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笑竹
摘 要:山西博物院馆藏近现代革命类纸质文物是中国共产党在山西地区领导中国革命的重要且珍贵的历史文献资料。对这些革命文物进行预防性保护,不仅有助于保存,为科学研究和陈列展览提供服务,而且对于深化推进山西地区革命史的研究,弘扬山西地区优良的革命传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文章通过对山西博物院馆藏革命类纸质文物的保存现状及病害成因进行调查和分析,总结出针对山西博物院馆藏纸质文物进行预防性保护的可行性措施,以期为山西博物院和其他博物馆纸质类文物的预防性保护提供参考。
关键词:纸质文物;预防性保护;微环境调控;分析研究
0 前言
山西博物院是国内大型的现代化综合性博物馆,也是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纸质文物作为博物院的重要收藏门类,在历史信息的记录及考证方面具有全面、直观、翔实的特点。①山西博物院馆藏近现代革命类纸质文物是中国共产党在山西地区领导中国革命的重要且珍贵的历史文献资料,珍贵文物约3800件,其中一级文物334件。主要包括报纸、纸币、邮线图、邮印册、票据、书籍、信札等。这些纸质文物真实地记录了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及社会状况,是对当时的政治环境、经济生活、民俗民风、革命运动、社会活动等诸多方面的反映,是研究山西地区近现代革命时期的社会政治、经济制度、民俗风情、社会生活的重要实物资料和不可多得的珍贵文物史料。但是纸质文物有脆弱性和敏感性的特征,修复速度远远赶不上文物自然老化的速度,文物保护工作的难度和力度也相应地增加。研究证明,对保存环境实施有效监测和控制,最大限度地减缓环境因素对文物的破坏作用,从源头有效提升文物的风险预控能力,切实将纸质文物保护的重心从文物本体的“抢救性保护”向文物本体与周边环境、文化生态的整体“预防性保护”转变,是保护革命类纸质文物的关键。②
1 纸质文物保存现状调查
革命类纸质文物在近现代动荡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应运而生,很多文物的原始保存条件十分恶劣。文物本体的工艺和用料鉴于当时的现实条件,无论是纸张、油墨还是印刷、装订等,大多比较簡单粗糙,容易加速文物的自然损坏,而且大部分文物在入藏时就已经存在酸老化、残缺、褶皱、断裂、霉变、污渍、虫蛀、鼠啮、烬毁等情况。目前虽然山西博物院已为文物提供了一定的保存条件,但由于文物数量较大、种类繁多,存放方式、空间环境等仍不能满足文物保护要求,加之近现代纸质文物的材质性质,对环境的温湿度、防尘、紫外线、光线、照度、酸性气体等要求较高。所以当前革命类纸质文物在保管和保养维护中有以下主要问题:第一,库房未配备环境温湿度及空气质量监测和调控设施,文物保存环境无法实时监测和调控,使文物长期处于不利于保存的情况,极易发生氧化、褪色、起翘、霉菌等病害,且有进一步恶化的趋势。第二,文物库房虽采用木质柜,但柜子年久变形严重,有些柜门不能闭合,柜子玻璃破损;还存在大量珍贵的纸质文物堆放于柜子中和不同材质文物混合存放的情况,文物保存具有较大的安全隐患(图1、图2)。第三,库房中的馆藏珍贵文物也缺乏专用的文物囊匣进行保护,许多文物都是裸放于柜内,极易导致文物碎裂,不便于日常文物保护工作的开展(图3~图5)。第四,纸质文物普遍酸老化严重。大部分书籍类文物有大片污渍和霉渍(图1),有些封皮脱落、装订线断损,页面、书脊、书口等部位严重缺损,书页翻动时出现掉渣、裂口、破碎的现象;部分报纸严重絮化,报面多处褶皱甚至破损,字迹模糊难辨等。长期以来,这些文物缺乏常规的保养维护,如任其自然发展下去,将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
2 文物病害原因分析
1940年,巴罗以实验确认纸张中的酸性是导致纸张劣化的主要原因,酸性物质会加快纸张纤维的水解反应,使纸张催化变色,加速纸张老化,机械强度下降甚至发生脆裂。①近现代纸张文献是我国从传统印刷向机械印刷过渡时期的产物,造纸中使用的机械磨浆纸和酸性化学纸张,机械印刷中使用的化学酸性油墨等使生产的纸张酸性严重,机械纸的保存情况较手工纸差很多。②研究表明,民国时期文献的酸化程度在所有纸质文物中最为严重,如再不进行有效保护必然会使文物进一步恶化,造成不可逆的破坏。①因此,减缓纸张酸化是防止纸质文物劣化、毁损工作的重中之重。
温湿度也是纸质文物保护中的重要环境因素,它们和自然界的其他因素相互影响共同成为导致文物破坏复杂过程的元凶,是文物保护调控过程中的重点和难点。③山西太原地区属于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冬季干冷漫长,夏季湿热多雨,春季升温急剧,秋季降温迅速,春秋两季短暂多风,干湿季节分明。研究表明,温度每升高10℃,化学反应速度就会增加1~3倍,纸质文物的原有属性在物理性质和化学结构上遭到破坏。同时,湿度增大化学反应速率也会增大,湿度对材质体积膨胀的影响远大于温度变化对纸质文物的损害。水分作为有害化学反应的媒介,为微生物提供良好的环境,也会加速纸质文物的霉变速率。
