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长松,1959年出生,1986年入党。1975年在鸡西市城子河区青年农场下乡;1979年考入哈尔滨师范大学中文系;1983年在鸡西市师范学校教书;1992年任鸡西市政府文教办公室副主任、主任;1997年任鸡西市教育局副局长,2019年退休。
我是1997年来到鸡西市教育局(当时还叫教委)工作,负责普教业务直至2019年退休。二十几年的工作经历自然而然地使我对基层教育有很深的情结,最难忘的还是在党委领导下,与班子成员、同事一起亲历了中小学危房改造和标准化建设这样大的改革发展过程,看到了鸡西市中小学教育翻天覆地的变化!
鸡西市是一个资源型城市,地域宽广,矿区和农村人口居多,刚从事教育工作时,我印象最深的就是中小学网点过于分散。那时全市的580多所中小学校大多分散在矿区和农村,综合办学水平还都比较差。如果现在到鸡西市各处走走看看,特别是到乡村,最好的房子、最美的景观一定是学校,但那个时候可真不是这样!校舍大多都是平房,砖瓦结构的还好,土坯房也有不少,很多还都是危房,取暖就靠教室里的一个大铁炉子,教学设施大多破旧老化。那时我曾去过一个村小,看到的情景至今难忘,那所学校就是一趟平房,一间教室分成两半,前面放课桌,后面半放柴火和煤,中间是一个大油桶改造成的铁炉子,上边放满了学生的饭盒。那次我们去时恰好赶上中午,一对儿小姐妹正围着一个饭盒吃着饭,孩子带的是酱黄豆和米饭,她们吃得很香,但看着孩子天真的样子,我心里真是说不清是什么滋味儿。应该说,受经济条件限制加上教育条件落后,当时的教育欠账还很多,全国像鸡西市这样的地方大多也都是一样的。
正在这个时候,中央强力扶持和引领了教育的改革发展。2001至2002,2003至2005年国务院决定分两期在全国启动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数据记载,当时中央先后投入了近百个亿的专项资金,这是我亲历也是亲身感受到的党的民心工程了。党和国家将优先发展教育都落在了实处,落在了教育最急需的地方,惠及岂止是一代人!党的政策也在教育和考验着广大教育工作者。那时我们班子的党委书记、局长是杨鸿语,他当时就讲过:“一定要实实在在地把我们的情况摸清楚,一定要带着情怀去办教育,局长也好,校长也好,都要把握好发展大局,科学规划,合理配置,把党和国家的扶持政策落在刀刃上,发挥出最大效能。”那个时候从机关到学校,每个教育工作者心气儿足,一心都扑在工作上,没见谁去计较过什么报酬。大家想的就是怎么去把握好这样的发展机遇,比的就是学校的建设发展。在市委市政府的重视下,全市出台了危房改造方案和集中办学改革方案,层层落实基本建设和改革发展任务时限。那些年,我们市、县、区(乡)的这些局长、校长和党员干部都没怎么休过周末和节假日,都怕被落下。平时教育的琐事非常多,休息日正好能静下心来查看进度,思考改进措施,谋划下步工作,这些都没有谁去做硬性要求,大家就是一门心思盯在自己的岗位上。那时为了节省资金,很多学校,特别是农村学校的杂活儿根本不去雇人,修花池子,焊围墙栅栏,铺垫操场甬路,种花种草种树这些活儿都是校长带着老师们一起干,大家也都认为这是理所当然的事了,这也从很大程度上带动了全市教育面貌的快速改变。
我们市把危房改造和集中办学结合起来推进,同时在全省较早地建起了信息技术教育中心,2003年还在全省率先启动了义务教育课程改革。从硬件建设到内涵建设齐头并进,几年下来,全市中小学的综合办学水平大幅提升!到2005年末,全市的所有中小学校全部都实现了砖瓦化、楼房化、暖气化、信息化。你可以到任何地方去看,哪怕是最偏远的乡村,最好的房子一定是学校!记得当时《黑龙江教育》杂志总编魏永生曾專程来我市采访,三天时间他马不停蹄地看了11所都是曾经落后偏远地区的中小学,脚都磨破了,可还是说没看够。事后他主笔写下了《为了百万农民的希望——鸡西市教育改革发展纪实》的长篇通讯,《人民教育》杂志2006年专题刊发,全面报道了我市的做法。
