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劲 ,朱子钦
(1.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北京 100084;2.清华大学技术创新研究中心,北京 100084)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企业创新工作。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要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支持大中小企业和各类主体融通创新,创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机制,积极发展新动能,强化标准引领,提升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首次提出了融通创新的概念,为企业强化在技术创新体系中的主体地位指明了方向。习近平总书记在科学家座谈会上强调,要发挥企业技术创新主体作用,推动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进一步明确要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1],并提出要支持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承担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发挥企业家在技术创新中的重要作用,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对企业投入基础研究实行税收优惠。发挥大企业引领支撑作用,支持创新型中小微企业成长为创新重要发源地,加强共性技术平台建设,推动产业链上中下游、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
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十三五”期间,我国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从1.42万亿元增长到2.21万亿元,研发投入强度从2.06%增长到2.23%,其中企业研发投入占全社会研发投入比重超过70%,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超过四成企业开展了技术创新活动[2],技术市场合同成交额翻了一番,2019年超过2.2万亿元。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全球创新指数显示,我国排名从2015年的第29位跃升至2020年的第14位[3]。整体上,我国企业创新实现了量质齐升,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不断强化。天问一号探测器成功着陆于火星乌托邦平原,在火星上首次留下中国人的印迹,实现了从地月系到行星际的跨越,这是我国航天事业发展的又一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进展,也标志着以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为代表的中央企业又一次成功主导完成了国家重大创新项目。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指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但机遇和挑战都有新的发展变化。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深入人心,同时国际环境日趋复杂,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广泛深远,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单边主义、保护主义、霸权主义对世界和平与发展构成威胁。”[1]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面对世界环境、科技和产业发展态势发生的深刻复杂变化,保持战略定力和战略眼光,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和科技自立自强道路,加快培育以央企为代表的创新型领军企业,推动企业成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积极探索和落地以企业为主导的创新发展模式,对于更好地发挥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市场驱动作用,打通政产学研用链条,优化资源配置和创新要素布局,集中有限的资源放在战略性产业的关键科技领域,加快提升我国企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至关重要。
尽管我国核工业、航空航天、船舶、铁路、石化、能源、电力、通信、电子信息等产业的部分企业已经在实事上起到了本领域的创新主导作用,但与美、日、欧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相比,我国创新型企业无论从数量还是质量上都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根据欧盟委员会发布的《2020欧盟产业研发投资记分牌》报告[4],2019年企业研发投入最多的三个经济体为美国(3480亿欧元)、欧盟(1890亿欧元)和中国(1 190亿欧元)。从全球研发投入企业榜单来看,2019年全球研发投入最多的企业是美国Alphabet(由谷歌重组),达231.6亿欧元,同比增长24.37%;微软研发投入仅次于Alphabet,为171.5亿欧元,同比增长14.18%;华为以167.1亿欧元的研发投入位列全球第三,研发投入同比增长31.23%。从企业研发投入TOP20榜单的公司数量上看,美国高达10家(这些企业均具有全球经济、社会、科技发展的强大主导能力),而中国仅华为1家,投入水平差距较大。根据波士顿咨询公司发布的报告[5],2021年全球最具创新性的50家公司基本被美、日、韩、欧等国家和地区包揽,我国企业仅占其中5席,加快探索和落地以企业为主导的创新发展模式已经迫在眉睫。
