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维 杨韵然 李明哲 罗夫
[摘 要]我国高等医学院校目前运行的课程体系大多分为基础课、专业课和实践课三部分,这不利于培养学生的临床处理及发散思维能力,以及解决临床实际病症问题的能力。整合医学模式下临床医学课程整合体系的构建,能有效提高临床学生疾病处理综合能力,同时亦有助于临床一线教师从多学科途径建立教学多元化模式,对于临床带教方式与方法的创新与推广有着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整合医学;临床教学;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 G64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21)06-0077-03
以1910年Flexner报告为标志,高等医学教育已经走过了百年历程。进入21世纪后,诸多世界著名医学学府纷纷打破学科壁垒,开创了以“器官系统”为理念的医学教育新模式[1]。然而,我国高等医学院校目前运行的课程体系大多分为基础课、专业课和实践课三部分,这不利于培养学生的临床处理及发散思维能力,以及解决临床实际病症问题的能力。传统的医学教学方式在于过分强调各学科的独立性,割裂了学科间的关联性,使得理论与实践、基础与临床脱节,导致学生难以适应当前社会对医疗服务的需求以及医学模式的转变。在整合医学模式下,开展以器官系统为中心横向纵向的课程整合,整合医学相关资源,有纵向与横向的整合,有基础与临床的整合,有医学专业课程与人文课程的整合,有线下课程和线上课程的整合,有校内资源与校外资源的整合,有社会环境与心理素质的整合,有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整合,以此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推行整合医学教学模式,更能多元化、多维度、多学科地保障医学教育的新理念、新方法,以及新的教学活动实践,是实现健康中国战略的重大支撑。
一、研究方法
医学整合是以系统论和系统方法为指南的,所以科学的、符合实际的整合是关键。广东药科大学(以下简称“我校”)根据“以药为主,药医结合,药工融合,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办学定位,围绕“健康中国”等国家战略需求和“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有关要求,主动适应健康产业发展需求,充分发挥办学优势和办学特色,把新工科、新医科作为重要的建设内容,推进学科交叉融合,持续优化本科专业布局,构建了面向健康行业的专业体系。我校结合临床医学专业“重人文、强实践、高素质”的人才培养定位,注重整合校内外优质教育资源,构建校地协同、国际协同等协同育人平台和协同育人机制,不断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建设,强化学生实践应用能力培养。我校不断加强大学生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在人才培养模式上进行了大胆尝试,以“4+1”“3+2”教学模式为主导,以军地合作、共建校外临床社区卫生服务实践基地等為平台,积极推动人才培养多样化,构建新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强化资源整合,协同建设应用型人才培养示范基地,提高医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为临床医学课程整合体系的构建与应用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一)开展系统知识的整合,培育医学科学精神
结合全球医学教育标准、教育部临床医学专业认证标准、国家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大纲以及2018年教育部颁布的《国家临床医学本科教学基本要求》,以立德树人为核心,以器官系统整合为主线,以岗位胜任力为导向,对临床医学相关联的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进行整合,达到系统整合的教学目的,并将基础理论贯彻于临床诊断及治疗之中,整理合并医学与相关专业原有的各门课程或者各教学环节中相互关联的知识内容,使其形成内容协调、整体结构性好的新型课程,以发挥其整合的优势,达到系统整合的教学目的,以帮助学生有效、有序地掌握针对具体疾病诊疗及治愈的方案。
(二)开设医学特色整合课程,培养多学科诊疗思维
我校除了对临床课程与基础课程进行整合,还有对临床与护理、临床与公卫、临床与临床药学、临床与社会心理、医学与人文的整合等。在项目研究中,我校充分利用本校优势学科,将临床、基础、预防、护理、临床药学、健康服务管理等课程进行科学整合,设置了通科病例讨论课程,实现了“跨专业团队学习、多学科交叉服务”的课程模式,培养学生全科诊疗思维模式。同时与基础学院联合授课,尝试了基础与临床整合课程,请基础学院的教师为学生讲授解剖学、生理学等课程;请临床一线教师结合基础理论知识,讲授临床实际疾病内容。这样从教学形式到师资上都进行了改革,将临床教师、临床实例引入基础课程当中,很大程度上压缩了教学学时,增加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提升了学生的感观性和求知欲,提高了教师整体授课的能力和学生系统听课的途径,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三)医学与人文学科的整合,重视医学生人文教育
