苟伟铭
(贵州省安顺市西秀区土壤肥料站,贵州 安顺 561000)
安顺市西秀区位于东经105°44′32″~106°21′58″,北纬25°56′30″~26°26′42″,是安顺市的政治、经济、科技和文化中心。全区总面积1 456 km2,海拔1 102~1 695 m,年均气温14.4℃,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是典型的农业区,总耕地面积6.174 8万hm2,主要农作物有水稻、蔬菜、油菜、烤烟等。土壤养分是植物生长所必需的营养来源,在作物生长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2017年西秀区开展耕地质量等级变更调查评价工作,测试分析土壤大量元素和中微量元素,以了解土壤养分状况,为土壤养分管理与利用提供参考。
0~20 cm耕作层土壤样品91个,采自安顺市西秀区。
2017年布设采样点,涵盖水稻土、黄壤、石灰土、粗骨土、紫色土等土类。采样时用GPS定位,采集0~20 cm耕作层土壤样品,每个样点采用S形布点采样,样品由7~15个分点取样混合而成,共布设91个固定调查采样点位。
自2017年始,每年在调查点位采集耕层土样,由贵州省煤田地质局实验室分析土样的土壤pH、有机质、全氮、有效磷、速效钾、有效铜、有效锌、有效铁、有效锰、有效硼、有效钼、有效硫、交换性钙、交换性镁等。
对样本养分数据进行常规统计分析,采用Excel 2010的相关函数计算土壤养分最小值、最大值、平均值、标准差、变异系数。利用ArcGIS 10.0完成普通克里格插值,绘制土壤养分分布趋势图。按照第二次土壤普查土壤养分分级标准[1]和中微量元素分级标准[2],对土壤养分数据进行分级,量化土壤养分高低,评价养分丰缺状况;利用ArcGIS 10.0空间分析模块中的区域统计功能提取各养分等级的耕地面积。
由表1看出,西秀区2019年耕地土壤平均pH为5.81,属酸性范围。有机质、全氮、有效磷、速效钾、有效锌含量丰富,有效硼含量中等,有效铜、有效铁、有效锰、有效钼、有效硫、交换性钙、交换性镁含量偏高。变异系数显示,有效磷的变异系数最大,为强变异性,其他的为中等变异性。
由图1和表2可见西秀区土壤元素的分布情况。全区耕地土壤呈酸性、极酸和中性的耕地分别占99.24%、0.15%和0.6%;99.99%以上的耕地土壤有机质和全氮含量丰富;有效磷含量极缺和缺乏的耕地分别占0.68%和8.52%,有效磷含量中等、丰富和偏高的耕地占34.52%、42.58%和13.02%;速效钾缺乏、中等、丰富和偏高的耕地分别占6.75%、29.47%、40.56%和23.21%。全区有机质、全氮和速效钾养分分布呈北向南下降的趋势,原因是南部新场乡、岩腊乡地处偏远山区,农业生产水平较低,农业投入较少,土壤相对贫瘠。有效硼丰富、中等和偏低的耕地分别占1.75%、69.74%和28.51%,有效硼在全区分布均衡;有效锌含量丰富和偏高的耕地分别占95.21%和4.79%,西南部和东北部的含量较高。有效铜、有效铁、有效锰、有效钼、有效硫、交换性钙、交换性镁平均含量总体偏高。全区的有效铜中部较高、东南部较低,有效铜偏高的耕地占99.87%;有效铁西南部较低、东北部较高;有效锰分布从西向东下降,中等、丰富和偏高的耕地分别占16.65%、23.22%和56.71%;全区有效钼分布是西北角、西南角和中东部高于其他地区,有效钼中等、丰富和偏高的耕地分别占3.41%、82.2%和14.39%;全区有效硫分布是北部和中部高于其他地区,有效硫偏高、丰富和中等的耕地分别占93.81%、6.16%和0.02%;交换性钙分布是中部高于其他地区,交换性钙丰富和偏高的耕地分别占2.72%和97.28%;交换性镁分布是从北向南下降,中等、丰富和偏高的耕地分别占0.01%、4.17%和95.82%。
图1 西秀区土壤养分元素分布趋势
表2 西秀区耕地土壤酸碱性、养分含量及丰缺评价
研究结果表明,贵州省安顺市西秀区2019年耕地土壤呈酸性,极酸和中性很少,土壤中有机质、全氮和速效钾含量丰富,有效磷含量中等和丰富的耕地分别占34.52%和42.58%。说明,2019年西秀区耕地土壤养分处于较好水平。中微量元素普遍不缺,有效硼偏低的耕地仅占28.51%,位于旧州镇、刘官乡、黄腊乡少部分区域。土壤养分含量偏高的区域多位于北部和中部,应注意减少化肥用量,推行优化施肥。西秀区土壤普遍呈酸性,应注重酸性土壤改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