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2月25日,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庄严宣告: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从2012年到2020年,短短8年间,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引领亿万人民,创造了世界减贫史上的奇迹,近1亿人脱贫,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在波澜壮阔的脱贫攻坚伟大实践中,1800多人牺牲在脱贫攻坚一线,涌现出一批政治坚定、表现突出、贡献重大、精神感人的杰出典型。为此,我们用一场最隆重的表彰仪式向他们致敬,为其中的英雄楷模颁奖。下面就让我们重温这些楷模的战贫事迹,从榜样的身上汲取继续前行的智慧与力量。
人物事迹
白晶莹,内蒙古自治区兴安盟科尔沁右翼中旗人大常委会主任,科右中旗蒙古族刺绣产业发展专项推进组组长、蒙古族刺绣协会会长。她积极推动蒙古族刺绣“非遗”文化传承保护和创新发展,筹划建立国内最大的蒙古族刺绣扶贫车间等,无偿设计制作出1072件刺绣产品和7000余张刺绣图案,免费提供给广大绣工及返乡就业大学生使用,形成了“企业+协会+基地+农牧户”的产业运营模式,逐步完善了蒙古族刺绣产业的组织架构,共带动科尔沁右翼中旗2.6万名妇女参与蒙古族刺绣产业,带领贫困地区农牧民妇女开拓出了一条脱贫致富的新路子。
依靠一根绣花针,白晶莹带领乡亲们“绣”出了幸福生活。如今,白晶莹正在考虑如何将蒙古族刺绣产业更好地与推进乡村振兴有机衔接,持续让农村牧区群众增收致富。“力‘绣不欺,只要我们勤于劳动、善于创造,发展好蒙古族刺绣产业,日子一定会越过越红火。”白晶莹感慨道。
素材解读
对于白晶莹来说,蒙古族刺绣既是从小练就的技艺和儿时的回忆,更是扎根内心的情怀。为此,她积极推动蒙古族刺绣“非遗”文化传承保护和创新发展,带领贫困地区农牧民妇女开拓出了一条脱贫致富的新路子。“幸福的生活要靠自己的双手去获得”,“草原绣娘”白晶莹带领家乡的姐妹用行动给世人诠释了“民生在勤,勤则不匮”的真谛。
适用话题
劳动精神、传统技艺、文化传承、勤劳致富……
人物事迹
刘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喀什地区伽师县水利局党组副书记、局长。提起他,每个了解他的人都会忍不住红了眼眶、流下热泪。生在伽师、长在伽师,喝着涝坝水长大的刘虎,在2016年11月从县农业局调到水利局,便决心“带领团队把慕士塔格峰冰川雪水引进伽师”,让人们喝上“安全水”。意气风发的刘虎撂下了“狠话”。人们都觉得他的这个想法太疯狂,无异于做白日梦。不过,没有什么可以阻挡刘虎让乡亲们脱贫的承诺。刘虎带领团队找水源、探路线、定方案、划标段。“一切为了人民,为了人民一切。”在发现自己身患肺癌的情况下,刘虎仍义无反顾地投入改水工作中,坚持奋战在伽师县城乡饮水安全工程一线。2020年5月,工程全面通水并投入使用,47万各族群众喝上了“安全水”“幸福水”,彻底告别饮用苦咸水的历史,伽师人直呼这是奇迹!而刘虎却因耽误治疗及劳累过度,病情恶化,左眼失明,瘫痪在床。2020年9月,刘虎住进了医院,被确诊癌细胞扩散,已转移至骨髓。“能参与改水,让家乡百姓早日吃上甜水,值!此生无憾。”刘虎宽慰妻子道。
素材解读
心有大我,行止有了山的巍峨;至诚为民,胸怀有了海的辽阔。为了让生活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喀什地区伽师县这片绿洲上的各族人民喝上“安全水”,刘虎全身心地奋战在饮水安全工程一线,他用忠诚和大爱、热血和激情,谱写了一曲荡气回肠的为民之歌。
适用话题
担当、奉献、人民公仆、无悔人生……
人物事迹
