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传玉
1952年8月1日,我参军转业后,始终牢记党和毛主席的教导,一心为改变我国石油落后面貌,贡献自己的力量。为此,我一心扎根在石油事业上,不怕苦,不怕脏,不怕累,不怕死,虚心向老师学习,只要能学到技术,叫我干什么都行,比如给老师傅洗衣服、洗被罩、打洗脸水、洗脚水、买饭等。工作抢着干,周身油泥,我认为这是光荣的,不混一身油和泥,哪能学到技术!常言说得好, 任何事情都是先苦后甜的。由于我虚心好学,每次考核都是优秀。因此,在1953年至1956年期间,在甘肃玉门贝乌四队,从助手当上了大班司机长,成了一名熟练的技术工人。在班里,我和同事边铁军同志配合得很好,至此,我们班是玉门有名的青年先进生产班。
1956年9月,我和队长任学友以及宋金奎、王文豪、蒲永奎等同志,一道走上了开发柴达木盆地的征途。当时我年仅20岁,也正是青春年盛的时候。进盆地后,曾在冷湖、茫崖以及油砂山、油泉子、油墩子、东柴山、葫芦山以及冷湖三号、四号、五号、六号、七号等构造钻井27口,进尺6万米以上。每当回忆起当年在柴达木盆地的许多往事,历历在目。
1956年9月,我们从石油城玉门调到青海省柴达木盆地时,兵分两路出发:一路是部分战友带着家属,经西宁将家属安排在远离盆地的湟源县。另一路是我们这一批人,从玉门直到冷湖。由于道路不好,行走了4天,还露宿在当金山下面的戈壁滩上。夜晚刚吃过晚饭,一阵狂风袭来,飞沙走石,人的眼睛都睁不开,石子打在脸上生疼,眼泪直流,我们和衣而睡。次日早晨起来,沙子、泥土快把人埋了。每个人的头、脸、耳朵里全是沙土。有的同志開玩笑:“柴达木盆地真是吃沙有沙”,意思是吃啥有啥。还有的说:“石油工人每人每天二两土,白天不够晚上补。”
第4天,我们继续赶路,翻过当金山到达冷湖。大家不顾几天来的疲劳,又紧张地搭起活动帐篷,房子搭好晚上才有住的地方,就在这样的工作环境,没有一个人叫苦叫累。当时冷湖大队的领导是李长清和杜志福同志,他们让我们先休息两天,可是我们没有一个人躺下,第二天又全部投入了紧张的钻机安装工作中。1956年,石油工作的运输条件和吊装设备很差,再加上绝大部分同志还不会操作Y2-4-5钻机,工作中困难很多。晚上我们看图学习,白天现场操作。装设备没有吊车,大家齐心协力,用人抬、肩扛和拆装的办法,在短短几天里,硬是安装好了全部设备,冷湖第二口深井开钻。
在柴达木盆地,水是很紧缺的,当时,根本没有淡水,要想吃到淡水,就必须派罐车翻过当金山,到甘肃省敦煌去拉运。由于路途遥远,生产和生活又急需用水,所以我们只能在当地找水,以解燃眉之急。淡水井未打出之前,我们吃的是芦苇滩中的坑水,又苦又涩又脏,生产上暂用可以,人吃后就会肚子胀。加上恶劣的气候变化多端,风吹、日晒,空气异常干燥,部分同志流鼻血,嘴干唇裂。当时,有些同志想念原先的部队,想念玉门石油矿务局,也有些人想家。这些思想情绪的产生和出现,是当时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后经大队领导的教育和互相谈心,跟大家一起忆红军长征时的艰苦情况,忆往日生活的苦,忆个人的成长,忆转业时毛主席对我们的希望。这样一来大家的思想疙瘩就解开了,情绪也高涨了起来。同志们用实际行动向大自然挑战,战胜了各种困难,树立了为祖国为人民寻找石油,愿在柴达木工作一辈子的思想。当时,我是3279队的大班司机,我们相继被评为处、局的先进机房,多次被领导表扬,还被评为先进个人。后因工作需要,我又调到3272队工作。我队的5台柴油机均安全运转在10000小时以上,最高的运转达12000小时无大修,成了石油战线上的标杆。在技术方面,我改装了充电机、柴油机机油沉淀过滤器、自动加机油。改装发电机用B2-300柴油机传动装置带动,并且还维修了4台柴油机,给国家节约了近20万元。1958年、1959年,我队先后被评为模范机房。《柴达木报》上刊载了模范机房的事迹,我本人被评为局先进生产者,并被评为青海省青年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发了奖章、证书,还受到了共青团中央的奖励,并发有奖状,在《中国青年报》上还被当作典型报道。
1959年下半年,组织让我当了副队长,并且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1960年,组织决定让我和苏家琪任指导员, 组建3292(深井)修井队。当时正处于生活紧张时期,工人的粮食定量每人每月只有32斤,根本吃不上菜,每天喝酱油水,就在这样的情况下全队也没有一个逃兵。当时,大部分同志下肢浮肿,我还患了肝病、肾脏病,脸和腿浮肿。在没有吊车的情况下,我们还是照样组织职工,用人抬肩扛的办法,安装好一台3200米钻机,使冷湖徒一井尽快投入修井工作。后来,为了工作需要,我曾在1219队、3274队、1208队以及大队和处机动室等单位工作。我始终热爱柴达木盆地,安心本职工作。柴达木的这段经历,锻炼了自己,考验了自己。总之,可以这样讲:“我把青春献给了可爱的柴达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