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宾
摘 要:线性文化遗产是指在拥有特殊地理空间概念下的线形或带状区域内的文化遗产集群、地域文化纽带、线性文化廊道。山东省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文化遗产分布广而丰富,形成覆盖全省、跨越各历史时期的线性文化遗产网络。面对线性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存在的一系列问题,今后应该在开展资源调查、加强基础研究,完善规划体系、实施整体保护和依法保护,坚持项目带动和文旅融合等方面继续探索,促进线性文化遗产的科学保护、世代传承、合理利用。
关键词:文化遗产;线性;保护
线性文化遗产是指在拥有特殊地理空间概念下的线形或带状区域内的文化遗产集群、地域文化纽带、线性文化廊道。山东省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是儒家文化、泰山文化發源地,也是传统革命老区,文化遗产分布广而丰富,种类多样,内涵丰富,有以大运河为代表的水利工程、以齐长城为代表的军事工程、以黄河为代表的峡谷河流、以海疆沿线为代表的海岸地理、以胶济铁路为代表的铁路交通、以八路军进山东线路为代表的重要历史主题事件等,涵盖政治、经济、军事、自然地理、文化交流等各个方面的优秀成就,形成覆盖全省、跨越各历史时期的线性文化遗产网络。
1 山东省大型线性文化遗产保护实践
在山东省文物事业发展“十二五”和“十三五”规划中,先后提出了“七区两带”和“七区三带”(图1)文化遗产片区保护战略,构建大运河、齐长城和山东海疆文化遗产带。2019年以来,又把黄河作为重要轴线,积极推进黄河文化遗产带建设。
1.1 大运河文化遗产带
近年来出台的《山东省大运河遗产山东段保护管理办法》是我国第一部由省级政府颁布实施的大运河保护专项规章,也是山东省第一部大运河遗产保护法规。“十三五”期间又相继完成《大运河遗产山东段保护规划(2012—2030)》《山东省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实施规划》编制工作。有效推进运河遗产本体保护,申遗期间山东省各级共投入资金10多亿元,打造出南旺分水枢纽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台儿庄月河及古城、戴村坝、中国运河博物馆等一批亮点工程。南旺分水枢纽遗址的考古发掘被评为2011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申遗后继续加大对运河遗产本体的保护力度,截至2019年年底,共实施省级以上运河本体保护项目37个,省级以上文物保护专项补助资金7241万元。加快实施张秋石桥、临清闸、伏羲庙等一批重点工程,有效保护了文化遗产及其环境景观。运河沿线已建成旅游项目15个,聊城中华水上古城、枣庄台儿庄古城、泰安白佛山文化产业园、济宁微山湖旅游综合开发、德州四女寺运河综合开发等一批投资大、带动力强的项目相继建设或营业。运河文化品牌影响力扩大,沿运河5市建成历史文化展示场所670多处,成为展示、传播运河文化的重要基地。
1.2 齐长城文化遗产带建设
齐长城文化遗产带对齐长城遗产及齐长城沿线相关的历史文化资源、非物质文化遗产、自然风景资源、其他资源进行梳理和整合。近年来推动制定《山东省齐长城保护与管理条例》,配合国家文物局开展齐长城文化遗产监测体系建设,分点段实施本体保护展示工程和景观环境治理工程。2016年以来,共实施齐长城文物保护项目20个,投入国家和省级文物保护专项资金3632万元,完成齐长城黄岛段、博山段、淄川段、安丘段等修缮保护工程。加强齐长城保护和利用,推动沿线传统村落保护和旅游景区建设。
1.3 山东海疆文化遗产带建设
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山东海洋强省建设行动方案》,加快编制《山东海疆文化遗产带保护建设规划》。开展山东海上丝绸之路遗产调查,加强遗产研究和遗产点培育提升力度,加快实施蓬莱水城、垦利海北遗址、利津铁门关遗址烟台港、青岛板桥镇等相关遗产点的保护展示及环境整治工程,实施水下文化遗产保护展示工程。以古港口码头、盐业遗产、沿海海防遗产、古代城址、古代祭祀遗址、革命遗产、近现代建筑遗产和乡村记忆遗产保护与展示为重点,策划实施海阳地雷战、胶东革命史纪念馆、威海刘公岛及炮台、威海湾清甲午沉舰、荣成海草房、东营南河崖盐业遗址群、刘家盐业遗址等一批保护展示项目,推进黄河三角洲盐业遗产和沿海海防设施保护规划编制。
1.4 山东黄河文化遗产带建设(图2)
开展资源调查和基础研究,根据《推动我省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的几点建议》《关于我省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若干重要问题的思考》开展专项规划编制,突出山东省特色,提出构建“一轴两带贯通、九大组团协同”的战略布局。抓好重点领域基础工作,加强黄河流域文化遗产保护,积极推进大汶口遗址、鲁国故城、城子崖遗址等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提升展示水平,加大开放力度。加快实施泰山古建筑群、定陶王陵、济南明府城等重大文物保护工程。推进黄河流域重点文旅项目建设提升,打造“黄河入海”文化旅游目的地品牌,把黄河流域文旅项目作为政策支持重点,先后对艾李湖生态湿地旅游项目、齐河博物馆群、滨州魏集古村落风景区等9个项目予以贴息支持。同时,积极推荐将济南明水古城项目等9个黄河流域文旅项目列入省重点项目盘子,将东营黄河入海海洋牧场农旅等10个项目纳入重点项目库。推进相关艺术创作,配合筹办《黄河入海》大型交响乐主题文艺演出,组织开展山东省黄河文化主题美术创作。加紧创作以推进黄河滩区迁建、实现群众“安居梦”为主题的吕剧《一号村台》。加强与黄河流域省份交流合作,将“黄河非遗大展”列入第六届中国非遗博览会,全面展示黄河流域非遗保护传承成果,讲述黄河故事,展现黄河精神。第八届山东文博会首次设立沿黄特色文化产业联展和沿黄文旅产业峰会,推进沿黄省份协同发展。
