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土司罗谦端三元合修丹法思想形成考论

2021-07-14 06:52盖建民刘雪涛
关键词:道教思想

盖建民,刘雪涛

(四川大学 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四川 成都 610064)

秉持道教三元思维模式,道教丹道修炼形成了天、地、人三元丹法。《大成捷要》卷首“集古丹经目录弁言”即云:“道本一理,法分三元。天元、地元、人元也。丹宗九品准三成,初成、中成、上成是也。其三元丹经,分而言之,天元曰大丹,地元曰神丹,人元曰金丹。合而言之,初成曰金丹,中成曰神丹,上成曰大丹。是三元皆有大丹、神丹、金丹之名也。在天元尽性了命,地元擒砂制汞,人元移花接木。”(1)《大成捷要·集古丹经目录弁言》,载董沛文主编,盛克琦编:《仙道口诀:道教内丹学修炼秘诀典籍》,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12年版,第8页。三元丹法的形成过程十分复杂,涉及内丹与外丹关系史。(2)对于三元丹法的研究可参见孔令宏:《从三元丹法看炼丹术的分类与历史》,载《宗教学研究》2020年第3期。此外还可参见萧天石:《道家丹鼎派修真要旨简述》,载詹石窗总主编:《百年道学精华集成》第五辑《道医养生》卷七,成都:巴蜀书社,2014年版,第3页。各家多据陆西星《玄肤论·三元论》和佚名《大成捷要·集古丹经目录弁言》等丹书解说天、地、人三元丹法,陈撄宁、胡孚琛对此也有说明,区别不大,故不赘。由于以往中唐以后外丹已不占主流的观点,学界界说金丹南宗时,多注意到其内丹修炼的方面。但是,道教南宗立足“不偏修一物”的修炼思想,实际上是以内外丹合修为修道原则的。(3)盖建民:《道教金丹派南宗考论:道派、历史、文献与思想综合研究》,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年版,第817页。明代万历年间,地处黔桂交界的广西那地州(今属广西壮族自治区河池市南丹县)第十一任土司罗谦端(1553-1613)宗法南宗丹道,为道教南宗陈致虚道脉西南地区后学。南丹县丹炉山今天仍保存有完整的罗谦端丹道修炼遗迹和大量碑刻遗存。综合解读丹炉山丹道修炼遗迹,与地方史志和道书文献互证互释,可以发现罗谦端承续道教南宗内外丹合炼思想传统,进一步构建了天、地、人“三元合修”丹法思想,并身体力行付诸“实验”。整个丹炉山丹道修炼遗迹完整、具象地展现了罗谦端在南宗内外丹合炼思想基础上提炼建构出的天、地、人三元合修丹法思想。

本文立足于南丹县丹炉山丹道修炼遗迹田野考察发现的新材料,结合传世文献,互证互释,进行新的考论。在占有翔实史料基础上,勾勒元明时期道教南宗丹道文化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由湘入黔、由黔入桂的传承路线;探讨作为明代陈致虚道脉后学的罗谦端,是如何在承续道教南宗内外丹合炼思想的基础上,构建“三元合修”丹法思想,并身体力行付诸“实验”的。并进一步剖析明清道教南宗丹道文化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深远影响,从一个侧面展示道教传统思想在促进中华文化认同,铸牢中华民族生命哲学共同体意识过程中的独到作用。

一、罗谦端丹法渊源与道脉归属稽考

广西南丹县丹炉山,保存有目前国内规模最大、保存最为完整、碑刻文字记载最多的明代万历年间那地州第十一任土司罗谦端(道号“观阳子”)炼丹遗址。历史上,丹炉山及其山下丹炉屯亦因罗谦端的丹道修炼而得名。(4)有学者据南丹当地《罗氏族谱》及田野调查资料,详细考证了观阳子金光罗汉即那地第十代十一任土司罗谦端,对其生卒年、政治军事活动、烧炼外丹等都作出了详细论述,故本文对罗谦端生平活动等信息不再赘述。可参见杨文定,容志毅:《〈丹炉砦诗〉碑与明代土司炼丹考论》,载《民族论坛》2013年第10期。杨文定,容志毅:《田野中的丹道:广西南丹县明代土司炼丹文化考察札记》,载《中国道教》2014年第2期。杨文定:《广西南丹明代土司“观阳子”罗谦端生平考略》,载《地方文化研究》2015年第3期。并且南丹当地盛产丹砂,有许多烧炼外丹遗存。参见玉时阶等:《南丹土司史》,北京:民族出版社,2015年版,第363页。对于丹炉山、丹炉屯的田野考察,还可参见盖建民,刘雪涛:《广西南丹县丹炉屯民间信仰现状田野调查报告》,载《道学研究》2019年第2期。2019年5月下旬,笔者在广西民族大学容志毅教授与南丹县丹炉山工作人员梁云祥、梁文高等人的陪同下,对丹炉山丹道修炼遗迹进行了实地田野调查。整个丹炉山遗迹,可以说是一处大型的罗谦端丹道修炼神圣空间。缘古道而上,在丹炉山第三道城门“天门”后,整个丹炉山顶修道神圣空间的入口处,遗存有一通“遗迹碑”,此碑碑文由罗谦端本人撰写于万历三十二年(1605)。(5)《逸迹碑》(残),位于丹炉山第三重石门“天门”内,本碑无名,因残碑碑首题“逸迹”,文中又谓“奇山秀水为道者逸迹”,故题为是名。残碑身高147cm,宽94 cm,厚12 cm,碑身有文本框,宽76 cm,碑侧均有纹饰。残碑存共23行文字,然由于上部佚缺,各行文字不全,其中最多一行有44字,共存850字。碑文蒙课题组成员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国医史文献研究所何振中录入,笔者在其基础上结合原碑与拓片进一步校对,□为缺字,()内文字为笔者所注。碑文虽有所残缺,然而在可辨识的大部分文字中,罗谦端叙述了其发现丹炉山,并在此修道炼丹的始末,还对其丹道思想有所阐发。此碑对研究以罗谦端为代表的明道广西地区少数民族文化与道教文化的交融互动有较高的学术价值,碑文如下:

□□□逸迹古□□也□世所一定矣。然而,《悟真篇》云:“未炼还丹莫入山”,《金丹大要》云:“小隐山林大隐尘”,又云“未炼还丹□□□”眼有来下惟与世两相矛盾,且以真人首末章亦自相返复。噫,道近而远,乌可语知?道难而易,孰不生疑。□□□□□□□不有次第起止,岂凡人所可识哉?如云“未炼还丹莫入阛”“丹头多在闹林间”,此即始予有作人难见之句,是故□□□□也□有所求必有所得,得则得一,万事毕也。岂非“丹头多在闹林间”乎?如云“婴儿姹女一欢会,却向阛中养大□”□□□□□□句,是故丹房器皿委而去之也。□去之则□静,静则静以面壁也。岂非“却向阛中养大还”乎?子婴承厥□□□□□□□□前士来年无不以入门□还为念,柰数以亲命弗果,乃至浪志人间,从事物理,积谷□墙,修□兴效。□□□□世之□□□□人之令间,啍啍人物,矻矻精神,固谓皓首尫形,良可憾也!道不负人,岂知万历癸卯夏初获丹□□□□□□□□□□□之□山□水□景象云云,时值邻侮,未暇往视。至冬十月生魄,方之诣本山。见其四维清雅,□□□□□□□□五首□动,□指其□曰:“龙□宝也。”叹其景曰:“美哉山也!”□旋居乎间关之内,独异群峰□哉,水也桔□□□□□四□顶□风,而罗城周密□交水而曲抱有情,诚卜氏所谓长春最茂者也。遂围作砦,名尚古之安其东人□□□□□门□□门曰云门,号其中顶为金华,左顶为天香,右顶为宗阳,迁民守护,他日以养吾道焉。夫是此金丹之□□□□□□□□□□地□□□求□春□实同心,至于养金木以生水火,行颠倒以对主宾,守符候以□龙虎,数周□□□□□□□□□三□以得牟尼,谨温养以至神化,莫不有大机大用者,然其大机大用又莫不系隐于善地而作□□□□□□光□□也。故□云“和其光,同其□”,又云“古之善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者”,此也。且古人以其道以全□□□□□□□者,□□天地真一之气,行有为之道,即此以为大用,乃□中取丹头之事也。道全形者,运后天地自□□□□□□□□□□山中□天边之事也。丹炉山生先太古,出在观阳,以其时考之,固为晚矣,以其景相之,不易□□□□□□□所以□□□□而居,弟不敢以阴固,街民□□者,有所□□□哉。(缺行)

□□□□□□□□□□□□□以其志量□□不□□□遗鉠,唯只偏嗜金丹符火,少有补于当世,所以未肯言以外□□□□□□□□□山□者。□一二人□彼逍□之,或酌三四笔,运我气脉于身,或诵《尊道赋》以自适,或讲《参同契》予他曹。日□□□□□□□□以□□乐山兮,居其不动;乐水兮,睹其长流。是以入丹炉养道而不惮世累者,值今□□□□□□□□□万方文武诸明公,尽心以匡中外,乃天下升平安泰之时,正我山人扶摇万里之际,恶但以辋川诗画为取,确必□□用者焉。是故奇山秀水为道者逸迹,不为未道者逸迹也。□馨(以下缺)

□□(笔者按,当为“万历”)三十二年岁次乙已季冬谷旦

三山赤水宫观阳子金光罗汉撰立

此碑文虽多有磨氻,但从残存的大部碑文中可以看出,在万历癸卯(1603)冬十月阳生之时,罗谦端访道丹炉山。因见此山山水有致,独异群峰,宜作道家炼养之处,遂在此地营建宫寨,并将丹炉山中、左、右三座顶峰分别命名为金华、天香、宗阳,迁民守护,并进行自身的丹道修炼。在碑文中,罗谦端以道教南宗一系的经典《参同契》《悟真篇》《金丹大要》为主要理论依据,延续了道教金丹派南宗的修炼传统,认为丹道修炼应采天地真一之气,行有为之术,从而以有为入无为,由渐法入顿法,也即是南宗丹道之由命功入性功工夫。在碑文中,罗谦端十分推崇道教南宗一系经典,尤其重视元代道教南宗宗师陈致虚《金丹大要》一书,全碑可辨识出的文字中明引或化用陈致虚《金丹大要》的地方共达八句之多,兹罗列如下并标明对应《海王邨古籍丛刊·道书全集》所收十卷本《金丹大要》(6)据周冶考订,在《金丹大要》现存版本中,《海王邨古籍丛刊·道书全集》所收十卷本《金丹正理大全·金丹大要》最为完整,且更接近陈致虚《金丹大要》十卷本原貌,故笔者本文据《海王邨古籍丛刊·道书全集》所收十卷本《金丹正理大全·金丹大要》(简称《金丹大要》)。参见周冶:《上阳子陈致虚生平及思想研究》,四川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年,第51~52页。何建明也讨论过《金丹大要》的现存版本,见何建明:《陈致虚学案》,济南:齐鲁书社,2011年版,第60~66页。还可参见盖建民,刘雪涛:《〈金丹大要〉现存版本系统及成书过程考述》,载《中国本土宗教研究》2020年第3辑。卷次(见表1):