整合医学人文课程,应加强医学人文教育与专业课程之间的关联,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三全”育人教育格局,在诊疗过程中体现人文关怀,构建涵盖人文学科的医学人文教育体系,促进医学专业教育与医学人文教育的有效结合。我校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在首次上人体解剖学课程之前会举行宣誓仪式,其对医学生树立解剖学人文价值理念和关注医学教育的医德理念发挥了良性推动作用,多家媒体以头条新闻的形式报道了我校人体解剖学课前宣誓仪式。同时,我校将医学生毕业前会重温医学誓言作为毕业教育的重要环节,目的是在学生踏入社会前对学生医学素养进行培养。
(四)整合临床实践教学,提高学生岗位胜任力
优化临床实践教学内容,构建适应医学发展及行业需求的实践教学课程,依靠虚拟仿真模型训练、床边教学等多元化教学模式的整合优势,强化临床实践教学,促进学生早期接触临床、反复进入临床,打造真正以岗位胜任力为导向的临床实践教学课程整合。
(五)四个回归,培育整合医学教学团队
依靠系统课程,以临床实际为导向,建设整合医学教师团队,将基础理论贯彻于临床诊断及治疗之中。新的整合医学教师团队以岗位胜任力为导向,结合学校办学特色,融入医学与相关专业原有的各门课程或者各教学环节中相互关联的教学内容,整合学时,形成了一门或多门内容好、整体结构性强的特色整合课程。团队在教学中可以突破临床专业课程的局限,使学生循序渐进地掌握针对具体疾病的诊治及预后措施,达到熟知理解医学系统知识、基础知识的教学目标。专业课程的整合,除了有临床内容与基础内容的有机融合,还有临床与预防医学课程师资的整合、临床师资与临床药学课程的师资整合、西医与中医的师资整合、医学与心理学的师资整合、医学与人文的师资整合,医学环境与社会心理的师资整合等。
二、研究结果与调查
(一)研究结果
1.改进传统的教学模式
本项目以“器官系统”为基础,突破临床专业课程的局限,寻找切入点,对各学科核心内容、衔接内容,模块内、模块间的设计与衔接顺序,拟定合适的整合课程大纲,将相关的基础、临床医学知识、医学人文、临床技能相融合,打破了传统的学科界限,贯通了基础与临床之间的壁障[2],利于精简课程之间内容的重复,减轻学生负担,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以适应现代医学发展的要求。
2.建立整合医学师资团队
整合医学师资团队除了医院的临床教师,还应包括基础医学专业教师、临床教学管理人员、临床科研团队。采取分专业分学科集体备课方式,所有课程教师共同讨论同一器官、系统或知识点在各自学科的授课情况,共同研讨相关临床学科间的教学内容并做出融合衔接,以此整合制订出相关学科的教学大纲及教学内容,编写相关整合教材,推进课程整合落到实处。同时,要开展多维度的教学质量评估,包括教师评学生、教师评教师、学生评学生、学生评教师等。通过团队建设,能有效推动临床课程间的融合与衔接,有助于临床教师搭建综合知识结构体系,提高团队师资水平。
3.临床实践和理论教学的联系
在临床教学过程中,我们既要注重理论及实践,又要体现基础知识与临床专业知识及实践内容密不可分。整合教学团队需要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接触一些临床病例,开展PBL与床边教学等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在整合课堂中增加临床教师讲解基础知识、医学伦理、人文关怀等环节,同时也可以将临床学科最新成果和临床经验融入基础医学课堂,既保证了基础与临床、理论与实际的紧密联系,又拓宽了学生的临床视野,学术水平及诊疗能力,提高了学生学习质量。
(二)调查情况
通过项目研究,分别随机抽取100名教师和学生对整合课程进行教学评估和反馈。调查中的100名教师均对整合课程持积极态度,认为课程整合对教学效果有不同程度的提高,83%的学生认为整合课程对临床学习有帮助。同时,调查结果显示,整合教学对教师和学生在自身素质和服务水平方面产生积极影响。超过八成的教师认为整合课程增进了自身医疗技能,近八成的师生反馈课程整合提高了自身医疗服务服务的自信和质量。
三、结论与启示
实施课程整合体系构建的目的在于强化医学知识的整体性和系统性。我校紧密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临床案例为基础,结合基础、人文、职业素养等知识点,挖掘课程思政元素并融入课堂教学全过程,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批判性思维、人文关怀和团队合作能力,提升学生综合运用临床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一)有效解决课程内容分离与遗漏问题
