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欣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会遇到很多问题。当问题出现时,我们应该及时做出反思并寻找合适的解决方案,这是非常重要的。下面,我以准备《大众传媒的变迁》的公开课为例,分析在新课导入、课堂生成、现实的联系、讨论组织等方面的问题,以及在同仁的帮助下,我采取的解决策略。
一、不满意案例一:新课的导入教学案例
在试讲《大众传媒的变迁》时,我的新课导入最初是这样设计的:“传递信息的媒体是传媒,向大众传递信息的媒体叫大众传媒。那么,这些大众传媒在中国是如何发展的?给中国社会带来了怎样的影响?下面,让我们来学习《大众传媒的变迁》。”
反思 在同仁的建议和自我反思中,我意识到一节新课的导入部分非常关键,要尽量做到引人入胜,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虽然在我的导入设计中学生知道了什么是大众传媒,但是,他们只是被动地接受而不是主动地探求。
调整策略 在接下来的试讲中,我重新设计了新课导入:“2015年4月24日—26日,淮北市举行了食品工业博览会。请同学们回顾一下:当时你是通过什么途径获得这一信息的?”
结果,学生踊跃地回答:“报纸”“电视”“广播”“网络”……
我接着说:“刚才,同学们所提到的报纸、广播、电视、互联网等传播大众信息的媒体,叫作大众传媒。那么,这些大众传媒在中国是如何发展的?给中国社会带来了怎样的影响呢?下面,让我们来学习《大众传媒的变迁》。”
在这一过程中,我及时抓住新闻热点,运用时事导入,设置相应的问题,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这样,既引导拓展了学生思维,又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对大众传媒的兴趣。
二、不满意案例二:课堂的生成教学案例
在介绍报刊时,我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你们认为报刊有何不足之处?当我请一位学生回答此问题时,他的回答是:“我不看报刊。”当时,其他同学都笑了。这个答案是我没想到的。让我感到很突然甚至有些气愤,这影响了我的讲课情绪,也直接影响了这节课的整体效果。
反思 课后,在同仁的建议和自我反思中,我意识到:其实这种情况是一种正常现象,这需要教师拥有较高的应变能力和适当处理问题的能力。
调整策略 我采取其他适当的方式处理这种情况,比如:我可以心平气和地接着说:“平时你看的英语周报就是报刊啊。你可以阅读英语周报的前提之一是你懂得英语,这恰恰告诉我们必须有一定的文化水平才能阅读报刊,而这一点实际上就限制了报刊的普及,这说明了报刊的不足之一便是有文化程度限制。”
这样,既能缓解当时尴尬的气氛,又能使学生明白报刊的不足之处,还可以锻炼自己的教学能力,可以说是“一箭三雕”。
三、不满意案例三:现实的联系教学案例
关于“影视事业的发展”这一子目,最初我是这样处理的:由学生课前小组合作准备,课上展示成果。其中,在学生展示过程中有这样一个环节:
学生代表说:“每一部电影都有自己的经典台词,同学们记得哪些经典台词呢?”随后,他们的积极性一下子被调动起来了。
《让子弹飞》里的“让子弹再飞一会儿”。
……
当时课堂气氛很热烈,因为这和学生的生活贴得很近,在与现实联系的过程中,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课堂气氛。
反思 课后,在同仁的建议和自我反思中,我认识到这部分教学在表面繁荣背后存在的问题就是偏离了课标。并且在这一过程中,作为教师,我没有及时地对学生进行引导和点拨。
调整策略 在学生展示的过程中,作为授课教师,我应该适当地参与并及时引导、纠正、点拨,把握好课堂上“放”和“收”的度。这样,既完成了教学任务,也锻炼了学生的能力。
四、不满意案例四:讨论的组织教学案例
在最初准备《大众传媒的变迁》时,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我设置了很多问题,而且在第一次试讲过程中,让学生讨论次数很多,
比如:1.你如何看待外国人在中国创办报刊?2.报刊的影响有哪些?3.电影的优势和不足分别是什么?4.电视的优势和不足分别是什么?5.你认为互联网有何优点?它有何弊端?这给我们什么启示呢?
反思 一节课下来,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在同仁的建议和自我反思中,我意识到有些问题没有必要进行讨论,可以转化为思考或者是直接问答就可以了。
调整策略 讨论问题设置如下:
你认为互联网有何优点?它有何弊端?这给我们什么启示呢?我们应该如何安全健康地使用互联网?
结果,经过学生讨论及我的点拨,这些问题被轻松地解决了。
优点 可以更主动、更便捷和最大限度地获取信息;费用低廉;使人们的生活更加方便……
弊端 互联网对青少年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形成构成潜在威胁;互联网使许多青少年沉溺于网络虚拟世界、脱离现实,也使一些青少年荒廢学业……
启示 互联网比其他媒介更有潜力,但它是一把“双刃剑”,只有正确使用才能促进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如何安全、健康地使用互联网 虽然互联网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不足,但是只要我们正确地把握学习方向,正确辨别网络中信息的真伪,以一种积极向上、追求新知、提升自我的态度来对待互联网,使互联网更充分地发挥它的作用,互联网就会为我们开拓出一片精彩的天地。
这样,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能够积极参与,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轻松愉快中获得新知,增强了自信心,课堂反馈较好,符合新课改精神。
注:本文系淮北市2020年度教育科学规划课题《“互联网+”背景下高中历史史料教学的实践研究》(项目编号:HBJK20203020)阶段性成果、中国教育学会2019年度教育科研规划课题《基于新课标高中通史教学的策略研究》(项目批准号:201934000505B)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