表1 丹炉山《逸迹碑》明引或化用《金丹大要》卷次表

罗谦端极为推崇《金丹大要》,也对《参同契》《悟真篇》等南宗经典运用自如,尊崇南宗宗师,熟知南宗丹法,可见其丹道修炼思想受道教金丹派南宗丹道修炼思想影响很大,二者渊源颇深。同时,此“遗迹碑”位于丹炉山第三道城门“天门”后,整个丹炉山丹道修炼空间入口处,罗谦端将《遗迹碑》立于此处,也有表明其道脉归属的意味。

“遗迹碑”中的文字,显示了罗谦端丹道思想和道教金丹派南宗丹道思想之间的密切联系,结合罗谦端生平及元明以来道教南宗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传播情况,有助于进一步明确罗谦端丹法渊源及其道脉归属。杨文定考证,罗谦端“因受朝廷征调士兵,前往播州镇压土司杨应龙的叛乱,得以有机会深入丹砂开采和冶炼技术先进的开阳等地,这为观阳子学习和引进炼丹提供了直接的技术来源。”(7)杨文定:《广西南丹明代土司“观阳子”罗谦端生平考略》,载《地方文化研究》2015年第3期。杨文定长期专注于丹炉山道教遗迹与罗谦端生平、思想研究,他结合南丹当地多份《罗氏宗谱》与田野调查资料和其它史志记载对罗谦端的生卒年、炼丹活动、政治军事活动等有详细考证,结论可信,故本文不赘。可见罗谦端丹道,来自于其因奉召平叛而到过的道教文化氛围相对浓厚的播州地区。

早在元代,罗谦端极为推崇的陈致虚,就曾传道于黔桂交界,与播州紧邻的思州(今属贵州铜仁)一带。陈致虚一生游历多地,传道授徒,其自述:“遍游夜郎、邛水、沅芷、辰阳、荆南、二鄂、长沙、庐阜、江之东西,凡授百余人。”(8)陈致虚:《紫阳真人悟真篇三注序》,《道藏》(第2册),北京、上海、天津: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第972页。足迹遍及贵州、湖南、湖北、安徽、江西等多地,“是最早深入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传道者”(9)张泽洪:《元明清时期全真道在西南地区的传播》,载《文史哲》2015年第5期。陈致虚西行入黔传道,首授思州至阳子田至斋。陈致虚自云:“仆承师授,寝食若惊,首授田侯至阳子。”(10)陈致虚:《紫阳真人悟真篇三注序》,《道藏》(第2册),第972页。《金丹大要》卷六“累行”录有《与至阳子田至斋》一文记其事曰:“仆以西行,旅寓思国,宣贰至斋田侯,叩首再三,欲闻至道,经年不倦。”(11)陈致虚:《金丹大要》卷六,《海王邨古籍丛刊·道书全集》,北京:中国书店,1990年版,第53页。思国,即思州,贵州地区历史上长期为土司统治“在若干土司中,思州田氏、播州杨氏、水西安氏和水东宋氏最有势力”(12)史继忠:《对思州土司几个问题的探讨》,载《贵州民族研究》1980年第3期。,故有明谚云“思播田杨,两广岑黄”(13)郭子章:《黔记》,赵平略点校,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第1132页。。至阳子田至斋属思州土司大族田氏,在当地有很大影响。(14)对于陈致虚传道田至斋一事的详细考辩,可参见刘雪涛:《陈致虚入黔传道田至斋考辩》,载《玉林师范学院学报》2020年第4期。此外,还有不少学者对陈致虚入黔传道田至斋一事都有过讨论,参见曾传辉:《元代参同学:以余琰、陈致虚为例》,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4年版,第47~48页。周冶:《上阳子陈致虚生平及思想研究》,第30~31页。何建明:《陈致虚学案》,第1、23~24页。张泽洪:《元明清时期全真道在西南地区的传播》,载《文史哲》2015年第5期。在贵州地方道教史的研究成果中,黎铎、邢飞、赖全等都对陈致虚入黔一事有所提及,可参考黎铎:《道教传入贵州考》,载《贵州文史论丛》1991年第4期。邢飞:《贵州大道观考》,载《中华文化论坛》2012年第2期。赖全:《论思播地区道教信仰的长久影响》,载《铜仁学院学报》2018年第1期。明嘉靖《思南府志》卷七、(15)嘉靖《思南府志》卷七“拾遗志”,黄家服、段志洪主编:《中国地方志集成·贵州府县志辑》(第43册),成都:巴蜀书社,2006年版,第541页。明郭子章撰《黔记》卷五十四、(16)郭子章:《黔记》卷五十四,赵平略点校,第1081页。清康熙《贵州通志》卷二十四(17)康熙《贵州通志》卷二十四“仙释”,吉林大学图书馆编:《吉林大学图书馆藏稀见方志丛刊》(第22册),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3年版,第443页。等贵州地方史志资料都对陈致虚与田至斋修道炼丹一事有所记载,可见陈致虚入黔传道田至斋之后,道教南宗丹道修炼思想已经在思州地区传播开来,并在当地地方文化中产生了不小的影响,以至后世地方史志中对此记载颇多。