目前医学课程大部分都是分散授课,没有树立系统整体的观念。通过本研究项目,能建立有效的临床课程整合体系。在授课之前,要先召集各学科临床教师进行集体备课和集中试讲,整合各学科门类的课程资源,拟定教学大纲,减少教学学时,优化课程设置。要给予医学生更多的自主支配時间,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终身学习的能力,同时,要使其更好地掌握和应用现代化信息手段进行文献查询、病例搜索、答疑等,以适应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要让教师与学生都能充分理解各学科之间的关联,体会医学基础课的重要性,为以后临床专业课程的系统化、整体化、有效化学习创造良好条件。
(二)有效解决学科分支多样化问题
原有的医学教育都是偏向于独立讲授某个领域或者某个专科,没有从系统的整体性出发,给学生学习带来不便。通过整合课程系统,优化了课程结构体系与学科分布,整合了资源,进行了有效融合,有助于学生发散临床思维,建立全面的临床知识、技能与诊疗体系,促进临床思维培养与思维导图的有效构建,辅助于床边教学、PBL、TBL、翻转课堂等教学手段,更能激发学生学习自主性,更好地实现师生互动。
(三)有效解决理论与实践教学接轨的问题
通过临床系统整合课程,可实现以岗位胜任力为导向的医学生培养要求。要采用多元化、混合式教学手法开展教学,以学科交叉整合优势,避免临床系统理论与临床实践操作相脱节,深化学生对医生职业特点的理解和思考,强化基础理论与临床实践的联系,启蒙和锻炼学生的临床思维,并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沟通能力[3];帮助学生建立多学科诊疗思维,在遵循医学教育规律的基础上,保证学生能将理论学习与实践教学相结合,实现“早临床、早科研”的教育理念,让学生深入临床,发散临床思维,培养其思考问题能力和批评能力。
(四)有效解决师资团队建设问题
通过课程整合体系的构建,建立相应的系统整合教师团队,以学科开展教学,一方面能培养教师的跨学科教学能力,提升教师的整体素质和水平;另一方面,引导教师树立不断学习成长的理念,为学生终生学习能力的培养树立好榜样。
(五)专业核心竞争力与社会服务能力明显提升
通过对比本次研究项目的各项数据可知,整合课程在培养方式及成果上都凸显出一定的优势。学生在用人单位的总体评价的满意度为 98.96%;学生参加全国第九届大学生临床技能操作竞赛荣获华南赛区二等奖;学生获得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立项课题13项,其中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4项;我校获批广东大学生科技创新培育专项资金项目(攀登计划)2项,校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项目3项。同时,依托本次研究项目成果,我校临床医学专业核心竞争力与社会服务能力明显增强,2019年顺利通过了教育部临床医学专业认证期满复评;通过了广东省特色专业—临床医学专业建设验收;获批广东省临床医学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获立省级工程中心3个,省级教学质量工程、教学改革项目20余项,省级资源共享课2门,省级在线开放课程3门,院级自筹经费支助立项相关教学改革项目10余项。
整合式教学策略设计的出发点是让学生学会对知识的构建,掌握学习方法[4]。通过整合医学模式下临床医学课程整合体系的构建与应用,形成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结构和布局,形成多元化的一线应用、落地生根的创新型医学人才培养模式[5]。该模式在有效提高临床学生疾病处理综合能力的同时,挖掘临床工作中的感人事迹、生动故事和典型人物,并融入课堂教学全过程,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协同推进,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亦有助于临床一线教师从多学科途径建立教学多元化模式,发挥整合教学案例的示范和引领作用,带动医学专业课程建设质量的整体提升,并对临床带教方式及方法的创新与推广有重要意义。
[ 参 考 文 献 ]
[1] 赵振富,王子梅,张健,等.临床医学专业整合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实践[J].基础医学教育,2014(7):570-572.
[2] 胡伟玲,韩魏.临床医学整合课程中教学管理体系的改革与反思[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9(1):45-47.
[3] 邓美海,王天宝,伦丽仙,等.让医学生早期接触临床的初步探索[J].中国医疗前沿,2007(14):52-55.
[4] 李明,叶增纯,李灿明,等.整合式教学模式在肾内科见习带教中的探索[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9(1):75-76.
[5] 王大伟,刘岩峰.以岗位胜任力为导向的医学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 吉林医学,2015(6):1271-1272.
[责任编辑:刘凤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