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佐臣
2012年,老同事刘卫民来电话,谈到当年海西州树立柴达木精神的一些往事,说州上一直把柴达木精神作为一座精神富矿和价值坐标在发扬光大,我听后深感欣慰,同时勾起一些回忆的片段。作为一个亲历者,从1989年下半年进行柴达木精神的前期调研论证,到起草海西州委六届九次全委扩大会《关于继承发扬柴达木精神的决议》,至今已经几十年过去了,有关情况已记不太精确。下面的文字,只是从我个人记忆、记述的角度,对当年柴达木精神的汇集、提炼、凝聚和传承过程作点滴记录而已,充其量是对这一段历史记忆做一点拾遗补阙。
1989年初,时任青海省委书记尹克升来格尔木进行盐湖资源开发调查研究,海西州在汇报时,特别提到了冷湖经验和绿洲农业经验。在冷湖的发展历史上,20世纪50年代曾是盆地石油开发的中心,随着开发规模扩大,3万多名石油职工汇集于此。后因支援胜利油田建设,2万多名职工移师东进,仅余5000多人。随着青海油田建设西进尕斯库勒湖,石油局西移花土沟,冷湖跌入开发低谷,多年来一直被“热不起来的痛苦”所困扰。20世纪80年代中期,冷湖镇立足自我发展,抓住时机,吃盐湖饭不动摇,造就了一支创业队伍,采用新设备和新工艺,使产品打开销路。1988年,产值达1688万元。作为滚动发展的小厂典型,冷湖化工总厂历经4年的发展历程,年总产值翻了三番半。冷湖近几年的发展,归纳起来就是“多点布局,重点开发,深化研究,系列发展”,代表了地方工业发展的路子,出了经验,出了人才,还锤炼出了精神。条件虽然艰苦,但有一批想干一番事业的人,步子越迈越大。冷湖的经验,还昭示了西部城镇的发展路数,应从单一服务向自我发展转变。同时,海西州绿洲农业开发,不仅创造了春小麦高产纪录,还形成了荒漠地区农业整体开发和综合治理的框架模式,一批种粮大户涌现,为绿洲农业规模经营提供了经验。海西州要推广冷湖经验和绿洲农业开发经验,应弘扬“盐湖精神”和“绿洲精神”,推动海西州经济发展。
调研结束时,尹克升在格尔木地区干部大会上发表讲话,强调要弘扬柴达木精神。这一年,正逢海西州建州35周年,他又撰写了《让柴达木精神永放光芒》的文章。这样,就把传承已久的“两个富矿”的启示拉到了开发优势资源、振兴海西经济的实践中来,为继承发扬柴达木精神奠定了思想基础。
当年11月16日,海西州委召开书记办公会。会议结束时,时任海西州委书记王汉民点了几个人的名字,组成调研组,准备赴冷湖、茫崖开展调研。我记得有时任州委政研室主任刘春耀、副主任徐锦华、州计委主任李应珍、统计局局长杨梁玉、财政局副局长张远秦、州委政研室副主任熊才和我。关于调研内容,看看调研组的人员构成,我能揣摩个大概。当时我并没把这次调研和柴达木精神联系到一起,估计这次西部调研,可能和筹备西部片区的工作会有关,因为随着西部三镇的行政职能由服务型向自我发展型转变,相继由镇变为工、行委,茫崖工作会议结束后,紧接着就要筹备冷湖工作会议了。可又一想,如果冲着筹备工作会,就不应包括茫崖了,这样就和上面的书记办公会接上茬了。又想到书记办公会对宣传口“三个要”的部署要求,我想这次西部之行大概与此有关。
