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隐喻性术语的特点与俄译原则

2021-07-16 20:42孙丽丽
锦绣·上旬刊 2021年8期
关键词:术语中医隐喻

孙丽丽

摘要:隐喻现象在中医术语中是普遍存在的,基于隐喻认知的中医语言为中医的对外翻译带来了巨大的困难。目前学界对中医隐喻性术语俄译展开的研究较少。基于此,本文以《黄帝内经》两俄译本为语料,对中医隐喻性术语及其俄译形式展开分析,发现中医隐喻性术语具有简洁性、文化性和多义性的特点,在翻译时应采取简明扼要、医理为先和概念准确的原则。

关键词:中医;隐喻;术语;俄译

中医作为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越来越受到国外认可。然而中医术语的翻译在文化对外传播与交流中却受到重重阻碍。中医“取象比类”的独特思维决定了中医语言本质上是隐喻性的,因此在中医对外传播的过程中,隐喻的翻译显得尤为重要。《黄帝内经》是大部分中医术语的来源,它奠定了中医学的理论基础。鉴于此,本文以《黄帝内经》维诺格罗茨基(Б.Б.Виногродский)和阿拉诺夫(Д.Ф.Аланов)的俄译本为语料(下文简称维本和阿本),以《中医药学名词》中规定的中医术语为标准,对其中具有隐喻性意义的术语进行筛选,共获得术语211条,并对其特性与俄译原则展开探讨。

1 中医隐喻性术语的特点

1.1 简洁性

汉语是意合语言,具有简洁、流畅、押韵等特点。加上中医术语通常带有古汉语的特点,与其他学科的现代汉语术语有所不同,因此,中医隐喻性术语往往词长较短,却承载了丰富的概念内涵。但若翻译成其他语言,就会失去这种特点。我们将汉语术语的词长与两位译者翻译之后的词长情况进行了大致的对比,结果如表1:

由上表可看出汉语术语一般在六字以内,其中二字至四字术语最多,语言精练简洁,概括性强。而翻译成俄语之后则出现了很多六词以上的术语。很多中医术语翻译成俄语后就会变成短句甚至从句。其原因之一在于汉语术语中的隐喻意象往往在译入语中找不到合适的对等词,因此中医隐喻性术语翻译成外语后一般要加以解释,而不能保留原来的结构和修辞方法。但过长的术语会影响概念的运用与普及。因此在翻译时是否还应当保留、或应当如何保留中医术语的简洁性和对仗性,是中医隐喻性术语翻译的难点所在。

1.2 文化性

中医的发展与中国传统文化有着紧密而不可分割的联系,中国古代的哲学、天文学、社会制度等,都对中医理论的形成有着一定的影响。这使得带有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中医学术语在翻译时找不到合适的对等词。例如,中医术语“气”、“阴阳”就是受到古代道家文化的影响而形成的。

道家的本体生成论认为,道是最原始的本体,它先于时空而存在。所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里的“一”指的就是由道派生出来的“气”,它弥漫于宇宙时空中,是构成物质世界的本原(张其成2004:162);“二”指的是“阴阳”,即事物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三”指阴阳互动的过程。有了阴阳的对立、转化、消长的互动才有了宇宙间的万事万物,即“三生万物”。该理论对中医学的气学说、阴阳学说以及中医理论中的辩证思维观产生了深远影响。可见,这类隐喻性术语蕴含的文化性、哲学性、抽象性也是中医翻译研究面临的难点。

1.3 多义性

导致中医术语多义性的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方面,中医的经典名著大多是用文言文记载的,文言文表达精练,常有词类活用的现象,在很多情况下会用同一词来表示不同的概念;另一方面,文言文作为我国古代的书面语言,具有稳固性的特点,它代代相传,历久不变。但语言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几千年来,随着汉语的不断丰富发展,很多中医理论的概念不断被后人赋予新的内涵,从而形成了多义的术语,导致概念的多义性。