已有研究大多从更好地发挥企业技术创新主体作用[6-7]的角度探讨了如何加强政策协同[8-9]和战略规划[10]、深化政[11]产学研协同[12-13]、构建联盟网络[14-15]、优选合作模式[16-17]、完善企业创新生态系统[18-19]、平衡竞合关系[20-21]、发挥市场的驱动作用[6]、培养企业家创新精神[22]等问题,但是相关方案对策还不足以推动我国企业实现从创新主体向创新主导的转型。面对新形势和新要求,我国企业创新的理论指引、体制改革、能力提升、评价改革、平台建设、生态建设、要素配置等方面还有一些关键问题需要进一步解决。因此,本研究在深入调研和分析国内外创新型企业实践的基础上,提出新形势下我国加快培育创新型领军企业、推动企业成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探索落地以企业为主导的创新发展模式所面临的新问题和新需求,进而提出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熊彼特在《经济发展理论》[22]中将创新与发展紧密相连,认为创新是经济发展的根本现象,发展是创新的函数,也是创新的结果。通过创新催生新的技术、产品和产业,打破旧有的均衡,再通过新的创新进一步打破已有的均衡,如此反复螺旋上升,推动产品和产业不断升级,引领经济高质量发展。因此,创新不同于科技活动之处在于,创新是一种市场行为,必须面向实际应用,能够接受市场的检验,更要遵循投入和产出的规律,带来“生产函数的变动”。基于这样的定位,直面市场并直接参与市场竞争的企业无疑应该是创新的主体,今后更应成为创新的主导者。
培育一批核心技术能力突出、集成创新能力强的创新型领军企业乃至世界一流创新企业,发挥其对技术创新方向、研发投入、成果转化等方面的主导作用,对加快创新引领和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彻底打通关卡,破解实现技术突破、产品制造、市场模式、产业发展“一条龙”转化的瓶颈[23],具有重要作用。
创新具有风险,科学新发现并不能天然适应国家产业发展战略需求与市场微观需求,也不能直接转化为技术创新成果和产品,这就需要企业来判断具有应用价值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企业作为创新决策主导者的作用就是对科学新发现应用和孵化为新技术的过程进行引导,以体现技术创新成果的科学价值、商业价值和国家战略价值的统一。一方面,企业能直面市场并直接参与市场竞争和国际竞争,从而能更好地获悉市场需求、国家战略需求以及相应的科技创新需求,进而科学精准地把握和决策产学研协同创新的主攻方向;另一方面,只有以企业为决策的核心主导开展科研攻关,才能保证协同创新的成果迅速得到转化和应用,产生新产品,带来“生产函数的变动”,实现科技创新的市场价值和国家产业发展的战略价值。因此,企业作为创新主导者,首先要主导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决策环节。
对于扮演创新主导角色的创新型领军企业而言,企业的创新决策不应仅仅停留在适应市场供求的层面,而是应该能够深刻洞悉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新能源、新装备、生物技术等与工业技术的交叉融合趋势和未来产业的萌芽,前瞻性地引导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的发展方向,持续催生对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影响巨大、对经济社会具有全局带动和重大引领作用的新场景和新业态,支撑未来经济增长,影响未来发展方向,在未来国家科技和产业竞争中起到中流砥柱的作用。
科学高效的研发投入是企业孵化新技术的关键。企业作为创新的主导者,需要与高校、科研院所展开协同创新,通过投资参与基础科学发现向新技术的转化过程,甚至在新的科学思想产生阶段就深度参与,为新思想孵化为新技术提供研发投入,才能抢占新技术的先机,实现更高质量的基于科学的创新。企业的这种投入应当与国家的发展战略、产业和科技的变革方向、企业的长期发展需求相一致。需要注意的是,由于科技创新具有高风险性、高收益性、高投入性、高溢出性、高隐蔽性等特征,企业提前进入基础研究和新技术研发的投资风险较大。企业要想正确地确定创新投资的方向、方式和投资战略,一方面对企业家的创新决心、决策魄力、心理素质和洞察能力提出了极高要求,另一方面也必须以科学的规划、组织和财务制度流程来严谨地实施。在这个过程中,科研项目投资的遴选机制和方法至关重要,应当依靠来自产学研各界的专家群体智慧开展技术或项目的遴选与预测工作,充分挖掘德尔菲调查等典型方法的潜力。同时,重点加强国家战略性、前沿性、前瞻性问题的研究力度,利用诸如可以识别“未来场景涉及的关键影响因素”的情景分析法等,对具有多种发展可能的情景进行评估预测,并利用头脑风暴等具体操作模式,引导、收集、整理各类专家的知识涌现。具体标准包括:①维护企业科技安全;②原创性;③符合国家战略、产业和科技发展方向、市场、资源环境、综合效益等需求特征;④应从市场前景广阔、资源消耗低、带动系数大、就业机会多、社会综合效益好等方面进行评价;⑤以当前主导性高新技术产业为基础,能够支撑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
不同于马歇尔关于企业家是管理者的观点,熊彼特认为企业家最主要的职能和本领就在于可以把各种主体和要素创新性组合在一起,从而催生出新的现象和新型生产力。作为企业家,一旦不能有效地组织创新,而只是执行日常的管理职能,那就只能是一个管理者了。因此,科研组织实施的主导者理应是企业主导创新的另一大主要角色。企业主导的产学研协同创新不仅要求创新型领军企业自身具备强大的科研攻关能力,也要求企业能够有效主导目标导向不一致的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基础科研供给,这对创新型领军企业的创新组织和集成能力提出了很大挑战,这就需要综合运用揭榜挂帅[24]和购买科研时间等新机制,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创新联合体、企业中央研究院等新平台以及整合式创新[25]和融通创新[26]等新范式。企业层面,西门子中央研究院通过履行应用研究、商业开发、标准制定与领导、技术与创新管理、技术集成、协同与服务六大职能,持续开发对企业未来业务而言具有战略意义的、跨领域的前沿技术,为保护公司长期积累的科技与创新财富、创造未来科技与创新的长期优势、维护公司技术上的统一与协同做出了重要贡献,也为推动西门子成为全球创新型领军企业立下了汗马功劳;平台层面,国家高速列车技术创新中心聚焦现代轨道交通技术领域,重点开展材料及结构、装备智能化、轨道交通系统和新能源融合应用、导向运输系统模式多样化、运维与系统设备健康管理等方向的技术研究,成为强化应用基础研究、突破关键共性技术、开展工程化应用的国家战略平台[27]。