24日,王书记带队,调研组一行8人出发。过了鱼卡,车子下了茶茫公路,折向马海湖,冷湖化工总厂马海分厂就建在湖边。到达时已是下午3点多,冷湖化工总厂的厂长武明礼,副厂长江进兴、蒋宗法和马海分厂厂长杨青已在那里等候。半年前,武厂長带领60人的先遣队来马海湖建钾肥分厂,这里成为马海湖创业的根据地。半年后,建立了采矿点和厂区,修通了连接高泉煤矿和盐田的两条道路,进行了分厂热熔车间设备安装调试,并拿出第一批氯化钾产品。武厂长向调研组详细介绍了马海湖富矿带的资源储量与含钾量分析,以及冷化二、三分厂建设情况。当时冷化两个分厂,采用世界产钾大国应用的热熔技术,将原生矿直接生产盐化产品的新工艺,起点较高。武厂长介绍说,建马海湖分厂,冷化领导班子的设想是设备要洋,技术起点要高,生活起点要低,为了技术设备上“洋”,宁可生活土一点。眼前的现实确实如此,工人们住的是一排排土房、地窝子,上铺油毡,墙角还泛盐花,和高大的厂房、脚手架和崭新的设备形成了强烈对比。冷化人马海湖创业这一幕,给我的印象极为深刻,至今在我的记忆里保留着鲜活的面容。往冷湖去的路上,武厂长恰好挤在我们车上,一路上又补充了若干马海湖建厂的细节,让我的认识更加立体化了。
到冷湖时,天色已全黑下来。时任冷湖镇的于亦荣书记、郑明朗镇长、高华副镇长及镇组宣部、工交局的同志已等候多时。这里的温度要比州上低三四度,加上海拔略高,人已感到疲冷交加。吃晚饭的时候,王书记坚持不要镇上的同志陪,也不让上酒水,迅速扒拉了几口饭,各自回房。第二天早饭时,王书记说昨晚和冷湖的同志商量过,原定日程稍有变化,汇报会挪到下午,上午先去盐湖一线。饭后调研组全体集中到招待所门前,由时任冷湖化工总厂党委书记王成宝、冷湖盐化工业公司总经理张昭、昆特依盐厂厂长邓朴等陪同考察盐田。盐田离镇中心十几公里开外,进入初冬,接近岸边的滩地已经结冰,王成宝书记手拎一把铁锹,边走边挖,把底层的钾盐挖出来看,有时就在冰上用锹刃划出矿源分布线路和矿床分布方向,省去不少跑路的时间。我在一旁仔细听他讲解,看他对盐田生产这么熟悉,不由对这位深谙生产经营之道且十分胜任书记角色的“老盐湖”刮目相看。此前,我曾参加过一些企业座谈会,反映较大的是党政“两架马车”的问题,实行厂长负责制以后,书记角色淡化甚至边缘化的现象成为部分企业干事兴业的羁绊,而在冷湖看到的情况却恰恰相反,这是不是冷湖经验之一呢?结论是肯定的。
按照安排,第三天调研组赴冷化总厂,分头进行对口调研。之前,先集中在冷化总厂不算宽敞的会议室里,听取总厂班子汇报。汇报时,王书记特别问到总厂的党建情况。当时,冷湖镇的11个镇属单位党务都集中在镇上,而冷化总厂单独设立党委,全厂党员36人,数量不大,但战线很长,下设元明粉厂、昆特依盐厂、马海、厂部4个支部,大部分支部书记由所在厂厂长兼任,平时的组织活动与生产安排两不误,也不存在党政“一人一把号,各吹各的调”。汇报会结束,调研组专门调看了总厂党委、各支部的活动安排、“三会一课”记录及考评情况,还分别找工青妇负责人了解情况,给我的总体感觉是,正规、扎实、认真。在当时的政治、经济大气候下,一个在短短4年内总产值、利税、销售收入三项指标实现迅速增长的小企业,能够坚持“两手抓、两手硬”到这个程度、这个水平实属不易。这是调研组总结的又一条冷湖经验。
27日,调研组赴茫崖工委驻地花土沟。茫崖工作会议以后,茫崖的政治经济形势发展趋好,企业不景气的状况基本扭转,各种力量都集中到发展上面,形成了石棉、芒硝、钾肥、天青石四大支柱产业,基础建设也有了新发展。1989年1月至11月,地方财政收入达1224万元。茫崖调研前后两天时间,第一站是茫崖镇,首先去隶属国家建材部的茫崖石棉矿座谈,时任矿长张居安介绍了石棉粉尘污染的治理情况。