李玉,中国工程院院士、吉林农业大学教授。他是“小木耳大产业”的领路人,是“南菇北移”“北耳南扩”等食用菌产业发展战略的首倡者,探索出了“科技专家+示范基地+农业技术员+科技示范户+辐射带动农户”的食用菌科技扶贫模式。李玉从事菌物科学研究40多年,醉心于菌物世界,求索拓荒,在探索科学的道路上砥砺前行,收获累累硕果。2012年以来,他率团队深入全国40多个深度贫困地区,每年花费280余天奔走在河北、山西、安徽、贵州、云南、陕西等地传授种植技术,推动建立31个食用菌技术推广基地,扶贫食用菌龙头企业22个,帮扶800余个村、3.5万余贫困户实现彻底脱贫。如今,年逾古稀的李玉依然没有停下食用菌科研和推广的脚步,“食用菌不与人争粮、不与粮争地、不与地争肥、不与农争时、不与其他产业争资源”。在李玉看来,食用菌能实现农业废弃物的资源化,推进循环经济发展,前景十分广阔。他心里始终揣着个梦想,就是让祖国发展为食用菌产业强国,让老百姓吃上更健康、更放心的好蘑菇。
素材解读
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把学生培养成才,把食用菌做强做大,把成果转化在老百姓的笑脸上,这是李玉院士人生中极重要的部分。为此,李玉院士满腔热忱地把对真菌学、黏菌学的研究,延伸到与国民经济結合紧密的食用菌工程技术和产业化领域。一次次研究、一项项创新、一个个成绩,积累的是财富,沉淀的是李玉院士内心深切的为民情怀。
适用话题
为民情怀、科技助农、扶贫先扶智、小产业与大情怀……
人物事迹
张小娟,生前系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舟曲县扶贫办副主任。2008年,她大学毕业后主动放弃在北京的工作机会,毅然回到深度贫困的家乡工作。她勇于担当、埋头苦干,在“5·12”地震灾后重建和“8·8”山洪泥石流抢险救灾中,不惧危险、冲锋在前。张小娟专业本领强、业务水平高,在乡镇工作时,她坚持深入群众宣传党的政策,丰富群众文化生活,积极为群众发展致富产业出主意、想办法,被干部群众称为“藏乡好女儿”“群众知心人”。到扶贫部门工作后,张小娟刻苦钻研扶贫政策和业务知识,被誉为舟曲扶贫的“活字典”和“移动数据库”。她勇挑组织交给的重担,倾注自己全部的时间和精力,跋山涉水、走村入户,摸情况、提建议、解难题、抓落实,用漫画图解等通俗易懂的形式让贫困户了解党的惠民政策,用自己的努力和付出推动各项扶贫举措在乡村落地见效,成为全县扶贫“排头兵”、攻坚“急先锋”。2019年10月7日,她在下乡扶贫返回县城途中,因车辆坠河不幸殉职,年仅34岁。
素材解读
张小娟勤奋敬业,时刻把责任扛在肩上。面对艰巨繁重的扶贫工作任务,她始终保持着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和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作为基层领导干部和业务骨干,她坚持与身边的同志干在一起、苦在一起、乐在一起,用人格力量感染和温暖了周围的每个人;她一心扑在工作上,直至为党的事业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她用实际行动践行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诠释了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将最美的青春定格在了扶贫路上。
适用话题
人生选择、敬业奉献、为人民服务、青春与奋斗……
人物事迹
赵亚夫,江苏省句容市天王镇戴庄有机农业专业合作社研究员。他40年坚守科技兴农的情怀,创造性地提出“水田保粮、岗坡致富”的工作思路,发展高效农业。2001年退休后,他作为志愿者来到茅山老区戴庄村,坚持不收指导费用、不搞技术入股、不当技术顾问的“三不”原则,带着农民干、做给农民看,村民人均收入从2003年的2800元增长到2020年的34000元。2008年,年近七旬的赵亚夫响应号召,担任江苏对口支援四川绵竹灾区高效农业示范园技术总顾问,帮助灾区人民发展高效农业,积极生产自救。2013年以来,赵亚夫和团队积极参与东西部扶贫协作,走进陕西、贵州、新疆等地。赵亚夫40岁学日语,50岁学营销,60岁学电脑,70岁学种有机蔬菜。谈及未来,80岁的赵亚夫表示,在身体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他还要一直干下去。
