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中和”目标将成为全球竞争新焦点

2021-07-19 07:06陈秋平
现代国企研究 2021年5期
关键词:达峰碳中和二氧化碳

文=陈秋平

为了实现2030年前碳达峰和2060年前碳中和的长期气候目标,我国社会经济体系需要发生根本性的转变,各行各业需要未雨绸缪、积极应对国家碳中和目标。

2020年9月22日,习近平主席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上指出: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这样一个雄心勃勃的目标体现了我国在环境保护和应对气候变化问题上的大国责任和担当。

“碳中和”成为世界竞争的新焦点

根据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的定义,碳中和、气候中性与二氧化碳净零排放的含义一致,表示在特定时期内,全球人为二氧化碳排放量与二氧化碳移除量相平衡的状态。因此,为了实现2030年前碳达峰和2060年前碳中和的长期气候目标,我国社会经济体系需要发生根本性的转变,各行各业需要未雨绸缪、积极应对国家碳中和目标。

我国要实现2060年碳中和的目标,也就是说,我国所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需要与二氧化碳移除量相等。那么,如何落实和实施这一目标呢?

专家认为,需要做到这样两个方面:一是努力减少人为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二是针对无法减少的碳排放,通过负排放技术等进行移除。

首先,在减少碳排放方面,我国的能源、工业、交通运输与建筑部门是二氧化碳排放的主要来源,这些部门的低碳化发展将是我国实现长期碳中和目标的关键。其中,能源部门是二氧化碳排放的直接来源。建筑是能源消耗的重要载体,在我国,建筑行业碳排放占到了近五分之一的比例。建筑行业的低碳化发展需要加快推动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的发展,一方面新建建筑需要符合绿色建筑标准,另一方面老旧小区改造需要兼顾绿色化要求。而在交通运输行业的低碳化发展主要涉及三个方面:一是新能源汽车、电池与相关基础设施的发展;二是零碳替代燃料的利用;三是通过数字技术提升整体运输效率。

其次,在负排放方面,二氧化碳负排放可以通过加强自然碳汇、采用碳捕获与封存(CCS)等技术手段或两者相结合的方式来实现。加强自然碳汇主要是指通过植树造林、森林管理、植被恢复等措施,利用植物光合作用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并将其固定在植被和土壤中,从而实现负排放的过程。除了自然碳汇外,其他负排放措施还包括生物质能—碳捕获和封存(BECCS)、直接空气碳捕获和封存(DACCS)技术、生物炭、增强风化、海洋碱化和海洋施肥等。但目前绝大部分的负排放技术都处于发展初期阶段,成本较高,有效性也尚待验证。其中,BECCS通常与植树造林一起被视为可以永久从大气中清除二氧化碳以实现《巴黎协定》目标的两种主要方式。BECCS是一项结合生物质能和二氧化碳捕获与封存(CCS)来实现温室气体负排放的技术,它普遍被视为最有效的负排放方式之一。

2021年1月13日,我国生态环境部发布《关于统筹和加强应对气候变化与生态环境保护相关工作的指导意见》提出,抓紧制定2030年前二氧化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鼓励能源、工业、交通、建筑等重点领域制定达峰专项方案。推动钢铁、建材、有色、化工、石化、电力、煤炭等重点行业达峰目标和达峰行动方案的尽快实施。

一直以来,我国坚定不移实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战略,参与和引领全球气候治理,应对气候变化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根据生态环境部相关数据显示,我国巳圆满完成对外承诺的到2020年二氧化碳排放强度比2005年降低45%的目标。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始终对碳排放权和碳排放量采取严肃负责的态度,并将与中国经济发展、民生改善等结合,为降低碳排放做出世界性贡献。

目前,在“碳达峰”和“碳中和”影响下,煤炭、冶炼、石化等传统重工业受影响较大,表现在既有碳排放量大、污染防治难度大、发展空间受限等负面影响,也有技术升级、设备更新、产业关联度强等正面影响。

从产业发展的角度看,以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高端制造、生物医药为代表的高技术行业迎来新一波快速发展机遇,既可以引领新技术变革创新,也会对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提供有力技术支撑,实现新型产业和传统产业互济互利、融合发展。

碳中和等治理目标任重道远

当前,全球气候危机和由此带来的碳达峰、碳减排和碳中和等治理议题,一直就是让人们议论和关注的话题,一部分人觉得算得上全球头等大事,另一部分人觉得根本就不值得关注。这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在于,影响全球气候的因素错综复杂,而全球气候的异常表现也各种各样,科学家很难将全球变暖现象直观地展现在人们的面前。

人们认为,低碳化发展主要涉及到四个方面:一是可再生能源产业的发展,包括太阳能、风能、水能、生物质能等;二是智能电网与储能技术的发展;三是氢能源等除电力以外的二次清洁能源的发展;四是能源行业碳捕获与封存技术的发展。

工业部门的低碳化发展同样涉及四个方面:一是提高工业能效并加速电气化进程来减少能源相关的工业排放;二是创新低碳工艺而减少工业过程碳排放;三是通过工业碳捕获与封存或利用(CCS和CCU)技术的应用实现净零排放;四是发展循环经济,提升原材料回收利用率,缩短工业工艺流程。

早先,有国际能源署预测,根据现有减排计划所有的碳税和可再生能源的目标都得以实现,到2035年,二氧化碳排放量仍将上升20%,温度也将上升超过3.6摄氏度,气候灾难仍然不可避免。要解决气候危机,只能通过一个议程让全球各国强制性地将气候目标设置于经济发展目标之前,同时通过市场机制来逼迫微观经济主体加入减排和实现碳中和的竞争。这样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实质上会带来一场不同国家之间发展转型的竞赛,不论是碳排放达峰目标还是碳中和愿景,对于中国的发展转型既是挑战,也是机遇,它甚至有可能成为接下来几十年最大的企业发展机遇之一,新能源和光伏产业在2020年的狂飙突进已经说明了这点。