值得注意的是,思州与播州不但地理位置相邻,且在政治、文化、宗教各个方面联系极其紧密,历史上常合称“思播地区”(18)对思播地区道教历史的研究,可参见赖全:《黏合与催化:道教信仰在思播地区的社会整合作用》,载《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17年第9期。赖全:《论思播地区道教信仰的长久影响》,载《铜仁学院学报》2018年第1期。。结合罗谦端本人在自撰碑文中透露,其丹法思想宗奉道教南宗经典尤其是陈致虚《金丹大要》。可以推断自陈致虚入黔传道后,道教南宗陈致虚一系的丹道思想在思州地区传播开来,其后与思州紧邻的播州地区也受其影响。罗谦端所修南宗丹法,即来自于播州地区流传的陈致虚一脉丹道。并且,在自撰碑文中,罗谦端明示其十分推崇陈致虚一脉丹法,表现出对道教金丹派南宗陈致虚一脉的道脉认同。从丹道文化传播史的视域出发,可以说罗谦端是明代道教金丹派南宗陈致虚一脉在广西地区的后学。

综合所论,罗谦端所修道教南宗陈致虚一脉丹法,是陈致虚自元代由湘入黔,传道思州,然后自思州传入紧邻之播州。最后罗谦端赴播州征战之时,习得此道教南宗陈致虚道脉丹法。罗谦端是明代西南少数民族地区道教南宗陈致虚道脉后学,元明时期道教南宗丹道文化应是自陈致虚从衡阳西行入黔后,由湖南传入贵州思播地区,再传入广西那地,从而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产生了深远影响。

二、陈致虚与道教南宗内外丹合炼思想传衍

罗谦端宗法南宗丹道,极为推崇陈致虚,为明代陈致虚道脉后学,其丹道修炼思想的渊薮即是陈致虚入黔所传的道教南宗内外丹合炼之道,并在其基础上进一步构建出独特的“三元合修”丹法思想。陈致虚黔传道田至斋,地方史志中多载二人“炼丹于万胜山上”(19)如嘉靖《思南府志》卷七载“河东万胜山……宣慰弟田琦曾与道士陈致虚炼丹其上,后皆仙去。” 嘉靖《思南府志》卷七“拾遗志”,黄家服、段志洪主编:《中国地方志集成·贵州府县志辑》(第43册),第541页。,并且还记载有“上阳子丹台”(20)如乾隆《贵州通志》卷七就记载有“上阳子丹台”,参见乾隆《贵州通志》卷七“地理·古迹”,黄家服,段志洪主编:《中国地方志集成·贵州府县志辑》(第4册),第129~130页。。对此黎铎认为:“《思南府志》称避红巾乱,恐不确,且陈致虚主内丹、不攻外丹之学,所以万胜山之丹灶等,亦应为后人附会之说”(21)黎铎:《道教传入贵州考》,载《贵州文史论丛》1991年第4期。。赖全亦引此说,并对“红巾乱”有所说明。(22)赖全:《论思播地区道教信仰的长久影响》,载《铜仁学院学报》2018年第1期。笔者认为,“避红巾乱”确属附会,但陈致虚修炼思想当为内外丹合炼,并非绝对不主外丹,“上阳子丹台”一说蕴藏着对陈致虚内外丹合炼思想的深厚历史记忆。陈致虚入黔向田至斋所传,而后在思播地区影响深远的丹道,即是道教南宗内外丹合炼之道。(23)除陈致虚入黔传道是否修炼外丹,“上阳子丹台”在历史上是否存在外,陈致虚入黔传道这段历史还有不少内容值得进一步探讨。参见刘雪涛:《陈致虚入黔传道田至斋考辩》,载《玉林师范学院学报》2020年第4期。有不少学者讨论过南宗宗师陈致虚的丹道思想,然而,以往的研究多囿于其内丹宗师这一身份藩篱,没有注意到陈致虚继承南宗宗风,内外丹合炼的思想维度。对截止2007年详细的陈致虚研究回顾参见周冶:《上阳子陈致虚生平及思想研究》,第1~3页。其后可参阅何建明列出的陈致虚研究论著目录,何建明:《陈致虚学案》,第359~360页。近几年周冶、黄红兵等人陆续发表了多篇论文对陈致虚生平、思想等作专题探讨。近年里代表性综合研究成果可参见周冶:《上阳子陈致虚生平及思想研究》。何建明:《陈致虚学案》。盖建民:《道教金丹派南宗考论:道派、历史、文献与思想综合研究》,第355~356、546~562、844~845页。海外学界对陈致虚内丹思想的最新研究成果为[日]松下道信:《宋金元道教内丹思想研究》,东京:汲古书院,2019年版,第291~318页。该书第3篇第2章《赵友钦·陈致虚の性命说について》专门探讨了赵友钦与陈致虚的内丹性命学。