28日,调研组折返花土沟,在工行委所属的天青石矿等企业和尕斯乡调研。晚上,调研组听取茫崖工行委工作汇报。王书记在肯定茫崖工作的同时,特别强调说,今后要抓好茫崖地区的党建工作、思想政治工作,要靠政治优势凝聚人,克服地处偏远、自然条件严酷等不利条件,打造一支吃苦耐劳的队伍,是茫崖发展的希望,要注重挖掘、发现、表彰先进人物事迹,发扬柴达木精神。西部是振兴海西的希望所在,看希望到西部,看发展到西部,看精神也要到西部。
29日,调研组返程。当天傍晚返至冷湖镇。晚饭后,王书记在他房间召开总结会。总结会上,他再一次提到弘扬柴达木精神,说这次让我参加西部调研,是想把今后宣传工作的重点往西部引一引,从这里抓一些能带动全局的经济工作、思想政治工作的经验和路数,并让我从宣传工作的角度思考一下,拿出书面性的材料。
返回州上,王书记又找我过去,明确了要以继承发扬柴达木精神为切入点,搞一个基于历史总结、助益开发建设、能够长期遵循的指导性文件,提交州委六届九次全委会讨论。他还讲了他对于即将形成的文稿的一些考虑,主要是对柴达木精神的归纳概括,弘扬柴达木精神与振兴海西经济的关系表述,历史积淀与时代表现的和谐一致等等,这些话渐渐变成了我腹稿里的主题词。
在文本选择上,我建议用决议而不用决定,觉得决议更适用于会议讨论通过的重大决策事项,也更符合指导性公文的身份,特别是继承发扬柴达木精神,既要进行历史解读,又要丰富时代内涵。既要分析柴达木精神源于开发建设,又要阐释弘扬柴达木精神对开发建设的现实意义。这种文体,更便于对具体内容作若干必要的论述或说明,包括做一些理论上的阐述。书记采纳了我的意见。
接下来,是柴达木精神的定位。艰苦创业是柴达木精神的主体、主轴,这是上上下下、各行各业、各民族干部群众的普遍共识,也是柴达木精神首先要确立的第一要义。邓小平同志说过:“艰苦奋斗是我们的传统,艰苦朴素的教育今后要抓紧,一直要抓六十至七十年。”我们国家越发展,越要抓艰苦创业。但是,吃苦不是柴达木精神的归宿,而是创造财富、通往幸福之途。苦要苦的有价值,苦要苦出一番事业,这才是柴达木精神的“苦乐观”,这样的“苦乐观”才具有“执行力”、说服力和影响力,进而奠立柴达木人的价值观念。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顺应改革开放的需要,开拓进取,勇于创新,是时代精神的集中体现,与抱残守缺、苦守苦熬、坐失机遇有着泾渭之分,所以开拓进取的创新精神作为新一代柴达木人的精神风范,赋予柴达木精神新的时代内涵。
在提炼柴达木精神的地域特色方面,各民族团结开发、共同开发成为总结柴达木精神的又一普遍共识。对于海西这样一个多民族聚居的自治区域,各族人民支持开发、参与开发、携手并肩、共同开发建设柴达木的伟大实践,使柴达木精神成为一种群体精神,成为海西各族人民在开发、建设柴达木的实践中共同培育、缔造的“精神富矿”,海西各民族团结开发建设柴达木的昨天和今天,赋予柴达木精神以鲜明的地域特色。这一特色,不仅突出反映在盐湖开发上,还反映在牧业经济改革和绿洲农业开发上。20世纪50年代,柴达木盆地大勘探大开发的号角吹响,各路大军进军柴达木,在人踪灭绝、无路可走的大漠戈壁上,蒙古族、藏族同胞争相为勘探队当向导、拉骆驼、运物资、送设备,和勘探开发大军一道,斗风沙,战严寒,找石油,探矿山,共同谱写了柴达木开发史的辉煌一页。