2 普遍存在的问题
2.1 整体保护难度大
线性文化遗产大多历史悠久,时间跨度大,无论是水系、大型工程还是交通贸易路线,从产生到发展成熟,都经历了相当长的一段时期,跨越了多个行政区,这对于整个遗产的保护也造成了很大的困难。如山东海疆文化遗产带跨越山东省7市、33县,海岸线长3345千米,时空跨度大,沿线遗产众多、种类丰富,保护历史欠账较多、基础比较薄弱、整体经费投入不足,保护责任落实还有待进一步强化。
2.2 协调机制亟待加强
线性文化遗产带是动态的、规模宏大的网状系统。目前相关部门间协调配合不够,遗产保护与其他行业专项规划内容和政策措施存在矛盾冲突,制约了线性文化遗产的整体保护开发和建设。如大运河未建立统一的工作协调机构,在用河道与废弃遗产并存,缺乏对遗产整体价值充分系统的展陈体系。现有项目和工程大都着眼于旅游、航运等发展功能,与运河文化、儒家文化等联动不够紧密,运用现代技术展示运河文化活态化的水平不高。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涉及文化文物、经济、交通、水利、生态等领域,需要加强顶层设计、协调管理,统筹规划、政策推动。
2.3 传承利用质量不高
文化遗产带多与某一历史时期的交通、经济、军事有关,是某一历史时期重要经济社会发展的再现。目前,文化遗产带的保护利用与经济带发展的有机结合度不高。如齐长城文化遗产带,因多跨越山地、丘陵,地理环境复杂,基础设施和相关配套服务设施不够健全,交通建设相对滞后,仅有较少点段在保护修缮后实施了展示利用项目,利用水平较低。同时还存在部分遗产点开发过热、商业活动过度、旅游开发急功近利、破坏环境以及地方政府重视用文化遗产带动经济发展,重申报、轻管理等问题。
3 工作思考
3.1 全面开展资源调查,加强基础研究
目前省内线性文化遗产资源状况尚未全面摸清,除大运河、齐长城世界文化遗产外,黄河、海疆资源调查还在进行中,其他如胶济铁路沿线近现代工业遗产、大汶河流域文化遗产等尚未启动专项调查工作。下一步,应全面开展大中型线性文化遗产资源调查,通过资料梳理、考古调查、勘探发掘,结合资源调查情况,深化基础研究,设立专项课题,开展遗产串联载体、遗产点、遗产保护理论与技术、展示理念与方式、管理体制和机制等问题进行深入研究。
3.2 完善规划体系,实施整体保护
全面实施线性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专项规划编制工作,修订完成《齐长城文化遗产保护规划》,持续推进完成《山东省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规划》和《海疆文化遗产带规划》。统筹沿线各类资源,形成统一规划、整体保护的格局。合理设置保护区和展示区,既突出整体的连贯性,又避免展示利用的同质化,最终实现多目标的多赢保护。
3.3 优化体制机制,强化依法保护
对于分布地域广、体量大的线性文化遗产,建立省级线性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工作协调机制,负责统一指导和统筹协调。沿线市县落实主体责任,形成上下联动、统一有序的协调机制。健全相关法律法规,推动出台大中型线性文化遗产保护管理法规制度,依法履行文化遗产保护责任。
3.4 坚持项目带动,实施线性文化遗产保护工程
坚持文物工作方针,实施一批文物本体保护修缮工程,重点对大运河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8段河道、15个遗产点,齐长城管控保护区内129处遗产点,包括墙体102处、壕堑1处、山险22处、烽火台(烽燧)2处、关2处,黄河和海疆沿线各类省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实施本体修缮,确保文物安全。
3.5 强化文旅融合,提升文化遗产展示利用水平
全面实施长城、运河、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打造齐鲁样板。围绕核心展示园、集中展示带、特色展示点建设,推进沿线文化遗产点段、文物保护单位、遗址公园等文物资源与相关旅游目的地建设、旅游产品开发的有机衔接,开展形式多样的文物旅游、体验旅游、研学旅行、休闲旅游项目。打造鲁风运河、泱泱齐风、黄金海岸和黄河入海等重点文化旅游目的地品牌。
3.6 鼓励社会各界参与线性文化遗产保护利用
充分利用多种渠道宣传教育、推广普及线性文化遺产保护的相关知识,激发社会各界对遗产的兴趣,提高保护意识和保护自觉,引导用科学的态度审视文化遗产保护,理性对待线性文化遗产保护与展示利用。
线性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是文化遗产整体保护的新探索、文化遗产研究的新课题。虽然近几年全国多地都在积极推进,但尚未形成科学一致的理念和成熟、完善的做法,需探索新时代线性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利用的新路径,促进线性文化遗产的科学保护、世代传承、合理利用。
参考文献
[1]梅耀林,周岚,张松,等.跨区域线性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J].城市规划,2019(5):40-47.
[2]朱雪梅.自然与人文交织 石塘和丹霞互映—基于文化线路的南粤古驿道与古村联动发展研究[J].南方建筑,2017(6):31-37.
[3]季宏,闫觅,徐苏斌,等.天津北塘炮台 海防线性遗产的保护困境[J].中国文化遗产,2010(3):64-71.
[4]俞孔坚,奚雪松,李迪华,等.中国国家线性文化遗产网络构建[J].人文地理,2009(3):11-16,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