首先,陈致虚本人所作的文字中便明确主张内外丹合修,他在《上阳子注〈悟真篇〉序》中明确说:

形以道全,命以术延,此语尽备金丹之说。南华老仙云:“鱼相忘于江湖, 人相忘于道术。”老子曰:“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为之而有以为。”上德者,内丹之不亏,故以道全其形;下德者,外丹之作用,故以术延其命。若求天仙,须兼内外而修。(24)陈致虚:《上阳子注〈悟真篇〉序》,《道藏》(第2册),第971页。

陈致虚以老子关于上德与下德的论述来说明内外丹之关系,内丹属于上德,其原理是以道全形;外丹则属下德,其原理是以术延命。如果要升为天仙,则“须兼内外而修”。并且,陈致虚在《金丹大要》卷八中还详细说明了外丹鼎器“悬胎鼎”“偃月炉”的结构与尺寸,并绘制了图形,这也表明了其内外丹合炼的思想特色。(25)陈致虚:《金丹大要》卷八,《海王邨古籍丛刊·道书全集》,第95~96页。周冶认为此为双修派的炉鼎所指,阴炉阳鼎指男女生殖器。详见周冶:《上阳子陈致虚生平及思想研究》,第76~79页。但是,何建明则认为陈致虚是反对阴阳双修的。参见何建明:《陈致虚学案》,第75~79页。笔者在此处认同何建明的观点,陈致虚在《金丹大要》中屡次提及阴阳双修,正是对阴阳双修加以批判,另外,此“悬胎鼎”“偃月炉”详细标明了结构尺寸等具体信息,当为外丹鼎炉。毋庸讳言,陈致虚是南宗阴阳双修派的重要传人,这种丹法思想中的矛盾性与多重性,也是陈致虚丹道思想的特点所在。

其次,内外丹合修一直是金丹南宗的修炼思想传统。南宗祖师张伯端认为“服炼金石草木之类,皆易遇而难成者。”(26)张伯端:《悟真篇浅解:外三种》,王沐浅解,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2页。南宗主性命双修,重命功修炼,烧炼外丹之法属修命之法中易遇而难成者。基于其“有易遇而难成者,有难遇而易成者”(27)张伯端:《悟真篇浅解:外三种》,王沐浅解,第2页。的修道认识论,张伯端主张以内丹修炼为主,但并不绝对排斥外丹。南宗四祖陈楠亦云:“内丹外丹无不可。”(28)陈楠:《翠虚篇》,《道藏》(第24册),第206页。而白玉蟾则更是内外丹兼修并热衷于外丹烧炼,他说:“半生立志学铅汞,万水千山徒苦辛。”(29)《修真十书·上清集》卷三十九,《道藏》(第4册),第783页。白玉蟾门人弟子中,彭耜、洪知常、王庆升等也皆尚内外丹合炼。金丹派南宗强调内外丹合炼,体现了其合修众术的丹道宗风。(30)对金丹南宗内外丹合炼的修炼思想特色的详细论述,见盖建民:《道教金丹派南宗考论》,第817~849页。陈致虚属南宗传人,主张内外丹合炼正是其道法特点所在。

再次,陈致虚传道思州(今属贵州铜仁),正是外丹烧炼原料朱砂的主产地,当地出产的丹砂,即是著名的“辰州砂”。《宋朝事实类苑》卷六十曰:“辰州朱砂,嘉者出蛮峒锦州界狤獠峒老鸦井。”(31)江少虞:《宋朝事实类苑》卷六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第186页。蛮峒锦州界即是“麻阳、凤凰及松桃、铜仁县等各县交界处。”(32)田玉隆,田泽,胡冬梅等:《贵州土司史》,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433页。《元史·食货志》曰:“产朱砂、水银之所,在辽阳省曰北京,湖广省曰沅、潭,四川省曰思州。”(33)宋濂等:《元史》卷九十四,北京:中华书局,1976年版,第2378页。今天,贵州铜仁依然是我国重要的有色金属产地。思州盛产丹砂,正是陈致虚传道首选此地的原因之一。此外,陈致虚之徒田至斋为当地土司大族,财力雄厚且一心向道。(34)至阳子为思州当地土司大族,这一点学界已多有说明,相关研究成果可参见刘雪涛:《陈致虚入黔传道田至斋考辩》,载《玉林师范学院学报》2020年第4期。陈致虚依凭田氏财力,择万胜山胜境,取思州丹砂,依内外丹合炼之丹法,财、侣、法、地一应俱全。可以断定,陈致虚曾在思州烧炼外丹,这体现了陈致虚对南宗内外丹合炼这一修炼传统的继承,地方史志中“上阳子丹台”的记载承载了当地深厚的历史记忆。(35)笔者2018年4月前往万胜山实地考察寻找上阳子丹台的具体位置与文物遗存,当地民间有多种关于万胜山上阳子丹台的传说,但由于年代久远,许多遗迹都已经荡然无存了。陈致虚继承的道教南宗内外丹合炼的思想传统,正是其后学罗谦端天、地、人三元合修丹法思想的理论渊薮。

