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玉钦 姚静宜 罗新贺 华爽 王飞燕
摘要:在网络信息时代,越来越多人依赖互联网,其在为人们的日常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产生许多问题,网络诈骗就是其中之一。网络诈骗的形式随着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也在不断更新变化,方式越来越让人难以识别。大学生作为网络使用者的主流大军且社会经验不足,思想比较单纯,是网络诈骗的典型对象。本文主要通过对大学生网络诈骗的相关问题的调查和相关案例的分析,对大学生受骗的原因进行研究并提出有效的建议,增强大学生对网络诈骗手段的识别能力和防诈骗意识的提高,降低网络诈骗带来的危害。
关键词:网络诈骗;大学生;防范意识
近几年来大学生受骗事件层出不穷,公安机关对网络诈骗事件难以搜集相关的证据和施骗人的真实有效的信息,很难快速有效的解决此类问题,引起人们对此类事件的重点关注。尽管各所高校都会采取一定的措施避免此类事件的重复发生,但大学生被骗的事件仍旧不断的发生。为了更好的了解大学生受到网络诈骗情况,针对具体问题随机抽取部分高校大学生做了相关调查。根据结果发现,虽然大家平时会关注网络诈骗方面的新闻,受到过网络诈骗方面的知识普及和宣讲,但还是有高达70%的高校大学生遇到过网络诈骗事件,只有25%左右的大学生认为自身的预防网络诈骗的意识非常强。为了降低网络诈骗给大学生群体带来的危害,我们从信息化背景下新型网络诈骗的形式和大学生受骗的原因进行分析,结合典型的案例,提出应对网络诈骗的有效建议。
一、网络诈骗的形式及特点
(一)网络诈骗的形式
1、利用网络兼职进行诈骗
兼职在大学生群体中已经是十分普遍的现象,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不仅可以借助网络寻找兼职,还可以借助网络“做兼职”。刷单、刷好评是最常见的诈骗方式,主要靠收取会费,高佣金垫付金额、垫付运费等方式骗取资金;大学生根据网络上发布的招聘信息,被骗取交金额不等的手续费、培训费、保证金;帮助他人注册或者实名认证一些软件会得到一定的佣金,造成个人信息的泄露。
2、网络交友杀猪盘式诱导诈骗
杀猪盘是指诈骗分子通过网路交友,诱导受害人进行网络赌博、网络炒股的一种诈骗方式。与其他诈骗方式不同,“杀猪盘”持续时间长,涉及金额较大,且不易被发觉。诈骗分子最初通过持续聊天与受害人建立信任,随后介绍一些赚钱的方法,让受害人从设计好的投资局中获取一定的利益,人有一定的贪欲,在得到一定的好处后便会投入更多的钱来获取更多的利益,在输了之后就想投更多的钱把赔的钱赚回来,结果越陷越深。
3、以筹集善款为由进行诈骗
互联网“公益众筹”、“微博筹款”、“微信筹款”等多种方式逐渐兴起,通过虚构的疾病、重大灾难事件,利用他人的爱心来满足个人的私欲骗取钱财,或是假冒公益网站以及相关公益组织工作人员,制作虚假门户捐款页面,进行诱导性捐款,骗取资金和物资。
4、钓鱼木马诈骗,骗取巨额存款
违法分子通过虚假银行、电子商务等网站链接窃取用户账号密码隐私。通常作案手段是利用校讯通短信链接植入木马、发送电子请帖等,盗取受害人的银行账号、密码、手机通讯录等信息,进而盗刷银行账户的资金、发送借款诈骗信息。
(二)网络诈骗的作案特点
网络诈骗,具有传统诈骗的特征又有网上虚拟的特点,兼具传统诈骗和网上虚拟诈骗的特点,通常行骗范围较广,行骗距离长,且能避免直接接触,具有极大的危害性和隐蔽性,主要有以下特征:
行骗范围违法较广,诈骗通常使用广撒网重点培养的的手段,达到引诱少数人上钩的目的,受害人以高校大学生居多。成功引诱他们上钩后,诈骗分子便环环设局,层层诈骗。
远距离诈骗。启发于互联网无边界的特性,违法分子经常会选择异地诈骗,他们抓住受害人上当受骗后无法直接到异地找到违法分子和公安机关办理异地的案件周期较长这一特性,逍遥法外。
可避免直接接触,违法分子由于可间接性接触受害人,带有极強的隐蔽性,通常借助假的个人信息以电话或微信联系,在实施诈骗行为成功后又能及其容易逃脱法网。
诈骗分子一般在行骗成功后会及其隐秘的毁掉网上证据,迅速消失并且很难追觅其踪迹;然后又继续另辟一套网上虚拟身份和虚假信息“重操旧业”,进行诈骗。