科技成果的转移转化周期长、专业性高、不确定性大,往往需要半年甚至一年以上时间的运营投入才能达成交易。高校院所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目前主要依赖教师和研究人员的产学研合作关系,而职务发明人自己卖技术或者自己实施转化,不仅技术转移效率低,而且很容易出现“转而不化”的问题。因此,只有由科技成果的最终使用方企业来主导成果转化过程,才有可能真正提高转化效率和转化效果。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基于市场导向、管运分离的理念,可着重扶持发展一批知识产权运营服务机构,建立“卖方机构—中介会员机构—买方机构”的业务价值链。通过技术交易市场和会员管理方式形成价值链条,建立知识产权运营服务机构的长效利益保障机制,支持专业运营服务机构开展专利整合、技术路演、技术推送、专利收储等市场化经营业务。在政策上,积极扶持发展专业化运营服务机构,如支持设立知识产权运营基金、依据促成技术交易金额给予中介会员机构奖励、制定技术经纪人才扶持政策等。从长远来看,创新型领军企业可以在适当时期主导知识产权制度运行的底层逻辑,运用联合体制、合伙制、基于平台战略的多边共赢合作激励机制,逐步推动从知识产权价值独占向更加注重价值创造和价值分享的逻辑转型。
创新主体和创新主导之间既有区别又有传承和紧密联系。从大方向上看,核心就是紧紧围绕推动高质量发展和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需要,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以全面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为目标,以培育创新型领军企业、组建技术创新联合体、建设共性技术平台等为抓手,以完善国家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及治理为支撑,以全面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和开放创新为根本动力,不断完善创新政策体系建设,增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及主导作用。具体来看,企业发挥创新主体作用和主导作用之间的联系与区别主要可以从作用机制、平台建设、领导理念、治理模式四个方面加以理解(如表1所示)。
表1 企业发挥创新主体作用和主导作用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从企业为主体到主导的创新发展,其重点工作是培育一批核心技术能力突出、集成创新能力强、引领重要产业发展的创新型领军企业。今后要大力提升领军企业的全球资源整合能力,支持领军企业系统布局创新链、构建国际化产业生态,鼓励企业在知识产权、技术标准等方面发挥引领作用。引导创新型领军企业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加大创新投入,大力支持领军企业增强前沿性、战略性、原始性技术创新能力,充分发挥创新型领军企业在基础研究、原始创新中的应有作用以及在前沿科技探索和未来产业发展中的顶梁柱作用。支持创新型领军企业面向关键领域及交叉领域核心技术突破加大研发投入,提升高端装备制造、集成电路、人工智能、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等领域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完善“链长制”,支持创新型领军企业面向关键领域“卡脖子”技术和产业共性技术突破加大研发投入,引导企业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高核心竞争力。强化创新型领军企业在协同创新和融通创新中的主导作用,带动产业共性技术突破和产业技术创新能力发展,推动创新型领军企业成为维护产业链及供应链安全的主导力量。加快推进创新平台重组,优先在创新型领军企业中布局国家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技术创新中心。
创新型领军企业评价应从“创新投入能力、创新产出能力、创新引领能力、创新管理能力”四个维度设计创新型领军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共选取4个一级指标,11个二级指标和26个三级指标,具体分类和说明如表2所示。
表2 创新型领军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在企业从主体作用到主导作用的角色转换过程,还涉及创新范式的全面转型(如表3所示),其中,在加快引入整合式创新[25]、有意义的创新[29]新型创新范式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自主创新、科技自立自强等内涵和评价指标体系研究,进一步明晰协同创新与融通创新的内涵、联系与区别[26](如表3所示),应是当前创新理论研究的重点。
表3 企业从主体作用到主导作用的创新范式转型
在从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协同创新到以企业为主导的各创新组织融通创新的理论范式研究过程中,可以发现基于企业主体思维的开放式创新与协同创新范式在面对“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30-31]特别是产业共性技术突破过程中都有不同程度的局限性,融通创新作为一种全新的创新范式,聚焦于以创新型领军企业为核心、大中小企业与各类其他创新主体之间的融通动力机制、各类创新要素的共享机制、创新成果转化与成果共益机制以及风险共担机制等多种机制,以实现各类创新主体尤其是大中小企业与“央企+民企”之间的融通创新。融通创新视角下,以企业为主导的创新发展模式主要通过创新制度与政策、产业链与创新链、大中小企业等创新主体、创新要素之间等四维融通过程,并在载体支撑层面以“央企+民企”创新联合体、产学研融通组织以及新型研发机构等组织模式实现产业共性技术突破[32-33]。
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进程中发挥了突出作用。在建设科技强国以及新型国际关系的情景下,探索以企业为主导的创新发展模式,是进一步落实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加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设和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新探索。本文聚焦以企业为主导的创新发展模式,初步进行相关的理论剖析、建设重点和创新理论构建等研究,使以企业为主导的创新发展模式能够行稳致远,为进一步完善新时期国家创新体系、推动科技强国建设做出理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