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文化自信视域下传统文化的创新性表达以《唐宫夜宴》为例

2021-07-17 19:17徐若雨
阜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1年2期
关键词:文化创新文化自信新时代

徐若雨

摘  要:在新时代坚定文化自信有着广深的内涵,这其中包含了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当前呼唤文化自信的时代背景下,一时之间涌现多部以优秀传统文化为创作内容的高质量文艺作品,成为将文化传承与创新表达有效结合的全新典范。本文以《唐宫夜宴》为例,通过对其创新演绎传统文化的成功方法、模式的分析,探讨在新时代文化自信视域下的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性表达。

关键词:传统文化;文化创新;新时代;文化自信

中图分类号:G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4437(2021)02-0071-03

“鬓云欲度香腮雪,衣香袂影是盛唐。”2021年河南省春节联欢晚会在卫视台首播之后,其节目之一《唐宫夜宴》经互联网的二次传播,引起了全国观众的热议。这个由郑州歌舞剧院创排的、改编自传统文化形象唐俑的节目,用中国古典舞蹈的形式将大唐盛世、女乐官载歌载舞的画面,生动传神地展现在观众眼前。节目兼具厚重历史感和现代科技感的同时,巧妙运用舞台置景、后期技术编创营造出唐代皇宫节庆氛围,结合当下大众的审美习惯讲述一千三百多年前的传统时代风貌,让观众在短短五分钟的时间里,成功穿越回大唐,足以极视听之娱。

《唐宫夜宴》文艺作品的成功并非偶然,它体现的正是优秀传统文化与当代创新表达的有机统一。当前,中国正经历前所未有的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各种思想观念、文化认知碰撞交融,在这种时代的大背景下,如何增强文化自信,推动中华传统文化精华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是文艺创作要直面的重要课题。

一、文艺创作的新时代背景

文化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力量。《周易》中有言:“关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已化成天下。”源远流长而又博大精深、独具特色而又兼收并蓄的中华文化,不仅为中华民族克服困难、生生不息提供了强大精神支撑,同时也是世界文化宝库中的明珠。泱泱华夏,五千年汗青记录了浩瀚中华文化,汉有文景,唐有贞观,诗词歌赋,字里行间,可见家国盛景;宋词元曲,明清话本,一词一曲,皆彰显市井繁华。俯仰之间,立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既定的历史积淀,中华民族文化以兼容并包、革故鼎新的文化特质延续至今。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根植的深厚沃土,而文化自信是坚持中国道路的根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力和底气,也是中国道路的渊源和底蕴。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化,文艺作品作为时代政治、经济的客观反映,有其特定的发展衍生规律。衡量一个时代的文艺成就最终要看作品,伟大时代呼唤优秀文艺作品。优秀的文艺作品不仅仅参与到国家和民族的文化创造、创新的实践中,同时亦能彰显出整个中华民族的文化软实力发展水平。从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到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文化建设的重要性愈加突显。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指出到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为今后文化建设工作的推进提供了重要遵循,也为推进文化强国建设提供了行动指南。

在新时代对文化自信的召唤下,在中国共产党正确指引下,近年来,各类优秀文艺作品不断涌现,也深受观众们的喜爱。文艺工作者和媒体传播者通过奇思妙想,匠心独运,让中国诗词经典广泛流传,让文物走出博物馆活起来,让名家作品被朗读被听见,让古代画中人物走出画卷。《唐宫夜宴》就是这样一部凝聚传统文化精华,展现独特时代气质的有灵魂、有深度的作品。

二、《唐宫夜宴》文艺节目对传统文化的创新性表达

(一)提炼优秀文化内核,有效衔接时代精神

以中华传统文化为内容支撑进行创作,首先需要明确继承传播什么样的传统文化。中华五千年孕育出的文化有机体,并非全部积极进步,一些腐朽落后的内容已经不再符合新时代的文化需求、发展要求和价值追求。根据新时代特征,我们在用文艺作品表现传统文化时,须去芜存菁、去伪存真。