此外,光辐射会对有机质地的纸质文物产生光化学反应,加速文物老化,使文物出现变色、硬化等现象。研究表明,降低照射到纸质文物上的光照度、缩短照明时间,过滤对文物损害较大的紫外线、红外线辐射,都将有利于纸质文物的长久保存。甲醛、乙醛等污染气体会影响文物的保存环境,加速文物发生腐蚀等反应。有害生物如真菌、细菌和放线菌等不仅会产生低分子糖粘连文物,而且代谢过程会增加纸张的酸度,使文物产生新的病害。④
由此可见,纸质文物是一个复杂的综合体,环境变化对文物的破坏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酸度、光照度、温湿度、污染气体和有害生物等对纸质文物的协同破坏作用严重威胁文物的寿命,这些因素综合作用导致纸质文物一步步走向酸化、褪色、霉变、脆化和糟朽。表1列出了纸质文物适宜的保存环境。
3 馆藏革命类纸质文物的预防性保护
鉴于当前山西博物院馆藏革命类纸质文物整体保存较差的现状,结合导致纸质文物破坏的综合性因素分析,如何有效减少各种破坏因素对纸质文物的影响,比起对文物实施主动“医治”的本体保护修复手段,改善文物所处环境的预防性保护措施更有益于文物的长期保存。所谓的预防性保护即通过质量管理、监督、测评等流程从源头上有效抑制文物保存环境中存在的各种危险性因素,运用多种手段对文物保存的微环境实施有效的“稳定、洁净”调控,充分保证文物存储环境各项指标符合要求。①
3.1 建立库房环境检测和调控系统
革命类纸质文物库房环境无线传感即时监测系统解决了人工手动监测中不连续的缺陷,全面实现实时、连续监测文物保护环境的变化,并通过无线通信技术将监测参数传输到监测中心,对异常保护环境及时预警,以便文物管理工作者采取必要的调控措施,有效提高文物保护的效率和质量。同时,无线传感监测系统的建成,可以得到完整的文物保存环境数据库,将为研究山西博物院文物保存环境规律和特点提供数据支持,为文物预防性保护措施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同时,为方便管理人员对库房环境即时检测,文物库房还配备了高精度便携式文物保存环境检测专用仪器,与布设的无线环境监测系统形成比对和互补。
库房配备专用的恒温恒湿环境调控系统,即环境“净化-调温湿”集成调控装置。该系统能根据不同材质文物对保存环境的差异化需求,提供且精确控制馆藏文物微环境的温度、湿度恒定,而且可以对库房环境中的空气进行多级过滤净化处理,去除掉空气中容易引起文物腐蚀劣化的臭氧、甲酸、乙酸、硫化氢、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有害气体,为文物保存提供稳定、洁净的空气环境(表1)。
3.2 改善文物储存微环境
拟对库房的木质柜进行改造升级,添置文物库房专用的新木质储藏柜架。木质柜体本身具备吸收水分和释放水分的功能,有利于调节柜内相对湿度基本平稳,对有机质的纸质类文物储存微环境起到一定的缓冲作用。此外,增加配备文物库房专用的防震隔离柜、多功能文物储存柜和重型文物架,确保文物分级、分类存放,为文物提供一个安全的环境。
科学运用文物保护装具,为文物营造良好的保存微环境,可以有效减缓纸质文物的劣化程度。纸质文物的包装与一般意义的包装不同,不仅需要考虑外界环境对文物本体破坏的保护作用,还需要考虑包装材料对珍贵文物有无不良影响。用无酸纸材料制作的无酸囊盒和无酸纸袋对湿度等文物保存微环境具有平稳调控功能,同时阻止酸性物质迁移对纸张的酸性损害。无酸耐久性保护材料中的缓冲剂还可以中和纸质文物中的酸性成分,缓解环境中的酸性气体对纸张的侵蚀,可以更好地维持纸张的韧性和强度,对文物起到更好的保护作用。例如,票据类、纸币类、珍贵手迹等应该用无酸的纸袋包装好,平放在无酸囊盒中;报纸类、期刊类、油印册等高酸性的文物应加上无酸性的棉纸作为隔层纸,再放到囊盒中,与其他酸性较低的文物分开存放。
3.3 建立文物管理长效机制
山西博物院馆藏革命类纸质文物的预防性保护是一项系统工程,除了依赖技术和措施外,还应该建立完善的文物管理机制。首先,在现有预防性保护措施的基础上,制定为期三年的维保方案,对文物实施持续的智慧化养护;其次,定期对馆藏珍贵的革命类纸质文物进行健康调查,对一级藏品开展病害分析和健康评估工作,建立调查、分析、评估档案,为后期制定科技保护修复方案提供科学依据;最后,文保人员在提升专业水平和业务能力的同时,要树立文物前置保护意识和风险防范意识,提高文物风险感知能力,将文物预防性保护理念植根于思想意识当中,真正做好文物的“守护者”。
4 结语
文物保护“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我们应当以革命类纸质文物的预防性保护为模板,通过强化意识、形成制度、综合管理,形成文物预防性保护管理、协调、监测、分析、处理、预案等一系列風险预控机制,整体提升山西博物院馆藏纸质文物的预防性保护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