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晴
(江西省赣州市人民医院质量管理办公室,江西 赣州 341000)
人类的消化系统中存在多种微生物,这些微生物在正常的生理状态下相互制约,保持在适宜的比例范围内,从而使人体的消化系统功能能够正常运行,促进食物分解、消化、吸收,对外界的病原体侵袭起到一个天然屏障作用[1]。但是在多种原因的作用之下,这种平衡状态可能会被打破,导致肠道菌群失调,进而引发一系列相关的临床症状,如腹痛、便秘、腹泻等,影响患者的机体舒适度以及身体健康。近年来,受到饮食结构变化、抗生素使用不断增多、接受放疗及化疗、使用激素治疗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使得肠道菌群失调成为了人群中发生率很高的一类病症[2]。这种情况之下,肠道有益菌比例降低,同时会出现致病菌,或是原有致病菌的数量增多,使得肠道功能紊乱,进而引发相关疾病[3]。因此,在临床治疗中,应当重视对患者肠道菌群的调节,促使其尽快恢复到平衡的状态。文章主要分析了在肠道菌群失调患者中使用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散的临床效果。
将2020 年1 月至2021 年3 月作为本次研究的时间范围,将在本院接受消化内科治疗的肠道菌群失调患者88 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原则对入选患者实施分组:(1)研究组44 例,包括男性24 例,女性20 例,年龄16-73 岁,平均年龄(41.17±5.69)岁;统计患者的病程,最长40d,最短3d,平均病程(27.11±3.65)d。(2)对照组44 例,包括男性23 例,女性21 例,年龄18-72 岁,平均年龄(41.95±5.88)岁;统计患者的病程,最长42d,最短4d,平均病程(28.03±3.78)d。对两组患者入院时的各项一般资料实施比较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符合研究要求。对于本次研究,患者均签署同意书,具有较高的配合度,且没有用药禁忌证。患者均得到明确诊断,存在腹痛、腹泻等临床症状,镜下白细胞>10/HP,每天排便次数在3 次以上,粪便检查中发现大肠埃希杆菌等肠道致病菌。将3 个月内使用过抗生素、患有恶性肿瘤、严重脏器功能不全等情况的患者排除。
两组患者在入院后均接受相关检查,根据患者实际情况给予补液、止泻、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纠正酸碱失衡等对症治疗。研究组除了以上治疗外,还给患者服用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散,剂量为1 包/次,2 次/d,温水冲服,用药时间为餐后0.5h。如果患者症状比较严重,则适当增加用药剂量。两组患者在治疗之前以及治疗后的每周均接受血常规、便常规、血电解质、肝功、粪便菌群等相关检查,同时对患者的腹泻、腹胀改善效果、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等进行记录[4]。
对比两组的治疗效果、症状评分、粪便菌群检查指标等。(1)症状方面,采取分级评分法:无症状(0-1 分)、轻微症状(2 分)、中度症状(3 分)、重度症状(4 分)[5]。(2)粪便检查指标,主要是对粪便标本进行接种培养,然后使用全自动微生物鉴定仪器进行细菌鉴定,主要指标包括双歧杆菌、乳杆菌、肠道定植抗力(正常值>1,分数越低则肠道菌群失调程度越重)。(3)疗效评定标准方面,腹泻等临床症状在治疗3d 内基本消失,排便次数1-2 次/d,性状正常,症状降分幅度>75%为显效;治疗6d 内症状明显改善,排便次数2-3 次/d,性状基本正常,降分率25%-74%为有效;未达到以上标准为治疗无效[6]。
统计学软件及版本:SPSS22.0;计数资料:差异进行χ2检验,用[n(%)]表示;计量资料:差异进行t检验,用()表示;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详情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对比
详情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后的各项临床症状评分比较[(),分]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后的各项临床症状评分比较[(),分]
接受治疗前,两组的各项检查指标均相近,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患者的各项指标均比对照组更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粪便检查指标水平比较()
表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粪便检查指标水平比较()
人体肠道在正常的生理环境之下,存在多种有益的菌群,这些菌群按照一定的比例互相制约,处于一种均衡的状态之下,共同为肠道微生态的平衡贡献力量,不但可以发挥消化、分解、合成营养物质等功能,同时还可以有效抵御致病菌的侵袭[7]。但是在多种因素的作用之下,一些人会由于肠道菌群失调而产生腹泻、腹痛等一系列症状,影响机体健康和患者的生活质量[8,9]。为了让这些肠道菌群失调患者获得更好的治疗,此次研究在治疗方案中给患者使用了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散,结果显示,使用该药物治疗的患者,临床症状获得更显著的改善,肠道菌群失调情况得到了比较好的调节效果,患者的治疗效果也比较理想。由此可见,该药物在肠道菌群失调双向调节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