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久亮
解放军总医院京南医疗区新兴桥门诊部,北京 100841
高血压几乎影响了世界上1/3的人口,尽管药物治疗取得了较大进展,但高血压仍然是造成过早死亡的主要因素,高血压是心血管疾病中最主要的危险因素之一。《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8》[1]显示,心血管病现患病人数2.9亿,其中高血压患病人数达2.45亿,更多分布于基层,加强高血压管理是基层慢病管理的基石。在我国,基层医疗机构是高血压预防保健和慢性病管理的主要载体。其管理措施主要是全方位的生活方式干预和药物治疗。本次研究选取180例高血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通过规范化管理,旨在探讨基层医疗保健工作中规范化管理对提高高血压患者生存质量、改善患者血压等治疗效果。现报告如下。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12月~2019年6月期间保健对象中的180例高血压患者。入选患者均符合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基层高血压管理办公室、基层高血压管理专家委员会修订的《国家基层高血压防治管理指南》[2]中提出的高血压诊断标准。对继发性高血压、患有较为严重的心脑血管疾病、免疫系统疾病以及内分泌系统疾病的患者予以排除。患者基线资料齐全,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90例,观察组年龄42~55岁,平均(49.25±5.13)岁,血压135.02±11.05/76.62±7.63mmHg;对照组年龄41~56岁,平均(49.45±5.21)岁,血压136.08±10.96/75.98±6.81mmHg,两组年龄、性别、血压、病程及伴随疾病等变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所有纳入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记录患者的基线资料,12个月时收集结果进行分析比较。
1.2管理方法 对照组:根据患者合并症的不同和药物疗效及耐受性,选择适合患者个体的降压药物,给予常规药物治疗。
观察组:在对照组常规药物治疗基础上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分类干预和针对性健康教育,并持续随访。开展项目前评估患者血压以及生活质量(血压水平、用药状况、生活习惯、高血压健康知识的掌握)。告知长期生活方式干预和药物治疗对保持血压平稳的重要性。立即启动生活方式干预(营养指导、运动处方、心理干预等),根据患者具体情况,与患者共同讨论需要改善的生活方式,制定最终目标并分步实施,每次随访根据改善情况设定近期目标,鼓励其坚持。为提高可行性,可根据患者意愿,每次有针对性地选择1~2项需改善的生活方式,持续督促、跟踪[3]。
随访方法
(1)血压未达标患者
随访频率:每2周随访1次,直至血压达标。
随访内容:检测血压、心率、心律,生活方式评估及建议,了解服药情况,必要时调整治疗。
(2)血压已达标患者
随访频率:每3个月随访1次。
随访内容:是否有再住院的新发合并症,检测血压、心率、心律、体重及腰围,生活方式评估及建议,了解服药情况,必要时调整治疗。
在随访的同时进行1对1的健康教育,促进患者获取健康相关知识,也有利于研究对象对自己健康情况的咨询,调整方法,促进健康。
1.3观察指标 12个月后收集所有患者资料,统计两组患者血压控制水平和高血压知识知晓率、服药治疗依从性、血压控制率。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对两组患者的研究资料进行分析比较。组间计数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计量资料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两组患者管理后血压控制水平比较 经过管理后,观察组收缩压、舒张压控制水平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具体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管理后血压控制水平比较
2.2两组患者管理后高血压知识知晓率、服药依从性血压控制率比较由表2可见,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
表2 两组患者管理后高血压知识知晓率、服药依从性、血压控制率比较[n(%)]
高血压是心血管疾病重要危险因素之一,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人们的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这种西方化的生活方式(通常与久坐不动、不健康的饮食、昼夜节律紊乱和慢性社会压力较大有关)可能是导致高血压和其他相关危险因素高发的原因,而非西方化的生活方式(高体力活动水平、健康饮食和昼夜节律正常)人群具有更健康的心脏代谢特征和更低的高血压发病率。目前高血压还不能完全治愈,需要终身治疗,高血压如得到合理正确的治疗,一般预后良好,但由于高血压病程长、治疗久,患者容易产生倦怠情绪,不能坚持长期正确服药。临床上常见患者血压降至理想水平后,没有继续维持量,而是根据自觉症状来增减药物,特别是无症状者忘记服药,或在下次吃药时补服上次忘记的药量均导致血压波动,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易发生靶器官损害。一旦发生高血压脑病或恶性高血压,则预后差,死亡原因以脑血管病常见,其次为心力衰竭和肾衰竭,高血压并发症的增加给我们的社会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这引起了许多医学研究人员的关注[4]。坚持健康的生活方式有可能避免2/3的重大冠状动脉事件和2/5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因此,对高血压患者的管理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高血压的治疗包括药物治疗和非药物治疗。通过对高血压患者的管理,在药物治疗的同时,做好非药物治疗,可使其病情得以控制,降低高血压患者的病死率[5]。治疗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患者遵医行为的依从性。通过随访我们发现,由于患者对高血压相关知识认识不足,在治疗中存在三个误区(不愿服药、不难受不吃药、不科学服药)[6]。在药物治疗的同时,对患者进行个体化的干预是改善高血压预后的另一种有效的手段[7]。干预每种生活方式因素都可以调节一种或多种与高血压发展相关的主要生理机制,降低血压水平[8]。因此对高血压患者实施有效的规范化管理,提高遵医行为的依从性是患者有效控制血压和避免各种并发症发生的关键。
本次通过对高血压患者实施规范化管理的研究结果证实,相较于对照组,观察组血压控制水平、高血压知识知晓率、服药治疗依从性、血压控制率明显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有效提高了高血压患者治疗效果,及时解决了患者遇到的问题,避免了血压波动。综上所述,通过针对高血压患者实行规范化管理,证实了其对高血压患者有积极影响可以提高高血压的治疗率和控制率,达到预防心脑血管事件的目的。值得在基层医疗保健工作中广泛推广和临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