿地或空地布置,出租车主要为结合车站出入口设置为2处即停即走停靠站,通过交通建模与仿真分析,交通衔接方式方案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