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艳菊
摘要:在融媒体建设的大环境下,地市级媒体面临着“一城多媒”的融合困境,需要在观念、体制、资源等方面下大力气,才能实现媒体融合、资源整合的初心。而这其中,最关键的是人的因素。本文以三亚传媒影视集团为例,尝试从人才角度破解地市级媒体融合困境。
关键词:地市级媒体 媒体融合 媒体人才 三亚传媒影视集团
媒体融合发展是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的迫切需要。近年来,全国各市、县的媒体融合进程不断加快,由于各地情况不同,进展、操作手法也各有不同。一些媒体通过整合资源、创新思路、扩大影响,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但更多媒体尚没有找到合适的路径,尤其是地级市这一级,在“一城多媒”的情况下,推进媒体融合存在很大困境,需要经过长时间的磨合与探索,才可能找到一条适合自身发展的道路。这其中,最关键的是人才因素,观念融合难、人心融合难、业务能力融合难,成为媒体融合的主要掣肘。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媒体竞争关键是人才竞争,媒体优势核心是人才优势。把握融合人才、打造融合团队是地市级媒体融合进程中必须重视的问题。
一、地市级媒体融合现状
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要求扎实抓好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更好引导群众、服务群众。此后,全国县级融媒体中心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并形成了如长兴模式、邳州模式、玉门模式等较为成功、各具特色的县级融媒体中心发展模式。
与此同时,地市级融媒体建设也陆续启动。与县级融媒体建设相比,地市级融媒体建设情况更为复杂,推进更为困难。因为长期以来,县级的主要媒体平台一般只有电视台一家,即使有报纸,也往往是内部出版,所以建设融媒体往往是在一家主要媒体的基础上发展新的业务。而地市级媒体平台,一般有报社和广播电视台两家面向社会公开播出或发行的单位,其中电视、广播也是早年融合到一起的,业务上也具有相对独立性,因此地市级融媒体建设是基于两种或三种主流媒体之上的媒体融合。
各地情况不同,媒体融合操作模式也不尽相同。有的是报社、广播电视台合并组建传媒集团,完全实行企业化管理;有的是报社、广播电视台合并组建新闻中心和运营中心,新闻中心保留事业单位编制,运营中心实行企业化管理;有的除了整合两家主流媒体外,也把相关的文化产业同时整合,进行企业化管理;有的只是把两家主流媒体整合到一起,事业单位的性质不变……
2019年9月30日,三亚传媒影视集团正式成立,迈出了三亚融媒体建设的第一步。三亚传媒影视集团由原三亚日报社和三亚广播电视台合并而成,各单位改变事业单位性质,变为国有企业。集团下设负责采编业务的编委会和负责广告运营业务的经委会,保留三亚日报社和三亚广播电视台法人资格,职工全员身份转企,原在编人员编制保留在档案中,允许以事业单位编制进行对外人事交流、退休等。
融合改制后,集团在数次大型采访活动中练兵,实现了部分资源整合、一体策划、一次采集、多元发布,多平台宣传优势得到了发挥,经营能力得到了增强,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但因为历史包袱过重,仍面临较多的融合困境,远远未达到集约人力物力、增强传播力的目标。其中,人的融合是最困难的因素,从观念到业务能力,一座座“心墙”有待“拆除”。
二、地市级媒体融合中的人才困境
整合报社、广播电视台两家以上单位进行媒体融合,人才困境是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
1.采编业务模式差别大,短时间内难以真正相融。融媒体典型的操作手法是一体策划、一次采集、多种生成、多元发布。在“一体策划”方面,由于各平台长期专注于自身业务,思维容易形成定式和局限,在进行新闻策划时往往只考虑自己擅长的业务,从自身媒体出发做出具体的安排,而对其他平台往往兼顾不到。以三亚传媒影视集团为例,负责采编业务的中层以上管理人员大多数只熟悉一种平台的业务,无法适应融合之后多平台一体策划的需求。在新媒体业务方面,熟悉的人则更少。
更难的是“一次采集”。以文字思维为主的报社记者和以画面思维、声音思维为主的电视、广播记者写新闻稿的手法完全不同。从三亚传媒影视集团的实践来看,电视记者向报纸提供的稿件,由于文字基本功不扎实、关键信息转化不足等,给报纸用稿带来困难。相反,纸媒记者对出镜、剪辑技术不熟悉,导致他们很难与摄像记者配合,完成电视新闻的采写。
在为新媒体平台供稿时,报纸记者的响应更快,能较快提供图文内容,但提供视频的意识不强。电视记者往往只顾“大屏”,用机器拍摄的视频音频在转化到移动端时有一定的时延,导致为新媒体供稿时效性不强。另外,他们用手机拍摄制作小视频的意识也不强。
2.编辑观念更新慢,主动改变的意识不强。从三亚传媒影视集团的实践来看,各平台编辑较多沿袭惯性思维,等着记者的“成品”稿件入库,等部门主任分发稿件,然后才进入稿件处理程序。对不合自己平台规范的稿件,往往不愿采用。比如,电视记者采写的稿件不符合报纸稿件写法,很难被报纸编辑接纳。但理论上,媒体融合注重一次采集、多元生成,在讲究时效性的前提下,记者只能是采回初步的文字、图片、音视频材料进行初加工,再由各平台的编辑根据平台特点和需要,对稿件进行二次加工。但这种“二次加工”,对于已形成惯性思维的传统媒体编辑来说很难。当然,编辑队伍也存在人手短缺等客观困境。
