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凤兰
摘 要:宋代官府很重视道路的建设与管理,如修葺驿舍、修筑道路、在道路两侧种植树木、整修河道等。广西的交通建设获得了较快的发展,各地的交通路线不断完善。朝廷在广西全州、桂州、廉州等交通干线上设置了众多驿站,有力地加强了道路的管理与建设,保障交通运行通畅。
关键词:宋代;广西;驿站;交通路线
宋代广西交通是中国古代交通史体系中的一个组成部分。交通的发展状况与地区发展水平密切相关,研究宋代广西地区的交通可以更好地反映该地区的政治经济发展状况。
1 宋代驿站的建设
宋代邮驿制度实行驿递分离。递即递铺,是专门负责文书传递的机构。驿与馆则是专门为过往行人、官员、官物运输提供食宿服务。递铺除了在驿道沿线设置,在一些没有驿路的地区也有设置。通常递铺之间的距离为10~15千米,在路况不好地区,递铺之间的距离较近,为5千米设置一铺。递铺提供马匹,马匹是基本的交通工具。而馆、驿之类只设置在驿路沿线,一般而言是每隔30千米设置一驿,通常30千米的距离差不多为一天的行程。《事物纪原》载:“六十里有驿,驿有饩给,即候馆之遗事矣。”①在路况不好、道路崎岖的地区,两个驿站之间的距离其实不足30千米。
驿路之上通常是间隔几个递铺就有一个驿站,行人可在驿站投宿,在递铺换乘马匹。大多数驿站都有较为完备的食宿条件,驿舍提供基本的被褥、烛火、取暖设备和吃食。但是有些驿馆由于年久失修,驿舍倒塌,严重影响了行人往来。“然时日渐久,馆驿坍塌,不庇风雨,道路无所宿息,为行役者之患。故历朝累降明诏,严责州县,常切检察。或差使臣,专一措置点检,修建铺屋,务合制度,使过往宾客,有所依焉。”②为了解决馆驿坍塌的問题,朝廷下诏州县修建铺屋,为过往行人提供便利。为了加强对道路的管理与建设,保障交通运行能力,宋代官府在广西各交通干道上设置了40余个驿站(包括驿、铺、馆三类),它们或设于前代,宋代沿袭下来,或设置于当时,对保证宋代广西道路的畅通有着重要作用。
2 宋代广西驿路的管理
两宋时期政府很重视对道路的管理,不但颁布诏令在全国范围内修筑道路,而且还注重对道路的维护,“宋于驿路之修整,仿成周之制,每于孟春之月,致谨于修封疆,相阪险,逐处修筑道路”③。官府还在官道两旁种植树木,既可以稳固路面,荫及路人,还可以为修桥筑路提供木材。
宋代对广西道路的治理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在道路上设置驿铺。太祖开宝四年(971)十月十二日,知邕州范旻言:“本州至严州约三百五十里,是平稳径直道路,已令起置铺驿。其严州至桂州,请修置铺驿。诏令严州、桂州据管界道路接续修持,各置铺驿。”④可见北宋初,广西地方官府已在邕州至严州(北宋开宝七年,废严州,循德、归化县并入来宾县,属象州)沿线道路上起置铺驿,同时也奏请严州至桂州间修置铺驿,朝廷最终下诏“各置铺驿”,北宋前期广南路西部至少已建成桂州至邕州间完整的交通路线。
二是在铺驿沿线增加配套设施。广南西路地方官府还在铺驿沿线“植树凿井,每三二十里置亭舍”,据《宋史·陈尧叟传》记载,在太宗时期,广南西路转运使陈尧叟在其治理广西的过程中“以地气蒸暑,为植树凿井,每三二十里置亭舍,具饮器,人免渴死”⑤,进一步保证广南西路境内交通的运行通畅。在仁宗时期,广西阳朔县令陶弼同样致力于在官道两旁植树,“课民植木官道旁,夹数百里,自是行者无夏秋暑暍之苦,它郡县悉效之”①。在道路两旁种植驿树不仅可以稳固路面,还可以为行人车马遮阴蔽雨,对两宋交通往来有着积极的作用,南宋乾道年间范成大自湖南进入广西,记载“夹道高枫古柳,道涂大逵”。
