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英国一战前的外交转变

2021-07-17 21:42李治霖
锦绣·中旬刊 2021年7期
关键词:外交政策

李治霖

摘要:19世纪的英国作为当时的世界第一强国,长期以来一直遵循着光荣孤立的外交政策,即避免直接和其他欧洲国家结盟而被迫卷入战争中,又通过局外协调和干涉以保持欧洲大陆均势,从而保持自己对欧洲事务的绝对影响力。但在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欧洲局势发生了重大变化,在三国同盟集团和法俄同盟不断对抗所产生的压力下,英国不得不放弃了长期的光荣孤立主义,并最终与法俄两国达成了谅解,建立了三国协约集团,自此,英国由光荣孤立主义政策彻底倒向了两大政治军事集团的全面对抗。

关键词:光荣孤立;外交政策;德国崛起;三国同盟

1871年德意志帝国宣布成立,法国不但支付了巨额赔款,还被迫割让了阿尔萨斯与洛林,整个欧洲的政治局势发生了巨大变化。但此时的英国人仍旧选择了置身事外,一来是普鲁士的动作太快,在英国想要采取干涉之前就取得了决定性胜利;二是在英国人看来,数百年来法国对英国的威胁要远远超过弱小的普鲁士,在一定程度上,也不反对中欧出现一个德意志帝国,以制衡法国。需要指出,光荣孤立绝不代表着英国的中立,因为不论德法俄奥哪个国家想要压制对手,都必须得到英国的支持,英国反而能更好地干涉欧洲事务,保持欧洲大陆的均势,也可以将更多的力量集中于海外。1不过随着英国国力的相对衰弱以及欧洲外部局势的不断变化,光荣孤立政策变得越来越难以为继。

一、英国国家整体实力的相对衰弱与外交孤立

决定一个国家国际地位的根本是其综合国力,毫无疑问,直到19世纪末,英国仍是当之无愧的世界第一强国,它在国土面积、人口数量、工业化程度、世界贸易所占份额和军事实力上依旧占有着优势。不过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不断深入,这种优势正在被明显的缩小。

根据 “后发优势”理论,在前一个时期最为强大的国家,当进入到历史的下一个发展阶段时,往往会因为保守的观点、陈旧的设施和对往日的自豪感从而不能迅速的接受新事物,以至于改革困难重重;而其他新生的国家却没有这种包袱,反而能够更快的吸收新技术和新思想,从而赶上或超过之前的大国,毕竟在一张白纸上作画,总比修改一幅成品要容易。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成果遍布整个英国,这使得英国在长达一个多世纪的时间内统治了世界,不过到了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英国很多工厂的设备已经老化,技术落后,不过此时的工厂主们仍不愿升级新的设备,因为这样所耗费的资金过大、周期太久。但此时以德国和美国为首的新兴国家反而不存在这种问题,因此最终成为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最大受益者。正是在这种情况下,英国在世界制造业产量中所占的份额逐渐减少,从1880年的22.9%下降到1900年的18.5%再到1913年的13.6%,而德、美两国则分别由8.5%上涨到13.2%又到14.8%,由14.7%上涨到23.6%再到32%。2当然,英国并未停滞不前,但与其他各强国之间的差距则明显的缩小了。除此之外,以英国与美国、德国的相对总工业潜力的对比为例,如果以 1900年的英国工业潜力为100的标准,则英国在1880年总工业潜力为73.3,1900年为100,1913年为127.2;德国则分别为27.4;71.2和137.7,美国为46.9;127.8;298.1。3虽然英国的工业潜力在30年间仍然上涨了70%,但比起1880年接近德美两国的总工业潜力之和,在1913年,德美两国的工业潜力则都完全超越了英国。英国国力的相对衰弱,使得它已经不能像之前一个世纪那样轻松的左右世界局势了,这可以说是英国在一战以前外交政策转变的内在原因,而布尔战争则加速了这种趋势。

在1899到1902年,英国与荷兰移民的后裔布尔人在南非爆发了布尔战争,在开战前期布尔人一度还占据了主动。后在英国不断增兵的压力之下,布尔人采取了游击战术,对英国人的后勤和交通线进行破坏,最终,在经过了三年惨烈的战争后,两国最终在1902年签订了停战协约。布尔战争对英国造成了难以想象的损失,整个布尔战争期间,英国在南非的兵力最多时达到45万人,其中光正规军就有25万人,甚至超过布尔人的总人口,4这对基本是职业军官的英国来说是巨大的负担。