20世纪80年代,面对柴达木开发的第三次浪潮,海西州少数民族牧民,摒弃“靠天养畜”的陈旧观念,大兴定居点、棚圈、草场、育羔室“四配套”建设,走出一条科技兴牧的新路子,海西州牧业总产值挑战1亿元大关。柴达木绿洲农业,不仅留下了一代代开拓者的足迹,也记载着创业者继往开来的历史贡献,一批规模化经营的种粮大户从这里涌现,生态农业“绿色计划”在这里铺开宏伟蓝图。柴达木盐湖资源的大规模开发,盆地农牧业经济的开发建设,共同奏响着柴达木精神的时代乐章。
在讨论柴达木精神的时代性方面,很多同志提出,不能一提柴达木精神就回到20世纪50年代,作为一种能够积极作用于柴达木开发建设实践的精神成果,更重要的是服务于振兴海西经济,引导人们向前看,这样,科学精神、实干精精神就成为柴达木精神中又一应有之义。在征求意见的过程中,一些同志谈到,柴达木精神是前进的、发展的,因为柴达木盆地的开发事业是前进的、发展的。从20世纪50年代始,30年的资源开发,留下了正反两个方面的经验教训,深化了柴达木人对资源开发规律性、科学性的认识。80年代的新一轮开发,是基于这个认识的基礎上、在科学观指导下的开发壮举,盐湖优势资源开发,形成了“多点布局、重点开发、深化研究、系列发展”的开发模式;绿洲农业开发,形成了综合土地、水、光和热以及水能五大资源,配置环绕绿洲农业区水系网络,连接点状绿洲,努力提高单产,实施有规模的开发路数;畜牧业开发,大力推进绵羊改良和品种选育,培育新品种,提高绒产量,“科技兴牧,跨入小康”成为广大牧民开拓进取的共同目标。综合历史与现状各种因素的考量,汇总各方面的建议、意见,“艰苦创业、无私奉献、勇于创新、团结奋斗、科学务实”为特定内涵的柴达木精神形成基本框架。
12月18日,时任州委副书记冯敏刚主持召开六届九次全委会材料筹备会,就《中共海西州委关于继承发扬柴达木精神的决议》(以下简称《决议》)草稿征求意见,参加会议的有州级各领导班子的领导和州委、州政府有关部门负责同志。与会同志对《决议》草稿的主旨、结构、内容及其历史总结与时代精神均给予充分肯定和积极评价,同时提出,柴达木精神作为一笔世代传承的精神财富,应在海西各民族干部群众和各行各业得到发扬光大,尤其是年轻一代,应成为跨代际传承的乡土教材。还有的提出把“顾全大局,胸怀全局,严守纪律,乐观向上”加进去等等。最后确定,《决议》草稿对于柴达木精神的20字概括,已很具体,很全面,实际上也包含了会上提出的许多建议扩展的内容,其核心内容和具体表述不再更动。同时确定,对柴达木精神的认识和理解,涉及方方面面的问题,不能一概收进《决议》里去,需要进行解释说明。另外《决议》提出的柴达木精神宣传月活动,需要在全州贯彻落实,由州委宣传部在全委扩大会上做发言,对《决议》的宣传贯彻作补充和延伸。
12月23日,海西州委六届九次全委会召开。会议第一天,传达中央十三届五中全会和省委六届九次全委扩大会议精神后,即宣读《中共海西州委关于继承发扬柴达木精神的决议》,之后,我就贯彻落实《决议》与柴达木精神宣传教育做了大会发言。全委扩大会转入各市、县、工委发言阶段后,各地都对贯彻落实《决议》谈了打算和安排,柴达木精神的宣传教育逐步在
(作者简介:原海西州委宣传部部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