文艺创作要在提炼优秀文化内核的基础之上,有效衔接时代精神,烛照历史、把握现在、面向未来。在《唐宫夜宴》中,整个节目讲述了夜宴当晚女乐官受诏前去为皇帝伴奏,编创团队将重点放在展现女乐官的歌舞才艺表现上,而非统治者们觥筹交错、歌舞升平的宴酣之乐,对讲述的故事有选择性的侧重,着重表现了中华音乐歌舞的丰富多彩,扬弃并提炼出中华传统文化中最具内涵也最具代表的部分。

(二)以故事打动人心,用内容传递文化自信

中华传统文化并非一个孤立的体系,内容范围广泛,包括文字语言、音乐舞蹈、琴棋书画、节日民俗等等,具有多重涵盖维度和多样文化元素。各种文化元素、文化载体对于中华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各不相同,如何运用文艺的表达手法,将其整合、转化、传播,就需要将文艺作品赋予故事性,用故事的叙述性和连贯性将不同的优秀文化元素串联融合,以故事和内容吸引观众,打动人心,形成身临其境的共鸣感。《唐宫夜宴》整个作品中,包含了历史文物、古代名画、传统乐器,身着华裳的演员伴以古典音乐将古典舞蹈和傳统礼仪进行情景式表演,在短短的五分钟内用故事叙述性手法,连贯性地呈现多样的优秀文化,而非割裂地展示歌舞或是画作文物。

对于文化艺术而言,“大众对文化节目产品的接受与消费大多是一种精神层面上的接受与消费”。在社会环境的变化过程中,文艺节目早已摆脱诞生之初说教性知识传输的基本语态,弥补了发展期受娱乐浪潮裹挟下的主体性缺失,达到如今以文化自觉、文化自信为基础的新面貌。由于传统文化精神与文化类节目的艺术品格、文化立场天然相适,因此节目对于塑造文化身份认同和文化自信有着极大的影响。而文化自信的环境同样反哺艺术工作者,为其营造创作氛围。近些年文艺工作者以及媒体对传统文化回归大力宣传,为唤醒群体的文化记忆与文化认同作出铺垫,让观众更加重视传统文化,珍惜并乐于发掘传统文化中的灿烂瑰宝。像《唐宫夜宴》《国家宝藏》等节目或作品,正是诞生于这样的文化自信环境。

(三)贴近社会生活现实,满足人民大众审美期待

新时代我国的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人民在满足了温饱的生存需求的情况下,对文化教育、社会保障、医疗保障、生活环境等有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也更加期盼和追求愈加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这对新时代的文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文艺作品并非是“窄众艺术”,其所面向的是最广大的人民群众。节目只有具备充足的内容力,只有真正得到人民的认可,只有久经岁月洗礼仍不败,才能成为经典,才能最终获得观众的喜爱与尊敬。

在流量为王的时代,我们看惯了头部卫视的娱乐综艺,热衷于明星搞怪和顶流魅力,但是当这些内容密集出现在观众眼前,便已经是打破了观众的审美期待。流量终是浮云,唯有经典才能俘获人心。但是在“疏于内容、急于流量”的创作思想下堆砌的晚会作品,正如粉丝渐渐撑不起票房一样,收视和口碑消极的影响滞后性已然到来,脱离人民群众的弊端会逐渐显露。反观《唐宫夜宴》这一类中国传统文化类节目,通过升华宁静、安智的“美善”宗旨,潜移默化地传达传统美学精神的道德理性,润物无声地给予观众培根铸魂的美育效能。其不迎合,不媚俗,用心做到人民群众心上,将传统文化精华放大,融入百姓的审美期待中,更好地抵达观众,是经得起人民评价、专家评价、市场检验的好作品。

