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21世纪以来社会主义经济的飞速发展,传统村落的数量因其硬件设施的落后减少了许多。但是乡村作为中国传统的一种居住群落,其中所蕴含的人文历史精神是十分深厚的,其中的建筑风格和自然景观都是经过多年沉淀而形成的馈赠。随着人口的外移和城市化的发展,一些拥有几百年历史的村落被逐渐破坏,因此乡村改造成为势在必行的一项紧要任务。本文将通过一些乡村改造空间的案例,研究现代乡村改造空间中蕴含的的人文精神。
关键词:乡村改造;人文精神;建筑;地域性
一、乡村改造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1.现状
乡村在我国一直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在封建帝制未被推翻之前,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始终在中国封建经济中占有主导地位。即使到了社会主义新时代的今天,农业也是我国的立国之本。近几年来,旧村改造的政策在不断实施,越来越多的落后乡村里出现了楼房和新修路,解决了农村人民的住房和出行问题。但是乡村改造不仅仅是简单的城镇化和拆旧建新问题,而是要还原乡村原本的面貌,修复因财力物力缺失而逐渐破败的本土建筑。
2.趋势
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也在不断进行,建筑师们将城市作为主要阵地,新的建筑也不外乎是一栋栋现代化的高楼大厦,这样固然代表着与国际接轨,可是否太过千篇一律?中国本土的文化在这样城市化的进程中逐渐流失,但是剩下的一部分还保留在乡村。随着人们逐渐认识到民族文化和地域文化的重要性,具有人文精神和文化内涵的乡村改造项目逐渐开展,这也是我国乡村改造的新趋势。
二、人文精神的概述
人文精神的英文翻译为humanism,即关注人的需求与价值,以人性为主的理念。这种理念起源于文艺复兴时期的一种思潮,当时是为了反对神学对人性、理性的压迫和贬低;后来人文精神在广义范围内是一种文化现象,在设计中尤为重要,因为设计是为大众、人性服务的,不光服务于物质层面,更重要的是服务于人的精神层面。当今社会,人们在满足物质需求之后就会转向追求精神价值,建筑环境中的人文精神和生态可持续的理念也成了不可或缺的因素。现代生活中,人文精神已经渗透到了环境设计的各个领域,因此,注重人文关怀,解读人文精神,体现环境设计的人性化,是我们需要不断追求的目标。
三、乡村改造中人文精神的體现
要将人文精神与乡村改造完美融合在一起,就要寻找两者的契合点,笔者乡村改造中的人文精神认为可以在以下几点中体现出来:
1.天人合一的哲学观念
道教认为,天是自然,人是自然的的一部分,庄子曾说:“有人,天也;有天,亦天也。”中国人一直将自然看作“故乡”,认为人与自然应当是血脉相连的。但是在城市化进程中,人工环境占据了极大一部分,人类的生活越来越脱胎于自然,与自然融为一体也只能当做一种理想境界了,登山踏青的周末或许是与自然最为接近的时刻。但是乡村改造却可以将这种哲学观念融入设计当中,因为乡村本就是与自然一体的。
上海以靠建筑设计事务所设计的华腾猪舍田中央图书馆是这一方面十分成功的案例,图书馆建筑屹立在田野中央,建筑形状细长,呈“一”字型与乡村小路互相交错,就像一座农家谷仓在旷野中蛰伏。设计师主要将人文精神用在人的沉浸体验上,没有用过高的书架和繁琐的修饰压迫人们的视觉,而是试图唤起人们儿时在田野间的记忆——窗外是绿油油的稻田,田间有蝴蝶纷飞,室内所用的木材是东北的红雪松,并且不在表面添加任何防护漆,为的是能使雪松的气味弥漫整个图书馆的室内空间,唤起人们的嗅觉记忆。人只有在这样贴近自然的环境中,心才能真正沉淀下来,读书也成为一种享受。
2.地域性特点
乡村改造中的地域性特点主要可以用“修旧如旧”的原则体现出来,由于中国乡村的面积实在太过广袤,地域性大抵可以分为两种,即南方乡村与北方乡村。
北方乡村的特点十分显著,一方面,北方传统的住宅都是规则、对称、敦厚的,大多数北方住宅都使用灰砖和灰色瓦片作为基础材料,这与当地的气候、地理位置以及民族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中国北方地区多处于温带,冬季气候严寒,所以在建筑布局以及材料的的选择上都要从抵御严寒的角度出发。由于北方地区多为平原地势,地广人稀,故北方传统村落整体呈现一种宽松、规整的布局。另一方面,由于北方地区处于大陆腹地,财力、物力较为匮乏,所使用的材料都是易开采并且价格低廉的乡土材料,除了砖,还有土、石等。材料的单一导致北方传统村落的建筑面貌相比南方村落来说较为单调和乏味。
