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进喜口述 孙冬记录
欲了解中国,必须了解黄河;欲了解黄河,一定要知道花园口。花园口是黄河下游的起始段,河面宽阔,气势磅礴,属于典型的游荡型河段,河势变化多端,是观赏黄河的好地方。宋时曾经在此建闸治水,并逐步发展为村落,名“桂家庄”。明嘉靖年间,吏部尚书许赞曾在此建造了一座花园,方圆36公顷。后来,随着黄河河道南移,村落被河水淹没,成为黄河渡口,故取名“花园口”。1938年,国民党当局为阻止日军西犯,以水代兵,在此炸毁黄河大堤,咆哮的洪水吞噬了无数生命和财产,千里沃野尽成泽国。自此,黄河改道淮河入海8年余,花园口由此闻名中外。
从1938年花园口事件至今,黄河花园口经历沧桑巨变。现在她是展示人民治黄70多年来的发展与成就的重要窗口,承载了无数治黄职工的心血与汗水。作为一名治黄工作者,我深感这些治黄成就来之不易。我是20世纪80年代参加治黄工作的,见证了黄河花园口水利风景区(以下简称花园口景区)的发展历程及时代变迁。
意义非凡的东亭立碑
1991年2月,邙金黄河河务局(惠金黄河河务局前身)成立黄河花园口环境规划办公室,我有幸参与花园口景区的建设工作。花园口景区的建设,是从“三口”建设开始的,所谓“三口”建设,就是“郑州花园口、开封柳园口、济南泺口要结合城市规划,搞好绿化美化。规划与城市建设部门明确分工,分别负责实施,逐步建成风景游览区,三年内做到初步美化”的要求。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治理黄河的同时,郑州市加大力度,在黄河滩地上种植花草树木,修建亭台、雕塑等,使花园口具备了既有治黄工程遗存东风渠首闸、泄洪闸、拦河坝等历史遗迹,又有雄伟的黄河公路大桥、造型古朴的新花园口堵口纪念亭等新时期建筑。
2004年以来,花园口景区陆续开展了“八卦亭”的恢復建设、花园口记事广场建设、花园口记事广场浮雕墙建设及音乐喷泉建设等景观工程。花园口记事广场是以花园口事件为主题,在当年堵口合龙处建设的,由南北两个广场组成,北广场采用地浮雕艺术,恢复1938年大堤模型,借用铜雕质感艺术再现当年洪水夺口而出、奔涌而泻的情景和黄泛区地容地貌及悲惨景象。南广场用巨型浮雕反映了花园口从扒口到堵口合龙的整个过程,给人以强烈的震撼和视觉冲击。广场内,有两座“八卦亭”东西相望。亭子由六根红色柱子支撑,绿色琉璃瓦覆盖的六角飞檐顶,雕梁画栋,画工精美,五彩缤纷。一通带顶的六面碑体四平八稳地坐落在亭子中央,人们称这护碑亭为“碑亭”或“六面碑亭”。西侧是1947年5月花园口堵口成功时国民政府设立的纪念性建筑,亭子中心是合围在一起的六面石碑。在国民政府设立的这座八卦亭东边十几米的地方,也立着一座亭子,该亭为新中国成立以后河南省人民政府和黄委在1997年8月所立,里面石碑上刻录着花园口从扒口到堵口的真实过程。但是,两座碑文中记述的黄河花园口掘口、堵口过程,却大不相同。
时光追溯到2005年,这一年,我担任花园口旅游管理处副主任一职,负责花园口记事广场的建设工作。1月5日这天,寒风凛冽,花园口记事广场内,两座新修的六角亭刚刚竣工,两座相距百米的普通亭子内,各立着一通六面石碑。这两通碑全是用黑色大理石砌成的,蒋介石手书的碑名,是从1947年立的原碑上拓下来的。西亭碑文达2000多字,东亭碑文则有2600多字。“石碑经过最后的打磨清洗,明天便可全部完工。”当我问及工程进度时,负责人李留峰激动地说道。六角亭外,寒风萧瑟,我站在记事广场东侧的六角亭旁,凝视着清晰工整的金色碑文,伫立良久,思绪万千。
西亭石碑上,刻有蒋介石手书的“济国安澜”,代表“行政院”题写的“安澜有庆”,及民国水利部部长薛笃弼写的“花园口合龙纪念碑”文和黄河复堵局局长朱光彩撰写的“花园口工程纪实”。然而,立于西碑亭内的这通六面碑,是一件复制品,并不是文物,其真迹碑体现存于黄河博物馆内。
1947年8月,时任黄河复堵局局长的朱光彩在“花园口工程纪实”碑文中写道:“倭寇侵我之翌年,河防工作停顿。六月,河决于郑县之花园口。旧槽断流,虽藉天堑以遏方张之日寇,而被淹面积两万九千方公里,灾民600余万……”“五月初,(桥头)两坝工程修筑完成,联合国善后救济总署(联总)负责人主张立即堵口,由联总塔德顾问督率外籍工程人员赶打桥桩。6月21日桥成,因中共反对抛石,又值伏汛早至,致东段桥桩冲毁180公尺,至9月底开始重新建桥,历经危险,始于12月11日将全桥架通,开始抛石,因坝身太重,河底沙松,发生塌陷。”
从碑文中可以看出,1947年5月,国民党政府把决口基本堵上后,蒋介石为标榜为人民做了善事而立下了六面柱体碑,并亲笔题写“济国安澜”四字。该碑文没有提及国民党军队人为扒口的事实,而把决口归咎于战争、疏于防范、自然灾害等。并且,碑文中,国民党称共产党在堵口过程中,人为阻挠军民堵口,这与我们所知道的历史是严重不符的。河南省人民政府与黄委联建的东亭的石碑上,详细记载了黄河花园口从扒口到堵口的情况,讲述了国民党军队扒口的历史以及由此所造成的后果,国共两党围绕堵口进行谈判和斗争,揭露了国民党以此为借口实施水淹解放区的军事企图。
作为花园口景区的负责人,在花园口记事广场“八卦亭”进行恢复建设之际,我能够看到东亭六面碑的成功设立,心中感触颇深。此碑的设立,恢复了历史旧貌,还原了历史真相,目的是让后人看清历史,千秋功罪,历史自有评说。