例如,中医术语“虚”、“实”、“精气”等术语,它们的概念抽象、内涵丰富,在不同的语境中可能指代不同的含义,这为中医语言的理解与翻译带来了很大的困难,不同译者可能会对同一概念有着不同的解读,从而导致了翻译形式的不统一,造成了术语翻译的混乱现象。

2 中医隐喻性术语俄译原则

在分析了中医隐喻性术语的特点后,我们发现这些特点同时也是中医翻译的难点所在,为改善中医隐喻性术语翻译的混乱现象,进一步规范中医隐喻性术语的俄译形式,本文尝试提出以下三条俄译原则,以探索如何在翻译过程中恰当处理隐喻性术语的特点。

2.1 简明扼要原则

“简明扼要”即简洁明确,抓住重点。术语的翻译应符合规范,不能过于冗长,同时还要准确传达关键信息。冯志伟指出:“术语一般不易于过长,过长的术语往往不便推广,而且常常导致省略,使表达含混,结果适得其反,事与愿违(冯志伟1997:2)。”因此,译者在翻译时,要尤其处理好中医隐喻性术语外译过程中导致的术语过长的问题,简明的术语更有利于概念的普及和推广,从而促进中医的传播和交流。对于形式简短,但又内涵丰富的中医隐喻性术语,在俄译时可以运用省略或简化的形式来解决术语过长的问题,举例如下:

【例1】

中文:手少阳三焦经

阿本译文:канал ручной малый ян тройного обогревателя

维本译文:меридиан трёх обогревателей малый ян на руке

分析:手少阳三焦经属于十二经脉之一。在两俄译本中两位译者对十二经脉的翻译有固定的格式,阿本的译法为:经脉名称+手或足+阴或阳+脏器名称,维本的译法为:经脉名称+脏器名称+阴或阳+на+手或足。虽然两种译法都能完整地传递源语术语的含义,但这样翻译未免过于繁琐。其实对于这类经络类术语,在翻译时完全可以舍去次要信息。十二经脉的命名是有规律的,是根据其分布于手足内外、所属脏腑的名称和阴阳属性三个方面来命名的(孙广仁2002:161),其中构成十二经脉名称的关键信息是其所属脏腑的名称,阴阳、手足等信息是对经脉属性和分布的标记,它们可以通过经脉的循行部位来进行推断,属于次要信息。因此我们认为,十二经脉术语的俄译形式也可以簡化为经脉名称+脏腑名称。故手少阳三焦经就可以翻译为:меридиан тройного обогревателя。

将术语的俄译形式简化后,虽舍弃了部分内容,但仍保留了关键信息。因此,译者在对源语隐喻意象进行取舍时,要时刻坚持简明扼要的翻译原则,对于隐喻意象过于复杂的术语,可以省略或简化,以适应术语的简洁性。

2.2 医理为先原则

对于文化特点鲜明的中医隐喻性术语来说,若保留隐喻意象,源语的意象映射到译语中可能显得晦涩难懂。若舍弃源语的隐喻意象,又担心中医语言失去了原有的特色。对于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明确,《黄帝内经》本质上是一部医学典籍,虽然它的语言表达带有很强的文学色彩,但它毕竟不是一部文学作品。“中医翻译理所当然的应属科技翻译。”(李照国1993:50)。中医典籍外译的根本目的是传播我国的中医文化,而并不是汉语丰富多彩的表达方式。国外读者的需求也是想要了解中医的医理以及如何运用这些医理来养生、治愈疾病等。而并不是想体会其中晦涩难懂的具有很强文学性和哲理性的语言表述。因此对于文化特点鲜明的中医隐喻性术语,应坚持医理为先的原则,在必要时可将其中的隐喻性表达省略不翻译,举例如下:

【例2】

中文:传导之官

阿本译文:путь передачи

维本译文:толстая кишка выполняет функцию передаточного пункта

分析:《素问·灵兰秘典论》借助古代官职来解释人体五脏六腑的功能:“大肠者为传导之官。”但传导并不是真正的官职名称,将它称为“之官”,旨在借助这种关系来说明脏腑的功能。在翻译时,若将这一隐喻意象生搬硬套,必然会导致读者的困惑,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就可以省略该意象,仅将脏腑的功能译出即可。

“传导之官”指的是大肠具有传导水谷糟粕的生理功能(张登本,孙理军2008:51)。阿本的翻译形式仅译出“传导”,省略了“之官”的意象,同样很好地传递了这个意义。维本虽然也译出了大肠的功能,但术语形式显得过于复杂。综上,该术语的翻译我们比较倾向于阿本的翻译方式。

但强调该原则并不是想把中医完全西化,一些能体现中医理论核心和中华文化特色的词语(如阴、阳、气等),在译入语中找不到合适的对等词,我们仍然可以采用音译法保留其语言特色。但当保留源语的修辞方式和表述医理相冲突时,要始终以传递医理为先。

2.2 概念准确原则

中医术语的翻译是中医翻译的基础,只有确定了中医基本名词术语的翻译形式,才能进一步考虑句子、段落、篇章等的翻译。因此确保概念的准确性在中医术语翻译的过程中尤为重要。中医典籍大多是以文言文的形式记载的,因此在中医术语中,一词多义的现象就不足为奇了。很多的中医隐喻性术语在不同的语境中,可以表现出不同的含义。针对这样的术语,我们要坚持概念准确原则,即结合医理,根据不同情况分辨多义术语具体含义的方法。

【例3】

中文:督脉

阿本译文:управляющий сосуд, ду-май

维本译文:меридиан ду-май

分析:“督脉”为奇经八脉之一。称之为“奇”,是因为它们既不直属脏腑,又无表里配合关系,在十二经脉之外别道而行,分布也没有固定的规律。“奇经八脉”又称“奇经”,是人体经络走向的一个类别,因此虽言“脉”,实则为“经”。故应译为“меридиан”而不是“сосуд”,维本的翻译更为贴切。

由此可见,多义性术语在翻译时,不仅要分辨汉字的本义及其引申意义,在译入语中寻找合适的对等词,还要分辨其中的医理,才能传递术语所指代的正确含义。

3结语

本文通过分析中医隐喻性术语的特点,总结了中医隐喻性术语翻译应坚持的三条基本原则。简言之,对于具有简洁性的中医隐喻性术语,当术语外译后出现俄译形式过长的问题时,要坚持简明扼要原则,适当省略术语中的次要信息;对于具有文化性的中医隐喻性术语,当源语的隐喻特色表达与传递医理相冲突时,要坚持医理为先的原则,省略术语中的隐喻意象;对于具有多义性的中医隐喻性术语,要坚持概念准确原则,即要根据具体的语境来确定其含义。

参考文献

[1]冯志伟.现代术语学引论[M]. 北京:语文出版社,1997.

[2]李照国.中医翻译导论[M]. 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1993.

[3]孙广仁.中医基础理论[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

[4]张登本,孙理军.全注全译黄帝内经[M]. 北京:新世界出版社. 2008.

[5]张其成.中医哲学基础[M]. 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4.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0年黑龙江大学研究生创新科研重点项目“《黄帝内经》中医隐喻术语俄译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YJSCX2020-054HLJU;全国科技名词委“十三五”科研规划2019年度科研项目“中国传统文化术语俄译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YB2019019。

(黑龍江大学俄罗斯语言文学与文化研究中心 黑龙江 哈尔滨 150080)

猜你喜欢
术语中医隐喻
爱的隐喻
论隐喻理论构建的参照维度及连续统
概念隐喻新类型中的认知机制探讨:共现性还是相似性
基于隐喻相似性研究[血]的惯用句
第三届“面向翻译的术语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征集)
中医英译的误译现象探析
关于中西医结合治疗乳腺增生病38例临床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