党和国家的政策首先改变的是学校,可深远地看却是在改变一代代的人。我们市的教育改革带来的变化也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点,尤其是在农村。过去学校办学水平低,农村学校要种地得请教农民,现在农民种地要请教学校了。我市的密山市农科教结合的水平就比较高,当时的党委书记、局长是李连昌,他的改革发展意识极强,理念也很接地气。密山是农业大县,他就始终强调学校一定要紧紧围绕建设新农村,培养新农民,提升人的素质来办。他们的改革也成了国家的示范点儿,他们很多学校利用自身设施和基地优势,在地方充分发挥实验、示范、推广、咨询的服务作用,推广种植养殖技术,为当地经济发展做出了贡献,成了农民们的依靠,学校也因此成了提高农民素质的主阵地。随着教育的发展,我市的很多农村学校不只是学生上学的地方,也是家长和农民上学的地方。我市有很多中小学一校多牌,除了校牌,还有“家长学校”“农民文化技术学校”“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基地”“农村党员远程教育站”“就业培训指导站”等,教育真正在当地经济建设中发挥了引领作用。
2008年,全省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暨中小学标准化建设鸡西现场会在我市召开。这前后的几年,依托已有的基础,我们又把办学的主攻方向进一步放到了最大限度地缩小学校间的差距,特别是提升办学标准和内涵建设上来。这时我们的党委书记、局长是张新山,他十分重视组织建设和思想建设,善于凝聚一班人去开展工作。他常挂在口头上的话就是:“在教育系统我们做任何事情其实就一个目标,就是为了学生,同志间最大的支持就是工作上的支持。大家也都无挂碍,比的就是工作,看的就是质量。”那几年,全市一方面继续完善学校建设,提升标准,一方面就是抓队伍提升素质,培养好校长,选树好教师,形成好的梯队。在课改教改的领域突出了德育的首要位置,坚持育人为先,摸索形成了我市的“养成、体验、实践”德育工作模式,同时,更加深入地推进了教育信息化建设。实在讲,学校条件上来了,并不完全能够解决好质量问题,校际间的差距还是很大,关键还是要看人的思想素质,看学校硬件的合理配置,看优质的教育资源能不能真正在城乡共享。在队伍建设上,全市实施了“双百、双带、双聘”工程,党员干部一律包区包校,名师名校长一律建有帮扶对子,年年组织课堂教学大赛和教师素养大赛,还开展了全市教师综合素质考评。几年间锻炼出许多骨干校长和骨干教师,有的在国家和省内都很有名气,促进了一大批人的专业发展。张新山同志最看重的是带动作用,记得当时各学校的校长、干部都有听课量,他在机关也为大家提出了听课任务,每学期他还逐个查看一遍,广大党员干部也都能沉下心来蹲在学校,真是做到了站在一线推进和引领工作。经过大家的努力,全省的德育工作现场会在我市召开,德育工作成果获得了国家级的奖励,教学改革经验也在全国的基础教育教改经验交流会议上作了交流,全省的教育信息化现场会也在我市召开,全市的办学质量又提高了一个新的层次!
学校的德育工作确实始终都是首要问题,只看分数不只是育人上的重大偏差,还会让学生的管理遭遇很多难题。我市的德育模式形成后,几年间就有了相当大的变化。以前每年学校毕业生的离校场面都很”壮观“,学校满操场、满教室都是学生扔掉的垃圾和书本,学生会用这种方式去发泄,有的还会聚在一起打闹、抽烟,然后愤愤地离去。面对中高考之后学生的反常表现,大家也都很无奈。现在你再去看,无论多少人的考场、教室,干干净净,学生会把教室收拾得整整齐齐,一些社团的学生还会组织各种纪念活动,他们都开始爱自己的学校,开始懂得珍惜这段难得的学习生活。这就是养成、体验、实践教育的结果。从小处入手,从情感入手,学生才知道什么是责任和担当。
说到教育信息化,我市不只是起步早,实际的应用水平在全省也排在前列,这也是经过了一段很长的艰苦努力过程。刚开始,网络覆盖能力还都很有限,怎么办?信息中心的主任何心想办法收集大量好的教育资源,刻录下来后,每个月都开个吉普车走村串乡地去送光盘,再偏远的学校也争取让教师和学生看到好的东西,一边送一边指导,一边摸索推广应用的有效措施和办法。他曾说过:“你总得让下边先见到这些好的东西,总得让大家熟悉什么才是信息化,总得先让大家用起来,喜欢起来,这样工作才能开展啊。”他们的办法现在看又苦又笨,但有着破冰的意义。后来他们层层建设技术梯队,走南闯北地学习经验,想方设法去谋求合作,在全市各级组织的重视支持下,经过全市上下专业人员和教师的通力配合,到2008年省里在我市召开现场会时,我市100%的城乡中小学已经都建有了多媒体教室,100%的城乡中小学都接入了宽带互联网,100%的城乡中小学都能有效地应用信息技术了。我市率先在全省建设了“鸡西教育网”,后来被教育部评为全国优秀教育门网站,何心主任和几位本土专家也在中央电教馆组织的国家级培养上多次承担培训任务。
转眼自己已退休好几年了,想想在教育的那些岁月还是很激动,很温暖。感恩党的培养,同志间的信任、帮助、支持,和大家一起经历的改革发展岁月总是很难忘!
编辑/李 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