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云 吴维纲
初夏时节,黎川县德胜镇新店村云屯洲村小组村民周秀娥又忙碌起来,每天清晨,她便来到菇棚内采摘新鲜的茶薪菇。自从摆脱了贫困,周秀娥的心情也格外好了起来,她觉得,这一朵朵开得正盛的菇花分外入眼,也正是这栽植的一株株“脱贫花”,让她圆了脱贫致富梦。
地处赣闽边际的黎川县,是山区农业县,全县有3390户贫困户。自2013年以来,该县按照中央和省、市的部署,全面铺开脱贫攻坚工作,大力培育发展壮大产业,大力实施就业脱困工程以及民生兜底保障等一系列脱贫攻坚政策,持续谱写脱贫奋进的强劲音符。至2020年底,全县3390户贫困户实现脱贫。如今,行走在黎川的田间地头,处处可见脱贫后一派奋进和谐的新气象。
优势产业助力脱贫攻坚
坐落于黎川县湖坊乡的江西红都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主要以洋芋为生产原料,生产洋芋粉丝。自从企业获得扶贫产业资金的扶持后,企业发展很快,洋芋粉丝生产能力达到年产量50万斤,年产值达650万元。公司每年为227户贫困户发放入股分红资金共14.75万元,3年来累计为在公司务工脱贫户和村民发放务工工资100多万元。湖坊乡先后有100多户贫困户摘掉了“贫困帽”。
发展优势产业,帮助贫困群众脱贫增收,是黎川县脱贫攻坚的重要手段。据统计,近年来,全县累计投入产业扶贫资金3200多万元来培育优势农业扶贫产业。全县现有胭脂柚、黎米、船屋白茶、洋芋粉丝、盛丰水产等一系列扶贫支柱产业。蓬勃发展的产业,带动了各类农业合作社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该县采取入股分红的方式,让贫困户通过折股量化的形式获得分红。此外,该县贫困户还通过以生产资料如土地入股的方式,参与合作社的分红。截至2020年12月底,全县培育扶贫经营主体218个,其中扶贫龙头企业18家、扶贫合作组织29家、致富带头人171人,共带动2200余户贫困户增收。
多渠道就业解贫脱困
“绣布要绷紧,出针后线尾要拉紧。”在黎川荷源乡扶贫车间内,曾经的建档立卡贫困户李会仙在刺绣师傅指导下,很快掌握了刺绣的基本要领,在照顾家庭的同时,每月还能有1000多元的收入。
就业是民生之本,也是最有效、最直接的脱贫方式。稳就业,脱贫更有底气,才能确保脱贫不返贫。近年来,黎川县按照“培训一人、就业一人、脱贫一户、带动一片”的目标,精确瞄准就业扶贫对象。一是依托产业扶贫示范基地平台就业资源,为有劳动能力和就业意愿的贫困户,提供一个合适的就业岗位,并采取“基地+合作社+贫困户”合作模式,积极主动吸纳有劳动能力和就业意愿的贫困户加入合作社,解决贫困户就业难题,确保贫困户有稳定收入。目前全县已建成了新庄产业扶贫示范基地、洲湖船屋白茶示范基地、森冠香榧示范基地等40多个特色产业示范基地,有效吸纳了1600余贫困户就业,人均增收4000余元。二是依托乡镇扶贫车间平台,安置贫困群众就业。据统计,“十二五”以来,该县已累计建成了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24个,集中安置贫困群众6800多人。至2020年底,全县已建成扶贫车间24个,安置贫困户就业达1500余人,人均增收3000余元。三是依托县工业园区企业平台,带动贫困群众就业。该县充分发挥县工业园区企业带动优势,对吸纳贫困户就业的企业,加大扶持力度。目前,已有贫困户1100余人在工业园区企业实现稳定就业。
兜底保障政策助力脱贫
黎川县日峰镇联盟村九源村小组村民卢光荣因患小儿麻痹症,导致双手残疾无力,干不了重体力活。其妻左手残疾,也不能从事重体力劳动。黎川县民政部门了解情况后,及时将他们纳入低保。3个孩子出生后,卢光荣一家的开支更大了,县乡两级及时将其子女纳入最低生活保障,现在他们全家每月可领取最低生活保障金2000余元,并享受了残疾补助、教育补助等政策扶持,基本生活有了保障。
据了解,针对弱残贫困户,该县采取兜底保障政策,按照“精准、便捷、聚焦、质优”规范化要求,围绕“兜得住、兜得实、兜得好、兜得牢”,巩固和扩大脱贫攻坚兜底保障成果,统筹发挥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等综合保障作用,全面落實低保、医保、养老保险、特困供养、临时救助等综合社会保障政策,保障贫困群众基本生活。2020年,全县共发放临时救助资金26.8万元、物价补贴11.5万元、防控物资38.7万元,下拨临时救助备用金40万元;对340户、750人建档立卡人口进行提标提补;新增贫困户低保对象94户、147人;对因疫情影响的114户、195人低保对象实施了低保延退。目前,全县共有城乡低保对象、特困供养、临时救助对象共计11336人,占全县总人口的4.53%。
脱贫攻坚政策的实施,让黎川县困难群众摆脱了贫困的束缚,生活有了保障。他们充分享受到党的阳光,更坚定了“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的信心。而今,脱贫后的群众正自信满满地踏上了共奔小康之路。
作者简介:熊云、吴维纲,黎川县扶贫办公室。
责任编辑:邵猷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