两宋时期,广西对沟通湘、漓两江的灵渠进行了多次修理,据《宋史》记载,宋初,计使边诩始修之。嘉祐四年,提刑李师中领河渠事重辟,发近县夫千四百人,作三十四日,乃成。绍兴二十九年,臣僚言:“广西旧有灵渠,抵接全州大江,其渠近百余里,自静江府经灵川、兴安两县。昔年并令两知县系衔‘兼管灵渠,遇堙塞以时疏导,秩满无阙,例减举员。兵兴以来,县道苟且,不加之意;吏部差注,亦不复系衔,渠日浅涩,不胜重载。乞令广西转运司措置修复,俾通漕运,仍俾两邑令系衔兼管,务要修治。”从之。②
庆历年间,灵渠碎石淤积,影响了漕运与灌溉。嘉祐四年(1059),广西提刑李师中组织人力去除乱石,修复了灵渠,使灵渠得以重新发挥作用。南宋初年,灵渠渠道又变浅。绍兴二十九年(1159),朝廷再令漕臣对灵渠进行修复,同时令灵川、兴安两县的县令共同修治,驿道建设由地方官员兼管,以保障交通航运。
3 驿站与交通路线
3.1 全州—桂州(静江府)路线
从全州进入桂州的路线为全州—兴安—灵川—桂州,沿线有洮阳驿、清湘驿、湘源驿、霞溪驿、深溪驿、罗江驿、大通界首驿、石灰铺、秦城驿、滑石铺、甘棠驿、桂州驿、桂林馆。石灰铺和秦城驿之间有严关,严关在兴安县西南8.5千米处,是陆路进入桂州的重要关隘。全州、桂州之间驿铺数量较多,这是因为桂州作为广南西路治所具有重要地位,全、桂通道是中原进入广西的主要通道。
乾道九年(1173)范成大到静江府任职,入桂路线为永州—全州—兴安县—灵川县—静江府。他入桂行程:二月二十三日,范成大到达全州,投宿深溪驿(在全州西南30千米)。二十四日宿于湘馆。二十六日进入桂林界,官道上“夹道高枫古柳,道涂大逵,如安肃故疆,及燕山外城都会。所有自不凡也”,当晚投宿于大通驿(即界首驿,在兴安县东北约17.5千米)。二十七日至兴安县,兴安县西南8.5千米处有严关,是必经通道。严关位于两山之间,“仅容车马”。再行11.5千米过秦城,附近有秦城驿(在兴安县西南20千米),《岭外代答》记载:“秦城去静江城北八十里,有驿在其旁。”二十八日到达滑石铺(又叫滑石驿,在今小溶江溶流村),从滑石铺走11千米里到灵川县,再行30千米到八桂堂。三月十日,范成大“入城交府事”。③淳熙元年(1174),范成大从静江府出发到成都就任四川制置使。从静江府到清湘县这一路上,范成大经过甘棠驿(在灵川县南10千米,即今县城甘棠江北岸,为水驿)、大通界首驿、清湘驿(在全州城南)、深溪铺(即深溪驿)等驿铺,说明基本的交通条件可以保障。
3.2 桂州—廉州路线
3.2.1 桂州—梧州段
桂州通往廉州的路线从秦汉时期已经存在,是秦汉以来内地与岭南地区联系的主要通道之一。由湘江经越城岭通过灵渠到达漓江,再沿桂江下至梧州。从桂州到梧州的路线为桂州—阳朔—昭州—龙平县(后改为昭平县)—梧州,由桂州进入漓江,经过阳朔和昭州,之后进入桂江,昭州—龙平县(后改为昭平县)—梧州一段全程可走桂江水路。桂州—阳朔—昭州—龙平县(后改为昭平县)—梧州沿线有桂州驿、新林驿、丹霄驿、馆门驿、平旦驿、凤栖驿等驿站。桂州驿,在桂州城北(今桂林市),唐代时称望秦驿,宋代改为桂州驿。新林驿,唐置,在阳朔城北7.5千米处。丹霄驿,唐置,在昭州(今平乐县)。馆门驿,宋置,在昭州(今平乐县),为水驿。平旦驿,在昭平县西南25千米处,为水驿。凤栖驿,在梧州城南15千米处。唐建中二年(781年),在今梧州设置苍梧驿,唐光化二年(899)改为凤栖驿。这些驿站的存在对交通路线的畅通有着重要作用。然而桂江水路水流湍急,多险滩乱石,枯水期舟楫难以通行。《舆地纪胜》记载:“自昭而上,至静江不甚险恶,自昭而下至昭平及梧,多锐石,滩高而水湍激,两岸皆悬崖峭壁。”④昭州以下至梧州的河道水流湍急,多锐石,通行条件险恶。在枯水期,宋人如李纲经过这一路段时并没有走桂江水路,而是取道桂州—阳朔—修仁(位于广西荔浦縣)—象州—贵州(广西贵港市)—郁林州。