毋庸讳言,陈致虚在《金丹大要》中也有一些反对外丹烧炼的语言,但这并不说明陈致虚完全不攻外丹,至多表明其丹法以内丹为主。作为推动南北宗合并的道教宗师,陈致虚思想中本来就有不少矛盾之处,这也正是其丹道特色之一。(36)如何建明说:“作为南北两派的传人和融合者,在陈致虚的丹道思想中,有着不可避免的矛盾或冲突。”见何建明:《陈致虚学案》,第79页。阐释其丹道思想,不应被眼前的“矛盾”遮蔽其思想的多个侧面,而应以更广阔的视野进行全面深入地阐释,从而不堕入摘取只言片语为说的研究困境。

三、罗谦端三元合修丹法思想解读

在以陈致虚为代表的道教南宗内外丹合炼丹法思想的基础上,罗谦端进一步建构出独特的天、地、人三元合修丹法思想。南丹县丹炉山保存有完整的明代那地土司罗谦端丹道修炼遗迹,是目前规模最大、保存较为完整、碑刻文字记载翔实的炼丹遗址。丹炉山丹道修炼遗迹,清楚、具象、完整地展现了罗谦端三元合修丹法思想,是道教南宗内外丹合炼思想传统的有力证据。丹炉山地处黔桂交界的广西河池市南丹县吾隘镇昌里村丹炉屯,海拔830米,位于群山之中,常年云雾缭绕,极符道教修炼藏风聚气的“生地”标准。山上的明代俍兵营盘遗址于2017年被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认定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整个丹炉山遗迹不仅是一个明代土司宫殿、俍兵营盘遗址,更是一个完整的丹道修炼神圣空间。

一路沿古道登山而上,要经过罗谦端在丹炉山上修建的三座城门,依次是“地门、人门、天门”。于登山古道旁,笔者还发现一块滚落路旁的上书“闭关”的小石刻。天门后,有一净手池,至今仍有山泉水流出。净手池对面,树立有表明罗谦端道脉归属的“逸迹碑”。穿过地、人、天三道城门与净手池后最终进入丹道修炼空间,正隐喻了罗谦端天、地、人三元合修的思想宗旨。与地、人、天三道城门相呼应,依照罗谦端本人对丹炉山三座峰顶的规划,整个丹炉山遗迹布局从右至左依次是宗阳顶地元丹法修炼处、金华顶人元丹法修炼处、天香顶天元丹法修炼处,完整、明确、具象地表现了罗谦端三元合修丹法思想。

丹炉山右顶宗阳顶上,保存有罗谦端烧炼外丹的大型丹炉遗存。丹炉位于两层平台之上,丹灶内部仍遗留有烧炼外丹时留下的煅烧痕迹,丹炉前有安置丹房的门枢遗存。丹炉遗迹对面,有观阳子讲经台遗存,后有《水调歌头》石刻。在宗阳顶下,还有一炭窑遗迹。历史上,南丹这一地名,就是因为地处南方又出产丹砂而来,当地出产的丹砂,即著名的“宜砂”(37)对南丹丹砂、锡、银等矿产资源开采的历史考论,参见玉时阶等:《南丹土司史》,北京:民族出版社,2015年版,第130~133页。。整个宗阳顶遗存,是一处难得的保存相对完好的明代外丹烧炼遗迹,展现了一幅完整的道教外丹烧炼图景,对我国古代道教史、化学史研究都有重要意义。道教丹道中的“地元灵丹”,即是指外丹烧炼。罗谦端于宗阳顶烧炼外丹,正是“点化金石,而成至宝。其丹乃银铅砂汞有形之物,但可济世,而不可以轻身。”(38)陆西星:《玄肤论·三元论》,载董沛文主编,盛克琦编校:《方壶外史》下,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10年版,第354页。的“地元灵丹”之法。

丹炉山中顶金华顶,保留有当年作为土司宫殿的三山赤水宫遗址,据陪同考察的容志毅教授介绍,三山赤水宫宫殿建筑在1928年因战乱被毁。三山赤水宫遗址后,有一天然洞穴,内部有人工修整痕迹,上开一孔,可容一人在内,结合前述发现的“闭关”石刻,此洞极似道教内丹修炼之环堵,应是罗谦端坐环修炼之处。三山赤水宫遗址东西对称立有《风月楼记碑》《丹炉砦诗碑》两通石刻,其中有不少内容都体现了罗谦端的丹道修炼思想。其中典型的如《风月楼记碑》曰:“人以机而行阴阳之道。子时见复□□□□□妙哉。一月一返,美也。九月九还,还者,还其源真。返者,返其本□。”九返九还的阴阳之道,正是罗谦端于丹家修炼的活子时盗机逆用,返本还源,后天返先天的内修逆炼之道。对于人元大丹,道教丹道有清修和双修两种说法。不论清修与双修,皆为宗法阴阳,盗机逆用之道,区别只是在于所修阴阳为自身阴阳或彼家阴阳而已。由于清修与双修丹道本身的共通性、丹诗文字的隐喻性和阐释的多样性,罗谦端此处描绘的九返九还阴阳之道,既可理解为自家阴阳清修之道,也可理解为活子时采药于彼家,而后炼药于内,九返九还的阴阳双修之道。罗谦端丹道宗法陈致虚,陈致虚本人,是南宗阴阳双修派的重要传人,清交双修,是南宗丹道传统之一,南宗道脉传承亦有清修系、双修系之说。(39)对于南宗“清交双修”思想传统的论述,参见盖建民:《道教金丹派南宗考论:道派、历史、文献与思想综合研究》,第811~816页。综合分析金华顶洞穴遗迹与碑刻文字,结合南宗丹道思想传统互证互释,可以认为金华顶遗迹体现了罗谦端承续南宗清交双修思想而来的“创鼎于外,炼药于内,取坎填离,盗机逆用。”(40)陆西星:《玄肤论·三元论》,载董沛文主编,盛克琦编校:《方壶外史》下,第354页。的“人元大丹”修炼思想。