二、大学生网络受骗的原因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不断发展,网络诈骗的形式与内容也在迭代换新。在此背景下,大学生作为易受骗群体,受骗程度日益加深。值得思考的是,在社会各群体中,为什么大学生这一群体会成为诈骗分子首要攻击的对象呢?以下将从大学生个人、学校、社会三个方面展开讨论。
(一)个人
1.自我保护意识薄弱,造成个人信息泄露
大学生下载使用社交应用软件时,大多数都在毫无防备意识的情况下选择把自己全部信息公开,允许可能存在风险性的软件访问自己手机的通讯录,地理位置,打开麦克风等。同时,由于自我保护意识薄弱,大学生在浏览网站时往往出于好奇心,会点开弹出的不知名的网站,而这种网站通常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最后都会造成个人信息泄露,陷入诈骗分子的圈套之中。
2.社会经验不足,想法过于单纯
大学生群体主要活动范围在学校,学校虽然等同于一个“小社会”,但并不能完全模拟当下社会的生活模式,大学生的社会经历和经验仍相对缺乏。对于以捐款、学费、兼职返利等理由的诈骗内容,诈骗分子充分利用大学生的同情心和惶恐心态,实施犯罪行为。正是大学生自身对问题考虑不全面,对事件本身缺乏一定的辨别能力,面对利益的时候经不住诱惑,因而很容易受个人情绪、自身主观看法和事件表面的影响,不能多角度深入分析事情做出正确的判断,故成为诈骗分子首要针对的诈骗对象。
3.依赖网络程度高,防诈骗意识淡薄
信息化时代下,通讯、娱乐等日常行为都离开不了网络。诈骗分子通过不断弹出虚假宣传的广告、发送中彩短信等途径,不断侵入大学生的生活。遇到诈骗事件时,不能及时发觉,当真正遭遇诈骗后,立马采取报警维护自身权益的防诈骗意识也相对淡薄,这也助长了诈骗分子的气焰。
(二)学校
1.对法律理论宣傳力度尚缺,警示教育相对滞后
大学生之所以频频受到诈骗分子的攻击,又频频中招,除了个人的主观原因外,学校的宣传教育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据调查了解,从中小学到大学,学校专门针对网络诈骗开展的警示教育讲座十分有限,更多可能局限在将相关案例发送到班群予以警示,但是这样的效果收之甚微;同时,关于法律理论的宣传方式也过于单一,导致学生们对于法律的学习也仅停留在较为浅显的层面。
(三)社会
1.诈骗分子猖獗
社会的复杂性、多重性以及社会迅速的发展态势下,社会环境为诈骗分子提供了更为隐匿的诈骗场所以及获取被诈骗人数据的非法途径;同时,教育程度的不断提高,诈骗分子的专业性也得到了提高,使用的诈骗话术更具有迷惑性,难以识破骗术。显然,这些都无疑直接促成了大学生遭受网络诈骗。
2.网络监管制度不完善
关于网络诈骗的有关法律制度及政策仍不够健全,因此,网络监管制度的不完善,为诈骗分子入侵网站泄露公民信息安全提供了可乘之机。诈骗分子正是抓住网络监管漏洞,充分利用网络的超越时空性、交互性等特点,展开诈骗行为。
三、应对网络诈骗的有效方法
(一)国家层面
随着互联网快速发展,网络的行为规范未得到及时完善,网络诈骗犯罪分子往往利用现有法律法规的空子,不断地在网络上肆意妄为。因此,国家应从法律入手,完善相关的法律制度和打击网络诈骗,加大惩罚力度;不断提高网络技术,培养网络警察的能力,有效打击犯罪;优化网络环境,加强对网络各方面的监管,加大对存在风险的网站的排查力度,设定网路风险预警值,不让非法人士有机可乘。
针对网络上个人信息的不断泄露,国家应该不断完善个人信息保护制度,严格规范个人信息使用行为,严厉打击利用他人个人信息进行网络诈骗行为,对非法盗用窃取他人信息和非法交易他人信息行为“零容忍”。此外,也要加强技术方面的支持,组织专家和技术人才加强对网路生态的安全建设,有效减少黑客入侵而带来的信息安全泄露。
(二)社会学校层面
从社会层面上,要充分发挥宣传教育的社会功能,通过公益广告和媒体曝光,加强社会公民对个人信息公开的关注,引导社会公民了解电信诈骗。同时,要大力开展预防性宣传,提高手机用户的意识,呼吁全民警惕。为了防患于未然,我们的网络安全教育应从小开始,逐步深化。因此,要建立系统的知识,防范电信诈骗,并根据学生的年龄和认知水平,逐步进行系统的教育。
从高校的角度看,首先要重视大学生的安全教育,加大电信诈骗案件的宣传力度,在特殊时期积极做好安全提示工作,全面提高大学生的安全防范意识;其次,要重视学生的心理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社会价值观,提高心理承受力;最后,要注意学生信息的泄露,设立专门部门进行有效监督。