我亲历了这段意义非凡的东亭立碑,至今仍记忆犹新。后来,我们在东西两亭间又修建了长近百米的巨大黄河决口与堵口雕塑。2013年,花园口北广场再次进行优化升级,将南北广场融为一体,与西侧毗邻的河韵碑林遥相呼应、相得益彰,进一步丰富了黄河水利工程生态文化内涵。
花园口景区的发展变迁
不久前,我再次来到花园口景区,看到她如今的面貌,真是让人叹为观止。当年的许家花园是不是真的繁花似锦我们已经不得而知,不过如今的花园口景区确实是绿树葱茏,花团锦簇。平坦的柏油堤顶路面,整齐划一的行道红枫林,四季常青树点缀堤肩,规整平顺的堤坡上葛巴草皮长势良好,黄河大堤100米宽的淤背区淹没在生态林木翠绿之中,临河50米宽的防浪林郁郁葱葱……一流的堤防配套、一流的生态景观,花园口景区2.8公里淤背区微地形遍植绿色草坪,开阔的花园口记事广场,充分体现出花园口标准化堤防建设的精髓。可以说,花园口记事广场成就了花园口景区,也吸引了远方的旅游者。作为美丽花园口曾经的建设者,我倍感自豪。
记得第一次参与花园口景区的开发建设是在1989年,这一年,花园口景区开始起步建设,分别在花园口险工90坝和92坝处修建六角仿古亭。后来,随着黄委及河南黄河河务局关于黄河“三口”对国内外开放旅游、参观规划建设的要求,以先易后难,先大后小,以点带面的工作程序,对花园口景区做了近期规划和远期设想。1993年,花园口景区完成了第二期工程建设,其中包括半透空钢围墙、砖围墙、大门、管理房和售票房等。花园口景区作为郑州市重要对外开放点和旅游点,为全市改革开放发挥了明显窗口作用,经郑州市旅游局批复,正式定名为“郑州黄河花园口旅游区”。这时的花园口景区已经初具规模,景区主大门更是与大禹治水工具“铲”浑然一体,三口警世钟高悬于头顶,象征着黄河治理继往开来,任重而道远。
2018年,花园口景区又逢春。昔日的主大门被拆除重建,在主大门及周边,修建了颇具规模的入口广场、配套景观石、沥青道路,及配套防护栏杆、路灯、灌溉设施等。如今,当你经过花园口村的主街道一路向北,会赫然看见刻有“花园口水利风景区”字样的景观石碑,西北方向,将军坝石像依然威严耸立,镇守在蜿蜒千里的巍巍长堤上。
花园口景区的游客量从开始的寥寥无几到后来的越来越多,不仅见证了花园口景区内容的不断丰富,而且见证了花园口景区的发展变迁。20多年时间过去,沧海桑田,变化无穷。
作为景区开发建设的亲历者和见证者,我不但高兴,更有满足之感。花园口景区以其独特的文化底蕴,融生态景观与人文史迹为一体,以观光和开展爱国主义教育为一体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AAA级旅游景区,向世人展示着她的魅力。
花园口景区的开发建设有许多让人自豪之处,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它在发展过程中从不满足现状,而是一直追求卓越,这是景区人始终不变的目标。花园口景区也因此成为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前沿阵地和展示黄河文化的重要窗口,且年均游客接待量高达300万人次,这是令人自豪的。能参与花园口景区的建设,这辈子值了!从第一次参与景区的开发建设,到后期的运行管理,有硕果累累的喜悦,也有遇到困难与挫折时的惆怅,我能感觉到大家对花园口景区建设倾注的心血及感情。
时间过得飞快,不知不觉间,2021年已经悄然而至。在我参加工作的几十年来,花园口景区向游人展现着黄河的奔放与壮美。今天的花园口景区已成为郑州的后花园,成为人们亲近母亲河的网红打卡地。
領导关怀常记心间
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领导人对黄河治理工作非常关心,曾多次亲临黄河,视察黄河花园口,对治黄提出了具体要求;拨出大量资金用于治黄,并派出许多专家指导治理黄河。1952年10月,毛泽东主席到河南视察黄河,嘱咐一定“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这句话后来广为流传,成为动员和激励几代人治理黄河的响亮口号。
进入21世纪后,我在花园口旅游管理处工作期间,仅花园口景区年均公务接待量便高达700余次。2009年,时任国家副主席的习近平在河南调研期间,就曾赴黄河花园口视察。2019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再次来到郑州,在郑州黄河国家地质公园,沿黄河岸边步行察看周边环境,豪情满怀地发出了“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的伟大号召。习近平总书记为新时代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擘画了崭新的宏伟蓝图。
如今,花园口景区已成为体现黄河文化底蕴的休闲观光游览胜地,她的发展经验也得到了认可和肯定。这也是我们的初衷所在,希望把花园口景区在规划建设、绿化养护方面的成功经验向外推广。
虽然我已经退休多年,但我仍然关注着花园口景区的发展,希望她越来越好。我也相信花园口景区现在的建设者以及未来的接班人能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不怕艰难困苦、不计个人得失,将良好的精气神一代代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