除此之外,布尔战争让英国人感受到了从未有过的外交孤立。在整个战争期间,几乎所有的大国都站在了布尔人一边,谴责英国对布尔人的残暴行径。而英国长期灵活的外交经验也失去了作用,因为此时的英国要面对的不是以往的某个国家,而是互相敌对两大军事集团,如果支持德奥,就必然与法俄之间决裂,反之亦然,而两边不靠,就很有可能像布尔战争期间一样被两大军事联盟同时针对,从而彻底陷入外交孤立。因此在这个时候,即便是英国人不得不放弃长久以来的光荣孤立,以加入其中一方来保证自己的安全。不过因为欧洲此时的复杂局势,到底最后加入哪一方英国人也在犹豫不决。但德皇威廉二世的咄咄逼人,迫使英国放弃了犹豫,最终加入了三国协约。

二、德国的崛起与外交政策对英国的冲击

在19世纪后半叶至20世纪初,是第二次工业革命蓬勃发展的时期,几乎当时世界上所有的大国都凭借着这次变革使得国家实力获得了飞速的增长,但是这其中没有一个国家,会像新生的德国一样对世界造成如此巨大的影响。

德国虽然因为长期的分裂与战争在世界舞台上姗姗来迟,但统一后的德意志除去了政治上的阻碍,不但拥有了一个畅通无阻的国内市场,还保持了一个相对和平的国际环境,整个德国的工业开始腾飞,不但迅速超过了法、俄、奥、意等国,更是直追已经称霸了世界一个世纪之久的英国。从1890年至1913年,德国人口由4920万人增长到6690万人,英国则从3740万人增加到4560万人,法国由3830万人到3970萬人,奥匈帝国由4260万人到5210万人,俄国由1亿1680万人增长到1亿7510万人。5德国人口的增长率大大超过了欧洲其他各国,尤其是自己的死敌法国,仅次于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的沙俄。但由于沙俄的工业化水平太低,大量民众仍生活在农村,也是整个欧洲文盲率最多的国家,因此无法有效的利用自己的人力资源,而人口的增长也为德国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大量的新鲜血液。此外,再看欧洲各国的钢铁产量,这是当时评价一个国家实力的硬指标(尤其是在战争年代),依旧以1890年到1913年这一时期为例,德国的钢铁产量由410万吨增长到1760万吨,法国从190万吨增长到460万吨,奥匈帝国由97万吨增长到260万吨,俄国由95万吨增长到480万吨,而英国反而从800万吨减少到770万吨,6德国的钢铁产量几乎超过了其他各国之和,这充分反映了德国此时的工业实力之强。而英国由于很多设备还是在一个世纪以前的古董,不注重更新换代,在一些钢铁、化学和电力等新兴产业上已经远远的被德国甩在了身后。不过即便是德国,在1871年统一之后到1890年俾斯麦的辞职的这一时期也没有和英国发生严重的冲突,直到1888年德皇威廉二世继位以后,改变了俾斯麦的外交政策,英德双方的才彻底走上了对立面。

俾斯麦是19世纪德国乃至世界上最为出色的外交家之一,正是他在德国统一之前一场场淋漓尽致的外交表演,使得德国最终在列强的夹缝之中完成了统一。而在德国统一之后的20年里,俾斯麦仍然担任着帝国这艘航船的领航员,他与奥匈帝国以及俄国组成了三皇同盟,与奥匈帝国和意大利成立三国同盟,与沙俄签订再保险条约,不主动向海外寻求殖民地,保持欧洲均势,这一系列举措缓和了俄奥矛盾和意奥矛盾,并且和俄国与英国保持了友好关系,并进一步孤立了法国,7这使得德国在统一后的前20年里由一个相对和平的国际环境,为德国工业的腾飞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当威廉一世去世,威廉二世皇帝成为德意志帝国新领袖时,保守而固执的俾斯麦越来越被威廉二世所厌恶,在1890年俾斯麦被迫辞去首相,自此,威廉二世雄心勃勃的开始实施自己的计划。威廉二世在俾斯麦辞职后,首先改变了俾斯麦含糊不清又毫无立场的外交政策,主动与奥匈帝国加强合作,拒绝和俄国续订再保险条约,明确敌友关系。在威廉二世看来,和俄国之间的再保险条约与三国同盟是互相冲突的,因此必须要解除,因为他并没有俾斯麦“二手玩五球”的政治手腕,但这么做的后果是直接将俄国推向了德国的死敌法国,1891年在德国的主动疏远下,俄国与法国签订了军事同盟条约,这使得德国的外部环境迅速恶化。8此时的威廉二世并不在意,在他的计划中一直幻想着能和英国全面结盟,他认为英国无法继续坚持光荣孤立,而英国又与法国和俄国之间矛盾重重,跟德国反而没有什么致命的矛盾,只要能和英国结盟,德国就不惧法俄联盟。但威廉二世的示好却并没有得到英国积极的回应,而威廉二世本身又是一个经常焦躁不安、极具自尊心并十分善变的人,而且因为接生的英国医生的失误,导致威廉二世手臂伤残,所以威廉对英国的感情十分复杂,甚至在一战结束后甚至很多人怀疑他患有精神疾病。不过这些毕竟9只是传言,更为可能的原因是威廉二世的要求没有被满足,所以开始积极寻求海外殖民地,以满足自己的虚荣心,这就与英国不可避免的发生了冲突。

