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南南
摘要:中国画以“线”作为生命纲纪,线描是中国画的主要造型手段,是艺术中的基本绘画语言。运用线的轻重、粗细、虚实、长短等笔法可以表现物象的体积、神态、质感和运动感等。《八十七神仙卷》是我国保留至今最完整地以道教故事为题材的传统白描艺术佳作,其精湛的线描技法和生动传神的表现形式被后人研究学习。本文主要从三个方面组成,通过对线描的气韵美、线描的疏密美和“笔线立骨”等入手分析《八十七神仙卷》的审美趣味和精神内涵。
关键词:八十七神仙卷;线描;气韵;笔线立骨
线描作为中国绘画的造型手段之一,是在工笔画使用色彩设色之前的一道重要手序,其画种具有独立的艺术价值。古画理论中“令得圆转,勿使拘孪”、“立为体骨,轻为曲折”、“如锥画沙,如印印泥”等评论依据,都说明笔法和线条完美结合的有效方法可达到线描艺术的最高境界。在中国画线描人物画中“笔”具有独特的概念,“线”的概念原来自西方绘画,随着中西文化的结合,“线”与“笔”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在适用于更高级地表现形神的艺术要求上,简单的线条需要变化多样,不单是线条的连接和转折,去表现物体轮廓,更应当是在一根线中体现它的气态和意志、立体和质感,感情和神韵,这是对表现对象精神层面上的体悟。笔墨结构中的“意”与“势”,可体现出线条的内在美。
在中国画中,线描又称白描,是汲取书法用笔技巧并施以墨色勾染的一种画法,求得“以线存形”的绘画手段,白描画法多用于画人物。《八十七神仙卷》传为唐代吴道子所绘制的一幅绢本白描长卷,画作纵长292厘米,横宽30厘米,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馆中。此幅画作对后人、后代具有积极的研究和学习的价值影响。该卷是以道教故事为题材,画面主体有八十七位神仙人物。主要内容是描绘了八十七位神仙去朝拜元始天尊的场景。该卷中人物形象、神态刻画地栩栩如生、细致入微。衣纹线条,用笔用墨均遒劲有力,行笔磊落挥霍,衣带飘扬,如行云流水般,韵律欢快,这无不体现出八十七位仙人鲜活的生命力。《八十七神仙卷》作为国内外传统白描人物画的传世之作,正是中国传统“线”语言最纯粹而极致绘画语言形式的体现。
一、《八十七神仙卷》中线条的“气韵”美
(一)线描中的“意气”和“神韵”
在顾恺之“传神论”之后,南齐画家谢赫在《古画品录》中对绘画的理论思想进一步扩大,提出六法之纲要。其中六法之首当推“气韵生动”,这是顾恺之对“传神论”的补充和扩展。延续至隋唐五代时期,画家在画面中对“气韵生动”融入新的元素“意气”的特点,使“气韵”的属性更侧重“意”的表达,标新立异了新“气韵”的概念。唐朝张彦远《历代名画记》中说明:“夫象物必在于形似,形似须全骨气。”绘画用笔和书法用笔内在相同,书画同源,讲究“气韵”的存在。线描在中国画当中是非常重要的表现手段,为传达独特的表现力,需要配合别具一格的气韵美,画面才可拥有超凡脱俗的境界。如《八十七神仙卷》的整幅画面中,线条的韵律感与节奏感离不开线条的气韵美。线描中“用笔”的力度和质感才可体现用笔由“意”生“韵”,“意”在作画中应“不求形似于物象”,而以“自然天趣”为尚,这是在有意与无意的表现之間所形成的审美效果。本文中“气韵”所言的“气”则是“意气”,“韵”则是“神韵”。作为中国画审美评判的价值标杆之一的“气韵生动”,在中国的传承和发展上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二)《八十七神仙卷》与“气韵生动”
