屠 珊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湖北 武汉 430022
癌性伤口指癌症原发于皮肤局部或其他部位转移至皮肤所致的损伤, 是一种无法愈合的伤口。癌性伤口的特点表现为组织脆弱、易出血、感染和难闻的气味、渗液多、疼痛等[1]。以往传统的护理方法,无法满足癌性伤口患者的需要,患者生活质量,增加了患者的痛苦。随着医疗技术及现代科技的快速发展,伤口护理理论及实践也在不断进步和创新,癌性伤口渗漏问题也得到良好的控制,所以适当、有效的护理方法,是促进伤口愈合的关键。此次通过在肿瘤癌性伤口管理中应用造口护理,在临床实践中取得较满意的护理效果,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1一般资料 选取 2018 年 5 月至 2019 年 5 月我科收治的肿瘤患者合并癌性伤口患者 68 例,将其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其中实验组患者36 例 36 处癌性伤口,对照组 32 例32 处癌性伤口。其中对照组 女性 16 例,男性 20 例,年龄 36-60 岁,平均(45.4±2.24)岁。实验组女性12 例,男性20 例,年龄40-64 岁,平均(46.64±3.14)岁。对比两组资料无显著差异(P>0.05)。
1.2方法 对照组采用传统的伤口护理方法,实验组采用造口护理,具体方法如下。
1.2.1伤口处理的流程 (1) 准备无菌用物,将伤口处坏死组织彻底清除。 (2) 选用生理盐水对伤口进行冲洗。(3) 伤口皮肤采用 0.5 活力碘消毒,之后使用造口粉保护皮肤,喷洒 3M 液体敷料,周围皮肤损伤严重者重复上述方法 2~3 次,若伴有皮肤皱褶者,使用防漏膏填补,提高局部防渗漏效果[2]。(4) 根据患者癌性伤口的大小及皮肤情况选择合适的造口袋,并修剪底盘。(5) 在便于引流的方向进行粘贴,全部完毕后,对细节进行修整,促进患者舒适的同时,使造口袋更加牢固。
1.2.2心理护理 加强心理护理,及时进行心理疏导。癌性伤口易出血、气味难闻,患者的自我形象紊乱,容易出现羞愧、焦虑、窘迫、孤独。医护人员的态度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患者的心态和对疾病态度。鼓励患者表达自我看法和感受, 医护人员要认真的倾听, 适时地给予支持和帮助。要采取积极方式鼓励患者, 避免表现对患者嫌弃; 尽可能地理解和包容, 以减少患者孤立感;及时换药,保持环境清洁;尊重患者人格, 保护隐私和尊严;帮助患者正确对待病情恶化
1.2.3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伤口渗漏发生率及周围皮肤损伤发生率、患者满意度
1.2.4统计学分析 采用 EXCEL 表格进行数据的统计分析,当(P<0.05)对比有统计学差异。
对比两组患者伤口渗漏及周围皮肤损伤发生率,见表1。对比两组患者满意度,见表2。
表1 患者伤口渗漏及周围皮肤损伤发生率
表2 患者满意度
癌性伤口为临床中慢性伤口的一种常见类型,其发生率在5%~10%,其代表着病人病情得到进一步恶化,对病人带来了严重的生活影响,造成病人生活质量低下[3-4]。造口护理中使用的造口袋,能效将周围皮肤与癌性伤口渗出液分离,造口护理中使用的皮肤保护膜能有效避免癌性渗出液对皮肤的刺激,银离子敷料则可以吸收渗出液并有消炎、杀菌的作用,既保护了伤口周围的皮肤不受损害,又缓解癌性伤口渗液的速度,同时也避免了感染的发生。医务人员在进行伤口护理的同时, 密切关注患者的心理状况,及时给予心理疏导,缓解患者的心理负担。通过本次研究:实验组患者癌性伤口渗漏及周围皮肤损伤情况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患者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
综上所述,在癌性伤口管理中应用造口护理,效果明显,伤口渗液的情况发生明显缓解,提高了患者满意度,有利于患者生活质量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