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奕菲
初见之时,他穿着一件素色短袖、一条黑色裤子、一双黑色皮鞋,鼻翼上架着一副金丝边眼镜,镜片后的那双眼睛似乎可以看穿一切。最引人注意的,是他的手里拿着的那根小棍。这一定是一位严厉的老师。当时的我这样想。
他带我们班的两年时间里,种种事例证实了我的想法。那时,没有人敢不完成数学作业,主要是怕他,还有就是怕他手里的小棍。课堂上的他不苟言笑,无论做什么事都有条不紊,在他的课上,几乎没有人敢说话,即使个别人窃窃私语,只要他的视线在班内扫视一圈,声音立马就消失了。他手中的小棍,再配上严肃的表情,使我看他的目光总是含有敬畏之意。
我上初二时,有一次在他的课上犯了错。他在课堂上说了一番话,我心想:老师这是在警告我。想着想着,我羞得流下了眼泪,以至于那一节课都在浑浑噩噩中度过。下课后,我怀着忐忑的心情去找老师道歉,又羞又害怕,道歉的话刚到嘴边,我竟泣不成声。老师笑着说:“奕菲,老师上课说的话不是针对你,其实是很多人的通病,而且老师知道你不是故意的,你也不必自责,别哭了。”说罢,他还递给我几张纸巾。寥寥数语让我看到了他温柔的一面。
课上的他,严肃认真;课下的他,平易近人。但遗憾的是,这一点我领悟得有点儿晚。
初三开学之际,我惊闻换了老师,我的心里有失落,也有不舍。两年里发生的一幕幕在眼前一一闪过,想起他认真上课时的模样,想起他给我们讲冷笑话时的模样,想起他鼓励我们继续努力时的模样,想起他表演武术给我们打气时的模样……他有万千种模样,但每一种,都是认真而又可爱的。
我匆忙翻出手机,找到他的微信,编辑了很长一段话。良久,才按下发送键。令我惊讶的是,他很快给我回复了信息。他说,现在想想以前有许多事情做得不够好,对许多事情感到抱歉和遗憾。他说,学校已经安排好了,不能再改变了。他说,初三是关键的一年,很遗憾不能和你们一同度过。
以前,我总觉得他严厉,两年中和他交谈甚少,但从他不教我们以后,我和他的关系反倒越来越好。每次考完试,我都会用微信向他汇报成绩,他会鼓励我保持状态或者继续努力;我会向他抱怨遇到的难题,他会帮我分析解题过程。一位严肃的老师硬生生被我带动得打字都帶表情符号了。
前些天,他发信息说开学要和我们做邻居了———初二年级搬到四楼了。我很激动———以后和他见面的次数又多了。遗憾的是,开学到现在,我还没能在上下学的路上偶遇他。听周围的同学说,他还是那个模样,倔强、严肃、温和,但不同的是,他又添了许多白发,他的背脊变得不如以前笔直。教师节给他发信息,诉说了对他的敬意和感激,又追忆他曾经的严厉,他回的信息中竟有歉意。看到后,泪水又浸湿了我的眼眶。当时我们多么不懂事,竟错过了如此好的老师。
现在,他是我的良师,更是益友。他是陪伴了我们两年的数学老师———王老师。他是世界上最温柔、最严肃、最风趣又最可爱的老师。
每每想起他,我还会后悔当初没有认真听他的课,我甚至想去他现在所带的班听他上一节课。
教师点评
今昔对比,立意深刻。本文情节跌宕起伏,由换老师展开对往事的回忆,中间插叙了与老师在微信上的交往,并以此为情感突破口,有力地推动师生的态度转变,对“师爱”的内涵做了进一步揭示和拓展。情节一波三折,使得“严师”的形象饱满、富有感染力。作者对细节刻画细腻,情真意切。开头老师的肖像描写栩栩如生,从穿着到动作、语言,一位严师形象跃然纸上;中间回忆过往,点点滴滴都是感恩和理解,后面讲到与老师的交流、重逢,使得深受学生爱戴的恩师形象愈加丰满感人。
(张理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