山东威海王家疃村的柿园民宿在改造的过程中就保留了北方乡村的地域性特点。原有的村庄拥有百年历史且村庄格局保存较好,拥有明显的传统胶东村庄风貌。王家疃村的院落大多为传统合院,但与四合院不同,整个院落只有正房和两侧厢房。方案以山、石、树为主要角色,山为背景,树为主要的近景,而石则是环境与人沟通的介质,唤起人们对儿时家园的记忆与乡愁。民宿中石材所用的材质和工艺都秉承了当地特色,使用了垒石和木栅栏这种当地传统元素,新垒石和原本墙体的老垒石以及虎皮石的结合,成为了一种传统和现代工艺的对比。院落的墙壁所使用的毛石墙以及墙头上的深灰色挂瓦都更加体现了北方传统乡村的特点。
因古代文人多选择在南方地区定居,南方的村落与北方相比多了一些诗意的氛围。一方面,南方地区多处于湿润多雨和高温的天气,在气候条件影响之下,南方村落的建筑风格对比北方来说比较灵活多变。湿润温暖的气候使得南方建筑在朝向上不必遵循坐北朝南的原则,而多是偏南或偏东南,以满足人们通风的需要。另一方面,南方地区自古以来地理位置都比较优越,尤其在东部沿海的江南地区,交通的便利使得南方经济发展十分繁荣。但是南方的地形地势多为山地和丘陵,许多乡村都依山而建,因此南方的村落整体布局比较自由和紧凑。
Gad建筑事务所设计的杭州富阳东梓关回迁农居是体现南方乡村地域性特色的典型案例。首先,设计师所使用的整体布局就没有像传统北方农居那样循规蹈矩,而是通过转动单体建筑,使建筑互相交错或者形成镜像来丰富整个村落的布局。院落也相互穿插,在肌理关系上回归到了与传统乡村相似的形式。江南传统民居所使用的屋顶多数为两坡屋顶,即以硬山顶和悬山顶为主,而东梓关村解构了传统江南民居的两坡屋顶,加入曲线的元素,使两坡屋顶看起来连绵起伏,与远处的群山、白云遥相呼应。在色彩上,东梓关村沿用了江南地区传统的黑白灰,建筑墙体与院落墙体都使用白色涂料,灰砖饰面穿插其中,加上屋顶青黑的传统小青瓦,形成了与江南山水画相近的色彩构成。
3.时代性
世间万物每时每刻都在变化和发展,“与时俱进”是我们周围生存环境的大趋势,经过改造的村落也需要具有时代性,这主要在建筑所用的材质中得以体现。纵观西方建筑史,建筑的形式从根本上是由建筑材料决定的,对于传统,我们需要有“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理念,若只用现代材料一味模仿传统建筑的外在形式也是十分浅显的。在乡村改造的设计中,设计师在维护历史的同时也需要积极融入新时代。
四川安仁OCT“水西东”林盘文化交流中心就是使用了传统的木架结构,但又在材料上对其进行了重新定义。设计师使用了胶合木材料与钢木组合结构,而主体建筑的主梁则使用了变截面工字钢梁来作为斗拱结构中的“昂”,使其一端向外支撑出挑木梁,另一端向内支撑内部木梁,使得“深挑檐”这一传统空间元素使用新材料进行了创新而现代的表达。
四、结语
综上所述,乡村改造在全国各地如火如荼的进行中,我们在除了强调实用性的同时,越来越注重其中人文精神的表达,人文精神可看作是一个设计方案的灵魂。在一个乡村改造方案的设计过程中,除了借鉴国外优秀的设计思想,设计师还要遵循传统文化的精华部分,寻找传统与现代的契合点,努力进行有人文精神与文化内涵的优秀设计。
参考文献
[1]邓艺杰.我国旧村改造的建筑人文设计研究[J].艺术天地. 2015
[2]杨培,丁继军.浅析历史文化村落新农居设计的地域性表达 ——以东梓关村新农居设计为例[J].学研探索. 2017
[3]岳川、尚水编:《后现代主义文化与美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
作者简介:杨轻舟,1996年5月,女,汉族,山东济宁人,硕士研究生在读,现就读于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环境设计专业。
(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北京 海淀 1000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