素材解读
多年扎根茅山革命老区,带领当地农民走出了一条科技兴农、以农富农的共同富裕之路,践行了一名共产党员的信仰、一名农业科技工作者的担当。如今,“与亚夫同行、与群众同心、与时代同步”的“亚夫精神”更是劲吹江苏大地,激励着广大党员干部以勇于担当的实际行动,树立起共产党人的先锋形象。
适用话题
科技兴农、奋斗不止、无私奉献……
人物事迹
姜仕坤,生前系贵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晴隆县委书记。2010年年初,姜仕坤调任晴隆县县长。虽然长期都在黔西南的贫困地区工作,但眼前严峻的现实还是让他感到“这个官不好当”。“晚干不如早干,要干就要干好。”寡言少语的姜仕坤上任后没说一句豪言壮语,只是默默给自己定下这样一条座右铭,并以短跑的速度开始了与贫困作战的长跑。在晴隆工作的6年多时间里,他以近乎痴迷的状态探索精准脱贫道路,带领全县干部群众以山地经济为突破口,大力发展羊、茶、果、蔬、薏等特色产业,培育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晴隆羊”,山地旅游实现了从无到有的突破。2012年到2015年间,共减少贫困人口8.28万人。2016年4月,他在出差时突发心脏病去世,年仅46岁。
素材解读
面对极度贫困和恶劣的环境,姜仕坤以一名共产党员的责任与担当,换来了晴隆百姓更有质量和尊严的生活。这名大山里土生土长的苗族汉子,在一块异常贫瘠的土地上破局开路、耕耘坚守,用自己的生命兑现了对党和人民的承诺。“那些星星点点的火苗,终会成为燃烧生命的熊熊之光。”姜仕坤的忠诚与担当无愧于这个时代,他燃尽生命生起的熊熊火焰照亮了晴隆人民脱贫攻坚的道路。
适用话题
责任与担当、人民公仆、信守承诺、创新……
人物事迹
夏森,中国社会科学院原外事局研究员。她14岁投身革命,15岁奔赴延安,之后加入中国共产党,1982年离休。这位与中国共产党共成长的老人,在少年时期就立下了一生跟党走的誓言,從此一路栉风沐雨、砥砺前行,一直保持着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和无私忘我的奉献精神,将共产党员的初心使命深深镌刻进自己的生命轨迹。多年来,她一直过着艰苦朴素的生活。她离休后仍心系贫困地区教育事业,累计捐出自己靠省吃俭用积攒下来的203.2万元,用于改善陕西省丹凤县、江西省上犹县贫困乡村学校的教学条件。其中100万元设立“夏森助学金”,目前已资助182名贫困大学生圆了“大学梦”。她强调,资助的学生不光要看他考入的是哪类、哪个等级的大学,还要看他的思想道德表现,资助的学生必须热爱祖国!
素材解读
“年已耄耋未伏枥,犹念扶贫寄深情。”98岁高龄的夏森,成了脱贫攻坚战场上的楷模。夏森老人的可贵在于她认为,国家富强、人民都过上好日子比什么都重要。为此,她节衣缩食,却毫不吝惜地为贫困学子慷慨解囊,她把爱国主义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成了脱贫攻坚战中的一名老兵。她将至真至深的家国情怀,升华为忘我的奉献。这位“轮椅上的获奖者”用自己的无声大爱,在感染和激励接受过她捐助的每位学子的同时,也感染和激励了每一位国人。
适用话题
家国情怀、高风亮节、无私奉献、平凡与伟大……
(注:毛相林、张桂梅、黄文秀这三位人物在本刊物其他期已做过详细解读,本期不再解读。)
(安徽省宿州市符离中学薛秋影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