丹炉山左顶天香顶,是丹炉山最高峰,保存有罗谦端打坐台遗迹。整个打坐台分为上中下三部分。下部雕刻有下水上火纹饰,象征丹道修炼中的肾水上升、心火下降,调和阴阳、水火既济之理。中部为观阳子打坐之处,后有观阳子自作之《满庭芳》《满江红》合刻石刻遗存,《满庭芳》首句即是“观阳山人,面壁坐此”,此石刻两侧还题有“心空率性先从有,面壁忘情后入无”的修炼对句。上部为一石板,合刻《道基》《知非》两首丹诗,《道基》曰:“识得阴阳理,修成大道基。方圆合世俗,动静合天时。明月长为侣,真仙始作师。朝朝云水上,怀抱有谁知”《知非》曰:“四十年前都是错,从今整志步云霞。存心若月仙山上,往业永消万德华。”后署“赤水宫观阳仙子同日书”。与“四十年前都是错”对应,通往天香顶的四十级台阶的“修仙道”后有一门枢遗存,象征罗谦端四十之后始修丹道。所谓“天元神丹”,在道教丹道中有自家清净丹法和白雪神符之外丹两种说法,道教内外丹道之间,也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天香顶打坐台,按其遗迹和石刻当为罗谦端打坐入定,修炼自身阴阳清净丹法之处,即为“天元神丹”之一种。整个天香顶,是丹炉山丹道修炼空间最高处,象征此处是罗谦端丹道修炼的最高阶段。综合天香顶打坐台遗迹图像与石刻内容从总体上通论丹道修炼的阴阳动静、调和水火、从有入无之理,可以说整个天香顶丹道修炼神圣空间种种意象综合表现了贯通地元、人元、天元丹法的取坎填离、水火既济、从有入无的道教丹道阴阳顺逆的核心纲领。

综合来看明清以来道书中对三元丹法的界定,可将其总括为内丹与外丹、清修与双修。萧天石曾概括说:“道家修真之法,总不外三元丹法,即天元、地元、人元是也。天元神丹,立地飞升,唯百世不一遇耳。地元灵丹,点化黄白,唯世罕真传。人元大丹,性命双修,阴阳锻炼。超凡入圣,了当生死,莫过于此。前二者为外金丹法,后者为内金丹法;丹经中亦有以修清静者为天元丹法,修服食者为地元丹法,修阴阳者为人元丹法。要以前述之分法为普通。”(41)萧天石:《道家丹鼎派修真要旨简述》,载詹石窗总主编:《百年道学精华集成》第五辑《道医养生》卷七,第3页。罗谦端宗法南宗丹道,受陈致虚影响极大,而陈致虚即是南宗阴阳双修派的重要传人。朱越利先生更是认为,陈致虚确立了南宗的阴阳双修丹法。(42)参见朱越利:《宋元南宗阴阳双修的代表人物和经诀》,载《宗教学研究》2020年第2期。也可参见黄红兵:《陈致虚内丹思想略论》,载《中华文化论坛》2017年第7期。从整体上对丹炉山丹道修炼遗迹进行综合解读,可以看出丹炉山右顶宗阳顶外丹丹炉遗迹,中顶金华顶遗迹和碑刻遗存,左顶最高峰天香顶打坐台、修仙道遗迹,三处峰顶遗迹从右至左依次为罗谦端进行地、人、天三元丹法的修炼遗存。并且,这三处遗迹和通向这一丹道修炼神圣空间的登山古道上的地、人、天三座城门形成依次对应的关系。综合整个丹炉山丹道修炼遗迹和罗谦端宗法陈致虚的丹道思想渊源以及历史上南丹一带盛产丹砂的实际情况,可以认为整个丹炉山丹道修炼遗迹完整、具象、活态地表征了罗谦端在道教南宗内外丹合炼思想基础上构建的综合内丹与外丹,清修与双修的天、地、人三元合修丹道修炼思想。

明代万历年间罗谦端构建的三元合修丹道思想,也是与道教丹道的发展历史大势相一致的。天、地、人三元丹法的这一概念,正是在元明以后才开始出现并被道教中人所使用的。正如孔令宏指出:“元明以来,炼丹术有了很大的发展,方法、流派增多,炼丹术知识需要体系化,传统的二元分类方法不再适合从总体上来认识,逻辑上需要更复杂的分类方法,三元丹法可谓应运而生。”(43)孔令宏:《从三元丹法看炼丹术的分类与历史》,载《宗教学研究》2020年第3期。另据詹石窗先生研究,明万历年间,程易明《周易悟真篇图注》中也将天、地、人三元丹法归于上、中、下三乘大道之中。(44)詹石窗,何欣:《国图藏〈周易悟真篇图注〉考论》,载《世界宗教研究》2019年第5期。可见将丹道划分为三元,并将三元贯通统一起来,是明代道教丹道的发展特征之一。明万历年间罗谦端在道教南宗内外丹合炼思想基础上构建的三元合修丹道思想,也正是元明以后道教丹道中出现“三元丹法”这一概念,并将天地人三元相贯通统一这一发展大势的独特例证。

