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视角看书法

2021-07-16 23:50张恒会
地理教育 2021年6期
关键词:书法艺术书法家书法

张恒会

任何一种文化艺术的产生与发展,都离不开它所处的地理环境。书法艺术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不例外,书法的风格特点、流派形成与地理环境密不可分。

一、书法艺术起源于地理环境

众所周知,书法艺术是随着汉字的产生而产生。我国最早的文字属于象形记事的图画文字,取材于自然环境中的天地、日月、山川、草木、禽兽等(图1)。早期书法艺术中的甲骨文、石鼓文、碑刻的书写材料,更是直接取自于大自然中的龟甲、兽骨和岩石。可见汉字与书法艺术,从一开始就与地理环境有不解之缘。

二、地理环境赋予书法家创作的灵感

“用笔不灵看燕舞,行文无序赏花开。”不少书法艺术家喜欢将自然万物的物象与人的意象联系在一起,善于捕捉大自然中的美,巧妙地摹拟自然物的形态与神韵,自觉地将自然美融化于书法之中。相传唐代大书法家怀素常在夏天观看空中行云,在夜间卧听嘉陵江涛声,这使得他的草书具有“行云流水”“横扫千军”的特色。宋代书法家黄庭坚乘舟时目睹船工摇橹,从橹在水面上翻侧伸展和水波荡漾的情景中受到启发,将橹与水的动态美引入书法艺术之中,从而使自己的行书形成撇画长而舒展(形如橹摇)、横画尤其是字的腰横长而波折(状若水波)的独特神韵。

三、不同的地理环境形成不同的书法艺术风格

我国书法艺术曾经形成众多不同的地域流派,这一现象在南北朝时期最为明显,大体形成了“北碑南帖”的两大地域格局。北碑以方严为尚,粗犷、质朴、雄强,富有豪气;南帖以流美为能,婉丽、清媚、隽永,颇有灵气。在运笔风格上,北碑用笔多方峻,如刀痕毕露,似断金切玉,颇有方整峭厉之感,如《龙门十二品》;南帖用笔则以圆笔为主,讲究婉通流便,“行于简易闲澹之中,而有深远无穷之味”,如《兰亭序》。近代学者梁启超指出:“书派之分,南北尤显。北以碑著,南以帖名。北碑为方笔之祖,南帖为圆笔之宗。遒健雄浑,峻峭方整,北派之所长也;秀逸摇曳,含蓄潇洒,南派之所长也。”

四、出现地域差异的原因

我国北方气候寒冷干燥,植被稀少,山川深厚,岩石以物理风化为主,地貌轮廓突出分明,且多大漠、荒原、峻岭,给人以粗犷、雄浑、峻厚之感,富有阳刚、壮烈之美;南方则气候温暖湿润,细雨和风,山青水秀,鸟语花香,植被繁茂,岩石以化学风化为主,山体轮廓柔和,给人以秀丽、阴柔之美。生活在其中的人深受不同地理风貌影响,他们的气质、性格及审美情趣都大有不同。一般而言,北方人刚直而质朴,南方人温柔而浪漫。在审美情趣上,北方人多崇雄,南方人多尚秀。这自然而然地影响了他们书法艺术风格的形成,乃至对书体的选择。

在南北朝之后的唐、宋时期,这种影响仍然清晰可见。唐代的书法艺术以刚健雄强见长,如颜体、柳体、欧体等;宋代的书法艺术则以秀逸潇洒取胜,如苏黄米蔡(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 的书法等。唐代为何会以“雄”见长?因为当时我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主要在北方,书法家多出生和生活在北方,书法艺术深受北方地理环境的熏陶。而宋代后期书法之所以以“秀”取胜,也明显与当时我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南移,书法家多出生和生活在南方,其书法艺术深受南方地理环境的影响等有关。

再具体到书法家个体,如元代大书法家赵孟頫系浙江湖州人,他的楷书秀丽妩媚、潇洒生动,折射出优美的江南风光和南国秀民的气质,与北人颜真卿、柳公权等人雄强刚健的楷书风格大相径庭。再如“书圣”王羲之,他的书法清丽俊逸,如“清风出袖,明月入怀”,王羲之虽然出生于山东,但小时候就到了江南,长期生活在江浙一带,会稽灵山秀水的长期熏陶,使他具有与南国秀民相似的审美情趣。更重要的是,南、北地理环境的先后熏陶和不同地域文化的锻冶,对他的书法艺术升华和飞跃起了一定的作用。也許正是因为王羲之兼有北人与南人的气质,才使他卓立于书法艺术之林。

猜你喜欢
书法艺术书法家书法
浅谈书法艺术在群众文化中的地位与作用
小小书法家
小小书法家
小小书法家
小小书法家
诗书画苑
书法等
西周青铜器铭文书法艺术探微
图说书法(三十九)
气酣势畅 沉雄洒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