学校可以举办与网络诈骗有关的知识竞赛,案例分析比赛;开设预防网络诈骗相关板块的视频的学习,每个板块留下相关习题,测验大学生对防诈骗知识的掌握程度;开展与网络诈骗有关的模拟演练,让学生亲身融入到不同的诈骗背景中,了解施骗人的套路和手段,提高自身的能力。
(三)自身层面
学习法律知识,提高防范意识。诈骗罪的立案标准是3000元,根据调查结果来看,达到80%的大学生都不了解这些知识。因此,大学生要不断提高自身的安全意识,增强法制意识,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法制和安全教育活动,多知道、多了解、多掌握一些相关专业知识,学会运用法律及时维护自身权益。
注重保护隐私,提高自身判断力。在使用软件、浏览网站时要谨慎,不要轻易泄露个人信息;面对来历不明的短信、电话、链接,不管什么内容都不要轻信,学会自己分析判断,如果遇到不确定的情况,要及时向老师、家人、朋友咨询或核实。巩固心理防线,保持理智。不要贪小便宜,学会拒绝诱惑;保持理性,不受诈骗分子的诱导,不向陌生人汇款或转账;一旦上当受骗,应立即向公安机关报案,并提供如何受骗,及诈骗分子的联系方式等详细资料,以便于公安机关开展侦查破案。
四、大学生网络诈骗案例分析
案例:“杀猪盘”式网络诈骗--以合肥卖茶女为例
2020年8月,合肥市公安局庐阳分局破获一起 " 卖茶女 " 电信网络诈骗案件 , 某服装公司员工在网络上扮演“卖茶女”让受害人购买其天价茶叶。犯罪分子扮演年轻貌美、生活精致的女子,在微信上寻找目标。从添加好友聊天开始,营造“知心”“善良单纯”虚假形象,一步步获取被害人信任,最后虚构理由如“照顾生意”“帮忙”等诱导被害人购买天价茶叶,赚取巨额的差价。仅2020 年以来,就有上千名来自全国各地的受害人累计受骗300 余万元。
犯罪分子通过网络以“婚恋”“交友”为幌子实施的虚假投资诈骗,俗称“杀猪盘”。与传统诈骗犯罪不同,“杀猪盘”式诈骗以感情为诱饵,迷惑性强,持续时间长,受害人更精准,危害性更强。不但严重侵害被害人的财产安全,被害人内心情感也遭到难以愈合的创伤,甚至可能造成自杀等严重后果。其次,此类诈骗程序复杂,已形成固定的产业链。常见的步骤和流程为:1.预备阶段2.寻找目标3.感情培养4.实施诈骗5.转移财物,环环相扣设计精巧,一旦被发现立刻拉黑目标,藏匿于网络当中。
杀猪盘式诈骗频发的原因有两方面,从被害人的角度分析,犯罪分子利用人性的情感需求弱点,再加之大学生缺乏社会经验,面对精心设计的“剧情”难辨真假,对此类诈骗是防不胜防;其次在网络信息时代,获取信息以非难事,大学生接触网络更多,个人信息更容易泄露,让犯罪分子有机可乘。从网络平台看,平台管理机制不够完善,泄露用户信息情况时有发生,钱财被骗之后难以追回。
目前,打击杀猪盘式网络诈骗主要依靠公安机关,但成效并不明显。一方面需要加强打击力度,另一方面强化犯罪预防。犯罪预防需要公安机关,网络平台和公民个人之间的相互配合。公安机关和网络平台建立监管机制积极引导和宣传,个人提高防范意识,共同打击网络诈骗。
参考文献
[1]吕雪姣.大学生遭遇网络诈骗的原因及对策分析[J].时代报告.2019.
[2]陈俊锋.高校大学生网络诈骗分析研究[J].科技风.2020.
[3]顾正鑫.基于大数据下的大学生网络诈骗探究[J].法制博览.2018.
[4]贾一凡.大学生预防网络诈骗的对策研究[J].法制与社会.2020(07).
作者简介:
刘玉钦(1999.8-),女,河南省南阳人,蚌埠市龙子湖区安徽财经大学,税收专业 本科生
姚静宜(2000.11-),女,安徽省铜陵人,蚌埠市龙子湖区安徽财经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 本科生
罗新贺(2001.5-),女,河南省宜阳人,蚌埠市龙子湖区安徽财经大学,法学专业 本科生
华爽(1999.10-),男,安徽省宿州人,蚌埠市龙子湖区安徽财经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 本科生
王飞燕(2001.2-),女,甘肃省平凉人,蚌埠市龙子湖区安徽财经大学,广告学专业 本科生
本文为安徽财经大学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结项论文。项目名称:新型网络诈骗形式、案例分析及关于大学生群体的应对策略的研究
项目编号:202010378229
(安徽财经大学 安徽 蚌埠 233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