罗谦端建构出三元合修丹道思想,其背后的理论渊源在于道教独特的天、地、人三元贯通的宇宙生化论。罗谦端之所以天、地、人三元合修,是因为天、地、人三元丹法之间本就是相互贯通的。三元丹法,均立足于丹道修炼的“阴阳动静”之理,正是“道本一理,法分三元。”(45)《大成捷要·集古丹经目录弁言》,载董沛文主编,盛克琦编:《仙道口诀:道教内丹学修炼秘诀典籍》,第8页。天、地、人三元合修思想,根基于道教宇宙论认为天、地、人三元皆为一气化生,道教之道即是“原夫道家由肇,起自无先。垂迹应感,生乎妙一。从乎妙一,分为三元。又从三元,变成三气,又从三气,变生三才,三才既滋,万物斯备。”(46)张君房:《云笈七籖》卷三,李永晟点校,北京:中华书局,2003年版,第34页。三元合修,是合修逆炼本就同起于妙一、相互贯通的三元之气,也即“三元者,天、地、人也。以三元之气返炼神水以为宝,永镇丹田,固守元神,可以长生夺少阳之道也。”(47)曾慥:《道枢》卷十七,《道藏》(第20册),第695页。罗谦端三元合修丹法思想的理论根据正是道教天地人三元贯通的宇宙生化论。

道教三元思想,渊源于《周易》的天、地、人三才说。但“三元”作为道教的重要概念,除了意指“天、地、人”外,在后世道门中还有多种内涵。如日月星、三丹田、头心肾、精气神等等。此外,道教还有上元节、中元节、下元节,《道藏》中以三元为书名的道书都有十余部。虽然“三元”这一概念在道教思想中有多种不同内涵,但可以清楚地发现,三元并列是道教构建其庞大理论教义的一个重要思维模式。这种三元并列的思维模式对道教养生思想与理论的建构发挥了积极作用,形成了富有道教特色的“三元延寿”养生思想。并在元代出现了集中体现道教“三元延寿”养生思想的重要著作《三元延寿参赞书》。(48)对道教“三元延寿”养生思想的详细论述,参见盖建民:《试论道教“三元延寿”养生思想及其现代意义》,载《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4期。罗谦端天、地、人三元合修丹法思想,也是道教“三元延寿”养生思想在明代西南少数民族地区传衍的一种新的活态。

四、结语

1930年,陈寅恪在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上册审查报告中曾经指出:“凡著中国古代哲学史者,其对于古人之学说,应具了解之同情,方可下笔。”(49)陈寅恪:《审查报告一》,载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下,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331页。即研究中国传统思想应充分理解历史人物思想内涵的时代性、复杂性乃至矛盾性,此与汤用彤所说的“同情之默应”(50)汤用彤先生在1938年所作《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跋》中说:“故如仅凭陈迹之搜讨,而无同情之黙应,必不能得其真。”参见汤用彤:《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年版,第620页。的态度是一致的。不仅如此,笔者以为,对于类似本文一类的问题,还要根据研究对象特征,在具体路径上,将实地田野考察与传世文献结合起来,用田野中发现新的材料弥补传世文献之不足。换句话说,在田野中理解文献,用文献来诠释田野,从而更加全面且直观地诠释研究对象的思想内涵。经由上述一番实地田野调查,结合传世文献互证互释,笔者认为,万胜山上阳子丹台作为一种历史叙述,其后蕴涵有厚重的文化传承意蕴。陈致虚不仅传续了道教南宗内外丹合炼思想,而且最终导致以“命功为入手”工夫的道教南宗和重视心性炼养全真北宗的合流并宗。元明时期,西南少数民族地区道教南宗思想传承脉络有序可稽。陈致虚西南地区的门人与后学,除了学界熟悉的陈致虚亲传弟子元代思州土家族土司大族田至斋一系外,还有受其丹道思想影响极深的南宗后学明代万历年间广西那地州壮族土司罗谦端等。道教南宗丹道思想文化,自陈致虚由湖南入贵州后,再经贵州传入广西,辐射影响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广西南丹县丹炉山丹道修炼遗迹,完整、具象、清晰地表征了罗谦端在南宗内外丹合炼思想的基础上所建构形成的天、地、人三元合修丹法思想。南宗丹道三元合修思想,正是在元明清时期以陈致虚、罗谦端为代表的南宗传人的递向戮力下得以形成,传衍不断。

罗谦端作为明代万历年间广西地区那地州壮族土司,精通道教南宗丹道,尊奉道教南宗宗师,并且创作了不少高水平的诗文,受以道教文化为代表的汉文化影响很深,由此可以看出道教文化,尤其是道教南宗丹道修炼文化在民族文化交往、交流、交融中的积极作用。壮族土司罗谦端的丹道思想,是历史上道教文化与少数民族文化互动紧密联系的生动案例,生动体现了传统道教文化在增进中华文化认同,推动铸牢中华文化共同体意识中的重要作用机制。

猜你喜欢
道教思想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思想与“剑”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思想是什么”
道生万物:楚地道教文物展
极限思想在立体几何中的应用
道家道教研究
茅山道教楹联意蕴审美
阿吾(一首)
全国首次道教刊物座谈会在延安召开