戚亚英
[摘要]在传统印象中,数学,一直是一门冰冷乏味,带有机械性的学科,不如语文、英语等文科课程来的生动活泼,具有生活化的特点。连带着数学老师给学生的印象都不如其他老师那样和蔼可亲。为了落实“尊重儿童”的数学教学模式,尊重儿童的活动经验,提出了以数学核心素养为基础的“思维可视化”教学方法。主要内容为使用符号和图画、课堂记录和实际操作等方式来帮助教师展示教学内容、解释数学概念和完成教学流程。
[关键词]思维可视化;小学数学;教学;应用
从古到今,教学有一个很显而易见的目标,就是让学生掌握更多知识。人在学习知识时,通过“听”大约能记住13%的信息,通过理解性“看”大约能记住76%的信息,如果能够将“听”和“看”结合在一起,则记忆所学知识的比例理论上可达到89%。在课堂上进行“视听结合”,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本文根据中国教育学会发布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相关理论,从独特视角对“视听结合”进行了阐述,提出了全新的数学教学“思维可视化”观点,并提供了如何运用思维可视化策略,在小学数学教学实践活动中实现小学生数学核心素养发展的新路径、新工具、新策略。
一、“思维可视化”提出的背景和意义
从教材层面来看:现行的小学数学教材,把教材的知识点融入生活化的情境中让学生来感知,而其中包含的概念、计算、思想和应用数学等最关键的部分,教材却是用“問题提示语”的形式让师生自行探究和归纳,这种开放式的教材编写方式缺失了以数学知识本身思考解决问题的过程和步骤,并且教材基本缺失对分析问题时应该使用的“线段图”等工具来降低要求,导致学生无法借助图示的方法来直观地分析和解决数学问题。所以,教材本身的例题和习题编排上的缺失,要求教师用“思维可视化”的方法来教学,弥补教材内容上的不足。
从教师层面来看:在新课改以前,教师仅仅将数学教学中的抽象概念作为知识点来授课,板书的内容也是单调枯燥的,强调说理性,忽视“为什么是这样”的思考过程。新课改之后,教材注重创设情境,目的是搭好这步梯子,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所教授的内容。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大量使用创设情境化的课件而少用传统的粉笔加黑板的板书形式,这样会造成在播放完课件以后学生头脑里并没有对知识留下深刻印象的情况。还有一部分青年教师,由于没有执教过教改以前的教材,所以无法准确把握教材内容中的学科知识,过度追求内容导入的“情境化”,并没有真正进入到“数学思维过程可视化”,无法真正领悟课程标准和体会教材编排者的编写意图。还有一些贫困农村地区的学校,他们的生活环境跟教材中创设的城市化环境大相径庭,孩子们没有见过书中描述的情境,但是授课教师却不会灵活变通,仍然生搬硬套地使用教材的情境,使得学生产生困惑。因此,教师真正地学会“思维可视化”来引导学生学习教材文本,而不是停留在表面学习其形式,这是“思维可视化”的精髓所在。
二、“思维可视化”在教学中的实践
1.展示课堂内容
课堂内容由知识性概念和例题两大部分构成。在课堂上,大部分时间教师都是用口述的方式来进行授课的过程,但是有些重点性知识需要反复强调才能起到巩固的作用。而例题的解答过程如果只是单纯地口述一遍,也不利于学生思考和理解,有可能学生在愣神之际就已经错过了关键性的步骤。这个时候就需要配合板书,来进行一些推算过程的记录。将计算中的思维变化展示出来。所以“思维可视化”教学应该着重展示这两部分内容。平时的上课,可以很直观地呈现讲课内容,比如在上的一节区级课《图形与变换》的教学中,我用了这种方法。本节课复习课,主要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图形变换的意义和方法,能在方格纸上正确将平移、旋转、轴对称、放大和缩小,通过复习,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图形变换的方法和应用,激发学习热情,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学生可能把图形变换的方法分成两类,第一类是平移、旋转和轴对称。它们只改变图形的位置,不改变图形的形状和大小;第二类是按比例放大或缩小。它们只改变图形的大小,不改变图形的形状。
在师生一起回顾的过程中,我们一步一步整理出知识点。
2.罗列框架体系
进入小学中高年级以后,课堂教学的内容具有了多而杂的特点,学生容易在大量的知识点中感到迷茫和不知所措。在这时候教师将这些概念性的知识点梳理成一个全面的框架体系,达到知识点的可视化。据学生反映,一章节的知识点经过梳理以后,变得一目了然,不会发生遗漏的情况。并且重难点的标注以及知识与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也更加清晰,有更助于学生将所看到的知识框架图牢牢地记到脑子里。比如整理《统计与概率》这个板块的内容时,我使用了罗列知识点的框架体系这种方法,使知识横向和纵向发生了联系,脉络比较清晰。(如图2:统计与概率),又比如整理了六年级上册的知识点,简单明了。
综上所述,在小学数学的课程教授中,教师首先要理解“思维可视化”教学的含义和意义,并且以多种教学方式为辅助,按照教学内容的要求精心设计教案。在教学的过程中能够熟练运用思维导图、流程图、韦恩图等图示功能,适时开展情境教学,以及采取现场操作教学模式,以上方法熟练掌握,并在实际教学中能融会贯通得穿插进行,就能很好地运用可视化手段开展教学。通过思维可视化的合理使用,能够加深学生对知识的印象,以及对数学这门学科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更好地在做题过程中找到解题的思路。使思维可视化成为促进提高数学教学的可视点、可听点和可感点的重要手段,不断提高小学数学课堂的教学效率、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朱永新,致教师[M].长江文艺出版社,20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