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辉,何 可
(1.湖南省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湖南 长沙 410006;2.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湖南 长沙 410006)
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没有具体的神经系统体征,经检查无明显功能性病变[1]。多发群体为中、老年女性,表现为无预兆的疼痛发作,短暂且剧烈,且具有刀割、针刺等多样的性质,呈周期性发作[2]。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治疗方法较多,但无法彻底根除[3-4]。本研究用针灸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疗效较好,报道如下。
共80例,均为湖南省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针灸科门诊2018年6月至2019年6月收治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男18例,女22例;年龄35~70岁,平均(43.28±6.43)岁;病程0.5~5.5年,平均(3.21±1.52)年。观察组男16例,女24例;年龄37~68岁,平均(43.75±5.89)岁;病程1~6年,平均(3.64±1.49)年。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年龄35~70岁,诊断为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研究经伦理委员会批准,签署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头颅有功能性病变,妊娠期,治疗依从性差,精神病,严重肝功能不全。
对照组口服卡马西平(湖南汉森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43021638)0.2g,1日1次。若症状没有明显改善,疼痛程度没有变化,根据实际生理体征和病情,每隔1天,适量增加,日均用量0.4~0.8g,最高不超出1.0g,治疗4周。当出现视力模糊、皮疹等不良反应应立即停用,并作观察处理。
观察组用针灸治疗。主穴取太阳、风池、合谷、人中和配穴印堂,从太阳穴开始进行施针,若第1针感受到明显的酸胀疼痛,则配合阳白穴[5];第2针施百会、印堂,若感受到疼痛,配合四白、上关穴。用28号的毫针进行针灸,1.5~2.0寸,进行针刺泄法,手法轻柔、准确,捻转施针,注意部位、施针深度和患者反应,进针0.5寸,留针25min,1日1次。施针后可与患者进行交流沟通,询问感受,当出现不适时立即停止,治疗4周。
疼痛程度以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估,按照0~10分级,0代表无痛,10代表剧痛,数值越高表示疼痛程度越高[7]。
依据《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6]。治愈:临床症状消失。显效:临床症状显著改善,疼痛症状不明显,发作频率显著下降。有效:临床症状有所改善,疼痛程度降低,发作频率稍显降低。无效:临床症状改善不明显,仍有疼痛感,且疼痛程度、发作频率不变。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例(%)
两组治疗前后疼痛程度比较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前后疼痛程度比较 (分,±s)
表2 两组治疗前后疼痛程度比较 (分,±s)
组别 例 治疗前 治疗后观察组 40 6.75±1.60 1.72±0.87对照组 40 6.70±1.51 4.13±0.76 t 0.144 13.194 P 0.886 0.000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观察组发生不良反应1例,不良反应发生率2.50%。对照组发生不良反应6例,不良反应发生率15.00%。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
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临床病因不明,关于它的发病具有多种学说,但都缺乏有力的证据证明。发病时患者痛感较为强烈,阵痛多出现在三叉神经支配区域,呈刀割样、撕裂样疼痛,多发于50岁以上女性。由于病灶部位不明,目前尚缺乏具有针对性的治疗方案,常规治疗以止痛为主[8]。
中医认为,阳气汇于头部,受风邪致三阳经络阻塞,从而出现头痛[9]。通过对头部和面部阳明经和大肠经交汇处施针,可疏风散邪、通经活络,使气血畅通,从而缓解疼痛。
针灸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临床疗效较好,且不良反应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