与此同时,在我国有两个挑战和四个优势。首先,跟欧美国家相比,中国碳达峰到碳中和的缓冲时间短,不得不“急刹车”。欧洲大致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就已经达到碳排放峰值,经过平台期后已经开始缓慢下降,未来即将走向快速下降,而我国目前碳排放仍然处于攀升阶段,承诺的碳中和时间与达峰时间的距离是30年,这意味着碳排放需要达到高峰之后就必须立即实现下降,平台期和缓冲时间都很短;其次则是我国单位GDP能源强度、碳排放强度水平较高,数据显示,中国的单位GDP能源强度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倍多,是欧盟的4倍多,中国单位GDP碳强度是世界平均水平的3倍多,欧盟的6倍多,这就意味着我们在同样时间内要降低的碳排放幅度比欧美要高得多。

再来看优势,首先是我国作为一个后进国家,可以充分借鉴欧美发达国家的减排经验和教训,少走弯路。过去近30年,国际上积累了有关大气污染物减排二氧化碳、能源低碳发展的诸多经验,包括政策工具、市场设计、技术积累管理经验甚至前车之鉴等,我国可以充分借鉴,缩短实现碳中和的进程。其次是近几年来,全球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技术取得了极大进步,比如新能源汽车和光伏发电等等,从中远期看,低碳技术的成本将会有大幅下降,这也会有助于我们降低碳排放的成本,提高转型的经济吸引力。第三是我国即将进入经济新发展阶段,经济将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这一阶段跟碳中和目标的转型时期是一致的,即使没有外部压力,我国也会有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由增加投入转向内部效益提升的内部动力。最后,作为一个实行混合所有制的国家,中国政府可以通过各种经济手段来调动企业实现碳中和目标的积极性,这也是我国的独特制度优势之一。总之,实现“碳中和”目标对于中国来说是一个全新的挑战,它既是限制,更是激励。

加大改革力度,推动“碳中和”目标的早日实现

从目前看,实现“碳中和”目标,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巨大的系统性工程,不仅需要技术的进步,也需要商业模式的创新,需要政策扶持和体制机制保障。

一是从国家战略层面推动,加快碳交易市场建设,将碳减排指标分解到各省区市。在税收、土地等政策方面加大对新能源和电气化的倾斜力度。鼓励和支持谷电及新能源制氢、制热、制冷、充电等技术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推动相关产业快速发展。

二是打破省壁垒,让要素、资源在更大范围内自由流动,发挥市场的主体作用,形成“全国一盘棋”的能源供给格局。突破现有部分地区土地、环保政策一刀切问题,统筹处理好局部与全局利益关系,充分利用西、北部风、光资源。

三是“碳达峰”、“碳中和”强调的是清洁能源的使用,减少石化能源的消费非常重要。清洁能源主要有太阳能光伏、风电和核电等。预计光伏和风能的装机量“十四五”期间将出现增加,是确定性较好的今后行业机遇。

四是进一步加强电价机制研究,普及峰谷电价政策,真实反映电的商品属性和时间价值,拉大峰谷电价差,拉动低谷用电,提高设备闲置时段的利用率,实现电能“时间转移”,提升电力系统整体效率。

五是鼓励支持电动车的推广使用,加快推进公共停车位电建设,引导居民区变压器放开容量限制、建立充电桩公平就近接入的新机制,使用低谷时段资源闲置期进行充电,不增加电网设施投资费用。

六是为减少碳排放,需要增加更多的核电。在“十四五规划”中提出,推动能源清洁低碳安全高效利用。要求降低碳排放强度,制定二零三零年前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在力争2060年实现碳中和的约束条件下,能源供应要保障经济与社会发展,需要从现在开始采取加强能源结构调整、大力发展低碳能源。由于我国能源资源禀赋差,区域分布不平衡,“十四五规划”要求能源资源配置更加合理、利用效率大幅提高。发展核电有利于减少碳排放、提高负荷中心能源自给率,更好地满足我国经济发展对能源的需求。

人们认为,核电对减少碳排放的作用显著。1亿千瓦核电装机,按照每年发电7500小时计算,年发电量可达7500亿千瓦时。按发电煤耗290克标准煤/千瓦时计算,相当于2.2亿吨标准煤或3.0亿吨原煤,相应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6亿吨。

2019年我国核电、水电、风电和光伏发电的设备利用小时数分别为7346、3726、2082、1169小时,以此测算,1亿千瓦核电的发电量和二氧化碳减排量,相当于2.0亿千瓦水电,3.5亿千瓦风电,或者6.3亿千瓦光伏电。

总之,我国去年在联合国大会上明确提出,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今年“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已成为全年经济工作的重要任务之一,随着“碳中和”目标的设定,互联网、大数据等高技术行业将迎来新一波的快速发展,同时也将为传统产业再现活力提供新的发展契机。

猜你喜欢
达峰碳中和二氧化碳
制作二氧化碳传感器
低碳生活,绿建未来
迎接人口“达峰”
实现碳排放达峰和空气质量达标的协同治理路径
基于统计学的中国典型大城市CO2排放达峰研究
“二氧化硫与二氧化碳”知识归纳
科学家成功把二氧化碳变成石头
地球上的氧气能用得完吗?
旅游风景区碳估算与碳中和实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