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铭
近期,我去牧区采访“国家的孩子”,所见所闻的感动中,“融合”这两个字已经深深铭刻在我的脑海里,让我思考在今后的文学创作中,该如何去深刻表达“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高屋建瓴的永恒主题。
“融合”一词,具有物理意义和心理意义两种属性。
心理意义的融合指不同個体或不同群体在一定的碰撞或接触之后,认知情感度倾向融为一体,而广义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就是在民族融合基础上的理论升华,是《国际歌》中的“英特纳雄耐尔”。
“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习近平)几千年前的华夏族群为了巩固自己的政权,与周边民族每时每刻都在衍生着迁徙、聚合、战争、和亲等多种方式的交往交流。据统计,中国的民族融合可分为四次九朝,即:秦汉、西晋、隋唐、元明清。其中统一时间最长的是汉朝。一次次民族融合所产生的巨大动力,不仅推动了中华民族发展壮大,还让文学记录下了“昭君出塞”、“秦晋之好”、“蒙汉和亲”的家国情怀和诗情画意。
实践证明,唯有民族的融合才会求同存异,让心灵相通,血脉交融,在充满大爱的土地上盛开出人性最绚丽的花朵。上世纪60年代初,还没有走出自然灾害困境的内蒙古草原,毅然接受了来自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等地的三千多名弃婴。当三百多没有姓名只有编号的孩子相继到达呼伦贝尔后,由牧业四旗筛选出来生活条件较好、政治可靠的牧民,赶着勒勒车、骑着马,从呼伦贝尔育婴院接回了抚养的孩子,没有出嫁的姑娘从怀里掏出捂热的奶瓶,饱经风霜的额吉敞开了蒙古袍的襁褓,母性的怀抱里,搂紧了一个个嗷嗷待哺的生命。
这是呼伦贝尔草原一段可歌可泣的岁月,年轻阿爸的目光里,多了一份对小马驹的关爱和牵挂,没有亲疏之分,没有嫌弃累赘;风雨中,额吉把点亮的马灯擦了又擦,她在等待着归来的马蹄声……
此刻,年近七旬的“国家孩子”满含感恩之情,向我讲诉着在草原母亲怀抱里成长的经历,哽咽之处令我潸然泪下。像草原一样心胸博大的民族,几十年来在遥远的边陲默默分担着祖国的忧患,让融合在生命里的民族共同体意识,犹如生生不息的牧草,化作了感天动地的大爱。
告别“国家的孩子”,彼此不停挥动的手中,未尽的诉说像疾风中涌动的草浪,连绵至远方。
暮色中,天地融合,草原辽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