清方兰士云:“气韵生动以气为主:墨中气韵人多会得,笔端气韵世美鲜知。”线条是情感的载体,画家通过不同人物的线条把个人情感注入画面当中。整卷中有八十七位仙人去朝拜元始天尊的场景,运用夸张的造型,表现高大魁梧地帝君形象、诸位神仙朝拜元始天尊,在这大型队伍中有三位帝君、六位神将、十位真人仙人和六十八位仙人玉女。画家运用大量的长线条体现人物衣袖飘带、旌旗流苏、亭台碧潭等等的线条,交错回旋,人物相互遮挡叠加。通过长短对比,疏密对比达成一种错落有致的意趣。线条装饰性,不仅体现人物的外在特征,更能体现人物的内在气质。行走的动势,有微风拂面的资质,神态器宇不凡,使人感受到各种乐器都在发出一种和谐的音乐,悠扬在空中一般。画面在动作安排,形象动态,线条组织等配置方面,均注意气地承接连贯、气势的动向转折,呈现欢快、蓬勃灵动的生机和节奏韵味。“气韵生动”是中国的精髓,如东晋画圣顾恺之所绘《女吏箴图》,强调人物在眼神的顿悟与手势的搭配。衣襟飘举,衣衫鼓起,似有环绕在身,其体现“气韵生动”地表现。
二、《八十七神仙卷》中线描的“疏密”美
潘天寿曾评论:“全以人物的衣袖飘带、衣纹褶皱、旌旗流苏灯等等的墨线,交错回旋达成一种和谐的意趣与行走的动态,使人感到各种乐器都在发出一种和谐的音乐,在空中悠扬一般”。《八十七神仙卷》整幅画的大体走势是从左向右徐徐渐进的趋势,画家运用长短不一的线条表现队伍的整齐不一、雍容华贵的奇观景象。其中画家运用大量的长线条表现人物前后、衣物纹皱的疏密关系,描绘地惟妙惟肖。图中以两个帝君为中心,扶桑大帝及众仙人为陪衬,塑造出一个体型庞大、光圈环绕的帝君形象,比较其他人的空间布局较大等艺术表现突显帝君的威严,令人尊崇朝拜。画家运用短线条描绘仙人们的不同形象,通过对脸部、手部的细微刻画,头饰繁密地修饰表现出画家的高超技艺。而由玉女组成的疏密相间、错落有致的器乐队伍,手持精致的乐器造型,形成浩荡而庄重的气氛。贯穿整幅画动势的桥栏,相较于其他部分略显稀疏,与静谧盛放的荷花相称。有秩序的排列组合,形成多种构成美,使观众产生不同的韵律美。
三、《八十七神仙卷图》与“笔线立骨”的关系
卢沉先生曾说:“线是统帅,是主要的,就像建筑中的钢架。”这是对“笔线立骨”的最直观的表达。其中“骨”是点画中蕴蓄的力量之美,“线”指的是“用笔”,通过用线描的勾勒方式描绘骨体相貌。在中国古代著名绘画理论《古画品论》中出现的经典句“骨法用笔”,其出自于齐梁时期著名人物画家谢赫所著。“骨法”一词,有学者解释为其一“骨法即线条”,认为谢赫在此处强调了中国画的“以线立骨”。还有一种说法“骨法”即为“中锋用笔”,强调用笔用线注重力度与速度。《八十七神仙卷》是传统中国画中的鼎力之作,整幅画为长卷,运用线的艺术语言绘制出精致的人物表情神态、衣纹组织、桥栏、乐器、荷花等事物。其卷中多用“中锋用笔”,行笔节奏较慢,线条沉着、圆转、洁净、饱满,“用线”多体现线条的气脉相连,错落有致,飘逸洒脱。在人物衣物穿着大致相近的情况下,妥善的运用线条的结构变化处理每位仙人形象的微妙变化。“立骨”贯穿《八十七神仙卷》的整幅画面,尤其对于人物形象神态的骨力刻画,画家注入了更多的个人情感,才表现出如此震撼人心的画面效果。
四、结语
通过对《八十七神仙卷》的临摹中,体会到中国线描艺术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具有丰富的文化底蕴。线描对细节的精致刻画的同时又能很好把握画面的整体结构。随着时代的发展进步,中国绘画艺术应当潜心学习、描摹、研究,将传统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在当代人的更多努力下继续传承保留。《八十七神仙卷》中不仅是对白描人物画的着重体现,更是将当时的文化精神以绘画的形式向世人展示。中国人物画应当继续以线为基础、为传统,继续打造不一样的线描时代。
参考文献
[1].潘公凯.潘天寿谈艺录.【M】.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2011,10.
[2].雷鸣.“十八描”的艺术表现和艺术想象【J】.科技资讯.2017,11.
[3].马瑛.浅析八十七神仙卷的线条美【J】.书画视界,2019,10.
[4].李江慧、徐文生.《八十七神仙卷》中的线之美【J】.美术教育研究,2021,1.
(温州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