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凯鹏 蓝 兰
深圳市罗湖区人民医院,广东 深圳 518001
《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公立医院需要“遵循公益性质和社会效益原则”[1]。当前,新医改已进入深水区,医改的目标仍未实现,公立医院还未能保障公益性。为此,我院分析了公立医院公益性保障的相关问题,制定了相应的解决方案,现整理如下。
1.1基线资料 公益性是针对公共利益而言的,本院参考其他医疗机构的公益性指标,并且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确定了4个一级指标和12个二级指标,并对干预前后的公益性指标进行对比分析,用来评价本院的公益性。其中2018年度的指标为干预前指标,2019年度的指标为干预后指标。两个年度的指标完全对应,可用于统计学分析(P>0.05)。
1.2干预方法 目前很多公立医院存在着公益性保障不足的问题:(1)就医体验差:医院人头奔涌,噪杂拥挤,患者不得不长时间排队等候。(2)过度检查和过度医疗:“看病贵、收费高”是老百姓的普遍反映,过度医疗使老百姓不堪其重。(3)经营管理市场化:一些医院变得功利化,绩效管理也与收入效益挂钩,背离了公益性原则。(4)医疗服务可及性不足:有的医院更倾向于选择简单、省事、花费高昂的患者,对患者并没有做到一视同仁。(5)不重视义诊和科普活动:许多医院对卫生健康科普并不重视,也没有投入多少资源开展社区义诊、医疗科普宣传等活动。
针对以上问题,我院采取了针对性破解策略:(1)优化服务流程:高效是改善就医体验的关键,我院梳理了部门科室、服务窗口、看病流程,推出多种挂号、缴费、查询方式,提供网上预约就诊服务,推出分层挂号,以提高门诊效率。(2)提高医疗质量:从人才、服务、技术、设备入手,秉承“以患者为中心”的现代理念,提供人性化和个性化服务,推动内部绩效评价和外部社会评价,大力提高医护治疗和医疗水平,更好地体现公立医院的公益性。(3)提供远程会诊服务:借助电视会议和视频会议系统,我院积极开展远程会诊,让医护与患者打破空间距离,如同面对面交流。该系统还可加强资源共享和医护沟通,开展实时视频手术示教[2]。(4)医师走基层:我院开展“专家教授基层行”义诊活动,让优质医疗资源深入社区、村落,为广大群众提高就近、贴身的服务。(5)开展规范化培训:接收外来进修人员,并且加强与外院医护人员的沟通交流和资源共享。
1.3评价指标 为了评价公立医院的公益性,本院设置了4个一级指标和12个二级指标,并对比2018年、2019年干预前后两个年度的指标。
1.4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23.0软件进行对比,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卡方检验,P<0.05代表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018年度指标为干预前指标,2019年度指标为干预后指标,从两个年度的指标对比来看,“抢救成功率、门诊诊疗人次/年、平均住院日、医疗事故发生率、药品费用占医疗费用之比、管理费用占医疗费用之比、社会公益占净收入之比”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2019年度的这7项指标优于2018年度。但是“遵医嘱出院率、门诊费用/次、住院费用/次、门诊患者满意度、住院患者满意度”这5项指标并无显著性差异(P>0.05)。
表1 对比2018年、2019年干预前后两个年度的指标
公益性评价指标具有多方面作用,可以定量评价医院公益性程度,推动公立医院向公益性方向发展。从我院的研究情况来看,当前公立医院存在着公益性保障不足的问题,为此,我院采取了针对性策略,主要是优化服务流程,改善就医体验;提高医疗质量,确保治疗效果;实施远程会诊,提高医疗水平;让医师走基层,提高贴身服务;开展进修培训,发展医疗人才。
从干预结果来看,7项指标有了显著改善(P<0.05),“抢救成功率”指向医疗水平,使得危急重症患者得到了更好的救治;“门诊诊疗人次/年”指向工作效率,为群众提高更广泛的服务;“平均住院日”缩短是医疗质量和服务效率协同提高的结果;“医疗事故发生率”指向安全管理质量,有效防范了各种风险隐患;“药占比”降低显示了医疗改革的成果,医院把工作重心放到了提高医疗质量和服务水平方面;“管理费用占医疗费用之比”指向压缩管理开支,提高了经济效益;“社会公益占净收入之比”指向医院的社会责任,把社会公益置于重要地位。
比较而言,其中5项指标改变不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我院需进一步精选公益性评价指标,完善公益性保障工作。还需要看到的是,医院公益性是一个系统化工程,需要国家财政、医疗管理部门、各级医院形成整体合力,共同推动公立医院向着公益化方向发展,为群众提供“预防—保健—治疗—康复—护理—养老”一条龙服务,使广大群众“少生病、少住院、少负担、看好病”,倒逼医院从治病挣钱向防病省钱转变,使广大群众有实实在在的获得感,这其实也是新医改努力的方向[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