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丹蕾
【摘要】心理健康课作为中小学教育中发展人的各项品质、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课,在内容选材、课程设计上理应是积极向上的,引导学生追求乐观幸福的,以积极心理学理念作为指导进行小学心育课程设计是符合当代教育观的需求的。从长远的人的发展来看,积极心理学对帮助避免心理疾病的发生有一定的作用,更符合小学生心理发展的需要。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小学心育;课程设计
在传统的小学心育课程中,我们能够看到有较多的德育痕迹,主要体现在对学生价值观的引导、行为修正等方面,主要目的为避免学生心理问题的发生。这样的课程虽也有很大的必要,但总让学生觉得虚而不实,老师在授课时也容易以讲理论为主,缺乏必要的体验,无法让学生真正感受到心灵的触动,使得小学心理课成为了“消防员”式的课程设置。积极心理学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与传统的问题导向心理学不同,积极心理学主张研究人类的积极心理品质,关注人类的健康幸福与和谐发展,倡导关注个人的资源,发挥优势,以获得更高的生活幸福感。对小学生而言,他们的人生刚刚起步,他们的未来充满无限的可能性,他们更需要的是自我发展性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2019年,我校提出“童彩教育”教学理念——“让师生都享受到教育的幸福”,这恰巧与积极心理学主张的从正面引导人们进行思考、感受,提高人对幸福的感受的理念不谋而合。因此,在这个思路的指引下,我重新对我校的心育课程进行了设计。积极心理学是以关注人类的健康幸福与和谐发展为主要内容的,因此在进行课程设计时我着重增加让学生感受、体验真实情感的部分,而减少了理论的讲解。
一、培养学生感受当下、接纳自我的情感
很多老师、家长都说,现在的学生都“身在福中不知福”,生活条件的优越反而让学生不懂知足。其实这是由于很多学生没经历过长辈们曾经经历过的生活,缺乏对比,没能从实际中感受到自己当前享受到的优越。同时因为“别人家学生”的存在,更让学生把自己的不满足、不幸福的感受放大了。
积极心理学理念下的心育课,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培养学生感受当下幸福,接纳自我的积极情感。因此,我设计了《我喜欢我》《我爱我的家》《接纳不完美的自己》等适合不同年级学生的内容,帮助他们从个人、家庭、朋友、集体等实际出发,逐步发现身边的资源,学会发现幸福,接纳自我。
二、提高学生对生命的认知能力,从实际出发学会对生命负责
生命教育一直都是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一个重要部分。以往的生命教育课多以“珍爱生命”为主题,着重讲生命的珍贵、艰难、自強不息等,往往是通过很多案例来告诉学生需要爱惜自己的生命。但我们身边大部分的学生都没有经历过什么巨大挫折,也没有很直接地感受过生命的脆弱,因此在听传统的生命教育课的时候往往停留于表面,没有触及内心。
因此我改变了传统的“理论+案例”的方式,改为学生自主探究和体验来上生命教育课,提出“我的生命天敌”“我能为自己的生命做什么”“为生命之树增加养分”等小任务,让学生合作查找资料、讨论,感受到生命成长的不容易,并且找到自己目前能为自己的生命成长做的事,最终意识到注重平常生活中的习惯养成,学会自我保护,才是珍爱生命的最好做法。
三、发展学生关注身边美好人和事的能力,增强学生与环境的连接
当前环境日益复杂,而作为学生学习压力也随之增大,很多学生从小学起就不得不参加各种补习班,而家长也对自己的学生提出了越来越高的成绩方面的要求。很多学生为了学习已经付出了很多的精力,每天的生活中看到的似乎只有作业和分数。我在平时与学生的交流中发现,很多学生对当今社会环境、人文环境的认知非常缺乏,对身边环境的感知也较缺乏,很多实际生活问题都不能独立解决。
缺乏与环境的连接,必然会逐渐导致学生无法适应快速变化的社会,甚至无法独立进行思考与解决问题,更严重的会让我们的身边出现越来越多的“巨婴”。因此积极心理学理念下的心育课还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要增强学生与环境的连接,培养他们关注身边人和事、独立应对问题的能力。为此,我在课程中设计了《校园的美我知道》《提高我的心理弹性》《我是生活小能手》等内容,从日常生活入手,促使学生观察、思考个人与生活、个人与社会、个人与环境的关系,不断提高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促使他们能以更积极地态度面对生活和复杂的环境。
积极心理学挑战了传统的以研究心理疾病、心理问题为主要内容的心理学理论,以积极心理学理念为指导的小学心育课程设计,也必定对传统的小学心育课程造成一定冲击。但从长远的人的发展来看,积极心理学对帮助避免心理疾病的发生有一定的作用,也更符合当今小学生心理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曹刘霞.儿童积极心理学[M].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2018.
[2]彭凯平.清华积极教育课程汇编(1-3年级)[M].清华大学出版社,2019.
[3]彭凯平.清华积极教育课程汇编(4-6年级)[M].清华大学出版社,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