三、英国与法俄之间的互相谅解

如果在1890年英国选择和别国结盟,法国和俄国可以说是最不可能的两个国家。英国和法国从诺曼征服时就纠缠不清,几百年的时间内对法国的打压一直都是英国的主要任务;对专制的沙皇俄国更不必说,除了国家体制针锋相对以外,19世纪英国最大的一场对外战争就是与俄国的克里米亚战争,在那场战争中俄国惨败,国际地位一落千丈,因此无论从哪个角度讲,与法、俄结盟对很多英国人讲都是难以想象的。不过正如19世纪英国的首相帕麦斯顿的名言,“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恒的利益”,当三国之间拥有共同的利益时,合作的前提就已经存在了,所欠缺的只是双方的妥协与让步。

英国和法国之间的矛盾由来已久,除了历史上的问题,在埃及、摩洛哥、苏丹和东南亚的广大地区英法之间都有巨大的利益之争, 1898年的法绍达危机更是将两国拖入到了战争的边缘。1896年法国趁英国正在与马赫迪起义军作战,派出特遣队渗透进入了上尼罗河一代的法绍达,并竖起了自己的国旗,这是将埃及视为自己势力范围的英国人所不能容忍的,当英国人在经过两年的作战成功歼灭了马赫迪起义军后,立刻要求法国人撤出,法国人则以实际占领为由拒绝,英法两国军队随即开始对峙。但法国此时并不具备和英国对抗的实力,加之德国的虎视眈眈,最终被迫对英国做出了巨大让步,法国撤出了尼罗河盆地,只保留了东起达尔富尔西至乍得湖的几大片位于沙漠中的土地。10

法绍达危机是法国外交的一次重大失败,但和德国人所想象的不同,危机过后的英法两国关系非但没有继续紧张,反而走向和缓。最为重要的原因是通过此次事件,法国政府也意识到了以自己的国力是绝对无法同时对抗英德两个大国的,因此他们必须考虑和英国或是德国中的一个和解,而答案显而易见。所以法国政府频频向英国抛出橄榄枝,而这时的英国也正越来越来被德国雄心勃勃的海军计划所威胁,两者一拍即合。

四、结语

随着1904年和1907年英法协约和英俄协约的签订,再加上法俄两国在1891年早已签订的同盟条约,三国协约自此正式形成了。虽然三国协约不像是三国同盟一样的正式结盟,但却胜似结盟,国家之间最为重要的就是利益,英国与法俄之间虽然没有签订正式盟约,但已经解决了双方之间的大部分矛盾,彼此關系相对稳定;而德、奥、意三国之间虽然早已签订了盟约,却因为奥匈帝国和意大利之间矛盾重重而名存实亡。总而言之,随着英国由光荣孤立走向了三国协约,整个欧洲的局势也越发清晰和对立,两大集团之间的矛盾已经不可调和,只需要一点微弱的火星,就可以点燃整个欧洲大陆。

参考文献

[1] [英]保罗·肯尼迪著.王保存,王章辉,余昌楷译.大国的兴衰:1500年-2000年的经济变革与军事冲突.[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3.01.

[2] 钱乘旦,许洁明.英国通史.[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12.

[3] [美]诺曼·里奇著.吴征宇,范菊华译.大国外交:从拿破仑战争到信第一次世界大战.[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08.

[4] [英]霍布斯鲍姆著.贾士蘅译.帝国的年代:1875-1914.[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7.08.

[5] 赵子勰.浅析俾斯麦领导下的大陆联盟体系[J].法治与社会,2017(06):227-228.

[6] 邢来顺.德国威廉二世时期的世界政策及实施后果[J].经济社会史评论,2009(01):16-30.

[7] 刘成.19世纪英国孤立主义外交政策辨析[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04):107-115.

[8] 吴佩华,袁进文.英国“光荣孤立”外交政策略论[J].临沂师范学院学报,2001(06):59-61.

[9] 曹强.再论德意志第二帝国后期的“世界政策”——以“海权论”为中心的考查[J].外国问题研究,2019(03):49-57.

[10] Bruns Florian, Karenberg Axel:From neurasthenic to bipolar:The German Emperor Wilhelm II. in the light of 19th and 20th century psychiatric interpretations,Fortschritte der Neurologie-Psychiatrie,2019(08).

猜你喜欢
外交政策
试析宏观国际体系对中国外交政策的影响
波兰对伪满洲国外交政策
浅谈我国外交政策与经济发展关系
默克尔的“德式”风格外交
俄罗斯外交文化因素动因分析
论西汉王朝对闽越外交政策的演变
美国《外交政策》:美国错判中国的强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