3.2.2 梧州—廉州段
梧州至廉州段路线走向为梧州—西江水道—藤州—北流江—容州—北流—郁林州—南流江—廉州。梧州—容州—郁林州—廉州,沿线有朝宗驿、西驿、皇华驿、还珠驿。这一条路线涉及北流江和南流江水路航线,北、南流江入海航线古已有之,直到宋代仍然可以通行。①北流江和南流江之间的鬼门关②,是两江之间的必经通道。北流江水路从藤州开始,逆北流江过容州到北流县为终点,北流县有朝宗驿和西驿,宋代王越石曾宿北流朝宗驿。关于朝宗驿的位置,《徐霞客游记》记载:“其溪为大容东流之水,由桥之北而南注绣江者也。沙街由城南转东,绣江南自粤东高州来,至此已胜巨舟,故阛阓依之,宋人名为朝宗者,指此江而言也。今驿名宝圭。”③据廖幼华考订,宋代的朝宗驿就是元代以后的宝圭驿,驿站的位置在北流县城东南,是一个重要的水驿,也是行人经过鬼门关前后的转运站。之后换陆路过鬼门关,至郁林州沿南流江南下到廉州,再从廉州出海。廉州合浦县有皇华驿和还珠驿两个驿站,这是从廉州出海和海外进入内地的重要驿站。
北流江一段在北流县以下的河道才可以通舟楫,苏轼经过北流江的时候也是从北流县乘竹筏下水,“至北流,作竹筏,下水历容、藤至梧”④。北流县以上河段流经山区,不利于航行。从北流县开始改乘车马走陆路南下,经过鬼门关到达郁林州,从郁林州乘船进入南流江。南流江还可以通行海船,《舆地纪胜》载“危亭北据水南流,槛外频来海上舟”⑤,说明海船通过南流江到达郁林州。
南流江一线是广西连接安南和海南以及出海的重要通道,东汉前期马援征讨交阯的时候,走的就是这一条道路。因为南流江含沙量较高,容易淤积,传说马援对南流江水道进行了治理:“马援南征,以江流迅激,舟楫不通,乃疏凿尽去其石。”⑥唐末高骈南征安南时,也是走这一条道路,“唐咸通末,安南都护高骈既平南蛮獠,诏归阙。自海路由合浦而上,经是滩险不可行,又中伏巨石,骈因留俸钱遣海门防遏使杨俊营治之。至今舟楫通行,人无艰阻。乾符中俊立碑以纪其事,碑今存焉”⑦,这说明南流江还可以通行。至南宋时期,南流江的交通功能已经大不如前,《岭外代答》记载:“今日广右漕计,在盐而已。盐场滨海,以舟运于廉州石康仓。客贩西盐者,自廉州陆运至郁林州,而后可以舟运。斤两重于东盐,而商人犹艰之。自改行官卖,运使姚孝资颐重,实当是任。乃置十万仓于郁林州,官以牛车自廉州石康仓运盐贮之,庶一水可散于诸州。”⑧
廉州的盐并不是走水路,而是用牛车走陆路运盐到郁林州,到郁林州以后才用舟运,可见在南宋时期廉州至郁林州之间的水路即南流江水路就运盐而言是不适宜的。因为这个时期的南流江泥沙淤积,大船难以通行,只能走陆路运盐。南宋以后,南流江水路的泥沙淤积问题难以根本解决,因此吃水深的大船难以通行,影响了其通航能力,这也是廉州港的地位逐渐不如钦州的原因之一。
广西以其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造就了水路、陆路相结合的交通体系,在交通工具的使用上,舟船、车马换乘,为行人的出行提供了便利。然而在某些路段,由于不利的自然条件,路况艰险,如桂江水路水流湍急,多险滩乱石,在枯水期舟楫难以通行,南流江水路的泥沙淤积、河道堵塞问题经过治理也难以根本解决,影响了其通航能力。
4 结语
秦汉以来,国家为经营岭南地区,开辟了多条通往岭南地区的水陆通道。两宋时期,广南西路在继承前代交通道路的基础上,不断发展和完善交通体系,加强对道路的管理。广西交通干线驿站增多,极大地便利了人们的出行与官府对地方的管理,推动了交通网络的发展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