此外,新媒体编辑普遍比较年轻,他们更多的只是掌握了编辑软件的操作技术,而缺乏新闻记者的从业经历,对稿件的把关、修改能力相对较弱。大多数新媒体平台稿件是直接采用各平台记者稿件的原本形态和语言风格,一定程度上也限制了新闻的可读性和影响力。
3.媒体人才流失严重,新媒体技术人才奇缺。近年来,传统媒体发展遇困,待遇下降,但人们对新闻产品的要求越来越高,媒体面临的压力反而增大。双重压力之下,媒体人才流失严重。仅原三亚日报社和三亚广播电视台两家单位,两年間就有30多位骨干采编人员离职。三亚传媒影视集团组建后,身份变为企业,没有了事业单位编制的吸引力,在现行环境下,从业人员的安全感降低,在招聘中一些求稳的优秀人才也对企业身份表达了担忧,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人才引进。
在媒体融合过程中,制作适合移动端传播的新媒体产品成为新平台的重要发展目标。但新媒体技术人才稀缺、开发能力弱,使得地级市媒体对新媒体技术产品只能望洋兴叹,很多新媒体创意产品受制于技术无法实现。这些都严重影响着融媒体作品的生产和媒体融合后传播力的提升。
4.考核标准难设计,融合动力不强。地市级城市往往存在“一城多媒”的情况。长期以来,各个媒体单位都形成了自己的一套生产流程,有不同的工种,考核体系也不同,合并以后,考核标准很难设计得公平、客观。
就三亚传媒影视集团来说,合并前的三亚日报社和三亚广播电视台,虽然都属于处级事业单位,但由于种种历史原因,两家媒体的效益、人员工资水平有较大差异,人员的绩效考核标准也有很大差异。报社因为效益相对较好、员工少、成本小,考核标准相对简单,员工收入相对较高。电视台的大型设备更新较快,技术安全要求较高,保障新闻生产的成本较高,且涉及采编、技术、设备、主持、栏目等人员、岗位也比较多,每个部门甚至每个工种的考核方法都不一样。
成立集团后,面临着同工同酬的问题,绩效考核很难统一,虽然集团聘请了专业公司设计薪酬制度,但很难完全套用。考核标准难以做到完全科学、公平,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采编人员媒体融合的积极性。
三、地市级媒体融合突破人才困境的路径
媒体融合是传统媒体的“自我革命”,是人才、技术、内容、投入、装备、体制等方面的全面融合。其中,人才的融合更是媒體融合的重中之重。因此解决好人才融合问题,是地市级媒体融合得以顺利实现的关键。
1.整合人力,逐步推进。从三亚传媒影视集团的实践来看,人才融合第一步应是人力资源的整合。原来一个普通的采访活动,各媒体单位派出的文字、图片、摄像甚至还有音频记者达数人,将他们融合为一个新闻单位后,首先的课题便是如何整合资源节省人力。普通的新闻事件采访派出一组记者基本可以完成初步的文字、图片、音视频等材料的采集,放在公共平台由各平台编辑根据平台特点加工选用。但做到这一点的基础是记者掌握多平台业务、采编部门调动科学、编辑发布流程顺畅。做不到这些,就不是真正相融。
三亚传媒影视集团为了让各平台的采编人员尽快掌握跨平台业务,用半年时间让报纸和电视台的记者分批次跨平台交流,取得了一定效果,业务能力比较强的采编人员已经陆续在多平台发稿。在业务融合的基础上,下一步,将努力过渡到大采访部和大编辑部的格局,真正实现一次采集,多平台发布。
2.革新观念,常态化培训。媒体融合是从观念到操作模式再到技术手段的变革。传统媒体机构的融合,并不意味着融媒体观念的建立。从业人员往往带着所从事的传统媒体的固有观念,对新媒体平台的重视远远不够。各媒体从高层到基层一定要革新观念,要摆脱“以我为主,以我为重”的窠臼,要统一思想,把重心从传统媒体转移到移动端,形成共识,顺利推进媒体融合进程。
同时,必须通过一次又一次的培训,让从业人员获得多平台业务技能,实现人力资源优化配置,以最小的人力成本生产出适合各平台发布的精品。因此,在培训的层次上,既要有理念培训,也要有操作手法的培训、使用技术手段的培训以及新媒体传播规律的培训。三亚传媒影视集团在常态化培训的基础上,推行从集团领导到中层管理人员交叉任职、兼职的机制,有效推动了各平台之间的深度理解,融合态势向好。
3.创新体制,鼓励融合。分配是一件大事,影响到各方面事业的发展。媒体融合后的考核办法是不是体现了公平,如何激励融合创新的员工,都将影响媒体融合的进程。
对于媒体单位内部来说,采编部门和经营部门不同,考核办法自然不同;对于实施媒体融合的两家甚至多家单位来说,即便同为采编部门,考核与分配制度也不尽相同。考核办法想取到最大公约数,殊为不易。三亚传媒影视集团聘请专业公司设计出薪酬制度方案,但仍需要结合集团实际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完善。
另外,要对积极推动融合的行为予以鼓励。如对主动学习多平台采编业务的员工、多平台发稿的采编人员、有创意有影响力的移动端作品,要旗帜鲜明地予以鼓励,要以绩效分配机制来保障他们的收入更高,以激发融合智慧,更快推动媒体融合发展。
四、结语
地市级媒体融合容易沦为“两张皮”,因此最关键的是要找到一个好的“带头人”,有强烈的媒体融合意愿和百折不挠的决心。其次要有良好的制度设计,让全体员工拥护、参与、推动融合。再者,不断学习不断更新技术和知识,才能真正做强传播力,最终实现媒体融合的初衷。
作者系三亚传媒影视集团副总编辑
参考文献
[1]沙垚.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走向改革“深水区”[J].网络传播,2019(10).
[2]张雪锋,刘少珠.媒体融合拓新天[N].三亚日报,2020-09-29.
【编辑:陈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