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技教学与欣赏中的心理学探析

2021-07-16 11:42任宪斌
读书文摘(下半月) 2021年4期
关键词:审美心理杂技

[摘  要:杂技独特的技术难度与审美需求使得演员在训练中更有压力、更需心理辅导,而观众在欣赏时也需要正确的暗示和引导,从而获得真正的审美体验。本文尝试从演员的心理问题和欣赏的接受美学两个角度进行探析,以期为杂技教学和创演提供参考。

关键词:杂技;杂技教学;杂技欣赏;审美心理]

杂技之庞杂,既有技术门类里的高难属性,也有艺术体系里的审美属性,这种特殊的双重规约使得其在创作和接受中的心理依托变得更为复杂。所以在心理学范畴探寻杂技的特殊需求和美学意义,更有利于杂技演员的专业培养,也有利于创演对观众更有吸引力的作品。

一、教学中对演员的心理建设

杂技表演既是对演员身体技能的探索,也是对演员心理素质的考验,心理稳定是头脑清醒、身体灵活的保证,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兼顾引导。对于杂技这种有超高难度和危险性的动作训练,初入行的杂技演员难免心生畏怯,因此在训练初期的教学安排要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在基本功训练的基础上根据各个学员的身体特征设计各自的训练技巧。除了心理压力,还有心理疲惫的问题,在排解掉演员们对表演难度的畏怯感之后,还要引导其在枯燥单调训练中的耐受力。杂技演员积极、阳光、昂扬的朝气感与生命力是这个群体特殊的职业品性,是应该被珍视与保护的。因此,从“幼功”时期便要开始关注演员的心理成长。长期的高强度训练使得学员们空闲娱乐时间较少,若不能树立强大的信念指引,则会在心理和生理上造成极大的负面影响。演员们每天生活在相对闭塞的小圈子里,每天与自己的身体对话、与练功打交道,在教学当中培养他们的职业自信,帮助他们与外界接轨,这也有益于延长他们的职业生命,帮助他们跳脱出由于心理疲惫而过早退出杂技舞台的无奈结局。

与此同时,杂技演员除了要有基础性的心理建设,还要有能动的生理与心理的统一,具备创造性的想象与联想能力。这就需要在教学中进行查缺补漏的改进,比如,添设表演课引导学生如何用心揣摩、塑造舞台人物等。优秀的杂技演员不只要有动作技术的高难度表现,还要有与角色融为一体的舞台表达。杂技创作往往是在自设难题中自我解答,一步又一步的突破身体极限的考验,实现“物我同一”的美学追求。演员们则是在想象的基础上实现对技术动作的理解,最终“形神兼备”地“忘我表演”,而这部分专业能力的储备需要被更多的重视起来。杂技技术的发明与创作很多来自于生活经验,这就需要演员回观自身的同时也要观照万物,培养自己敏感细腻的心灵。同时杂技的审美经验也来自于间接经验和欣赏经验,这就需要文化、科学、艺术等知识的积累,以及观摩、揣摩更多的演出范例。在充分沉潜之后,演员们才能够理解肢体线条如何动作才看起来更美,与之配合的道具为什么如此使用才最奇巧等一系列关于雜技更深层的值得思考的问题。因此,在教学环节便要全方位的改善教学设计,更加偏重对学员关怀知心的心理辅导和能动知性的心理建设。

二、欣赏时观众的审美心理分析

在接受环节中的心理活动恰是建立在演员“忘我表演”的基础上的,观众在这种特殊形态的艺术欣赏中收获特殊的审美感受。而若想真正理解杂技、享受其审美体验,首先就要跳出杂技就是“戏耍”,只会刺激快感的误解,这也非常考验观众对超常美的接受和欣赏能力。杂技艺术兼具刚性美与柔性美,人们可以同时在享受唯美意境的“安全”中,接受惊奇难险的心理挑战。在见证了舞台上惊、惧、爆发的极致表达后,观众特殊的快感得到满足,心灵仿佛跟随演员一起超脱了日常身体的束缚,一种极致的、爆发的、酣畅淋漓的审美愉悦油然而生。除了对纯美的追求,在人文精神方面,杂技同样表现出独特的力量。杂技以人和工具、人与自然的关系为主题,表现出人类进化的智性追求和征服世界的英雄主义。所以,在欣赏杂技艺术时的审美感受是极为活跃、心理能量是不断放大的。像《空中飞人》这样的节目,既让人看到翻飞的精灵游戏人间,也使人对人类的活动空间产生无限遐想,生成与地心引力对垒的惊奇感。综观杂技的欣赏过程,观众在对人体极限探索的恐惧中,情感得到宣泄;在对自然的挑战中,精神得到启迪;在与世界的博弈抗争中,灵魂得到洗礼。

杂技的美还在于其互动性,比如魔术表演、小丑表演,都是在演员与观众间的配合、交流中,相互反馈、相互给予,共同收获表演的快乐与刺激。在这种“共同游戏”中,移情的心理活动更容易产生和得到满足,其雅俗共赏的感染力得以彰显。从历史中走来的杂技,其道具设计习惯是发掘于日常生活的普通器物,像碗碟、桌椅、绳带等等。在这种与生活真实的贴合中,发生的仍然是艺术的再加工、再创造。因此在表演中要警惕过度的身体刺激、生活感知,错使观众跳离出对艺术美的欣赏。移情作用的产生原因主要在于联想,杂技是通过惊、奇、险的技术动作,让观众感受到壮美的震撼、崇高的领悟,而不是为了激发观众模仿,去做挑战人体极限的活动,也要去顶碗、去走钢丝。这种对真实运动的心理倾向一旦产生,便会远离审美体验、艺术感受。这也是杂技美与体育美、运动美极大的区别所在——杂技与其他舞台艺术一样,还是以舞台表达为美学追求的,身体意识越强烈,美感越浅薄。

尤其是如今愈加被重视的杂技剧,其对杂技心理与戏剧心理的兼容,要求演员兼具动作表演与揣摩角色的多重舞台能力。这也是对杂技艺术性的极大补充,更便于观众接受杂技综合的艺术美感。是以,在探索杂技创演、欣赏时的心理活动的基础上,理解杂技艺术中快感与美感的相辅相成,演员才能更好的在表演中运用自己的身体和道具,而了解杂技独特的接受美学、审美心理才能创演出更抓人眼球、直击心灵、节奏奇巧的优秀杂技作品。

作者简介

任宪斌(1977—),男,大连杂技团有限公司二级艺术指导。

大连杂技团有限责任公司  辽宁  大连  116001

猜你喜欢
审美心理杂技
高空杂技
川渝杂技同献艺 两地联袂创品牌
体育杂技——太极拳
空中杂技师
老鼠演杂技
解读设计中的儿童审美心理
儿童剧《马兰花》的艺术审美魅力
观众学视阈下的国产公路电影
1980—1983年电影中的审美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