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江涛
在文学或影视作品中,往往都会设置一个最主要的角色,读者或观众在主人公的带领下,随着叙事的进展,与其一同经历喜怒哀乐,甚至产生强烈的共鸣。在这一历程中,与积极、正面的形象或观念可以大行其道不同的是,人性中阴暗的一面,往往要么被公开否定批判,要么被人们藏在内心深处。这些所谓“不正确”的行为和想法虽然被压制,但却一直真实存在于人们的社会生活中。
最新的研究表明,拥有这些负面、阴暗特质的角色,其实同样能对有类似特质的人产生很强的吸引力。而这种公开场合不容易见到的另类吸引力模式的发现,正是借助类似故事这样的背景所提供的安全的避风港。
在一项实验中,研究人员给部分参与者看了干预材料,材料传递出的信息是,如果一个人与有负面特质的人存在相似点的话,旁人就会推断这个人也有负面特质。结果也很明显,当外部存在威胁环境时,与电影中阴暗角色的特质越相似的人对电影的喜爱程度越低。而一旦没有外部威胁环境,那些与电影中阴暗角色越相似的人对电影的喜爱程度则越高。
可以看出,阴暗一面的自我能否得以自然释放,与外部威胁环境密切相关。这种威胁诉诸的正是人的形象管理意识。促使人注意维护自己在外人眼中的形象,也维护自我概念的穩定。
但从文学、影视剧故事创作的角度来看,最新研究可以说加深了对故事应如何去叙事的理解:在虚构世界中,人们确实有可能被那些与自己相似的阴暗、负面的角色所吸引,释放出阴暗的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