(四)用科技助力文化传播,用美学境界成就节目质量

除却内容创作,科技的助力可以有效提升文艺作品的创意含量。新技术的更迭升级为场景的传统美学风范带来新形态,光影技术被赋予科技感,更巧妙地助推视象的贴合。在原有节目的基础上,依照着“融媒体”中“融”的思想,主创对节目进行了电视化表达的二次包装,利用抠像、三维、AR等虚拟技术,实现虚拟场景和现实舞台的结合,将博物馆带进了演播厅。同时运用“5G+AR”的技术,让来自全国八家博物馆的国宝与乐俑们一同亮相。节目开头出现出土于安阳殷墟的“妇好鸮尊”、春秋时期的“莲鹤方壶”以及中国最早的乐器实物“贾湖骨笛”。当乐官少女们莲步穿行时,舞台背景又依次出现了《簪花仕女图》《捣练图》《千里江山图》等中国古代名画,以及出土于山东嘉祥徐敏行夫妇墓中的《备骑出行图》壁画。“国宝活起来”,乐俑穿梭在国风韵味十足的画作中,一颦一笑都更添风味,感受到创作者的满心诚意以及悠久历史文化的厚重感。

一个节目能否成功和节目中的美学表现有着至关重要的联系。《唐宫夜宴》之所以广受好评,另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作品对文艺美学的强调。《唐宫夜宴》的银幕风格表现出对传统美学立场的坚守。节目的舞台场景充盈着古典意象元素,使观众置身在特定的中华文化框架内,在观看中成为“文化共同体”,从而回归共同的精神家园。同时,节目创造出“境生象外”的美感,与文物活化重现结合,以器弘文,通过赏心悦目的镜头画面、张弛有致的叙事节奏、匠心独运的艺术结构来讲述主人公故事,实现审美性、艺术性、真实性的三合一。

三、结语

新时代,坚定文化自信与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之间是紧密联系、相辅相成的。一方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源泉和发展动力,是文化自信的“根”与“魂”。另一方面,在新时代坚定文化自信的要求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迎来了发展的活力与动力。文艺工作者面对广大群众的文化需求,应回归灵魂最深处的精神家园,加强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吸收和再创造。

《唐宫夜宴》是文艺创作成功牵手传统文化的案例之一,也是当前文艺作品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性表达的一个缩影。创新是传统文化发展的永恒命题,如若传统文化固步自封,最终只能沦为仅供凭吊的遗产遗迹。文藝节目在成为中华文化宣传阵地的同时,也为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发展提供了契机,时代的进步也为创新的形式提供了更具科技含量的质感。未来,文艺创作之于传统文化的载体作用会更加凸显,传统文化之于文艺创作也将实现“从皮囊深入灵魂”的升华。

在新时代文化自信视域下,对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性表达必得到更大发展。我们要借助互联网科技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文化,借助信息化手段广泛并深刻地弘扬民族文化,讲好中国故事,坚定不移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更好地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参考文献:

[1]李群.以文艺创新传承发扬传统文化[N].雅安日报,2021-02-20(001).

[2]张艳艳.用好创新思维 让传统文化“出圈”[N].台州日报,2021-03-08(003).

[3]李隆川.新时代文化自信背景下的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传播:以电视节目《国家宝藏》为例[J].延边党校学报,2020,36(01):74-79.

[4]韩慧.为传统文化“出圈”撬动更多可能[N].海南日报,2021-03-02(A06).

[5]武艳.探寻《唐宫夜宴》的“出圈”秘籍[N].中国艺术报,2021-03-03(006).

[6]于仰飞,刘以冰.电视文化节目的创新价值研究:以央视《中国诗词大会》为例[J].西部广播电视,2020,41(24):151-153.

[7]何勇海.传统文化“火出圈”还需更多现代创意[N].中国艺术报,2021-02-22(002).

猜你喜欢
文化创新文化自信新时代
以文化创新为载体提升企业品牌
关于烟草商业企业管理创新的方法研究
“三国杀”背后的文化分析及启示
新闻媒体坚定文化自信的思考
新时代下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研究
如何让西方文化帝国主义“退场”
新时代特点下的大学生安全管理工作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